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柘溝土陶」 祥雲流水四千年的文化地標

2020-12-23 中國山東網

黃淮流域魯、皖、蘇三省,有多個帶「泗」的縣:山東泗水縣,安徽泗縣,江蘇泗洪縣,泗陽縣。

泗字在詞典中有一種解釋是河流名:在山東省。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禹貢》記載:泗出陪尾。

泗水河發源於泗水縣東部陪尾山下,由趵突、紅石、黑虎、珍珠四大泉水匯流而成,故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

《水經注》是這麼說的: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

西漢置卞縣,屬魯國。三國歸晉後屬魯郡。隋文帝楊堅開皇開皇十一年(591年),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更名為泗水縣,隸屬魯郡。泗水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因泗水而得名。當然,泗水國、泗州城如今已不復存在。

泗河流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史籍記載,上古傳說中的諸多人物如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禹等,莫不與此地相關,並建立了姑幕、踞龍、崇伯、卞明等上古方國。

孔子曾遊學至泗水,站在泉林泉頭上,望著晝夜流淌不息的泉水,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然長嘆。

攝影/少幫主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到泗水考察泗河之源。

李白足跡遍及泗河兩岸,並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的佳句。

朱熹亦寫出了「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篇。

清乾隆皇帝有《源泉》一詩曰:四泉流作泗水源,乳竇靈根今古翻。混混無從舍晝夜,是之取爾子輿言。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中曾提到,「女媧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共煉了36501塊五彩神石,把天的裂縫補了起來,砍大鰲腿支撐天,從此天地就永遠牢固了」。

女媧補天用的材料是五色石(紅、黃、藍、白、純青)。上蒼眷顧這裡,給這裡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五色土,也讓泗河北岸古陶鎮柘溝成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土陶之鄉。《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

已故著名考古學家,齊魯文脈的守望者王獻唐老先生在其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的代表性力作《炎黃氏族文化考》一書中,從考古學、古音韻學、古地理學、古民俗學諸方面,對伏羲、舜乃今之泗水人,作了八方面的考證:舜當時泗水之人,生於斯,故耕於斯,漁於斯,陶於斯,作什器於斯,其後即舉於斯。以史證地,無不一一相符。泗水一帶是舜(約公元前2128年—約公元前2025年)早期的發祥地。所謂「陶河濱」,從柘溝的制陶歷史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證。

春秋時期,魯國將此地作為制器作陶的坊鎮。至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其中用柘溝陶土燒制的魯柘澄泥硯(又稱柘硯、東魯柘硯)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具有沉靜堅韌、溫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歷寒不冰、哈氣可研、發墨如油的特點,且不漬水、不損筆,古樸大方,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山東省標誌旅遊商品」稱號。

攝影/王雅茜

柘溝陶土燒制的彩陶花瓶,是五色土泥巴揉泥拉坯製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純天然形成。花紋如祥雲、似流水,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開片陶瓶,是陶體自身開片,開而不透。每個開片花瓶花紋獨有,絕無重複,屬自然窯變形成。泗水縣柘溝鎮「柘溝土陶」通過國家工商總局的審核,註冊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柘溝鎮(土陶藝術)還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攝影/少幫主

主要生產澄泥硯、彩陶花瓶、開片陶瓶等工藝品的山東儒陶潤華土陶科技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和濟寧市重點文化企業,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副總經理尤躍介紹,他們在傳承古老的制陶技藝的同時,不斷探索研發更適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新產品,由粗糙加工向精緻加工轉型,創新吸納流行於臺灣、日本的柴燒技藝,利用柘溝鎮獨特優良的陶土資源,經上千次配方和工藝試驗,於2015年研製出了具有過濾吸附功能的「中國土造淨水器」以及具有金屬光澤、紫砂色、青銅器色亦或窯變成不同顏色的茶具、酒具、水缸等生活系列產品,經山東矽酸鹽研究設計所的材質分析,其材質中含有各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鈣、鎂、鋅、鍶等。生產工藝於2017年6月9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攝影/王雅茜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曾對浸泡30分鐘純淨水樣和自來水進行比較:純淨水經過陶瓷杯浸泡後30分鐘,鉀鈉氯鈣離子,碳酸根例子全部增加,水的硬度增加,水質得到礦化,硫酸根含量減少,pH值增加;自來水經浸泡30分鐘後,鉀鈉氯鈣離子均增加,鎂離子,硫酸根,全硬度和礦化度含量減少,水質得到很大改善。

攝影/少幫主

根據上海的專業檢測報告,自來水在柘溝大缸裡放一夜,可變成小分子團的生態活性水,更適合飲用。目前消費者使用水缸後有血糖高的得到了控制,不用吃藥了;有很多便秘、口臭的使用水缸後症狀消失了。

經濟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對白酒的分析,用此產品飲白酒,可以降低白酒中甲醇的不利作用,增加糧食酒的香味,入口綿柔,減少白酒對人體的傷害。

中國土造淨水器。攝影/少幫主

2015年7月,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對儒陶產品做了一次7分多鐘的專題報導,稱儒陶生產的新型水缸為「中國土造淨水器」。

更神奇的是,柘溝土陶不含重金屬,無放射性。目前柘溝幾家陶粒廠生產陶粒賣給汙水處理廠進行汙水處理,柘溝陶土的淨化過濾水功效也是沒的誰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用柘溝陶土燒制「柘溝大缸」那是響噹噹的名牌貨,不僅在國內市場上搶手,而且成批量銷往國外。當時從事制陶行業的有上萬人,當時的「柘溝大缸」可謂家喻戶曉。老百姓都知道柘溝大缸存糧不返潮、不發黴,存水不變質,柘溝制陶也湧現出了一批民間手工拉坯匠人。

攝影/少幫主

尤躍不無憂心地告訴賓語的廉政空間,隨著工業的發展,土陶製品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原國有陶瓷廠已經倒閉30餘年,傳統的手工拉坯工藝也幾近失傳。目前,柘溝的制陶企業僅存數家,但都談不上規模。產品品種少,缺技術,沒市場,從業的老匠人最年輕的也年近半百。因看不到土陶的發展未來,年輕人包括老匠人的後代,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做制陶匠人。

現在國家一再強調保護和挖掘非物資文化遺產,鼓勵傳統手工藝生產,就連有條件的學校都要求學生上手工藝課,甚至有的還配備了拉坯機,而柘溝的許多手工藝人已步入中老年,再過十幾二十年,千年制陶古鎮的制陶業將如何維持?

攝影/王雅茜

尤躍說,他們帶著硯、開片花瓶、彩陶花瓶、茶具、酒具、新型水缸在省內和北京、深圳等地參加展會時,竟然很少有人知道泗水,更沒人知道千年歷史的柘溝土陶。現在的制陶業遠不及歷史上的盛況。

柘溝鎮陶土資源儲量相當豐富,陶土儲量在13億立方,都是裸露礦床,表層20釐米以下是連片陶土,深度達6000多米,儲量大,質量好,易於開採。系單一的白、紅、黃、灰、綠五色陶土(五行土)。如此豐富的寶貴資源,如何讓柘溝土陶更好地造福人類,為泗水創造財富,把泗水打造成當代陶都?

為挽救和復興土陶文化,近年來,泗水縣委、縣政府加大對制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發展了儒陶等一批制陶龍頭企業。2011年,柘溝鎮專門設立土陶文化傳承創新獎,劃撥專項資金,用於鼓勵那些仍然堅守土陶製作的老匠人。陶土產業由傳統粗淺加工逐步向規模化、藝術化、精深加工方向發展。目前,陶土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土陶工藝品、陶土顆粒製品、陶土開採加工等行業品種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企業產品已獲得「山東省旅遊商品十佳品牌」、「山東省旅遊標誌產品」,兩家企業被評為「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泗水縣依託得天獨厚的陶土資源和傳統制陶工藝,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陶文化產業,正著力打造「北方陶都」創意園區,努力打造土陶工藝品研發生產基地,切實抓好陶文化遺蹟保護,實現泗水陶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讓人們重新審視千年柘溝土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感受土陶溫度,享受土陶帶來的健康與快樂。(文/賓語)

相關焦點

  • 泗水柘溝大缸煥發新生
    文/圖 本報記者 賈凌煜 通訊員 包慶淼  泗水柘溝大缸作為非遺項目柘溝土陶的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進入鼎盛期,隨後逐漸走向衰落
  • 泛亞「民博會」啟幕 昆明土陶藝術再現古滇青銅文化
    2010年昆明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民博會」),今日在國際會展中心新館啟幕。相比上兩屆,今年「民博會」將會更具國際化、規模化、特色化。本屆「民博會」,是繼2008、2009年「民博會」成功舉辦之後又一次特色文化產業盛會。今年「民博會」展覽面積達10000平米,其中標準展銷攤位400多個、參展企業和個人500餘家,文物藝術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5000平方米。昆明市展區由盤龍區文產辦承辦。
  • 泰順小鎮故事|大安鄉:土陶越來越洋氣
    前不久,在杭州從事藝術創作和培訓工作的泰商高斌,應大安鄉政府之邀到家鄉,在該鄉大丘坪土陶文化村創辦了溫州煊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高斌與楊宗尾等手工制陶傳承人一起,用工商資本把大丘坪打造成以土陶藝術為主的非遺體驗基地。
  • 湖北祥雲集團:重走紅色之路,共築祥雲偉業!
    2020年7月1日,全國勞動模範,湖北祥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華文率領團隊從這裡出發……他們是荊楚大,大別山下一道亮麗的紅色風景線。為謳歌黨的光輝歷程,踐行「軍隊」+「學校」+「家庭」 的祥雲文化,激發廣大黨員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沿著大別山紅色線路,湖北祥雲股份黨委精神煥發率領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頭戴紅軍帽、身穿紅軍服,以特別的方式為中國共產黨99生日慶生。
  • 四千多遊客齊聚泰順大安體驗非遺 文旅融合帶動鄉村旅遊
    手工制陶、廊橋3D立體拼圖等內容豐富的非遺體驗,八寶燈、藥發木偶戲等精彩絕倫的非遺展示,吸引四千多位遊客集聚大丘坪村共享文化大餐。可聽可看可體驗,是本次旅遊節的最大亮點。活動現場,提線木偶、龍鳳獅子燈等多個非遺項目集體亮相,讓在場人員大飽眼福。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亮相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臺北消息 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於2015年1月27日12時至2月9日12時在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01大樓F32中華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次展覽共展出木版年畫、剪紙、風箏、琉璃、刻瓷、內畫瓶、麵塑、泥塑、葫蘆雕刻、木雕、玩具、翻花、布偶、魯錦、彩印花布、錫雕、錫鑲、黑陶、砂陶、鋦藝、膠東花餑餑、東阿阿膠、長島砣磯硯、柘溝澄泥硯、青州紅絲硯等60多個非遺項目近兩千件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
  • 古法柴燒土陶,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一一探訪會澤縣土陶傳人鄧科滿
    一個麗日,我和好友慕名來到了距離會澤縣城東郊約五公裡的寶雲街道華泥社區挖泥寨,拜訪會澤土陶創始人鄧伯生第九代傳人鄧科滿,學習了解聲名遠播的土陶製作工藝。 簡單的寒暄過後,健談的他便主動和我們攀談起來,他說他生長於土陶世家,祖輩世代做陶,從小看著長輩們挖泥、練泥、拉坯、裝窯、燒窯、出窯,耳聞目染,骨子裡都鐫刻上了陶藝的氣息。聰明好學的他興趣廣泛,自幼喜歡書法、篆刻、繪畫等。他曾在蘇杭工作過,受蘇州園林文化、碑刻文化及宜興紫砂工藝的薰陶,提升了自己藝術素養的同時,也為後來的土陶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山東首家作家書店「想書坊」概念書店 打造城市文化地標
    「想書坊」概念書店為山東首家作家書店,作為「濟南首個由作家牽頭、文化精英共同參與」的書店項目,旨在為泉城打造一處綜合型閱讀場所,在提供基本閱讀服務的基礎上,以更豐富的文化交流
  • 窯上土陶:摒棄還是前行?(圖)
    「幾百年傳下來的手藝,不可能說丟就丟了。」朱華政說。  在他眼裡,這門老祖先傳下來的手藝不但有經濟價值,也極具文化價值:「即便我們形成現代化生產規模,也還是必須保存一些傳統工藝,有些產品必須用手工做,起碼要讓村裡的後輩知道自己的歷史。」  陶器與這個村子的歷史息息相關,村裡隨處可見的陶器,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自己曾給這個村子帶來的繁華。
  • 祥雲起瑞——岱雲社聚藝展在浙銀(山東)美術館開幕
    魯網6月13日訊 6月13日,由浙商銀行濟南分行主辦、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提供學術支持的「祥雲起瑞--岱雲社聚藝展」在浙銀(山東)美術館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原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志民,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楓,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浙商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張強、副書記吳寶國等有關領導,以及岱雲社藝術家代表等出席開幕式。
  • 品味山東 | 全國融媒體濟寧行,蘆花雞變成「金鳳凰」、荸薺成為...
    2015年11月,汶上蘆花雞被農業部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17年,賈正國的企業榮獲「食安山東」全省性畜牧示範性品牌引領企業;2017年6月,被山東省農業廳評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3月,被山東省農業廳評為「山東省農產品區域企業品牌」。此外,「山東名牌」的評審正在進行中。
  •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莒縣土陶的逆襲之旅直播活動走進都樂農莊
    直播活動現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婷 侯宏偉 日照報導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由日照市文化和旅遊局、莒縣文化和旅遊局、大眾網日照聯合推出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莒縣土陶的逆襲之旅直播活動走進日照市莒縣龍山鎮都樂農莊。
  • 走進山東汶上縣,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
    走進山東濟寧市汶上縣中都民俗文化館,體驗魯中民俗文化的魅力朋友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天,小編帶你走進山東汶上縣,體驗魯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 堅決糾正濫建"文化地標" 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近年來,多地因花費巨資建設「文化地標」建築引發公眾討論。前不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通報了多起違規建設「文化地標」項目,表示要舉一反三,加強監管,完善制度,發現苗頭問題及時幹預、糾正,堅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 「文化地標」何以成了礙眼擺設
    當前對濫建文化地標的各種批評諸多,如地標醒目巨大、不等於有文化;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搞花架子、亂出風頭;打著「文化地標」的名義行「形象工程」之實等等。其實文化地標缺乏文化內涵,是近年來興起的很多文旅項目的一大弊端,而不僅僅是湖北、貴州這兩個文旅建設項目如此。對於這一現象,「一棍子」打死也並非理性。
  • 山東棗莊臺兒莊地標建築風景,由嶽陽的蔣老闆拍攝
    山東棗莊臺兒莊地標建築風景圖片一組山東棗莊臺兒莊地標建築風景【旅遊景點圖--第1幅】此拍攝作品是來自長春的應公子在有著旅遊之鄉的蕪湖區域拍攝山東棗莊臺兒莊地標建築風景【旅遊景點圖--第2幅】此拍攝作品是來自綿陽的明公子在有著旅遊之鄉的浙江區域拍攝
  • 中糧·祥雲學府落定,籤約歷城二中稼軒學校祥雲分校
    齊魯文化 傳承歷史綿厚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福澤綿厚,文脈昌盛,名人輩出。幾千年的時光洗禮,蘊育出更獨特的人文魅力,中國的書香門第,風雅之士不勝枚舉。如果百年名校就在家門口,營造濃鬱人文學風,長期薰陶之下,孩子文化氣質便孕育而生。
  • 從景觀地標到文化生態——城市文化地標的重要意義
    李昊 在這個城市激烈競爭的時代,城市文化地標對於城市有著愈發重要的價值。城市文化地標,有著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文化,二是地標。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們對於城市文化地標的塑造,過於集中在地標的意義上,而相對忽視了其文化內核。
  • 「視頻」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如今怎樣了?
    考古隊員在喇家村發現了一個距今四千年左右齊家文化時期的大型聚落,並在此進行了四年的發掘。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的合作研究證明,大約四千年前,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洪水襲擊了這裡,災難來臨時的狀態被完整「封存」,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大型災難遺址,喇家遺址的發現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那天早上九點鐘,考古隊員蔡林海、張曉虎帶著喇家的幾位民工一起向考古工地走去。
  • 人民日報關注城市「文化地標」如何建 雲南人有話說……
    專家和讀者建議,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一方面,要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制度規範、健全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強化審批監管、明確建設管理重點領域。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文化地標」更有文化。11月23日,讀者來信版刊登《堅決糾正濫建「文化地標」》報導,引起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