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如今怎樣了?

2021-01-20 青海日報

麵條無疑是一種世界性的食物。有資料顯示,亞洲有四成的小麥被製作成了麵條,全世界每天有10億人要吃一頓麵條。儘管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有了關於麵條的文字記載,但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還是為爭奪麵條製作技藝的發明權而吵個不休,直到中國青海一碗麵的現身,打破了他們的爭吵。

2002年,考古工作者從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村發掘出了一碗麵條狀物體。中國的科學家對其進行檢測,證實這是一碗大約四千年前的麵條,是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間最為久遠的麵條實物。2005年,介紹該項研究成果的文章《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小米麵條》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該成果以其世界性和前沿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那麼,這碗麵條出土時的情景如何?它用的是什麼原料?是如何製作的?出土後,麵條是否風化消失了?如果沒有消失,它如今被保存在哪裡?近日,本報記者獨家採訪喇家麵條的現場發掘者——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蔡林海,為讀者講述世界上現存最古老麵條的故事。

喇家麵條穿越4000年時光與現代人見面時的模樣。

跨越四千年的對視

「那天是2002年11月22日,年、月、日的數字都是對稱的。」18年後,蔡林海仍然清楚地記得與喇家麵條第一次見面的日子。那一年,他正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黃河岸邊的喇家村進行考古發掘。喇家村所處的官亭盆地位於青海省東部,相較於青海其他地方,這裡海拔較低,氣候溫暖,十分適宜人類生存。

考古隊員在喇家村發現了一個距今四千年左右齊家文化時期的大型聚落,並在此進行了四年的發掘。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的合作研究證明,大約四千年前,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洪水襲擊了這裡,災難來臨時的狀態被完整「封存」,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大型災難遺址,喇家遺址的發現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那天早上九點鐘,考古隊員蔡林海、張曉虎帶著喇家的幾位民工一起向考古工地走去。在官亭盆地,村莊多以姓氏命名,當地人不稱之為「某家村」,而習慣於直接叫「某家」,如這裡的村莊有喇家、鄂家、胡李家等。這天是農曆的小雪節氣,天氣晴朗而清冷,地面上結了薄冰,路邊的冬果樹上,葉子凋零,一個個冬果掛在枝頭,在陽光中十分顯眼。蔡林海已經在F20(20號房址)發掘了40多天,這些天來發掘出的文物一直被放置在原地,其間從未動過,而當天是起取文物的日子。想到這一點,蔡林海有些興奮,腳下的步子也加快了。

來到20號房址,考古隊員按照已經繪製好的圖紙,依編號順序起取文物。房址的東北角有一個雙耳陶罐,下面斜壓著一隻倒扣的陶碗。移開陶罐,輕輕揭開陶碗的一瞬間,蔡林海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填滿碗中的沙土結成一坨,脫離時陶碗被留在原地,在這坨沙土的頂端,也就是原來陶碗的底部,有一團捲曲纏繞的條形物,它粗細均勻,薄如蟬翼的外殼泛著淡黃色的光澤。

「會不會是一碗麵條?」蔡林海輕聲問同伴,也像是自言自語。

從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先生帶隊,一直在官亭盆地進行考古發掘,蔡林海也參與其中,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飲食考古是王仁湘的研究領域之一,王先生告訴身邊的考古隊員:「史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重大進步都與飲食活動息息相關。」在他的薰陶下,蔡林海也建立起了飲食考古的觀念。

一碗麵條真的能經歷四千年的時光依舊保存完好嗎?或許,碗裡裝的不過是一團真菌或者是植物的根須?如果是那樣,它應該是白色的,而眼前的物體為什麼是淡黃色的?一瞬間,種種推測與疑問從蔡林海的腦海中快速閃過。他難掩激動之情,跪在地上分別用數位相機和膠片相機,從不同角度一連拍了十幾張照片,當時在喇家遺址,這是拍照最多的出土單體文物。拍完照,蔡林海小心地把陶碗原樣扣上去,連同碗中的泥沙和麵條狀物體一併進行包裝,並在紙箱外面鄭重寫下了「F20古代食物」幾個字,同時也在後面寫下了一個「?」

這隻陶碗中的物體將被送到北京的實驗室,此刻,蔡林海寄望於日後它的真實身份能在那裡被揭開,大白於天下。

被泥沙填充且倒扣的陶碗為喇家麵條提供了良好保存環境。

葉茂林(左四)、蔡林海(右一)等人在麵條出土地附近合影。

查驗「植物身份證」

2002年年底的一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在舉行田野工作匯報會。

播放幻燈片的銀幕上閃出了喇家遺址陶碗中發現的麵條狀物體。此刻,喇家遺址考古隊的葉茂林第一次公開介紹了發現麵條狀物體的情況,並徵詢在場各位專家的判斷與意見。

頓時,會場變得不那麼安靜了,有人喁喁私語,有人扶著眼鏡仔細端詳,陶碗中的物體被謹慎地稱作「麵條狀遺存物」,誰也不敢斷言這就是一碗麵條。大家都明白,想把四千年前的有機物保存得這麼完好有多麼困難。葉茂林滿懷期待地提出想得到同事們的幫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檢測陶碗中物體的成分,但令他失望的是,並沒有人響應。從這天起,他就進入了等待狀態,而且一等就是一年多。

楊曉燕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曾參與過喇家遺址的環境考察工作。2004年,聽到喇家遺址出土了麵條狀物體的消息後,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於是她向該所的呂厚遠研究員進行了介紹。作為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古生物與地層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呂厚遠認為完全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鑑定出陶碗中的物體是否為食物。

聽到這一消息,葉茂林備感振奮。因為學者們認為,中國有關麵條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比如,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榮光先生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水煮麵條是東漢末年劉熙《釋名》中所記載(當不遲於3世紀20年代)的『索餅』。」(在當時,「餅」是麵食的統稱。)如果能夠證實喇家出土的是一碗麵條,那麼,這將把中國人食用麵條的歷史再往前推大約兩千年。

2004年,呂厚遠等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多位科學家,對麵條狀物體進行採樣並加以分析鑑定。

蔡林海說,經過了四千年左右的漫長歲月,雖然出土時麵條狀物體看上去形態穩定,但實際上已經非常脆弱了,由於包裝的簡易性加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震動,當科學家們打開包裝時,當初長約50釐米(這是學者們將照片上的麵條狀物體按比例在電腦上進行測量得出的長度)的條形物已經破碎,並混入了碗中的泥沙之中。儘管如此,它並沒有像傳聞中那樣「灰飛煙滅」,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呂厚遠團隊利用超聲波分層剝離技術,從泥沙中分離出了200多個麵條殘段,其中最長的一段約有5釐米長。

呂厚遠決定用植矽體分析的方法來鑑定麵條狀物體。植矽體是植物生長過程中充填在植物細胞裡的二氧化矽,在植物有機質腐爛之後,它依然能保存在土壤裡,不同的植物裡藏著不同的植矽體,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化石就是植物的「身份證」。

呂厚遠在樣本裡發現了大量形態特殊的植矽體,但是,在進行對比後他們發現這根本不是小麥的植矽體。那麼,現在只有掌握所有糧食的植矽體是什麼樣的,並與喇家條形物的植矽體一一對比,才能辨別出後者究竟是不是麵條。但是,被人類利用的植物有2500多種,其中核心農作物就多達幾十種,這一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呂厚遠和他的課題組成員,不辭辛勞到各地採集植物樣本,用半年時間提取和整理出了84種植物的植矽體。他們把喇家出土條形物中提取到的植矽體與西北地區常見的大麥、青稞、小麥、小米、高粱、燕麥、穀子、黍子、狗尾草等植物的植矽體進行對比。隨著研究範圍的逐步縮小,最後,他們的目光聚焦在了粟和黍兩種植物上。

在世界上,中國古人最早從野生狗尾草中馴化出了粟和黍,由於同源,不僅從外觀上難以區分它們,辨識粟和黍的植矽體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難題。

但呂厚遠沒有放棄,而是採集了十幾種粟和黍進行深入研究。一年後,他終於發現了可以用來區分兩者植矽體的幾個特徵,其中最明顯的是粟的植矽體呈「Ω」形,而黍的植矽體呈「η」形。

經過對比,證實喇家遺址出土的條狀物成分以粟(小米)為主,並混合有少量的黍(黃米)。澱粉分析、生物標誌化合物分析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論斷。在麵條的成分中,還發現了油脂和維生素成分。

以上分析結果證明,喇家出土的條形物的的確確是一碗四千年前人類製作的麵條。四千年前,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洪水襲擊了喇家,這碗麵條傾覆在地,被泥沙掩埋,形成了一種密閉的真空狀態,正是這種特殊的環境使它得以保存到今天。

王仁湘說:「雖然它的具體加工工藝還不清楚,但是這個過程中對植物籽實進行脫粒、粉碎、成型、烹調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這成品小米麵條做得細長均勻。在中國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這應當算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2005年,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界的世界頂級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後,很快被美國《國家地理》、美國國家廣播電臺、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日本時事通訊社以及德國、加拿大、荷蘭等國的媒體加以報導,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有關喇家麵條的文章。

再做一碗四千年前的麵條

成分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還存在這樣的疑問——

小米的黏性差,雖然現在民間也有製作小米麵條的(多使用黏性較大的小米品種),但是以四千年前的技術條件,能做出一碗小米麵條嗎?

面對質疑,呂厚遠團隊決定採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複製出一碗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

為了貼近喇家人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選取了帶殼的小米,放在研缽中反覆地捶砸,碾磨脫殼,並特意保留了兩到三成的帶殼穀粒。

小米黏性差,做拉麵和擀麵條都不太可能。呂厚遠是山東人,他的家鄉有加工餄餎面的傳統,這是一種壓制麵條的方法。

「根據民俗學和民族學材料,從喜馬拉雅山區的尼泊爾到朝鮮半島,亞洲許多地方都保留著壓制麵條的做法和相應器具。」蔡林海說,壓制麵條的工具有單孔的也有多孔的。而喇家遺址發現了很多有孔的石質、骨質和陶質的器物,此外,現代民間也有一些用來擠壓條狀物體的簡單工具,比如青南草原上牧民們用僅有拇指大的木質工具來做藏香(另據記者所知,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村人則用開孔的牛角擠壓製作藏香),類似的工具都有可能被遠古時期生活在喇家的人們用來壓制或者漏制小米麵條。

然而,理論上可行的事情,具體操作起來卻並不順利。儘管呂厚遠團隊請教了很多會做餄餎面的廚師和家庭主婦,用餳面、反覆捶砸、適度加熱等方法增加小米麵的黏度,但剛開始,做出的小米餄餎面總是斷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根本做不出像喇家麵條那樣長達50釐米左右而且粗細均勻的小米麵條。

怎樣既不使用添加劑,又做出足夠長的小米麵條?靈光乍現間,他們想到民間製作餄餎面時會把麵團蒸幾分鐘,於是如法操作,反覆實驗,結果小米麵的黏性大大增加,甚至壓製出了5米多長的麵條。而且,採用不同的小米品種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蔡林海說:「喇家遺址出土了甑,它就可以用來蒸小米麵團,增加其黏度。」

課題組的科學家們欣喜萬分,他們不僅分析出了喇家麵條的成分,而且成功複製出了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

繼呂厚遠團隊後,很多學者也就此開展實驗考古學的研究,並掀起了一股製作還原喇家麵條的熱潮。據報導,趙榮光教授用手搓的方法也製作出了小米麵條。

蔡林海說,如今,這碗四千年前的麵條遺存,靜靜地待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實驗室的液氮中。他說:「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能否從這碗面中檢測出其他物質?這碗麵條中還蘊含著遠古喇家人怎樣的生存智慧?這些都給後人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

蔡林海坐在板凳上為喇家遺址20號房址繪圖,喇家麵條就是從這裡出土的。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喇家遺址公園管理有限公司供圖

一碗麵條的分量有多重?

2005年12月23日,《中國文物報》刊發了葉茂林等7位學者聯合署名的文章《喇家遺址四千年前的麵條及其意義》,文章認為「(喇家麵條)這個發現不僅是一個食物的問題,而且可能是一個關係文化和文明的問題。」

葉茂林等人認為,出土麵條的房址比較特殊,在喇家遺址,房舍基本上是窯洞式建築,而發掘出麵條的房舍卻是一座地面式建築,顯示出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建築。與它比鄰的是一座幹欄式建築,專家認為這是禮制性建築「明堂」或者「社」,再略遠一點的地方是一座用來祭祀的土臺祭壇。種種跡象顯示,這碗麵條很可能不是給人吃的普通麵條,而是用來祭祀的。

這篇文章指出,「齊家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喇家遺址固然位居西部,但它是典型的黃河文化,是中國黃河文明的淵源之一,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喇家遺址發現的麵條,和其他諸多發現的現象一起,反映了齊家文化文明進化進程的線索和發展趨勢,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文明對於世界的某種特殊貢獻。拿一位國外的科學評論家對此所做評論的話說,中國人發明了紙、絲綢、瓷器、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等等,今天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中國人還發明了吃的麵條並帶給世界。」

呂厚遠等學者則認為,中國古代人類很早就學會了栽培耐旱的粟、黍等農作物,粟、黍起源於中國已經有了系統的實物證據。喇家遺址齊家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喇家遺址出土的以粟、黍為主製作的麵條,無疑增加了中國作為麵條起源地的可能性。他們認為,或許確認哪一人群發明了麵條未必那麼重要,麵條的誕生也可能是源於人類飲食文化發展史上的趨同現象,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麵條的出現還可能更早。

參考資料:

1.《麵條的年齡》,作者王仁湘,刊載於《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第1期。

2.《史前飲食考古四題》,作者王仁湘,刊載於《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2期。

3.《再談「喇家索麵」與中華麵條文化史》,作者趙榮光,刊載於《第三屆亞洲食學論壇(2013紹興)論文集》。

4.《青海喇家遺址出土四千年前麵條的成分分析與複製》,作者呂厚遠等,刊載於《科學通報》2015年第60卷第8期。

5.《四千年的長壽麵》,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2011年第159期播映。

6.《喇家遺址四千年前的麵條及其意義》,作者葉茂林等,刊載於2005年12月23日《中國文物報》。

相關焦點

  • 喇家遺址出土一碗四千年前老面,專家經過研究,破解麵條成分之謎
    1999年,青海省的考古專家們,在喇家遺址中出土了一碗老麵條,距今約4000多年,還被譽為「世界最古老麵條」。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老麵條」的成分有點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吃的麵條不一樣,究竟四千年前的麵條有什麼不同呢?
  • 四千年前「打翻」的一隻陶碗,盛著世界上第一碗麵
    四千年前「打翻」的一隻陶碗,盛著世界上第一碗麵 2020-02-18 18:56:44 喇家遺址出土的陶碗及麵條  它為何能神奇地保存這麼久?
  • 揭秘2000多年前古人飯食:小米麵條骨頭湯
    考古專家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以通過模擬複製這種麵條,讓當代人體驗一下古人的飯食。蘇貝希遺址的麵條蘇貝希遺址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蘇貝希村南3公裡的火焰山腹地,吐峪溝河的西岸。1980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地區文管所清理了這裡的8座墓葬。
  • 二十年前的全民學英語風潮,如今變成了「學 Python」
    雖然 Python 「出圈」是這兩年的事,但它問世已有近 30 年歷史。稍微接觸過 Python 的人,大多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1991 年,由範羅蘇姆獨立開發的第一版 Python 編譯器發布,後續的版本則由他和同事合作,但他仍是主要開發者和決策者,2018 年 7 月 12 日退休後,範羅蘇姆仍是 Python 社區的「終身仁慈獨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
  • 直到看到「沙琪瑪」的製作過程,才發現這個童年美味竟是油炸麵條!
    「你說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不是白,你說的沙琪瑪居然就是油炸的麵條子的感覺!」在意外之餘,很有必要分享給大家一起看看,沙琪瑪的製作了...滿族吃食「沙琪瑪」也叫「薩其馬」,聽這名字就想起了「皇阿瑪」(小超市裡以前確實有看到過皇阿瑪牌薩其馬,不知道有沒小可愛也吃過...)這確實是滿族傳統的吃食。
  • 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
    5月1日,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的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試運營,「五一」假期免費參觀。「五一」長假首日,3萬遊客參觀遊覽。圖為遊客參觀喇家出土文物展廳。本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本報海東訊 (記者 趙睿 通訊員 石延壽) 4月30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舉行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試營業,「五一」節假期免費向公眾開放。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黃河上遊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
  • 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麵條是怎麼樣被發明出來的?
    最近,著名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麵條》的論文,稱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省的一個遺址中找到了距今約4000年的麵條實物,麵條「發明權」之爭宣告終結。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質地柔軟,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常吃的「拉麵」,粗細相當均勻,直徑只有約0.3釐米,長達50釐米。
  • 出前一丁,還有比它更有「文化」的方便麵嗎?
    就這樣,黃秋生一邊吃著爽口彈牙的麵條,一定學習姨丈的煮麵絕技:一是,凍水下面,約三分鐘,水一滾,麵餅鬆開,就要將面撈起,這個時候的出前一丁口感最好。他曾經調侃過所謂的煮麵達人:「大鄉裡煎扒,慌死唔夠熟」,在他看來,煮麵的時間非常關鍵。二是,麵湯不能多,剛剛浸過面身就可以了,不然,太早下的話,麻油味會越煮越淡。
  • 「視界」在下沉,短視頻會是內容創業者的「高潮」嗎?
    編輯與分發算法的能力日益精進,對於內容的渴求驅動平臺方,生怕錯過了卡位時機,紛紛開啟「撒錢圈地」模式:2016年9月,今日頭條宣布投入10億補貼給平臺上的短視頻創作者,同時給予每一條優質原創短視頻至少10萬次加權推薦,目標很清晰,成為「短視頻創造者首選平臺」。2016年9月,微博宣布投入1億美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正式開啟從中國Twitter到YouTube的轉身。
  • 小米粥、麵條真的「養胃」嗎?10 種「養胃食物」全面分析
    胃不好的人,喝不下吃不好的感受那簡直是「痛不欲生」。特別是對於「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吃點硬的飯胃就不舒服喝點牛奶就胃脹氣要是吃點辣的那就要胃痛好幾天武漢熱乾麵小龍蝦,新疆羊肉串大盤雞,四川龍抄手肥腸面,重慶酸辣粉辣子雞,都不香了!今天就來和大家盤點下坊間流傳的最廣的 10 種「養胃食物」,一起來看看到底哪些養胃!
  • 怎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另外,朋友圈這裡也是一個隱喻,暗指「大眾思維」。關於這一點,我只有一句忠告:你想要的成功,永遠都是極少數人才能實現的。為了達到「極少數」的水準,就要和「大眾」保持足夠的距離。怎樣培養分析「本質」的能力?把思考的時間範圍拉長,儘可能拉長如果你只想今年的事情,只想這個月的事情,那麼我保證你很難得到一個十年後滿意的結果。
  • 時間的實體|日曆,我們用了四千多年啦
    「如果我沒在上班/上學,根本記不起來今天星期幾。」電子日曆,在如今可以說成為了不知今夕何夕群眾的救星。回到電子產品還未普及甚至發明的年代,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確定哪天放假呢?(手動狗頭)古代的曆書起初是皇家的特權,從先秦至清朝,每一代都會設置專門掌管天文、天象、曆法的官員,用以判斷年節、兇吉等,以求國泰民安。
  • 人工智慧的「苟且」與「遠方」
    2017 下半年,特別是 2017 年年底,區塊鏈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新技術」,這種由虛擬貨幣所推動的技術幾乎「瞬間」佔據了投資人、主流科技媒體、各種自媒體的討論議題裡。自 1956 年「人工智慧」一詞來到這個星球上,一代代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都在為之不懈努力,但到底何為「人工智慧」卻存在太多理解角度。作為達特茅斯會議組織者之一的約翰·麥卡錫,一直認為「人工智慧」一詞除了是暗示機器可以去完成人類可以完成的工作之外,和人類行為毫無關係。
  • 視頻創作者走向「雨林」的時代到了
    作者| 麥可可編輯| 吳懟懟短視頻異軍突起的這幾年,江湖裡激戰不斷。快抖B站各路開花,長視頻倒是安穩如山。長視頻行業如今的格局也是時間磨出來的。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在2020騰訊視頻內容生態大會上的解釋很巧妙,「我們的雨林生態裡,既有長視頻,也有中短視頻。無論什麼樣的內容形態,在這個系統裡都擁有自由呼吸和上升成長的空間。」
  • 短視頻和電商的「618 探戈」、「吸金黑洞」字節跳動以及優衣庫的...
    今年 618 電商、短視頻各找各搭大戰之前,拉幫結派,可能不僅僅是給自己壯膽。離年中大促 6·18 還有不到三周,中國兩大電商平臺,紛紛找到了短視頻領域的幫手,來擴大自己的優勢。這邊京東和快手剛剛宣布結盟,那邊抖音頁面已經加入淘寶連結。
  • 獨家|快手版「Tik Tok」上線,「SnackVideo」發力海外短視頻
    「SnackVideo」在定位上不同於快手的另一款海外短視頻產品「Kwai」,「SnackVideo」類似於抖音海外版,具有推薦算法,可以更加精準的觀看所有類型的熱門視頻。值得注意的是,近期,「SnackVideo」將會以全新的LOGO面世,正式向海外短視頻市場發起衝擊。
  • 《海內經》是四千年前的世界地圖
    《海內經》是四千年前的世界地圖(BSBQ201)一、東海之內,北海之隅,太平洋以東、北冰洋以南的美洲地區。1、四千年前的朝鮮。《說文解字》:」朝,旦也,從倝,舟聲」。朝字古形,左面是旦,右面是舟。北美大陸南部,美國中西部,是一個圓形大盆地,是初升的太陽,是漢字「旦」的象形。
  • 特斯拉Model Y首發評測視頻:「It's perfect for me」?
    Bowers)在談到 Model Y 外觀的時候都給出了相同的評價:「similar(相似)」。相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即使在技術上升級了一些細節,Model Y 依然絕大部分傳承了特斯拉「極簡」的內飾設計風格。喜歡的朋友會感嘆這就是科技感,不喜歡的則會吐槽「塑料感太重」——但這就是特斯拉的特點,而這個特點也足夠鮮明。最後說一句這個與 Model 3 一脈相承的貫通式玻璃車頂,酷就一個字。
  • 超級記憶:常見用餐英語單詞「蜜蜂、雞肉、麵條、湯、蔬菜」
    在這個過程中他希望學習到在鄉下和城裡怎樣才能培育出更多友好的蜜蜂。雞肉noodle 麵條英 ['nud()l] 美 ['nudl]名詞(n.)麵條;笨蛋麵條;笨蛋 simple , turkey , put詞組短語instant noodle 方便麵;速食麵;泡麵rice noodle 米線noodle soup 麵湯,清湯麵條fried noodle 炒麵;烏東面
  • 一碗有菜有肉的麵條,教你一招做好吃的打滷麵條,簡單又美味
    在寒冷的冬天,最好的就是一碗熱騰騰的麵條,冬天一碗麵條下肚暖心又暖胃,麵條在我們北方人中是家家戶戶必吃的食物之一,因為這是北方人的勞動成果的體現,。在忙碌工作結束後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不是很舒適嗎?麵條的做法有很多像老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油潑麵、重慶小面、西安的褲帶面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