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2020-12-12 老高聊奇聞

相傳在清朝有一位清官,他身形奇特,有點駝背,可是依然高居廟堂官至宰相,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經常跟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他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深得皇帝喜愛,他雖然出身官宦之家,可是卻一直關心民間疾苦,他就是被人們成為「羅鍋宰相」劉墉,著名電視演員李保田所演的《宰相劉羅鍋》說的就是劉墉的故事,可現實的劉墉和電視裡邊所演的有些出入。

劉墉的為官之路有點怪,從他進入官場,之前做的一直都是地方官,品級也不高,這一幹就是二十五年,直到他快60歲的時候才進入了中央管理機構;另一個就是他科舉之路也很曲折,1751年32歲的劉墉參加科舉殿試一舉高中,中了進士,本來可以點為狀元,結果劉墉連前十名都沒拿到,原來是乾隆刻意打壓,因為乾隆看重名聲,如果把劉墉點為狀元,甚至讓他進入了前三甲,那就很有可能被人詬病徇私,同時他的父親劉統勳為了家族利益也打壓他。

劉墉的前二十五年一直就在地方做官,沒當過京官,最高也就做過地方的學政,直到1776年為劉統勳守孝滿三年,57歲的劉墉才被乾隆任命為內閣學士,以從二品的身份留在了京城。民間傳言劉墉不畏強權,與和珅鬥法、與乾隆鬥智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事實上劉墉與和珅並沒有太多交集,劉墉當京官的時候和珅才26歲,就已經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了,這一點劉墉跟和珅是沒法鬥的,就連工作二人也是沒有一點交集。

學者研究認為民間傳說與和珅鬥法是因為國泰案,國泰當時找過和珅,請求他打點一下,不過國泰還是伏了法,劉墉秉公辦案不久就被小說家寫進了小說《劉公案》,而小說的流傳讓劉墉的聲名開始在民間傳播,這件案子之後劉墉的仕途開始順暢,於是這開始讓人們有了無限遐想。當年劉墉為了朝廷邀功,也是利用文字獄處死了不少人,同時他也意識到只有自己變得圓滑糊塗,才能使得自己受到皇帝的喜愛,於是在京做官期間常常受到責罵。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一個矮小的羅鍋,歷史上清朝選官四條標準,向來以身言書判為標準,「身」居首位也就是說當官的人必須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如果劉墉羅鍋,那面試這一關他就過不了的,更別說中進士了。劉墉也因為書法出眾被稱為「濃墨宰相」,正是他的清廉才有了後世傳言的「劉羅鍋」,用矮小的形象凸顯他的高大人物形象罷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身高一米九,半生顛沛蹉跎,給和珅當副手
    (然而在幾年前,打著「和珅死敵」標籤的應該是劉羅鍋)說到劉墉可能還有讀者朋友不太熟悉,但只要一提「劉羅鍋」、「羅鍋子」可能您會一拍大腿:原來就是他啊!文學作品中關於劉羅鍋智鬥和珅的故事不少,比如劉寶瑞先生著名的單口相聲《官場鬥》、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就塑造了一個精明機智,清廉正直還帶著腹黑焉壞的大臣形象,說到劉羅鍋,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小說野史裡關於劉羅鍋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民間傳說改編而來,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劉羅鍋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他是否也挺著個駝背,經常戲耍乾隆、和珅呢?咱們一個一個來回答。
  •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是怎樣的人?他是如何與和珅鬥法的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劉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劇中的劉墉雖彎腰駝背,但聰明機智、正直勇敢、藏巧於拙,和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演繹了一出出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故事。
  • 這樣的劉羅鍋才是真正的劉羅鍋,縱然不完美了但卻更真實
    早年有一部電視劇名為《宰相劉羅鍋》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宰相劉羅鍋》裡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為官清廉、足智多謀的清官形象。在《宰相劉羅鍋》裡他足智多謀總讓和珅出盡洋相,屢次壞了和珅的好事,在百姓眼中他就是包青天再世。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真實的劉羅鍋
    在螢屏上,「宰相劉羅鍋」是一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他心懷百姓,懲貪治腐,還常常讓乾隆帝身邊的「紅人」和中堂丟人現眼。在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然而,真實的「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       劉墉不是羅鍋       劉羅鍋」是人們對清代名官劉墉的慣稱。相傳,劉墉本人是個駝背(俗稱羅鍋),朝野皆知,連乾隆帝與和也常常以此取笑他。關於劉墉的「羅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 看過《宰相劉羅鍋》的人,都被騙了!劉墉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宰相劉羅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部古裝電視劇,劇中的劉羅鍋由著名演員李保田扮演。他演義的劉羅鍋幽默詼諧、清正廉潔,不畏權勢,體恤百姓,尤其是他機制逗趣的與和珅相爭相鬥的畫面,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 十六回:劉羅鍋拿歷史開涮 康熙紀曉嵐成品牌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這是1996年正在熱播的40集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歌《清官謠》。《宰相劉羅鍋》開了內地戲說歷史電視劇的先河。在它之前,《戲說乾隆》完成了皇帝的凡人化,觀眾第一次知道,皇上也可以這麼有情有義、遊戲人間。
  • 宰相劉羅鍋,原來在歷史上竟然是這樣的官員,你真正了解他嗎
    文/小將談歷史宰相劉羅鍋,原來在歷史上竟然是這樣的官員,你真正了解他嗎提到宰相劉羅鍋,大家想必都知道,這個名字經常在電視劇中出現,一提到劉羅鍋大家便會覺得很親切。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究竟是不是個羅鍋呢?其實劉羅鍋的真名叫做劉墉,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開玩笑時賜給他的綽號。一日乾隆皇帝閒來無事,隨口寫了一首詩取笑劉墉,詩中描寫了駝背的種種缺點,十分刻薄,並賜封他為「羅鍋」。然而劉墉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立刻叩謝皇恩。原來清政府有規定,得皇帝賜名號的官員,每年可以得到吏部的兩萬兩白銀。劉羅鍋既得到了實惠,又成全了皇上的面子,可謂是十分機智了。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與電視劇裡截然不同,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領大家看一下劉墉的真實歷史面目,有人說電視劇裡頭劉墉山東窮小子,草根,到北京來趕考,他趕上好事了,六王爺的格格通過下圍棋招親,想找個有才華的夫君,這時候劉羅鍋這棋下得好就上來了,正好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也跟著來招親了,倆人最後下一盤棋,劉羅鍋把皇帝贏了。
  • 乾隆問劉羅鍋屬什麼?劉羅鍋說自己屬驢,立刻被乾隆官升三級
    導讀:一部《宰相劉羅鍋》,讓乾隆、劉羅鍋兩個歷史人物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劇裡的劉羅鍋正直清廉,剛正不阿,經常與大貪官和珅作對。然而在正史中,劉羅鍋名叫劉墉,出自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乾隆朝的大員,官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非羅鍋,不是宰相,鬥不過和珅,存在感很低
    隨著《宰相劉羅鍋》,《乾隆王朝》等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熱播,歷史人物劉羅鍋——劉墉漸漸被大家所熟知。然而大家心中的劉羅鍋往往被電視劇所影響,和真正的歷史形象相差甚遠。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到底是怎樣的呢?劉墉所擔任的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可能也就相當於一個榮譽稱號了,而若是論實權,和歷史上的宰相之權根本就是天地之差,雲泥之別了。擔任大學士的劉墉既無宰相之名,又無宰相之權,所以說宰相劉羅鍋則完全是因為劇情需要而創作出的一個文學形象了,和正真的史實還是區別很大的。
  • 我們對「宰相劉羅鍋」有哪些誤會?
    大家熟知的"宰相劉羅鍋"是一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在老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這是劉羅鍋在電視劇中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宰相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傳說中,劉墉本人是個駝背,連乾隆皇帝與和也常常以此取笑他。
  • 影視劇的光彩與歷史的暗淡:劉羅鍋、郭三本,皇帝棋子爾
    在《宰相劉羅鍋》、劉寶瑞長篇單口相聲《君臣鬥》中的劉羅鍋被人稱為「劉三本」,其實,劉墉沒有什麼重要的三本,清朝有此外號的乃是康熙朝的郭琇,此人曾經上奏過非常重要的「三本」,人稱「郭三本」。《康熙大帝》也對郭琇這個人進行過描述,他的三大參劾案也進行過演繹。
  • 李保田談真實性格,剛正不阿堪比劉羅鍋,敬業程度讓你難以想像!
    他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飽滿豐富,堪比一段真實戲劇人生,他是與和珅鬥志鬥勇的宰相劉墉,妙語連珠,化險為夷。也是清末亂世的神醫,醫術高超卻命途多舛。在大銀屏上,他是《菊豆》裡飽受壓抑的楊天青,他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陰險狡詐的黑社會老大,他還是《有話好好說》中懦弱滑稽的張秋生。眾多角色因他而閃耀光彩,他是行業中德高望重的前輩,更是眾人心中備受敬佩的榜樣。
  • 劉羅鍋四十五歲生日,乾隆說我屬馬,劉羅鍋說了什麼乾隆很高興?
    這個段子是這樣的:劉羅鍋這人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替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劉羅鍋在百姓中的口碑非常不錯,話說到了劉羅鍋四十五歲生日這年,為了感謝劉羅鍋為百姓辦的一系列好事,老百姓決定送劉羅鍋一些特殊的生日禮物,就像萬民傘之類的東西。
  • 還記得當年那部經典劇《宰相劉羅鍋》嗎
    宰相劉羅鍋是一部獨特的歷史戲說電視劇。一部戲說劇在保留故事有趣的基礎上卻透出一點厚重和滄桑。此劇之前有《戲說乾隆》開了先河,讓古代帝王談一場現代的武俠的傳奇的戀愛。之後有《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開始天馬行空,無所不用其極,變成了紀曉嵐歷險記。本劇素材來自正史,野史,民間故事,單口相聲。
  • 同與和珅鬥智鬥勇,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和劉墉,誰更勝一籌
    同與和珅鬥智鬥勇,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和劉墉,誰更勝一籌說起中國的古裝電視劇,那真是一個月的時間都數不完,可要是關於君臣鬥題材的古裝電視劇,內容風趣幽默,還不缺乏對現實生活思考的影視劇作品,那就非《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莫屬了,這些劇情大多是參考了民間傳說
  • 山東人劉羅鍋:滿腹文採 一手好字 愛美酒
    先後做過翰林院編修、安徽學政、江寧知府、太原知府、廣西考官、江西鹽道、漕運按察使、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其足智多謀,清正廉潔,善於體察民情,微服私訪,剛正不阿,斷案如神,備受老百姓愛戴,人們喜歡把劉墉和包公並稱,尊他為劉公。《劉公案》早已傳頌民間。自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和續集《劉羅鍋斷案傳奇》播出後,劉墉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他不僅是個清官、智多星、幽默客,還是詩人、書法家。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20世紀90年代,電視刷《宰相劉羅鍋》一經播出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劇中主人公劉埔才智過人、剛正不阿、不提權臣且詼請曲默,給現眾留下了深而他身後的那個「大鍋子」也令人覺得有些可愛。刻印象,由此,劉墉成了大的清朝官員之一。
  • 乾隆刁難劉羅鍋:為何彌勒佛對我笑?劉羅鍋的回答讓乾隆龍顏大悅
    「馬屁文化」是很要技術含量的,如果不小心拍到馬蹄上,下場也是挺慘的。其實不但世人好馬屁,陰間的閻王爺也概特別愛聽馬屁。有一個流傳許久的老笑話,說的是一個書生,活著的時候特別能拍馬屁,認識他的人都被他拍的飄飄搖搖。死後來到了陰曹地府,把牛頭馬面都拍得舒舒服服。
  • 《宰相劉羅鍋》中的荔浦芋頭,個頭這麼大的芋頭你見過嗎?
    過了一段時間,乾隆在宮裡吃午飯的時候,發現桌子上有一盤菜從來沒吃過,就讓太監給自己布菜,一嘗之下,覺得真是美味,非常好吃,於是想多吃幾筷子,這時候太監說,哪怕這種荔浦芋頭好吃,皇帝您也不能吃太多啊。乾隆這才明白過來,那天在劉羅鍋家中自己吃的並不是荔浦芋頭,劉羅鍋吃的才是真正的荔浦芋頭,而自己是被劉羅鍋用計謀巧妙的勸諫了。在《宰相劉羅鍋》中,劉羅鍋抱著一個這麼大個的芋頭啃的場景,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廣西荔浦芋頭個頭真的是很大,給人帶來的視覺衝擊也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