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麥可可
編輯| 吳懟懟
短視頻異軍突起的這幾年,江湖裡激戰不斷。快抖B站各路開花,長視頻倒是安穩如山。
長視頻行業如今的格局也是時間磨出來的。長視頻腥風血雨的那幾年,短視頻還是少年稚子,前者對內容行業、用戶心智的影響之深,後者暫時無法比擬。
流量紅利逐漸見頂之後,長視頻的內功和底氣逐漸顯山露水。技術、IP、用戶等深層紮根和循環生長的頭部內容平臺,已經在混戰之後形成了自身穩定的生態系統。
此時成為「雨林」就是一種選擇。
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在2020騰訊視頻內容生態大會上的解釋很巧妙,「我們的雨林生態裡,既有長視頻,也有中短視頻。無論什麼樣的內容形態,在這個系統裡都擁有自由呼吸和上升成長的空間。」
在這片熱帶雨林裡,不斷升級的技術中臺、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多樣化的業務形態構成了高穩定性「土壤」,優質海量IP及多元運營方式提供了源頭活水。
長視頻、微劇、微綜等中視頻,以及短視頻等內容形態,都能在這個系統中得到長足發展。對於中小創作者而言,系統性的扶持,給了他們從1到N,成為「頭部玩家」的可能。
如果敏感地捕捉到中視頻這個字眼,你可能心中瞭然。在落下關鍵的一棋之後,騰訊視頻似乎更憧憬這場綜合視頻之爭的終局。
01
雨林的共生系統
經歷過多次江湖風雨的長視頻平臺,大多都會強調內容生態。技術和渠道已經發展到讓各家的基建都趨於穩固,差異也不大,但內容始終都是最有獨創性和裂變性的最不確定因素。
這也決定了,只是大手筆的砸錢,沒有時間沉澱,內容生態很難做起來。
長視頻玩家深諳這個道理。長期以來,優質長視頻內容的收益體系漸趨穩定,他們逐漸成為雨林中的高大喬木,甚至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子生態系統。
但雨林中不止高大喬木,這個林子裡的灌木苔蘚能夠和喬木一起生長,建立起一個所有人都能受益的共生系統,陽光才能均勻地傾瀉。
如果把這話說得通俗一點,大家都是要吃飯的。一旦進入這個雨林生態,平臺商業化的路徑和模式就越開放,越成體系化,入駐這裡的無論是成熟的職業創作者還是獨立的個體創作者,都能活得更好。
這種平衡和共生就是騰訊視頻試圖搭建一套「分帳系統」的最主要出發點。身為平臺,能夠為內容合作方打通一條從內容到用戶的商業化通路,是將自身、用戶和內容合作方緊密連接的最好方法。
一個直接的突破是,VIP開放平臺的上線打破了原先內容來源B端的基本格局,獨立製作團隊和個體創作者也可在線上傳內容。這是參與門檻的一致化。
其次,這套分帳模式的落地先從已有分帳基礎的網絡電影試水,隨後拓展到紀錄片和網絡劇集品類,並在之後有計劃地延伸到少兒、動漫、知識付費領域。這是品類公平化在促進內容的多元化。
進一步來看,其實用網絡電影做分帳切入點是個不錯的選擇。2015年起,網大幾度沉浮,2018年,由《罪途》等爆款帶出的小波峰,也是因為平臺給出了不錯的分帳激勵條件。
而在今年,根據《2020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Top10網絡電影的分帳票房總額超過2.7億。其中,《鬼吹燈之湘西密藏》和《倩女幽魂:人間情》 票房+分帳激勵獎金均超過5000萬。
最後,收益結算的靈活、線上簽約入駐的方式讓渠道和規則更為透明。最典型的權力下放在於,用戶偏好對分帳金額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並且這個金額沒有天花板。
02
開啟中視頻徵程
如果把這套分帳系統看成騰訊視頻對內容創作來源的擴充和鼓勵,那落在具體的內容形式上,則是以時長為切分的中、短視頻領域的全面滲透。
相比長短視頻,中視頻被討論頻率要少一些,但它的市場規模並不狹窄。對標日韓的發展來看,5-15分鐘時長的劇集,其實擁有一個穩定的市場。
中視頻的變現邏輯也就被驗證過。YouTube多以中視頻為主,谷歌母公司2019年的財報顯示,YouTube的廣告收入超過了150億美元。
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是,相較於短視頻較低的信息濃度,時長提高的中視頻更適宜去承擔滿足用戶多元需求、擴充內容品類的任務。
此外,它也提供了一個契機。優質的長視頻生產者可以嘗試「新賽道」,短視頻生產者也可以在策劃和拍攝上進階,從而進入中視頻的「上升空間」。
事實上,騰訊做中視頻並不是平地建樓。長期積累的龐大用戶基數和優質的頭部IP為「由長而短」的中視頻提供了源頭保障和需求市場。根據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目前平臺付費會員超過1.2億,用戶對多元內容有著海量需求。
在這種考量裡,騰訊視頻對中視頻的布局發力在兩個方向,劇情類和非劇情類。劇情類包括微劇、微動漫等類型;非劇情類,包括微綜藝、微紀錄、MV等各種類型的短節目。
一個經常會被拿出來的討論的問題是,長、中、短視頻之間可能通過興趣種草實現流量循環嗎?平臺方當然樂見於此。不久之前,Netflix就上線了一種中短視頻引流方式,通過截取長視頻中的片段,直接拼接或進行內容改編,讓觀眾從中短視頻流向長視頻。
在騰訊平臺上,長中視頻的互促共融已有實例。今年上半年,探險類長劇《龍嶺迷窟》上線,而此前籌備的探險動作互動劇《龍嶺迷窟之最後的搬山道人》也隨之上線,豆瓣評分高達8.2。在流量和口碑的兼具裡,一些觀眾看了互動短劇之後,還會重新去看長劇集《龍嶺迷窟》,這就是中長視頻融合中流量的反哺。
一旦摸準用戶喜好的脈搏,精準定位的微綜同樣會迎來爆發。此前,騰訊視頻和新世相合作過一檔時長10分鐘左右的微綜藝《女人30+》,講述謝娜、戚薇等女性的成長故事,其中單集最高播放量超過7000萬。
針對非劇情類中視頻,騰訊視頻定向打造了四條短節目賽道:超級偶像、頭號玩家、體驗派大師、和頂級行家,分別對應偶像衍生、遊戲、體驗及知識類節目。
為了激發微劇創作者的內容生產力,在此前提到的分帳模式上,微劇的分帳力度被提升到幾乎與網絡電影相匹配的程度,與微劇的播出頻次直接掛鈎。同時,騰訊視頻還推出了百部IP共創計劃,來激發創作者對內容IP的體系化、長期化建構思考。
03
在系統裡開放共贏
十幾年的鏖戰,讓長視頻行業從燒錢買版權過渡到內容自製的階段。但這還不夠,對於平臺方而言,終極目的應該是搭建生態,與創作者共贏。
比如騰訊視頻現在的做法就是不僅布局中視頻,也把短視頻納入這個內容生態中,包括分帳制度的升級等,都是要體系化、長期化建構一個雨林,讓視頻創作者能夠在這種環境裡,可持續化生產以及變現。
「開放共贏是一直以來我們堅守的平臺價值觀,與所有的合作夥伴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也是我們的重要目標。」在大會上,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在發言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她認為,創作者實際上是內容生態中重要的一環,而騰訊視頻建立完善的內容生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為不同類型的優質創作者提供更明顯的上升通路。
此外,平臺2020年度百大短視頻創作者榜單被公布,十大影響力CP被頒獎以激勵短視頻創作者。
同時,關於短視頻用戶畫像的關鍵數據被披露。日均消費時長超過75分鐘,64%的短視頻觀看者是90後、00後,其中女性用戶佔比60%,眾多數據顯然能幫助短視頻創作者更精準地判斷用戶喜好。
在發言中,王娟反覆強調一個詞,服務。
在她看來,作為服務方的騰訊視頻平臺,希望用一個更完善的分帳體系、更具前瞻性的內容方向指導和更具顆粒度的創作賦能方式,讓內容創作者得到成長。
同時,平臺生態的獨特性讓內容創作者得到的不僅是成長,還有生存能力的遷移。
舉例而言,如果源頭上的IP版權開放,長視頻的創作者可以去做中視頻,中視頻創作者能做短視頻,而原本也許「不太容易被看到的」個人創作者,也能成長為更成熟專業的內容製作方。
在這個雨林系統,三類創作者都能擁有自由呼吸和上升成長的空間。
04
戰鼓已經敲響
而對於平臺自身而言,這片熱帶雨林不僅讓長、中、短視頻的內容創作者自由流動,不同時長的視頻之間,也能依託興趣關聯得以實現流量循環。從更高的維度去看,以IP、技術、用戶支撐的土壤層正在不斷滋養長、中、短視頻,讓雨林生態達成正向循環。
對整個視頻行業或是內容行業而言,這套系統能夠落地並正向循環,意義是巨大的。無論是內容的多元長尾,還是內容本身的質量高度和價值影響,以及平臺所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能在這套系統裡實現質效飛躍。
在大會發布的《2020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中,更具總結性的觀點被認為是日後創作者的「指南手冊」。比如年輕女性更喜歡青春校園和甜蜜愛情,年輕男孩對熱血逆襲題材興趣高漲。不同品類的內容針對哪種受眾,也有了更細緻的描述。
對騰訊視頻而言,在這片熱帶雨林中,其作為頭部平臺的價值也在被最大化地激發和釋放,一個綜合視頻平臺的雛形和定位也愈加清晰。
他們正在試圖拓展更多元長尾的內容題材和品類,集聚更多職業內容生產、專業內容生產和個體內容生產者,全面滲透長、中、短視頻市場。
單一的視頻形態之爭快要落下帷幕,而綜合視頻平臺的能力愈發凸顯。對創作者而言,單打獨鬥,散兵遊勇的時代也過去了,與平臺共創共生才是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