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有一部電視劇名為《宰相劉羅鍋》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宰相劉羅鍋》裡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為官清廉、足智多謀的清官形象。在《宰相劉羅鍋》裡他足智多謀總讓和珅出盡洋相,屢次壞了和珅的好事,在百姓眼中他就是包青天再世。
可是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像電視劇給我們呈現的那樣完美。首先來講講劉羅鍋這個名字的由來,劉羅鍋是人們對清朝名官劉墉的慣稱,因為他天生駝背所以稱其為劉羅鍋。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清朝的選官標準為"身言書判"四子,所謂身即指身形身材。如果劉羅鍋真是一個駝背的話,那麼他斷然入不了乾隆的眼。要知道紀曉嵐儘管胸有大才但當初也因為長相原因而被乾隆帝常年放外邊主持考試,不讓他待在自己身邊。
而劉墉是否有劉羅鍋這個稱呼呢?較為靠譜的說法是這樣的,嘉慶即位後,劉墉已年過八旬,不免有些弓腰駝背,劉墉為嘉慶帝師,嘉慶對劉墉及其敬重便稱其為劉閣老,因閣與鍋讀音相近,在經過大家的人口相傳下就成了劉鍋腰,而鍋腰在京城方言中就是羅鍋的意思,劉羅鍋就這樣傳開了。當然無論是哪種說法,劉墉在乾隆年間決不會被人稱為劉羅鍋,所以《宰相劉羅鍋》犯了一個穿越的毛病。
《宰相劉羅鍋》裡的劉墉剛正不阿,事實是否依然如此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墉在各地方做官這段時期的確是一個特別正直的人。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乾隆四十六年,震驚朝野的山東巡撫國泰一案。當時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結黨營私等罪名,引起朝野震動,因為國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黨羽眾多,勢力龐大,朝內很多官員都特別忌憚他。乾隆立即派和珅、劉墉及錢灃前往山東調查此案,和珅有意偏袒國泰,暗中給他通風報信,使劉墉的查案之路困難重重。劉墉到達山東後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到處查案,而是不動聲色的化裝成一道士,四處暗訪收集證據。與此同時皇妃與和珅的黨羽給國泰遊說試圖減輕他的罪過,而劉墉頂著壓力,向朝廷歷數國泰的種種罪行,並將證據一一拿出,最終國泰伏誅,涉事的三十多位官員受到處罰。
可是當劉墉當上京官後卻於此前判若兩人,變得圓滑起來。根據嘉慶元年的聖諭,乾隆曾問劉墉一名叫戴世儀的官員如何,此人才能平庸,可劉墉卻答"還可以"乾隆因此斥責他選拔人才不用心,讓他自行反省。可見,劉墉當上京官後奉行的是明哲保身,不願意得罪官場同僚。
從剛正不阿到圓滑處世,從慎思明察到糊裡糊塗,原因我想可能是想學蕭何那樣自汙吧,歷來功高震主都沒有什麼好結局。
劉墉一生雖清廉卻沒有做到不失剛正,以故他的諡號為文清而非像他父親劉統勳的文正。而電視劇裡之所以把他描繪的那樣完美,我想可能是因為為世人樹立一個為官的典範,供世人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