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羽少爺
圖 | 映山紅
晚輩小生又來了,跟大家交流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出馬仙如何修心。
很多弟子立堂之後出不來,找到自己師傅的時候,總有師傅不負責的甩下一句「你要修心」。
「修心」本來是好事,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應該做的,但屢屢被神棍拿出來做自己騙錢的擋箭牌,現在反而成了反面詞語。
雖然現在在出馬仙的圈子裡談「心」色變,但小生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修心的問題。
此刻再提起這個問題,是因為晚輩小生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對於「修心」這兩個字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想與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修心,修得是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不太明白,因為所有人都沒有點開、點明修的是什麼。
心,在醫學上是一個臟器,修心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講是讓我們修煉心臟加強心臟功能嗎?很顯然不是。
那是什麼,在中醫中體系中心的功能有一項是為藏神。
心主藏神,又稱心主神志或心主神明,有廣義之神和狹義之神的分別。
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而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思維、意識、情感、性格等思維活動。
所謂的「修心」,晚輩小生覺得修的應該是心神,修我們的思維意識和行為活動,也就是心神心性。
修出什麼心神呢?晚輩小生感覺我們應該修出自省、定(堅韌)、仁慈、理智、包容、平等、善良等等。
自省之心:
《論語學而》中曾子有雲「吾日三省吾身…」,從而引出一詞——「一日三省」。
曾子,孔聖之徒,七十二賢之一的「宗聖」,他告訴我們要反省自身。
還有《心經》開篇「觀自在菩薩」,「觀」是觀察審視,「自」是自己,「在」是現在此時此刻。
這句經文的解釋是:當人審視自己自身是否有缺點的時候,在那一剎那間便是菩薩。所有我們要有反省自身之心。
在我們思維邏輯中具有一定的邏輯盲區,那就是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老詞講叫「燈下黑」。所以我們要時刻檢查反省,我們自身還有多少缺點或者某些事在處理過程中有不當之處,從而改正。
定(堅韌)之心:
堅韌、堅定之義,堅守己道之心。
我們之間很多人有一個毛病,隨波逐流的善變。這些人在他們不同的時期接觸不同的人,他們的思維以及說話的方式就會變得不同。
剛接觸這個行業的時候就是出馬弟子,認為自家仙師萬能的。過一陣就變成出道弟子,出馬不行我等出道怎樣怎樣。下一個階段就是佛道兩邊跑,別人怎樣自己就怎樣。
有句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後邊還有一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都是受過磨礪才走過來的,都懂都有初心,但是為何最後有很多落的個仙走堂空從此落魄的下場?
因為這些人始終未守啊,初心有就知道自己要走什麼道,怎麼去走,該去怎麼做。可能開始是堅持,到後來一看同行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吧,隨波逐流的善變。
自我反省不足以後得自我修繕的改變。導致了如此的下場。
善良,平等之心:
這兩個就是字面意思,「善良」就不加以多說,只要繼續保持就好。「平等」這個有些重要,有些人在出堂之前要求仙師怎麼怎麼去做,達到一個怎樣的結果,我就去接去立堂。
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仙師沒有可以讓我信服之道,我為什麼去信仰供奉?但是仙師顯道付出了,弟子是否可以做到讓仙師有同等的收穫?
小生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們這一行是一手託倆家,一陰一陽,一碗水咱得端平,誰也不容易。
佛也曾說:萬物眾生,皆為平等。
那麼我們在幹活的過程中,不管陰方是仙、是鬼、還是其他,我們是否始終都能平等的去對待,而不是偏向人(陽)一方多一些?
平等之心小生覺得也是平衡之道,沒有平衡萬事萬物將不遠矣。
包容之心:
小生聽過很多佛教徒、道門弟子說仙家仙門怎樣怎樣不行不對…
小生沒有資格跟義務去說佛道兩教門徒是否有不對之處,但是仙家仙門呢,小生還算是其中一份子。
我就想問一下那些高高在上對外說,誰也不行就我能,別人家仙家都不行,就我家仙師厲害怎樣怎樣的仙緣弟子——你家仙師就這麼教你的?
把自己跟自己家的仙師捧得高高在上,面對外界同行一律貶低!
誰家仙師不是一步一步修行上來的,從低到高。咋的?你家仙師天生大能唄?那還有你什麼事?你生下來什麼都會嗎?你丫的不是一點一滴學會的嗎?
小生認為,好的仙師不論能力高低,只要能為香客苦主盡心竭力去辦,那就是好仙師。所以對於修為有限的仙師我們應該包容與理解,給予時間與機會,一樣可以成為一代大能者。
還有,每家仙師因為修的法門跟弟子的機緣不同,所以每個堂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些弟子遇到一些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時,第一時間第一反應不是在思考這種其中的原理,而是說——這是扯淡,這種方法不對,這個事做的不對不好使。
可是人家確實好了,光速打臉。
我們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在前行,都在做著相同的一件事,唯有包容,才能求同存異,相互借鑑,相互進步。
修心其實還有很多,晚輩小生不能一一列舉,只能舉例幾個相對比較重要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晚輩小生才疏學淺,如有欠缺不當之處還望海涵並且加以指點,晚輩小生也可參考加以改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