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00多年前古人飯食:小米麵條骨頭湯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古代吐魯番居民的花式點心。(資料圖片)

日前,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1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在新疆蘇貝希遺址中發現的一碗2400多年前的小米麵條和在陝西發現的2000年前的骨湯共同入選,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2400年前人們吃什麼?3000年前的人們吃什麼?這是許多當代人總想知道的一件事。而今,考古專家在古墓裡發現的這種小米麵條,保存完好。考古專家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以通過模擬複製這種麵條,讓當代人體驗一下古人的飯食。

蘇貝希遺址的麵條

蘇貝希遺址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蘇貝希村南3公裡的火焰山腹地,吐峪溝河的西岸。1980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地區文管所清理了這裡的8座墓葬。1985年1月,50多座墓葬被盜後,吐魯番地區文管所多次對文物進行採集整理,之後通過調查發現了蘇貝希遺址和1、2號墓地,並在1號墓地出土了麵條等食物。1991年冬修建公路時,又發現了3號墓地,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出土了穎果等食物。

經碳14測年標本檢測,蘇貝希遺址、墓地及文物的年代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

據主持蘇貝希遺址發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呂恩國介紹,新疆吐魯番地區降水稀少,氣候極為乾燥,所以考古遺址中的許多植物遺存往往由於迅速乾燥脫水而得以較好地保存。

中國科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蔣洪恩副教授等學者,選取了蘇貝希遺址中出土的部分麵條遺存和3塊點心遺存,還有部分穎果遺存,進行了植物遺存鑑定、澱粉粒和植矽體的提取及分析,並對黍類食物進行了系統的煮、蒸、烤等模擬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蘇貝希遺址出土的麵條和點心是由黍磨碎後製成的。模擬實驗和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麵條遺存曾經水煮,穎果遺存為一缽自然風乾的黍粥,而點心系烤制而成。

著名科技考古專家王昌燧教授認為,該項研究結果「為探討2000多年前吐魯番地區先民的生計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也將為今後同類樣品的研究建立較好的分析流程」。

 

麥子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青銅時代早期新疆地區就已開始了小麥的種植與食用,到兩漢以後隨著農業文明的不斷發展,小麥逐漸成為當地居民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資料圖片)

麵條改寫歷史

在蘇貝希遺址發現了麵條後,2002年,考古人員在青海省喇家遺址又一次發現了麵條。經多方鑑定,最終確定青海省喇家遺址發現的麵條成分為黍和粟(即穀子)的混合製品,年代為4000年前,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麵條。

中國科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蔣洪恩副教授等人認為,新疆蘇貝希遺址出土的麵條證實了中國麵條的歷史要比早期文獻的記載早得多,而且麵條已呈長條形而非面片之類的形態。由此可見,早期文獻考證有其明顯的局限性。

而從研究結果來看,蘇貝希遺址出土的麵條原料僅為黍一種,而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原料為黍和粟混合製作而成。喇家遺址和蘇貝希遺址麵條食物的出土為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也改寫了麵條起源時間的歷史。

黍、粟均起源於中國北方地區,小麥、大麥則最先在西亞栽培,這些農作物在新疆吐魯番許多墓地都有發現,表明該地區應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它對推動東西方農作物的傳播功不可沒。

 

唐代餃子為小麥麵質,形如月牙,皮薄,內有餡,與現在的水餃無異。餃子在當時稱「水角」、「角子」或「牢丸」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早在唐代就已成為了吐魯番地區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種麵食。 (資料圖片)

 

唐代寶相花紋月餅。(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古人菜單大全,吃的也不差嘛,不要錯過哦!
    咱們大中華地大物博,飲食文化相當發達,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那麼在秦漢時期古人到底吃什麼?這個話題必須得有根據啊,所以咱們根據考古發現跟大家聊一聊。有人說秦漢及以之前的古人在吃這方面是相當悲慘的,當然沒有當今那麼的豐富多彩,但是說悲慘也不至於,當時的主要的農作物就是粟,小麥還很少,粟就是小米嘛,那小米自然就是主食,小米在當時怎麼吃那?小米粥、小米乾飯。
  • 喇家遺址出土一碗四千年前老面,專家經過研究,破解麵條成分之謎
    1999年,青海省的考古專家們,在喇家遺址中出土了一碗老麵條,距今約4000多年,還被譽為「世界最古老麵條」。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老麵條」的成分有點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吃的麵條不一樣,究竟四千年前的麵條有什麼不同呢?
  • 甜飯、糊塗麵條、大燴菜等!新鄉「招牌」,家的味道!
    新鄉人愛吃麵條,撈麵、滷麵、燴麵、餄餎面......不同形式的「面」種類繁多,但百姓生活中人氣最旺的還是要數「糊塗麵條」,甚至贊它是新鄉的「招牌家常飯」也不為過!糊塗麵條食材豐富,做法簡單。半碗玉米糝、幾兩麵條、一把青菜......食材就算齊備了!
  • 減肥期間不能吃麵條?錯的!這樣的麵條,減肥期間可以吃,請放心
    有人認為正在減肥期,麵條是肯定不能吃的,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減肥期間,麵條就是可以吃的主食之一。麵條作為主食之一,它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能給身體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對減肥的人來說,吃麵條最重要是的容易有飽腹感,可以控制好攝入的量,不至於飲食超標。
  • 「視頻」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如今怎樣了?
    他們把喇家出土條形物中提取到的植矽體與西北地區常見的大麥、青稞、小麥、小米、高粱、燕麥、穀子、黍子、狗尾草等植物的植矽體進行對比。隨著研究範圍的逐步縮小,最後,他們的目光聚焦在了粟和黍兩種植物上。在世界上,中國古人最早從野生狗尾草中馴化出了粟和黍,由於同源,不僅從外觀上難以區分它們,辨識粟和黍的植矽體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難題。
  • 【句解古文】飯疏食飲水,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古人的簡單自在生活
    06 簡單生活 從容自在   這一講我們繼續講古人對於天然的偏愛
  • 術後喝骨頭湯致傷口感染?正確食補這樣做
    男子喝骨頭湯導致傷口感染?和骨頭湯並無直接關係半個月前,武漢的張先生因為半月板損傷,在一家醫院做了半月板置換手術。手術後,家人為了讓他膝蓋的傷口早日恢復,每天不停地讓他喝骨頭湯補鈣,沒想卻導致傷口化膿。經過檢查,醫生發現他的血糖監測結果竟然高達二十多點,是正常值的三倍。
  • 大米可做成飯,可熬成湯,還能做成「麵條」,美味筋道
    大米可做成飯,可熬成湯,還能做成「麵條」,美味筋道大家肯定都吃過大米飯,我們的大米可以把它給做成飯,除此之外也能夠熬成一些米粥,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大米作為中國人的主食,不只是南方人會經常吃,對於北方人來說也是離不開的,雖然說北方的人每天最常吃到的可能是麵食,但是如果說沒有了米飯,那麼北方人當然也是不能夠允許這件事情發生的
  • 嬌貴的米粉,源自愛吃麵條的北方古人:想吃個家鄉味咋就這麼難!
    甚至有的地方,人們吃麵的習慣還在,但在碗裡盛的,卻是和麵條極為相似又不是麵條的吃食——米粉。衣冠南渡,想吃個麵條咋就這麼難第一次「衣冠南渡」,是在西晉末年,史稱「永嘉之亂」。而麵條的發展史,也恰恰隨著歷史的進程,隨之而變。衣冠南渡,不是指衣服帽子去了南方,而是指穿著體面的北方人,去了南方。
  • 魚肉做麵條,雞肉做豆花!食其味不見其形,你學會了嗎?
    (央視財經《回家吃飯》)在廚房裡,如果你要做麵條和豆花,肯定會用到麵粉和豆漿,但今天在《回家吃飯》的廚房裡,達人做麵湯卻不用麵條和麵粉,大廚做豆花也不用豆漿來熬煮,他們都有什麼妙招,能做出食其味不見其形的菜品?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用麵粉怎麼能做出麵條?不用豆漿怎麼能做出豆花?達人揭秘可以用魚肉做出麵條,而大廚是用雞肉來做豆花,讓你食其味但不見其形!
  • 頗具山西風味的小吃炒小米,色澤金黃香氣怡人
    山西省地理環境豐富多樣,生產五穀雜糧,特別是在濟南的長治地區,出產的小米品質極佳,其中沁縣出產的小米沁州黃遠近文明,近來一代的人們不僅把小米熬成小米粥,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吃法就是炒小米,炒小米是頗具山西風味的小吃,色澤金黃,香氣怡人在濟南一帶人們經常把它作為家常主食。
  • 古人一天吃2頓飯,不覺得餓嗎?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
    那麼只吃兩頓飯的古代人,不會覺得餓嗎?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開始變成一天吃三餐呢? 一日三餐 古人的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做朝食,根據太陽在頂空時,大約在早上九點左右,吃這一頓朝食。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超簡單麵條機版蘭州拉麵 早餐瞬間高大上 更有麵條靈魂調料揭秘
    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 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家庭製作蘭州牛肉拉麵因為工序複雜、技藝講究、費工費時,很少有人在家製作蘭州牛肉拉麵。
  • 小白菜小米麵條,煮出來的小米金黃誘人,炸了蔥姜蒜油澆上去,香氣撲鼻
    小白菜小米麵條小米麵條這麼做好喝極啦。花生滷好加進去,煮出來的小米仍然金黃誘人。炸了蔥姜蒜油澆上去,香氣撲鼻。小白菜翠綠,胡蘿蔔橙紅,小米金黃,麵條雪白,真真喝得停不下筷子原料:麵條、小米、小白菜、胡蘿蔔、玉米油、蔥、鹽、雞精、幹紅辣椒段、姜、蒜、花生、蔥段、薑片、鹽、八角。做法步驟:第1步、今兒準備喝小米麵條,昨天晚上泡的花生。花生泡過好煮。
  • 骨頭湯不補鈣!17種補鈣食物錯過就可惜了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喝骨頭湯。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在「吃啥補啥」的思想指導下,大家普遍認為:喝骨頭湯能補鈣。有實驗證明,熬了兩個小時的骨頭湯,脂肪會浮在湯麵上,但湯裡面的鈣含量是微乎其微的。那到底什麼補鈣呢?今天我們幫大家整理了 12 種常見的補鈣蔬菜,按鈣含量高低進行排序,越到後面鈣含量越高哦!
  • 最早使用刀叉作為食具,中國古人為何放棄了刀叉,選擇筷子?
    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專家發現「刀叉」,是最早發現的,經過鑑定這是用獸骨的打磨的,並且距今有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的人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古人把刀最先用於飲食之中。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了,中國先民是非常早使用刀叉作為食具的。——在青海宗日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距今約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骨質餐叉,這件餐叉長25.7釐米,有三齒,齒長9釐米。
  • 「北非小米飯」讓四國「和解」?
    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最近把政治恩怨放到一邊,與突尼西亞和茅利塔尼亞聯手,為「北非小米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官方社交媒體帳號當天的一則推文說:「製作和食用『北非小米飯』的相關知識、技巧和烹飪方法,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農曆四月初八食烏飯的由來
    青精飯,一名阿彌飯,俗稱烏飯,是以江南低山丘陵野生的南天燭(又名青精樹)莖葉搗爛濾汁泡糯米,晾乾蒸煮而成。古時做法比現在要複雜得多,經「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被古人譽為「仙家服食」。清江寧府(今南京市)所屬各縣及宜興等地頗為流行。溧陽、溧水的人們還用烏飯釀酒。
  • 隨園食單:飯粥單,小菜單
    而看古人談吃,不止精細,文字也深富韻味,即便是小餛飩,也可以寫成「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小餛飩小如龍眼,用雞湯下之」。胃雖仍嗷嗷待哺,心卻先一步被治癒了粥飯本也,餘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飯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