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並打破傳統陶瓷在單色底上作畫及開窗、邊飾等形式,通過畫師對柴燒窯變獨特的審美想像,營造出自然生動的「拙」與「巧」相結合的畫面。
柴燒窯變上的新彩繪畫
釉上與傳統的中國畫用筆不同,主要有分狼毫和羊毫,筆尖比較精細,堅韌有彈性。根據性能不同,大體分為勾線筆、採筆兩大類。勾線筆筆尖細長用於繪製輪廓和白描圖案,採筆主要用來上色渲染,繪製大色調。
繪製時,要用到一種叫樟腦油的稀釋劑使顏料軟化,樟腦油類似於國畫裡的清水,起調和稀釋作用,用筆適度沾樟腦油然後上料,讓樟腦油和顏料充分適度的融合在毛筆上。要控制好油的用量,更好地可控繪製表現和燒制後的呈色。
柴燒窯變與手繪的「巧合」
通過1300多度的高溫燒制,柴燒器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窯變肌理效果。這種可控的火痕和落灰在高溫下自然形成的天然畫卷,或具象或抽象的圖形,或深沉或豔麗的色彩,給繪畫創作者無限的創想空間。
畫師以獨特的想像力和審美素養,在窯變基礎上構圖,點綴、描彩,通過線條和色彩勾連起窯變的自然幻象,從無為之境中創造出「有形」之像,自然的結晶與人為的生花妙筆共同構建起一種獨特的藝術形象。
窯變肌理本身所呈現的山水幻象,在畫師的筆下如雲霧散去,露出山石草木,江河湖海的本來面貌。正如羅丹所說,他只是在所雕塑的天然巨石中找到那個本來就存在的美的形象。
「新柴燒」繪畫的繼承與嬗變
南宋山水小品承前啟後,充滿著空靈而詩畫的美感。其所營造的平淡而深遠的意境,讓人感覺到無畫處皆是妙境。空靈之美,空靈之境,使得山水畫從繁回歸至「簡」,從有意識回歸到無意識。
柴房柴燒器的繪畫創作者,將南宋山水小品的詩意和意境融入柴燒窯變,豐富了窯變的悠遠意境,擴展了柴燒器的審美意象。
從有意識的傳統山水繪畫,到柴燒窯變無意識的巧妙結合。把故事性,趣味性的主觀處理與窯變肌理相融合,使得宋畫小品在柴燒窯變中呈現出契合當下生活的詩意內涵,拓寬了傳統的藝術表現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