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柴燒土陶,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一一探訪會澤縣土陶傳人鄧科滿

2020-12-24 騰訊網

「高山雲霧霞一朵,爐火凌空星滿天。驚嘆斑斕纏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詩,描述的就是源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柴燒土陶的無窮魅力。而會澤「陶」源挖泥寨,那生生不息的千年窯火,在一代又一代的挖泥寨人的傳承下,鳳凰涅槃、破繭成蝶,以復古的、變化的、驚豔的美靜靜地訴說歲月的烙印。

一個麗日,我和好友慕名來到了距離會澤縣城東郊約五公裡的寶雲街道華泥社區挖泥寨,拜訪會澤土陶創始人鄧伯生第九代傳人鄧科滿,學習了解聲名遠播的土陶製作工藝。

踏進鄧師傅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滿目的土陶製品:酒盞、茶具、砂鍋、泡壺、炊鍋、菜缽,應有盡有,數不勝數。站在院子中央,放眼四顧,目之所及都是土陶製品。地上擺滿了土陶製品,架子上也是土陶製品,甚至連走廊、樓梯、牆角擺放的都是土陶製品,整個小院都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氣息。當看到這些陶製品外表上因柴燒窯變後所表現出的金燦燦、黃澄澄、藍幽幽的釉彩,不由眼前一亮。陶製品各式各樣,或粗獷大氣,或精雕細刻,或小巧玲瓏,或溫潤敦厚,有成品,也有半成品,都晶瑩剔透,色彩斑斕,讓人一見便生愛慕之心。

鄧師傅是一位30歲的帥小夥,熱情陽光。簡單的寒暄過後,健談的他便主動和我們攀談起來,他說他生長於土陶世家,祖輩世代做陶,從小看著長輩們挖泥、練泥、拉坯、裝窯、燒窯、出窯,耳聞目染,骨子裡都鐫刻上了陶藝的氣息。聰明好學的他興趣廣泛,自幼喜歡書法、篆刻、繪畫等。他曾在蘇杭工作過,受蘇州園林文化、碑刻文化及宜興紫砂工藝的薰陶,提升了自己藝術素養的同時,也為後來的土陶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6月,他開始從事陶藝設計及製作,創立了挖泥寨砂鍋鄧陶藝工作室,從手工、古法、柴燒出發,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相結合,不斷探索,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書法、雕刻、鏤空及彩繪等工藝融入陶藝裡。待自己的陶藝創作小有所成後,立志建設家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會澤土陶藝術、復興古法柴燒的鄧師傅創辦了陶藝培訓班,讓更多人能夠接觸、了解、熱愛、擁有會澤陶藝品,他還帶動村裡好幾個年輕人跟他一起學習土陶技藝,創建土陶小鎮初現雛形。

柴燒,顧名思義,主要是指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氧化還原反應後導致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寬泛地說,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種類等,追求的是原始的自然之美。

鄧師傅介紹說,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但山高林密,老祖宗們就地取材,採用柴燒,燒制的產品風格迥異、古樸厚重、釉彩豐富,十分美觀,但成功率不高。隨著社會進步,而森林資源逐漸枯竭,導致人們尋求新的燒制路子,逐漸發展成為炭燒和氣燒,這兩種燒制方法省時省力省資源,但卻有一個硬傷:色彩呆板生硬,無法出現柴燒千變萬化、獨一無二的窯變效果。近年來,柴燒越來越被人們青睞。於是,經過多方的市場考察,富於挑戰精神的鄧師傅順應時代需要,修建了柴燒窯子。他說,柴燒成本高、技術要求也高,柴燒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和不可複製性,柴燒器皿釉色變化與選用的陶土、木柴燃料、火的舞動、風的流向、泥胎在窯中的擺放位置有關,這是柴燒陶製品的獨特魅力,也是對燒制者技術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因為在出窯前,任何人都無法預測作品會呈現什麼顏色,有多少成品又有多少次品。幸運的是,建窯以來,他每次燒窯、出窯,成功率都很高,並曾燒制出藍眼淚、帝王藍等少之又少的精品。

採訪中,鄧師傅告訴筆者,要製作出一件完美的陶工藝品,做泥胎和燒窯至關重要。做泥胎與陶土的選擇、製作者的經驗、手感以及操作的嫻熟程度息息相關,泥胎做不好,也就無法進行燒窯。看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他便一邊講解一邊帶著我們實際操作。他背上小背簍,帶著鋤頭,先帶我們到郊外去採陶土。會澤土陶原料為挖泥寨特有的高嶺土,土砂成分適中,耐高溫,耐酸鹼,易透氣,無毒無害。我想,這便是挖泥寨名字的由來吧。釆回泥後、泡泥、踩泥、揉泥、稱泥、拉坯、修坯、陰乾……每一步都不能馬虎。拉坯時,看我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樣子,他笑著讓我試試,就這樣,好奇而興奮的我興致勃勃地坐到了工作檯前,第一次學做土陶,拉坯、排氣、開口……鄧師傅告訴我,拉坯時,腳踩機器和手部腕力要配合好,雙肘要緊緊地壓住大腿內側,以免手鬆空氣排不乾淨,或者導致泥胎變形。在他的指點下,我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產品,可是由於太過緊張,本來要做一個碗的變成了一個菸灰缸,而且底部還很脆弱,手一碰就掉底了。看我難為情的樣子,鄧師傅鼓勵著說已經很不錯了,別人單學習拉坯就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活學活用,還能勉強成型,孺子可教!儘管知道他鼓勵的成分居多,我還是開心。

古法柴燒,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美在造化,神在窯變,奏響的是窯與柴、人與土、火與自然共舞的樂章。欣賞陶製品,不僅是欣賞藝術的美,也是在追求一種淡泊自然安寧的心境。

李妍/文 解治龍/圖

相關焦點

  • 山東「柘溝土陶」 祥雲流水四千年的文化地標
    上蒼眷顧這裡,給這裡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五色土,也讓泗河北岸古陶鎮柘溝成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土陶之鄉。《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已故著名考古學家,齊魯文脈的守望者王獻唐老先生在其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的代表性力作《炎黃氏族文化考》一書中,從考古學、古音韻學、古地理學、古民俗學諸方面,對伏羲、舜乃今之泗水人,作了八方面的考證:舜當時泗水之人,生於斯,故耕於斯,漁於斯,陶於斯,作什器於斯,其後即舉於斯。以史證地,無不一一相符。泗水一帶是舜(約公元前2128年—約公元前2025年)早期的發祥地。
  • 泰順小鎮故事|大安鄉:土陶越來越洋氣
    前不久,在杭州從事藝術創作和培訓工作的泰商高斌,應大安鄉政府之邀到家鄉,在該鄉大丘坪土陶文化村創辦了溫州煊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高斌與楊宗尾等手工制陶傳承人一起,用工商資本把大丘坪打造成以土陶藝術為主的非遺體驗基地。
  • 柴燒窯變的一萬種可能
    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
  • 泛亞「民博會」啟幕 昆明土陶藝術再現古滇青銅文化
    據負責人馬天堯介紹,昆明市參展內容主要包括大型土陶系列作品《穿越歷史的永恆豐碑-古滇青銅時代》、大型烙畫作品《昆明故城印象》、大型麵塑系列作品《老昆明市井風情》。土陶反映了古滇青銅文化、烙畫反映了老昆明的建築文化、麵塑反映了老昆明的市井文化,通過三大板塊再現「文化昆明」。
  • 柴燒建盞的窯變與茶變色彩
    【壹盞香茗】 柴燒窯變建盞無論是柴燒龍窯中的火土共舞,還是白瓷蓋碗中的茶盞相碰,未知與奇趣,始終與建盞如影隨形。【壹盞香茗】 太保綠 柴燒窯變建盞建盞一生中有兩次非常重要的變化:窯變和茶變,最令人驚嘆和讚美之處便在於,這些變化均呈現出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天工之勢。
  • 窯上土陶:摒棄還是前行?(圖)
    作為制陶工藝新一代的傳人,朱華政認為現在窯上村制陶業的問題在於工藝落後,不成規模,沒有成熟的營銷方式,多數都還是等客上門。  而不成規模更是發展中的硬傷。曾經有美國客商在廣東陶瓷精品屋看到朱華政的作品,要求一個月內生產出200件黑陶工藝品;某酒廠也要求他按圖生產酒瓶……  遺憾的是,朱華政個人的小規模生產接不下這麼大的訂單,此事只好作罷。
  • 古法柴燒初衷不改
    12月28日下午2時,在眾多陶迷的期盼和見證中,享有「榮昌安陶」名片之稱的「老梁家」柴燒窯開窯了!窯門打開,驚喜連連!從窯中取出的一盞拳頭大小的茶壺,黃、紫、紅、黑四色紛呈,通體閃亮,甚是搶眼。「老梁家」的梁先才大師點評,開窯前,每一件柴燒作品的成色都無法預見,也讓人倍加期待;單就這一件作品而言,向火面色彩豔麗,背火面光亮奪目,壺身集火痕、落釉、窯變等柴燒窯的特點於一體,泡出的茶水定會口感醇厚,甚至略帶甘甜。據介紹,榮昌鴉嶼工作室柴燒品牌「老梁家」,每年只燒兩窯,年中、年末各一窯。
  • 區別正統龍窯柴燒紫砂壺的正確方法
    區別正統龍窯柴燒主要是兩大標準,首先是必須要是龍窯燒制的,不能是其他柴窯燒制的,因為龍窯柴燒的燒制手段和窯內氛圍跟其他柴窯還是有區別的;第二就是燒制手法,正統的龍窯柴燒手法就是要求其燒制手段是古法燒制,生胚入窯,全程柴燒。我們先來說說紫砂柴燒這十幾年的發展吧。
  •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莒縣土陶的逆襲之旅直播活動走進都樂農莊
    直播活動現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婷 侯宏偉 日照報導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由日照市文化和旅遊局、莒縣文化和旅遊局、大眾網日照聯合推出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莒縣土陶的逆襲之旅直播活動走進日照市莒縣龍山鎮都樂農莊。
  • 如何辨別人為或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
    大風江古灶庚子年第一窯二、柴燒效果自然形成的不規則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主要體現在落灰釉和窯變這兩個方面(二)柴燒自然形成的窯變窯變包括落灰釉和陶器肌理的色彩變化。陶土、木灰在不同的溫度、變化多端的窯內氛圍共同作用下,產生相應的化學、物理反應,不同位置的陶器以及同一陶器不同的部位(如正面、側面、背面及上下等),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 烤茶新發現:住樓房沒有火塘也可以用土陶烤茶,味道還真不錯
    不久前到雲南劍川遊玩,在一家叫「尚軒閣」的陶藝館看到一種當地土陶製作的烤茶器具,把用火塘邊的炭火烤茶方法改良成樓房內也可以烤的新茶藝,烤茶用具可以在任何場合使用了。 具體方法是把一塊酒精塊放入土陶烤器中點燃,由於土陶耐高溫,怎麼燒都不會炸裂,可以安全的使用,然後把烤茶罐放在火上烤熱。
  • 欽州坭興陶:千年「窯變」煥新顏
    「窯變」是欽州坭興陶柴燒工藝中獨有的特點。由於「窯變」需要在千度以上的高溫產生,其效果無法提前預測和控制,素有「窯寶」(火中取寶)之稱。圖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麥偉德在研究坭興陶的器型。(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攝/光明圖片)11月3日至15日,為期十餘天的第二屆欽州坭興陶文化藝術節在「中國坭興陶之都」欽州舉辦。
  • 禹州鈞瓷知多少:柴燒之美 經時而烈-禹州第一網
    鈞瓷燒制工藝分別為柴燒、煤燒和氣燒。其中,柴燒是從鈞瓷燒制初期就採用的工藝。柴之火焰綿軟柔長,柔中有剛,但柴之火舌舔之時長,同樣讓人感到灼熱疼痛,這是柔中有剛,經時而烈的現象。宋代禹州神垕人智慧無比,把本來無法升溫至1300度的柴之柔火,想方設法升至1300度,並且使高溫能保持長久。
  • 【光明圖刊】欽州坭興陶:千年「窯變」煥新顏
    「窯變」是欽州坭興陶柴燒工藝中獨有的特點。由於「窯變」需要在千度以上的高溫產生,其效果無法提前預測和控制,素有「窯寶」(火中取寶)之稱。圖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麥偉德在研究坭興陶的器型。自1983年9月參加坭興陶工藝研製以來,曾歷任欽州坭興工藝廠車間主任、副廠長、經理、窯變技術名師。從業36年來,他勇於探索,不但讓坭興陶品成為國賓禮品,還攻克窯變技術難關,讓欽州坭興陶煥發出新的色彩,被業內譽為欽州坭興陶窯變大師。11月3日,記者在欽南區黃屋屯柴燒基地見到他時,他正帶領著小女兒麥小鳳和工人們往新建成窯爐裡裝泥坯。
  • 什麼樣的柴燒算得上精品?
    經常有壺友問「什麼樣的柴燒才算精品?」「柴燒的美有什麼標準?」玩柴燒的壺友都知道,柴燒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審美,這一切都源於個人對美的認知。建水紫陶柴燒,柴燒壺,陳朝超柴燒,柴燒柴燒之美,呈形於人、是火焰與泥土的對話,更是燒窯人思想的結晶。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描寫的就是柴窯的絢麗、古拙、獨一無二。
  • 幽靜、侘寂和雅拙的柴燒之美
    丹波燒,亦稱「立杭燒」,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桃山時代(1585—1603年)末期開始使用釉藥,並以「登窯」取代「穴窯」燒制陶器,至江戶時代(1603-1867)主要製作茶具。桃山時代以前通常採用「穴窯」,穴窯時期的「丹波燒」又稱為「小野原燒」,江戶初期進入階梯窯時代。公元16世紀下半葉,出兵朝鮮半島的豐臣秀吉將一批陶工帶回日本,腳踢式轆轤等製作陶瓷技術一直由此傳承至今。197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波立杭燒」,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 華禹鈞瓷——帶您鑑賞珍貴柴燒之美
    珍貴的柴燒作品富有哲理,充滿美學與藝術魅力。我們應著眼於材料、工藝、落灰火痕、意境、格度,用心去感受鈞瓷。材質做工:材料做工是最基礎的,工藝質量不僅僅是成型和修胚的詳盡規格。從觀賞和鑑賞來看獲得的大多數審美偏好無法以偏論全。
  • 淺談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的本質區別
    煤燒鈞瓷煤燒鈞瓷是宋代以後才有的,一經採用就表現出了與柴燒鈞瓷的不同,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輻射升溫,火焰比較難控制,所以煤燒的鈞瓷窯釉質效果非常豐富凝重,剛勁深沉,有陽剛之氣。藝術效果更為堅硬、渾厚,煤燒鈞瓷火溫度一般超過1300度,原國營廠的煤燒鈞瓷藝術效果剛、硬、烈、猛、勁、挺拔的感覺油然而生。
  • 李有興——龍窯柴燒的匠人心
    ,一路走來他深深愛上了建盞,並開啟了自己的燒盞旅程,他立志燒出好盞,回報建陽這片底蘊深厚的建盞之鄉。李有興手作-柿紅醉「堅持使用宋代古法的燒制工藝,一定要採用龍窯柴燒,才能找到宋代建盞的韻味……」李有興師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