「一怕寫作文,二怕學古文,三怕見到周樹人」,這可能是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感受,這也足可以看出魯迅作品的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那麼教師在魯迅作品的教學中如何處理這一難題呢?我認為關鍵在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地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魯迅先生的作品。
首先,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為魯迅作品難學的原因有哪些?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魯迅的作品內涵較為深邃,語句中蘊含著潛藏的含義,這些對於學生來說,可能因為閱歷的原因,在不能第一時間發現文中的深藏的意思,也就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難學了。
2、再就是學生與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不同,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有情可原。
3、還有是教師在魯迅作品教學中,往往有意無意地愛把魯迅的文章放到一個思想層面過高角度去分析,這主要是我們的教師多數是在那個用政治的眼光審視魯迅作品的年代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還是以自己那個年代的眼光看待魯迅的作品,在引導學生的時候也愛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這樣也就在無意中增加了魯迅作品的教學難度,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知道了造成學生不願學習魯迅作品的原因,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改變自己以往的眼光,站在一個更加人性的角度去審視魯迅的作品,自然而然的會降低魯迅作品教學的難度。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一下:
1、不要再用以往政治的眼光去看待魯迅的作品,雖然魯迅被評價為革命家,但其作品有些有政治的意義之外,多數作品並沒有太多的政治內涵,特別是現在學生學習的作品更是如此。例如,初中課本除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外,其它作品基本上多人性探討的文章。就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也是魯迅先生對當時一種抗日悲觀論調的批判,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下作品當時的寫作背景,學生也能夠理解先生的批判的鋒芒,理解先生的愛國情感。《風箏》中所反映的對孩子創造力的壓制的現象,在現在的家庭與學校教育中不是不存在,學生也能較為容易的理解作者因為弱者沒有抗爭而悲涼的心境。
2、教師多引導學生用現在人性的眼光去分析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散文都是自己早年生活經歷的寫照,也有些是現在學生也有同等經歷的事。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就是孩子自由快樂生活的寫照,而三味書屋則是枯燥無味學習生活的映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童年生活的經歷與學習生活的經歷去理解先生作品的內涵,學生實際上有著相似的經歷和感受,這就是學生思想與課文連結的一個捷徑,讓學生知道魯迅離自己並不遙遠,先生所寫的也是他們所經歷的。
而魯迅先生的小說更是人性的藝術描述。例如,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中塑造了一個真實可感的閏土形象,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年閏土所處的年代並不好,但少年的閏土更多的是一種童稚的活潑與和現代的孩子一樣新奇的眼光,他們所注意的並不是生活的苦難,而是一個個新鮮的事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才真正飽經了生活的磨難,才真正受到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生活的烙印才真正印在他的臉上與心上,沒有改變的是他那顆善良的心靈;與閏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二嫂,她是一個可笑可恨的人物,也是一個被生活的困頓而扭曲了靈魂的人物。這兩個人物雖然距離現在的孩子比較遙遠,但少年的童趣是相似的,而對成年的閏土與楊二嫂的理解,則只需教師介紹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兩人變化的原因。學生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也會明白文中的「我」所懷有的悲涼與對故鄉未來的希冀。
3、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從學習魯迅先生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的語言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要使學生的作文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提高,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很好的途徑。例如,魯迅先生辛辣的諷刺語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極具諷刺性的語言);魯迅先生刻畫人物入木三分的特點(《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形象就歷歷在目了),等等。這些成功的人物刻畫方法與深刻的主題正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這正如學生學習書法一樣,如果始終臨摹一般的字帖,就會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要想一個更高的水準就必須臨摹一些像顏真卿這樣的大家的作品。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就是一個更高層面的「臨摹」過程。同時,這些學習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的理解魯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魯迅先生作品的神韻。
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人性的眼光看待魯迅先生的作品,讓其遠離政治的背景,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還原一個極具人性的光芒的魯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看到真實的魯迅,願意接近魯迅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