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臺上發言者情緒激昂還是沉重,安坐在一角的記錄者,都會表情沉靜地在一臺速錄機上敲下發言者說的每一個字——這在任何一場公開的會議上,都已經是個司空見慣的場景。而小小速錄機的發明人,卻在18日中午悄然離世。記者日前獲悉,曾經以92歲之耄耋高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亞偉速錄機創始人——唐亞偉離世,而他所未帶走的,是通過文字所實現的「超音速」,以及整個欣欣向榮的速記產業。
2007年2月27日,人民大會堂。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唐亞偉這位精神矍鑠的老教授格外引人注目。在為我國速記事業拼搏了70餘年後,他終於以「亞偉中文速錄機技術與裝置」榮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時光倒回70年以前,當這位跨過一個世紀的老人還是毛頭小夥子時,就已經對速記產生了興趣。剛過20歲的唐亞偉,在南昌舊書攤上翻到一本我國最早的關於速記的書《傳音快字》,這本已經卷了邊的小書,指引了他一生的方向。
唐亞偉對速記著了迷,他又找到英文的「皮特曼速記」和「葛瑞格速記」,想在已經出現水筆的中國,找到一種新的速記方法。1934年,他小試牛刀,創造出「流線體中文速記音符總表」和「字符略法表」。1938年,《規格化亞偉中文速記學》出版,他的事業,也隨之開始攀峰。
有闖勁兒的年輕人不怕吃苦。1939年,「亞偉中文速錄學社」正式成立,社會名流馮玉祥、陶行知、李公樸等人,都擔任了董事長或董事的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唐亞偉的事業還在持續。1955年我國成立的第一所政府開辦的速記學校,就以亞偉速記法為教材。而到了改革開放時代,《打字速記法》、《ABC記錄法》、《速記機研究》等設計方案,又印證著唐亞偉一步步朝著機械化、電子化速記扭轉的腳步。
受到鋼琴鍵盤的啟發,唐亞偉期待著某天能像敲擊鋼琴鍵盤一樣,敲擊一臺「速錄機」。從1993年起,唐亞偉的家就成了實驗室,經過無數次的設計開發,12個不同的鍵終於組成了數百個編碼,每分鐘就能打出200至220個字。終於,用手指追趕上播音員聲音的速度,被唐亞偉實現了。(記者 鄧暉 通訊員 耿諾 謝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