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點 | 360付費嘗試告敗,周鴻禕的變現焦慮有多深?
一貫宣傳「永久免費」的360,卻在自家的360安全瀏覽器上推出「付費」服務。
近日,360(601360.SH,即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360)安全瀏覽器面向部分用戶推出了付費VIP會員功能,價格為一個月9.9元,首充僅需1.9元/月,一年總價格為99.9元。
用戶訂閱後,便可享受包括DoH安全防劫持、智能隱私防護體系、DNT防跟蹤、支持國密SSL協議、專屬反饋渠道以及提前試用最新版本在內的六大特權。
但有用戶發現,這六大特權中的DoH安全防劫持和DNT防跟蹤,是在Chrome和FireFox瀏覽器上均具備的免費功能。這相當於360將原本的基礎安全功能「付費化」,引起部分用戶對360宣稱「永久免費」的質疑。
就在此事持續發酵數日後,360安全瀏覽器發布官方聲明表示,相關測試頁面已經下架。360安全瀏覽器官方微博表示,「被誤讀的所謂『360安全瀏覽器開始收費』,實則是產品團隊在個性化增值服務上極小規模的測試,旨在為差異化用戶提供更多元體驗。未來,360安全瀏覽器產品免費,上網安全功能免費,面向個人消費者群體免費,是堅定不動搖的根本產品宗旨。」
這齣鬧劇最終以360取消付費服務收尾。不過,假設此次測試上線的付費服務,沒有引起外界的質疑和關注,那麼360會否將瀏覽器付費服務取消仍不得而知。從某種程度上看,360瀏覽器上線「付費」的背後,或許也有試探用戶意願、尋求商業變現的考慮。
「付費」風波背後
自2009年首次推出旗下首款免費殺毒軟體後,「免費」就成了360身上一個重要的標籤。正是依靠「免費」,360硬是在國內殺毒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但秉承「安全完全免費」的360,為何如今卻有一番「付費」的嘗試?
這恐怕還要從360近期的業績中找答案。翻開2020年半年報便發現,360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9.72億元,較去年同比下滑16.08%;淨利潤為11.19億元,同比下滑72.39%;扣非淨利潤為9.25億元,同比下降42.55%。
不難看出,360今年上半年的經營狀況十分不理想。而在主營業務方面,360的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收入為32.99億元,同比下降29.76%。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360的主營業務就已經進入「負增長」狀態。
更為關鍵的是,此前360借殼A股上市之初,曾經籤下一份高額的對賭協議。協議提到,360承諾要在2017年至2020年,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2億元、29億元、38億元和41.5億元,4年至少要實現130.5億元扣非淨利潤。
而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360已經連續三年超額達成目標,累計完成101.86億元。因此在2020年,360還需要完成28.64億元的扣非淨利潤即可。
但如果按照目前的數據看,今年前三季度360僅完成了14.97億元的扣非淨利潤。也就是說,在今年最後一個季度,360的扣非淨利潤還需要達到13.67億元,這對於眼下低迷的360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因此,倘若把此次360瀏覽器推出「付費服務」和近期的業績聯繫到一起,就不難理解360如今所做的嘗試。不論是為了達成對賭協議也好,抑或是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也罷,目前360都需要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進行一番大膽的嘗試,以此來緩解自身業績上的「焦慮感」。
但從此次360瀏覽器試水「付費服務」的效果來看,似乎用戶方面普遍不願意為此買單。
對此,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360瀏覽器此時推出付費服務,其實也有借鑑其他網絡平臺會員收費模式的意願,但瀏覽器市場畢竟不是360一家獨大,同時在瀏覽器上推出會員收費模式缺少稀缺性,因此這種嘗試可以說很難成功。」
IoT市場發展遲緩
儘管在PC網際網路時代,360曾一度被視為BAT最有力的挑戰者。但步入移動網際網路後的360,卻因為缺乏新的收入模式而出現增長乏力。直至今日,廣告依然是360營收裡最主要的來源,至於其他業務眼下仍難以取代廣告業務的地位。
智能硬體業務是360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在2020年半年報中,360的智能硬體業務收入為9.03億元,同比增長46.20%,營收佔比18%;而在2019年,該業務營收為16.76億元,同比增長65%。
如果只是單純看數據,似乎說明360的智能硬體增長迅猛,表現令人眼前一亮。但實際上回顧360以往對於智能硬體的投入,會發現360在這條賽道上的發展依然過於遲緩。
早在2013年,360就嘗試以兒童手錶這一產品踏足智能硬體領域,隨後又拓展出路由器、攝像機和記錄儀等IoT產品線。2014年底,360選擇與酷派「聯姻」共同打造手機,補足了自身在智能硬體生態上的重要一環。
原本360希望以手機作為其在IoT生態布局的入口,但可惜的是,360手機從未真正在國內手機市場站穩腳跟,其手機年出貨量最高也不過500萬臺(2017年銷量數據)。實際上,360在2018年8月發布N7 Pro手機之後,就再也沒有推出新品。
談到360手機業務時,TMT行業觀察者張書樂就指出,「智慧型手機是360真正想要殺入移動端的產品入口,但事實證明360做手機競爭力不足,導致一敗再敗。過去360用免費模式的安全軟體獲得億級用戶市場後,走的就是通過推薦遊戲之類的方式獲得廣告渠道分成。但在移動端,360的軟體應用已經不再是用戶的裝機必備,隨著免費模式的海量用戶基數縮水,其在C端的商業變現模式就成了無源之水。」
雖然360在智能硬體上布局較早,但直到目前,360在這一領域的產品布局依然是以兒童手錶、路由器、記錄儀等為主,其側重於「安全防護」定位,並未打造全品類的IoT生態規劃。
在談到360做IoT產品的特點時,負責IoT項目的360內部人士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我們的IoT主要做的還是從網絡安全覆蓋到物理安全,以產品功能和體驗創新作為核心,主打家庭安全場景的定位,暫時沒有做大生態的計劃。」
不過在沈萌看來,360之所以發展多年沒有做大IoT生態,主要原因還是其在IoT領域不具備領先的技術和品牌優勢。「360在IoT上的品牌積累不足,其產品沒有鮮明特色,產品定位只能偏向中低端。再加上移動網際網路終端用戶對於安全的需求遠沒有PC時代那麼明顯,所以360在移動網際網路C端和IoT市場上的吸引力很有限。」
轉型政企規模尚小
隨著360在C端市場增長乏力,其自然把重心轉向B端的政企市場。在2018年的年報中,360就曾明確提到,「政企安全領域將成為360的重要戰略方向和新業務增長點,公司將全面拓展政企安全市場。」
政企安全領域對於本身就主打「安全」的360來說並不陌生。在過去,360的政企安全業務一直由360旗下控股子公司奇安信(前身為「360企業安全集團」)負責。但隨著360在2019年4月以37.3億元的價格將所持奇安信約22.59%的股份出售後,二者已經完全剝離。
剝離奇安信,對於360來說影響可謂不小。原先在2018年借殼上市時,360市值一度超過4000億元,而在與奇安信「分手」以後,360股價快速下滑,其市值如今已經跌落至千億元。
與此同時,360如今不得不在政企安全市場上與奇安信展開正面競爭。那麼,360目前在政企安全方面表現如何?
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360包括政企安全、城市安全等業務在內的安全及其他收入為2.16億元。2019年,360安全及其他業務全年收入4.73億元,同比增長75.15%,收入佔總營收比例的3.7%。
可以明顯看到,政企安全業務目前規模依然太小,暫時難以成為360的支柱。反觀剝離出去的奇安信,其在今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8.7億元,同比增長30.41%。
如何看待政企業務的發展以及與奇安信的對比,《商學院》記者就此話題採訪360,但截至發稿對方暫未回復。
在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看來,「雖然360現在的政企安全業務規模尚小,但這個市場是一個大藍海,完全容納得下一些頭部企業同時競爭。因此,無論是360還是奇安信都可以在整個政企安全市場上同時做大。」
2020年是360深化實施「大安全」戰略的關鍵年,其無疑會加速在政企安全領域的推進步伐。推進效果如何,甚至將影響360在政企安全領域乃至公司未來的發展規模。在C端找不到突破口的360,這一次能否在B端市場取得成功?
(文章來源:商學院)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