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鳴歌、研修當道,英語溝通能力的教學與評價:以國才考試為例研修班於7月29-30日在京舉辦。
為增進外語教師對英語溝通能力的理解,提升外語教師以培養溝通能力為導向進行教學與評價的能力,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寶成教授、楊莉芳副教授和陳崛斌老師,圍繞英語溝通能力,結合以依託真實情境、設計綜合任務、考查英語溝通能力為特點的國才考試,為200餘位參班教師講授以溝通為導向的教學活動設計、英語溝通能力的評價,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創新評價方式,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
韓寶成教授援引語言測評專家的觀點,梳理了「英語溝通能力」概念界定的發展脈絡,強調英語溝通能力是當今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以及國際視野與協商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與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養。基於此,韓教授提出了融語言、內容和思維於一體的「整體外語教育」理念,並進一步闡釋,教師首先要準確理解國際人才的核心素養,明確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並重;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開展整體外語教學,依據「整進整出」原則設計高效課堂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語言使用任務,引導學生在交流互動、傳遞意義、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調用多種技能。
此外,韓教授指出,國才考試遵循整體外語教育理念,設計真實交際情境,重點考查英語溝通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對於教師在調整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鑑意義,外語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國才考試的任務設計,提升學生的綜合產出能力,從而達到增強英語溝通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以溝通為導向的課堂活動應當採用聽說、讀說、聽寫、讀寫等雙任務和聽讀寫、聽讀說等多任務融合的教學方式,全方位培養複合型國際化人才。陳崛斌老師和楊莉芳副教授通過展示不同課型的設計思路,使參班老師直觀地感受到如何在讀寫課和聽說課中,通過活動設計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
陳老師從融合視角語言測試出發,依據創設讀寫融合的綜合性任務、採用真實任務情境、始於輸入歸於產出等原則,詳細闡釋了讀寫教學活動的設計方式和實施路徑。在寫作課的展示中,陳老師指出,以單詞引出話題,拓展學生思維,以問題為導向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實現「以讀促寫」(Reading for Writing)。而在閱讀課的展示上,陳老師建議參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閱讀材料,通過一定量的積累來完成論述任務,實現「以寫促讀」(Writing for Reading)。
在設計聽說教學活動方面,楊教授首先提出教學活動要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即複合能力目標、綜合任務形式、真實溝通情境和意義建構驅動。楊教授結合國才考試(中級)口頭溝通任務和傳統課堂教學案例,分別展示了聽、說教學活動設計,啟迪參班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思路,優化課堂活動設計,可以遵循國才考試「聚焦溝通、立足應用」的設計理念,明確課堂應培養學生多元能力,採用多任務結合的教學方式,設計真實有效情境,準確傳遞意義,以意義傳遞驅動語言學習,做到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統一。
口頭、書面溝通評價:
合理選擇評分標準,科學評價綜合能力
科學有效的評分原則可以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真實水平。韓寶成教授通過對比整體評分法(Holistic Scales)、分項評分法(Analytical Scales)和基本特質評分法(Primary Trait Scales)三種常用評分方法的特點和適用現狀,總結出分項評分法的優勢,而國才考試正是採用分項評分,通過多維度評分,使評分一致性相對較高,評分結果更趨合理,以保證測試的效度。
楊莉芳副教授圍繞開發考試的核心要素,指出完整的測試評價體系,既要適應教學目的,也要服務於人才培養與選拔,通過設定真實任務情境來評定考生在跨文化場景中得體、連貫、有效溝通的能力。楊教授繼而通過國才考試(高級)口頭溝通任務,帶領參班教師依照評價標準現場打分,並分析各項得分的內因所在,使現場老師有效掌握評分標準、深入理解英語溝通能力導向的評價原則,促進教學和評價相統一。
為使參班教師更好地融所學、致應用,本次研修班設置「小組實踐匯報與專家點評」環節,帶領參班教師設計以溝通為導向的聽說、讀寫課程的教學活動。老師們相互交流,以思想切磋經驗,用靈感碰撞火花,體現了卓越的教學智慧。
在成果展示和總結匯報部分,主講專家對各組成果充分點評。老師們紛紛表示,通過設計實操和專家指導,切實體會了溝通導向教學的應用效果,更利於優化教學活動設計。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真切地意識到在以往教學中確實忽略了對學生英語溝通能力的培養。我們更多地是基於教材的內容與練習,去強調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提高,各項能力的培養是分割開的,並非緊密結合在一起。而給學生的作業也僅限於課本上的練習,後續的訓練做得相對較少。今天的講座給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出聽說、讀寫的綜合任務會成為工作中的重點,同時還應根據各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加入跨文化交際的場景,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3-12)
理解了大學英語溝通能力的內涵及課堂教學設計中以溝通為導向的聽說讀寫教學活動,轉變對傳統教學路徑的依賴。教學設計任務需要具備真實性、綜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有效的溝通能力。(2-14)
三位老師講座的共同點是在溝通能力培養中強調整體教學,將理解、協商、表達能力結合起來,讓我對今後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法途徑有了更深入認識。(7-20)
在教學活動設計時一定要十分重視評價環節,以評促教,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革故鼎新,鼓勵學生積極接觸當今社會的新鮮事物,打開世界目光,培養廣闊胸懷。(1-21)
國才考試順勢時代發展應運而生,是一個設計科學合理、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測評體系,主要考查受試者的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國際人才的核心素養除了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包括交際能力以及很好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