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雲霧霞一朵,爐火凌空星滿天。驚嘆斑斕纏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詩,描述的就是源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柴燒土陶的無窮魅力。而會澤「陶」源挖泥寨,那生生不息的千年窯火,在一代又一代的挖泥寨人的傳承下,鳳凰涅槃、破繭成蝶,以復古的、變化的、驚豔的美靜靜地訴說歲月的烙印。
一個麗日,我和好友慕名來到了距離會澤縣城東郊約五公裡的寶雲街道華泥社區挖泥寨,拜訪會澤土陶創始人鄧伯生第九代傳人鄧科滿,學習了解聲名遠播的土陶製作工藝。
踏進鄧師傅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滿目的土陶製品:酒盞、茶具、砂鍋、泡壺、炊鍋、菜缽,應有盡有,數不勝數。站在院子中央,放眼四顧,目之所及都是土陶製品。地上擺滿了土陶製品,架子上也是土陶製品,甚至連走廊、樓梯、牆角擺放的都是土陶製品,整個小院都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氣息。當看到這些陶製品外表上因柴燒窯變後所表現出的金燦燦、黃澄澄、藍幽幽的釉彩,不由眼前一亮。陶製品各式各樣,或粗獷大氣,或精雕細刻,或小巧玲瓏,或溫潤敦厚,有成品,也有半成品,都晶瑩剔透,色彩斑斕,讓人一見便生愛慕之心。
鄧師傅是一位30歲的帥小夥,熱情陽光。簡單的寒暄過後,健談的他便主動和我們攀談起來,他說他生長於土陶世家,祖輩世代做陶,從小看著長輩們挖泥、練泥、拉坯、裝窯、燒窯、出窯,耳聞目染,骨子裡都鐫刻上了陶藝的氣息。聰明好學的他興趣廣泛,自幼喜歡書法、篆刻、繪畫等。他曾在蘇杭工作過,受蘇州園林文化、碑刻文化及宜興紫砂工藝的薰陶,提升了自己藝術素養的同時,也為後來的土陶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6月,他開始從事陶藝設計及製作,創立了挖泥寨砂鍋鄧陶藝工作室,從手工、古法、柴燒出發,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相結合,不斷探索,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書法、雕刻、鏤空及彩繪等工藝融入陶藝裡。待自己的陶藝創作小有所成後,立志建設家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會澤土陶藝術、復興古法柴燒的鄧師傅創辦了陶藝培訓班,讓更多人能夠接觸、了解、熱愛、擁有會澤陶藝品,他還帶動村裡好幾個年輕人跟他一起學習土陶技藝,創建土陶小鎮初現雛形。
柴燒,顧名思義,主要是指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氧化還原反應後導致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寬泛地說,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種類等,追求的是原始的自然之美。
鄧師傅介紹說,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但山高林密,老祖宗們就地取材,採用柴燒,燒制的產品風格迥異、古樸厚重、釉彩豐富,十分美觀,但成功率不高。隨著社會進步,而森林資源逐漸枯竭,導致人們尋求新的燒制路子,逐漸發展成為炭燒和氣燒,這兩種燒制方法省時省力省資源,但卻有一個硬傷:色彩呆板生硬,無法出現柴燒千變萬化、獨一無二的窯變效果。近年來,柴燒越來越被人們青睞。於是,經過多方的市場考察,富於挑戰精神的鄧師傅順應時代需要,修建了柴燒窯子。他說,柴燒成本高、技術要求也高,柴燒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和不可複製性,柴燒器皿釉色變化與選用的陶土、木柴燃料、火的舞動、風的流向、泥胎在窯中的擺放位置有關,這是柴燒陶製品的獨特魅力,也是對燒制者技術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因為在出窯前,任何人都無法預測作品會呈現什麼顏色,有多少成品又有多少次品。幸運的是,建窯以來,他每次燒窯、出窯,成功率都很高,並曾燒制出藍眼淚、帝王藍等少之又少的精品。
採訪中,鄧師傅告訴筆者,要製作出一件完美的陶工藝品,做泥胎和燒窯至關重要。做泥胎與陶土的選擇、製作者的經驗、手感以及操作的嫻熟程度息息相關,泥胎做不好,也就無法進行燒窯。看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他便一邊講解一邊帶著我們實際操作。他背上小背簍,帶著鋤頭,先帶我們到郊外去採陶土。會澤土陶原料為挖泥寨特有的高嶺土,土砂成分適中,耐高溫,耐酸鹼,易透氣,無毒無害。我想,這便是挖泥寨名字的由來吧。釆回泥後、泡泥、踩泥、揉泥、稱泥、拉坯、修坯、陰乾……每一步都不能馬虎。拉坯時,看我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樣子,他笑著讓我試試,就這樣,好奇而興奮的我興致勃勃地坐到了工作檯前,第一次學做土陶,拉坯、排氣、開口……鄧師傅告訴我,拉坯時,腳踩機器和手部腕力要配合好,雙肘要緊緊地壓住大腿內側,以免手鬆空氣排不乾淨,或者導致泥胎變形。在他的指點下,我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產品,可是由於太過緊張,本來要做一個碗的變成了一個菸灰缸,而且底部還很脆弱,手一碰就掉底了。看我難為情的樣子,鄧師傅鼓勵著說已經很不錯了,別人單學習拉坯就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活學活用,還能勉強成型,孺子可教!儘管知道他鼓勵的成分居多,我還是開心。
古法柴燒,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美在造化,神在窯變,奏響的是窯與柴、人與土、火與自然共舞的樂章。欣賞陶製品,不僅是欣賞藝術的美,也是在追求一種淡泊自然安寧的心境。
李妍/文 解治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