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恍若隔世,
我國的麵條起源於漢代。那時麵食統稱為餅,因麵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麵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麵團託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麵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餺飥」,「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麵條壓成「韭葉」形狀;「餺飥」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隋、唐、五代時期,麵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麵,風味獨特,詩聖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齒冷於雪」。還有一種麵條,製得有韌勁,有「溼麵條可以繫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時期,「掛麵」出現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面以及多種素麵出售。及至明清,麵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閒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麵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面中製成,堪稱麵條中的上品。
拉麵--蘭州(甘肅省會), 板面--安徽, 旦旦面--四川, 燴麵--河南, 湯麵--山東(打魯你該聽說過吧)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而且都是很好吃的麵條,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麵條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大眾食品,很多國家都聲稱擁有麵條的發明權,其中以義大利、阿拉伯和中國三家為主。最近,著名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麵條》的論文,稱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省的一個遺址中找到了距今約4000年的麵條實物,麵條「發明權」之爭宣告終結。
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質地柔軟,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常吃的「拉麵」,粗細相當均勻,直徑只有約0.3釐米,長達50釐米。論文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是中科院研究微體古植物學方面的專家,他說:「為了弄清楚這個『麵條』的來歷,我們主要檢測了其中的兩種物質:植矽體和澱粉。」植矽體是一種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充填到細胞中的二氧化矽礦物,不同植物細胞中植矽體的充填形態也不一樣,可以長久保存不變化,能夠比較精確地對植物進行分類。他說:「從植矽體的形態和結構來看,它只與我國西北地區種植的穀子、黍相似,並不是我們現在廣泛食用的小麥。」從形態和光學特徵上對比研究了「麵條」中的澱粉,結論佐證了「穀子(小米)、黍原料說」。
呂厚遠說,軟體化石的保存極其困難,中國這碗麵條能留下有賴於所在地的特殊遭遇。喇家毀於一次災難性大地震,盛著面的碗倒扣在地上,窯洞塌下來,黃土覆蓋上去。呂厚遠說:「幸運的是碗倒扣在地上,使碗中的麵條和碗底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至於使麵條直接承受壓力而化為粉末,保持了最初的狀態。」大地震後是大洪水,黃河帶來的泥沙使喇家遺址連同那碗來不及食用的麵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由於麵條作為軟體的極難保存的材料,長期以來世界上沒有發現早期麵條的直接證據,所有的論斷皆來源於一些文字記載或壁畫,時間也不過2000年左右。喇家遺址發現的這碗麵條,不僅為中國人贏得了麵條發明者的殊榮,也為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線索。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