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窯變的一萬種可能

2020-12-20 茗嘴

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並打破傳統陶瓷在單色底上作畫及開窗、邊飾等形式,通過畫師對柴燒窯變獨特的審美想像,營造出自然生動的「拙」與「巧」相結合的畫面。

柴燒窯變上的新彩繪畫

釉上與傳統的中國畫用筆不同,主要有分狼毫和羊毫,筆尖比較精細,堅韌有彈性。根據性能不同,大體分為勾線筆、採筆兩大類。勾線筆筆尖細長用於繪製輪廓和白描圖案,採筆主要用來上色渲染,繪製大色調。

繪製時,要用到一種叫樟腦油的稀釋劑使顏料軟化,樟腦油類似於國畫裡的清水,起調和稀釋作用,用筆適度沾樟腦油然後上料,讓樟腦油和顏料充分適度的融合在毛筆上。要控制好油的用量,更好地可控繪製表現和燒制後的呈色。

柴燒窯變與手繪的「巧合」

通過1300多度的高溫燒制,柴燒器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窯變肌理效果。這種可控的火痕和落灰在高溫下自然形成的天然畫卷,或具象或抽象的圖形,或深沉或豔麗的色彩,給繪畫創作者無限的創想空間。

畫師以獨特的想像力和審美素養,在窯變基礎上構圖,點綴、描彩,通過線條和色彩勾連起窯變的自然幻象,從無為之境中創造出「有形」之像,自然的結晶與人為的生花妙筆共同構建起一種獨特的藝術形象。

窯變肌理本身所呈現的山水幻象,在畫師的筆下如雲霧散去,露出山石草木,江河湖海的本來面貌。正如羅丹所說,他只是在所雕塑的天然巨石中找到那個本來就存在的美的形象。

「新柴燒」繪畫的繼承與嬗變

南宋山水小品承前啟後,充滿著空靈而詩畫的美感。其所營造的平淡而深遠的意境,讓人感覺到無畫處皆是妙境。空靈之美,空靈之境,使得山水畫從繁回歸至「簡」,從有意識回歸到無意識。

(南宋 馬遠)

柴房柴燒器的繪畫創作者,將南宋山水小品的詩意和意境融入柴燒窯變,豐富了窯變的悠遠意境,擴展了柴燒器的審美意象。

從有意識的傳統山水繪畫,到柴燒窯變無意識的巧妙結合。把故事性,趣味性的主觀處理與窯變肌理相融合,使得宋畫小品在柴燒窯變中呈現出契合當下生活的詩意內涵,拓寬了傳統的藝術表現語言。

圖文原創於柴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柴燒建盞的窯變與茶變色彩
    【壹盞香茗】 柴燒窯變建盞無論是柴燒龍窯中的火土共舞,還是白瓷蓋碗中的茶盞相碰,未知與奇趣,始終與建盞如影隨形。【壹盞香茗】 太保綠 柴燒窯變建盞建盞一生中有兩次非常重要的變化:窯變和茶變,最令人驚嘆和讚美之處便在於,這些變化均呈現出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天工之勢。
  • 古法柴燒土陶,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一一探訪會澤縣土陶傳人鄧科滿
    當看到這些陶製品外表上因柴燒窯變後所表現出的金燦燦、黃澄澄、藍幽幽的釉彩,不由眼前一亮。陶製品各式各樣,或粗獷大氣,或精雕細刻,或小巧玲瓏,或溫潤敦厚,有成品,也有半成品,都晶瑩剔透,色彩斑斕,讓人一見便生愛慕之心。
  • 區別正統龍窯柴燒紫砂壺的正確方法
    區別正統龍窯柴燒主要是兩大標準,首先是必須要是龍窯燒制的,不能是其他柴窯燒制的,因為龍窯柴燒的燒制手段和窯內氛圍跟其他柴窯還是有區別的;第二就是燒制手法,正統的龍窯柴燒手法就是要求其燒制手段是古法燒制,生胚入窯,全程柴燒。我們先來說說紫砂柴燒這十幾年的發展吧。
  • 柴燒壺需要開壺嗎?
    「從開壺始,一把茶壺將在歲月中褪去鋒芒」紫砂壺需要開壺已經成為共識對於柴燒壺是否需要開壺依然讓許多茶友心存困惑尤其是高溫柴燒瓷壺它沒有紫砂的雙重氣孔結構且壺的表面凝結有一層落灰結晶釉似乎開壺是不必要的柴燒壺是由落灰產生釉層和窯變通過開壺還可以除雜質、去浮色、祛火氣茶水的沁潤可以更清晰地感受窯變的層次柴房所出品的都是高溫柴燒瓷手工坯胎體由厚到薄,釉層薄或無釉正確的開壺方式可以降低對瓷器的損害尤其是在氣溫偏低的秋冬季節用60°溫水先預熱再用開水澆淋避免因為冷熱不均而造成驚裂
  • 淺談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的本質區別
    從新中國鈞瓷復燒一來,鈞瓷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鈞瓷的燒制工藝由柴燒發展為煤燒,然後又發展為氣燒,是鈞瓷的成品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氣燒的發展,煤燒和柴燒少了很多,只有少數的堅持傳統燒制藝術的窯口,還在堅持柴燒和煤燒。
  • 電、汽窯素燒陶坯定型再拿去柴燒屬於偽柴燒嗎?
    現代隨著內地柴燒的興起,市場上的柴燒茶具琳琅滿目,喜歡柴燒茶具的壺友也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初識柴燒的壺友們,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電、汽窯素燒坯定型,再拿去柴燒是屬於偽柴燒,而且必須上底釉,事實真像網上流傳的這樣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和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 三顧堂堂主談紫砂:開放式柴燒作品為什麼是獨一無二的?
    開放式柴燒是使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這種釉的效果,與一般的人工添加釉水明顯不同。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產品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烈火曾經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不會重複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
  • 如何辨別人為或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
    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為何是不規則的?不規則具體又表現在哪裡?這些不規則是否會有規律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三個問題:一、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為何不規則?大風江古灶庚子年第一窯二、柴燒效果自然形成的不規則自然形成的柴燒效果主要體現在落灰釉和窯變這兩個方面
  • 這三招,教你識別真假柴燒
    柴燒最古老的煉製方法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什麼是柴燒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煉製方法,千百年來在沒有電和煤的年代,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隨著工業化煤窯、氣窯、電窯的普及,柴燒紫砂被慢慢的退出視線,更面臨失傳。
  • 柴燒紫砂壺與普通紫砂壺的區別
    點擊題目下方的紫砂壺韻,一鍵關注本帳號柴燒紫砂壺的工藝,最早可追溯至上千年。紫砂壺最早就是利用龍窯,柴燒的方法燒制。柴燒紫砂壺那被火焰炙燒的強烈氣感,那在空氣中舞動的溫度,最後歸於平靜的溫柔,只有用火柴逼出的歷練,才能讓沉睡的陶土煥發一新,燒出有濃烈歸屬感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 華禹鈞瓷——柴燒名家崔松偉
    當代柴燒第一人在中國當代鈞瓷行業裡眾多的鈞瓷人 他被稱為柴燒第一人 他是一名熱愛鈞瓷的手藝人 他對鈞瓷的熱愛深入骨髓,伴隨一生
  • 欽州坭興陶:千年「窯變」煥新顏
    期間,除了舉辦百名藝術家現場刻畫坭興陶、坭興陶大師現場拉坯、手拍壺、雕塑等技藝表演和體驗活動外,在「半山柴燒」、「名陶柴燒」等基地舉行的開窯、裝窯、封窯、點火儀式,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深刻領略到柴燒工藝的魅力。圖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周長元在活動現場進行拉坯展演。
  • 為什麼晉曉瞳被稱為現代柴燒工藝的開拓者?
    現代柴燒鈞瓷工藝的開拓者,首個赴歐洲進行個人作品展的鈞瓷人。 藝術特色晉曉童長期堅持手工制坯工藝,採用柴燒工藝燒造,利用新的藝術理念打造作品,將鈞瓷窯變藝術鑑賞作為與鈞瓷愛好者互動的著眼點,從創作理念和工藝基礎上,牢牢把握「窯變藝術是鈞瓷藝術之魂」的根本原則,給鈞瓷注入新的活力。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龍窯柴燒」絕不是簡單的復古,它是一種泥與火結合的藝術。通過高溫成型,形成獨特的窯變,五彩斑斕,每一款都具有唯一的特徵。2、龍窯柴燒特點①柴燒不較現代電燒華麗,但古樸有雅韻。②燒制過程中需要不斷添加木柴,難以保持恆溫。因此釉面氣泡也大小不一,富有層次。③柴燒用含油脂量高的松柴連燒三天三夜,豐富的油脂使胎體不乾澀,油潤細膩。
  • 【光明圖刊】欽州坭興陶:千年「窯變」煥新顏
    期間,除了舉辦百名藝術家現場刻畫坭興陶、坭興陶大師現場拉坯、手拍壺、雕塑等技藝表演和體驗活動外,在「半山柴燒」、「名陶柴燒」等基地舉行的開窯、裝窯、封窯、點火儀式,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深刻領略到柴燒工藝的魅力。圖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周長元在活動現場進行拉坯展演。(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 禹州鈞瓷知多少:柴燒之美 經時而烈-禹州第一網
    鈞瓷燒制工藝分別為柴燒、煤燒和氣燒。其中,柴燒是從鈞瓷燒制初期就採用的工藝。柴之火焰綿軟柔長,柔中有剛,但柴之火舌舔之時長,同樣讓人感到灼熱疼痛,這是柔中有剛,經時而烈的現象。宋代禹州神垕人智慧無比,把本來無法升溫至1300度的柴之柔火,想方設法升至1300度,並且使高溫能保持長久。
  • 陶主坭興陶柴燒窯新的一窯來咯
    石瓢壺純手工高溫裸燒柴燒茶壺,石瓢壺,窯變顏色獨特,灰藍色的迎火面,自然落釉,無任何人工釉。松木燒制,窯內溫度達到1350度以上。巨輪珠壺落藍釉的杯子我們陶花島陶主坭興陶的柴燒所用的泥均為陶主歷經一年時間在欽州所找到的優質泥料,東泥(白泥)進行封閉存放。西泥(紫紅泥)進行風化。
  • 日本柴燒——備前燒
    備前燒日本柴燒 備前燒燒產於日本六大古窯產地之一的岡田縣,是六大古窯中最古老的一個,距今已發展一千多年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 柴燒之蘇打燒:當代陶藝家創作藝術的新方向
    蘇打燒由鹽燒發展而來,是在柴燒的基礎上加入蘇打,使得蘇打中的碳酸鈉在高溫時分解的鈉和窯裡的二氧化矽發生反應產生蘇打釉。1970年左右,陶藝家們為了尋找無氯,低汙染的鹽釉替代品,蘇打燒從而成為陶藝家創作時常用的一種燒制方法。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柴房柴燒《心經》書法系列作品,皆由青年書法家曾一銘虔心書寫,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謹,筆法圓熟。結合茶器造型特點、柴燒落灰變化,既豐富了柴燒窯變的自然之美,彰顯書法筆墨的雅致韻味,又充分契合《心經》所傳遞的佛義經典。作品呈現優美秀雅、空靈跌宕的藝術形象,傳遞給受眾莊重、圓融、靜穆的感知體驗。生活就是修行,廟堂即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