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還是開放?美國民族大熔爐背後的博弈 | 書評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

最近幾年,美國政府的排外動作讓人困惑:移民國家美國不再歡迎移民了嗎?如何理解美國對外移民的政策?對於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博弈,普通人的命運如何安放?在這篇文章中,旅美華人小樂介紹了一本從種族政策看美國歷史的著作,並分享了她對於以上問題的思考。

撰文 | 小 樂

近期看到最讓人激動,收穫很大的一本書。

Erika Lee 是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注研究美國移民,亞裔,少數族裔歷史。她自己本人就是華三代。之前看她寫的《亞裔美國人》 就已經很紮實。這本更是跳出亞裔的範疇,站在更綜合 (美國300多年來 「仇外」 歷史的發展) 的高度梳理這個具體話題之下的美國歷史。每一章是一個階段性對某一種具體民族/宗教等仇視的發展,讀起來條理清晰。對於一個非歷史專業的讀者而言,非常舒適,抓人,也在當下極端應景,解決了我很多困惑,給了我很多啟示。

開篇作者說到她是在去 Ellis island 這座象徵著對所有人類張開雙臂歡迎來到美國的 「旅遊景點」 的時候,知道了到了川普這個極度排外,種族主義的人當選了美國總統。這種歷史和現實的巨大對撞讓她想要去追尋一個問題的答案:美國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從第一章開始,李教授一步一步地展示給我們,所謂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是一個種族大熔爐,沙拉盤」 只是故事的一半。當英國新教徒到達美國並把印度安人屠殺驅趕之後,他們瞬間主人翁意識上頭,覺得自己才是這片天選之國的主人,只有他們:流著盎格魯薩格遜血液的新教徒,才配得上這片新大陸,一切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是 「他者」 (otherness) ,他者不配。

於是,從最早的德國人,到蘇格蘭天主教徒,到華人勞工,再到在 「白人」 內部分三六九等 (西北歐的nordic血液最優等,然後是南歐,然後是東歐,最劣等是猶太人,他們甚至不被認為是白人) 到二戰後的日本人,到墨西哥人,以及被貼上恐怖主義標籤的伊斯蘭教,一個接著一個被認為是劣等的,野蠻的,無法被同化的,沒有文化的,懶惰的,暴力的,帶著傳染病的,骯髒的,搶奪我們工作和福利的等等等的 「外人」,被仇視,羞辱,驅趕,囚禁,搶掠,殺害。這種仇視和驅趕,尤其在美國社會經歷衰退、經濟停滯,或者戰爭的時候尤其嚴重。外族人被當作替罪羊,比如當年的華工,今天的墨西哥勞工和華人技術移民。又比如二戰是對日裔美國人的囚禁,當時宣傳是說出於軍事安全,而後來史料顯示其實是為了鼓舞美國境內的群眾士氣。每一章裡都有大量史料細節,讓人憤怒和痛心。

在300多年內領導,倡議,參與提出並實施仇外政策的,包括社會各階層的人,從總統到知識精英 (哈佛斯坦福,MIT校長全部主導過排外想法的提出) 到科學家 (優生學) ,宗教人士到藍領工人。而先上車的對後來者關上車門也是跨種族的普遍現象。

所以,實際上美國從來都是一個排外和吸收移民交織著同步前進的國家。單獨說哪一面都是片面的。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面誰站上風,都是在不停變化的。

這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歷史學家的角度和觀點非常解惑,尤其對於我這種頭腦裡依舊抱有很多慣性而來的認知的外來者,比如: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華人,有比較根深蒂固的對於 「法律」 的無條件尊重,認為 「非法移民」 當然是一個負面的,需要減少的群體,他們 「享受」 各種公共福利花費了納稅人的錢,對辛辛苦苦掙到「合法移民」身份的群體是一個傷害。而 「非法移民」 這個概念卻是因為1882年排華法案的推出才產生的,在這之前是沒有 「非法移民」 的。關於移民的各種法規政策,從來都是在當下的文明發展階段,甚至社會經濟狀況下,在政治博弈中被建構的:非法還是合法這個 fine line 劃在哪裡,而白人刻意製造出的 「好移民」 (白人,模範少數族裔) 和 「壞移民」 (墨西哥人,伊斯蘭) 的類別,都不過是滿足當下各方需要而提出來的。從今天看過去,有太多殘忍的,混蛋的排外政策,而若是從明天看今天,也是一樣。

川普是這50年來,對移民最仇視的總統,他要打擊的從來都不只是非法移民,而是所有移民,這從他緊縮各種合法的學生、工作、移民政策就能反映出來。而他不斷對 「非法移民」 的汙名化,指責他們是強姦犯,小偷,罪犯等等,現實中也從來都是無差別掉落在每一個長著墨西哥的面孔的個人身上。人們無法區分遇到的人是非法還是合法,但會因為不斷收到的這樣的信息,把這些羞辱推而廣之到整個種族身上。就像刻板印象和偏見如何傷害每一個人一樣。就像我們看到不排隊的大聲嚷嚷的國人,我們自己會覺得丟臉一樣,如果背後沒有隱藏著一個 「他這樣也代表了我」 的邏輯鏈,還有什麼好臉紅的。

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人,誰都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站在鄙視鏈上端,就去參與壓迫。醜陋的充滿問題的,從來都不是另一類人,而是這種把人分三六九等去歧視,去分配利益,去挑撥離間的框架,比如排外主義,種族主義。被用來敵對和仇視某一個種族的理由或者背後的價值體系,隨時可以轉個方向去針對另一個種族。在整個體系裡,所有不是生物鏈最頂端的盎格魯撒克遜白男都不過是他們控制系統,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棋子。一切排兵布陣都是為了穩定地位,獲取利益。

在這個體系裡,白和黑和棕等等對膚色,種族的定義,都是流動的,隨時被重新定義的。就像白人群體內部的鄙視鏈提到南歐人時,就包括他們的膚色更深。猶太人這種在我們看來是白人的群體,壓根被排除在白人群體之外被認為是最劣等的。而在白和黑之間的光譜上,就更是複雜的人為建構。華人曾經被認為更靠近劣等的黑人,之後又被認為和製造為更接近白人。而一個人長輩中若有一個黑人或者印度安人,哪怕他看上去並不黑,也會被認為是黑人或者印第安人。我們公號裡發過一篇文章,寫我們朋友一家的故事,這家的媽媽是新加坡人, 爸爸是黑人(見:)。於是收到大量留言,嘲笑那根本不是黑人,而是有白人混血的,他們的孩子更不是黑人。就像得意地指出歐巴馬不是黑人一樣,讓人哭笑不得。

書裡提到為日裔集中營裡的日本人叫屈,推動美國政府道歉的 Korematsu 家族,現在也在大聲反抗針對伊斯蘭群體的仇視。Karen Korematsu 在一篇採訪中說到:「1942年的時候,他們說是軍事需要,現在是國家安全。」 而在兩件事裡,這都不過是合理化針對一個來自同 ancestry 群裡的仇視。記得在《亞裔美國人》的紀錄片裡,有一個場景是曾經被關押在集中營裡的日本人和他們的年輕後代,在今天關押墨西哥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的監獄外面演講,擊鼓,聲援鐵絲網裡的墨西哥人,斥責關押他們的政策。那種可以跨越種族跨越歷史的共情真的是巨大的人性的力量。

去認識人,去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從真實的互動,具體的情感上去認識一個人,理解他們的文化,而不是反過來從標籤和媒體宣傳上去給自己灌輸刻板印象。人和人的差異再大,共通之處都會更大。當我們的關係始於真實的互動,一個人和一個人的交往,那些汙名化的標籤自然就都灰飛煙滅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中美關係步步緊張,民間交往日益減少,大家都從宣傳機器上看彼此,看到的都是扭曲的,負面的,被製造出的形象。這是非常糟糕的。

看到人而不是看分類,也許違背演化角度的生物性,但人之所以為人,還是要幹點這麼壓抑和超越自己生物性的事情的。許倬雲先生說過一句話我記了很多年,大意是:我只相信個人和人性。在這最小的和最大的單位之間的分類,比如種族、國家、宗教,都是永遠在變動的。不要用這些分類而製造出我們和他人的間隔,製造仇恨,歧視,傷害。Erika 在書後的致謝裡寫到自己的媽媽,她的媽媽在她寫到這本書最後一章的時候去世了,她總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沒有陌生人,有的只是你還沒有遇見的朋友。」

最後,雖然閱讀的過程中也生氣,甚至掉眼淚,但竟然讀著讀著覺得樂觀。因為能看到在過去的300多年裡,文明還是進步的,如果說曾經的排外主義是絕對主流,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至少大家打成了5:5的平手。這也就是歷史學家更平和淡定的認知基礎吧。

作者簡介

小樂,環境社會學博士,現從事兒童發展和家庭關係工作,好奇一切和身份有關的話題。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熔爐」還是「反熔爐」
    文/劉泓  「沒有什麼比疫情下的生與死更能體現美國人的膚色差異。」英國《金融時報》如此感嘆。就在大選即將開始之前,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傳出的槍聲再次引發抗議和騷亂,讓美國社會種族問題的頑疾無處遁形。  有人直言,有「大熔爐」之稱的美國,如今正頻頻陷入「反熔爐」境地。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中國不是大熔爐 是色拉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會變成大熔爐嗎?中國新領導人上任之初,多次提到繁榮、幸福和民族復興的新概念「中國夢」。就在中國洗刷百年外國入侵之辱、成為超級大國之際,(在華的)非中國人將扮演什麼角色?  從歷史看,大帝國具有種族包容性,匯聚各角落的人才。簡言之,是大熔爐。
  • 美國之印象-民族大熔爐
    不知是民族的不幸還是欲蓋彌彰現在都只是推測,就不浪費在這方面了。今天主要說的是美國印象主要是指歷史。美國是由很多國家移民過來過來的民族組合成的,是一次罕見的民族大融合,而作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幾不可存,試想多個民族在一塊土地上生活是多麼不可想像,而且多民族還見證了超級大國的成長確立。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課程研究表明: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理想和民族教育造成的主流文化認同的現實之間產生了矛盾,使民族教育真正陷入到族群認同與主流文化認同的博弈當中。不可否認,在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這種博弈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誇大這種矛盾和衝突勢必造成民族教育發展的兩難,無視這種博弈則不能客觀直面民族教育發展的現實困惑。
  • 法國"沙拉碗"不及美國「大熔爐」?
    作為移民國家,美國往往被稱為「大熔爐」,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交融。     「沙拉碗」指的是另一種移民社會。這隻「大碗」中,雖然品種繁多,但土豆、西紅柿各不相干,缺乏「融合」。     一場騷亂,令世人突然看到「另一個法國」,一個法國裔公民和外來移民之間割裂的法國。     法國能不能照搬美國模式?
  • 肖新光:開放博弈方能網絡強國
    他認為「開放博弈不僅是一種發展觀,也是一種安全觀」,並基於發展中國家開放之路的階段性特點,洞察國家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產業能力和開放式博弈策略的關係,將民族產業能力作為開放博弈的基礎和支撐,提出了「開放博弈、網絡強國」的外向型網絡空間戰略觀,值得上升到國家網絡空間戰略層面予以高度重視。 在國際層面上,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
  • 從「大熔爐」到「沙拉碗」
    如今,英國的大都市如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格拉斯哥等的人口都不是由單一民族構成,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因此,英國社會也像美國一樣,逐漸成為一個多種族的國家。     移民跨過國界很容易,但跨過種族和族群思想的邊界很難。他們多數人來自第三世界,無法真正融入英國的生活。
  • 達巍:大熔爐?沙拉盤?現在美國連「沙拉醬」都沒有了
    美國在談到種族關係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個大熔爐理論,不管你來的是什麼材料,反正最後都熔成了一個東西,打造成了美國人,變成一元的。但是後來美國人發現,漸漸的,美國好像不是一個大熔爐了,熔不了,那麼後來大家說的理論叫沙拉盤理論。
  • 雲南民族村,獨特的民族文化大熔爐,陽春三月讓我們一同前行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有沒有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呢?有的話今天可要緊跟糰子的步伐啦,糰子來帶大家看一看雲南民族文化村,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雲南二十六個民族的文化與習俗吧,瞧一瞧每一個民族都有什麼獨特而有趣的地方。
  • 美移民同化要過三道坎 「大熔爐」讓位「沙拉碗」
    理論上,新移民應該儘快融入美國社會,同化對美國社會來說是一件種族融合、加強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國社會,現實是「大熔爐」已經讓位於「沙拉碗」。  原文摘錄如下: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在美國的生活情況和拉美裔移民一樣,有自己的聚集區,與外界分離;亞裔社區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社區中,亞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還要好。
  • 美移民同化過三道坎 「大熔爐」讓位「沙拉碗」
    理論上,新移民應該儘快融入美國社會,同化對美國社會來說是一件種族融合、加強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國社會,現實是「大熔爐」已經讓位於「沙拉碗」。  原文摘錄如下: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在美國的生活情況和拉美裔移民一樣,有自己的聚集區,與外界分離;亞裔社區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社區中,亞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還要好。
  • 細讀《劍橋美國史》,探究美國紛繁亂象背後的根源
    美國自由女神像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國之外的人們,對美國的看法又不盡相同,對美國紛繁複雜亂象的理解也不盡一致。要了解美國,不能不學習美國的歷史。紐卡斯爾大學教授蘇珊-瑪麗·格蘭特所著的《劍橋美國史》值得一讀。
  • RCEP背後的博弈
    上一篇文章被吞了,找專業人士請教了一下,可能是亞洲水塔的章節有點敏感,好吧,今天我們就專門講一講RCEP背後的博弈。2 TPP與RCEP的博弈所以,在亞洲自由貿易協議的問題上中國與某些國家展開了一系列複雜的博弈。2005年5月28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該協議目標就是讓這四個國家成為自由貿易區。
  • 禁止移民入境後,川普遭52家科技巨頭聯名起訴:說好的民族大熔爐呢?
    禁止移民入境後,川普遭52家科技巨頭聯名起訴:說好的民族大熔爐呢?繼字節跳動表示要起訴川普後,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在加州向川普提起訴訟,包括亞馬遜、臉書、蘋果、微軟、奈飛和推特在內的五十多家公司向法庭提交了支持該訴訟的非當事人意見陳述文件
  • 美國疫情風暴背後的政治博弈——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研究...
    4月1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擺放著新冠疫情提示牌。(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逾66萬例確診、超3萬例死亡,50個州全部進入「重大災難狀態」,美國正前所未有地被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則公布「重啟美國」計劃,並稱「有些州甚至明天就可以開放」。
  • 越南也是一個民族大熔爐?新研究發現越南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越南也是一個民族大熔爐?越南具有廣泛的民族語言多樣性,在東南亞大陸(MSEA)佔有重要地位。越南與中國、寮國和柬埔寨接壤,擁有豐富的地理多樣性,與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接壤,有充足的人口遷徙通道,還有漫長的海岸線。
  • 美國猶太人光鮮背後藏辛酸:反猶情緒,在美國悄悄抬頭
    圖片來源:東方IC【環球時報報導 駐美國特約記者 侯健羽 劉軍】編者按:美國匹茲堡市郊猶太教堂血案過去已快一周,這起極端種族仇恨事件讓美國人既痛心又恐慌。被譽為「擁有豐富生存經驗」的猶太人在美國「大熔爐」裡稍顯「袖珍」——猶太人數量從來沒有超過美國總人口的3%。
  • 超級全球化時代,呼喚重新審視民族國家理念
    來源:一財網「經濟學家會對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獲勝負責嗎?」羅德裡克認為,在當前「超級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的時代,包括經濟學家、政客在內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失衡的貿易秩序中糾正過往的政策,以響應民粹主義,同時維護開放貿易有益的一面。
  • 中國歷史中的大博弈和小博弈
    我們看到歷史人物時候一定要看到背後的博弈關係,你才能真正理解到這種歷史人物的不得已,你也才真正摸到歷史深層次的東西。 大博弈和小博弈解讀中國歷史要面對的一系列博弈過程。對中國歷史來說,又有一個很複雜的東西,這是一般國家歷史當中很少面對的,就是中國歷史當中的博弈實際上是一個雙層結構的博弈。 什麼叫雙層結構的博弈?
  • 時政宏評:川普與民主黨的博弈,或將導致美國陷入大混亂!
    民主黨如果在川普離任之後繼續「追殺」他,或將導致美國陷入大混亂! (1)川普上任伊始遭「追殺」 美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總統一上任就遭到反對黨「追殺」的。民主黨「追殺」川普的理由是,俄羅斯幹涉了美國大選導致川普上臺,而川普則接受了俄羅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