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販賣焦慮,不吹捧文藝,讓文字回歸閱讀
L.Cave團隊開啟新書薦讀計劃,從現在開始到2019年底為讀者推薦 100 本新出版的文學類優質圖書,今日是第 2 本,本期的薦讀者是Muzuer,今天為大家推薦這本弗雷德裡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的小說《熊鎮》
對於這位瑞典作者的長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是只要提到他的《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估計大家就都會「噢」一聲。今天要推薦的《熊鎮》就是傳說中「巴克曼繼『暖心三部曲』之後的另一個裡程碑」。
作為一本橫空出世的暢銷書,其實大家都有警惕性,別又是「麼麼噠」之類的,畢竟暢銷書的門檻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熊鎮》的評分在豆瓣尚未出分,但是在Goodreads的10,5745條評分中已然拿到了4.29/5的高分,顯然是一本貨真價值的暢銷書,至少大眾喜歡。
《熊鎮》的中文版是由向來以「」輸出外國小眾文藝書類」為特色的「大魚讀品」操刀的,封面裝幀得也非常不錯。
圖中就是主人公瑪雅,一個熱愛音樂,喜歡彈吉他的15歲女孩,站在冰面面對著整個「熊鎮」,典型的北歐風,色調用得也很簡單, 其實也就是把企鵝英文版的封面卡通化了一下,但是感覺卻讓人親近了不少(大家可以自行對比一下)
譯者從履歷上看也是行家(斯德哥爾摩大學翻譯所碩士,譯過《戴上手套擦淚》三部曲等。雖然作者喜歡將Smoothie翻譯成『思慕雪』)
可以說《熊鎮》從這些硬體上已經贏了許多的競爭者了。接下來便是劇透預警
◆ ◆ ◆ ◆ ◆
小說一開頭就是「砰砰砰」,而且這個「砰砰砰」接下來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好多次,打槍的聲音、打冰球的聲音等等,我們就暫且把這當做一個電影,配合一下作者用「砰砰砰」代替分隔符的習慣。
小說是如此開頭的:
『三月底的一個深夜,一個女孩手持雙管獵槍徑直衝進森林,用槍口抵住一個人的額頭,扣下扳機。』
從基礎語文教育中我們得知小說是以「全知視角」來寫的,整個小說採取的是一種倒敘的手法。而且小說本身是講述一個性侵案件,由此我們預測,可能這個受侵害的女孩拿槍打死了侵犯者。那麼在這裡,故事的兩位主人公已經出現了,案件本身我們讀這本書的時候基本就預知了,結尾似乎也告訴我們了。那麼我們讀下去的理由可能就是剩下了三個:
一、故事主人公是哪兩個
二、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三、最後到底是怎麼收場的(人死了沒有,死了的話女孩怎麼辦了)。
當然作者怕我們以為這一句全書就結束了,後面就加了一句:
『而下面這些故事,將引領我們前往事發現場。』
就這樣,作者花了將近兩百頁我們講述了熊鎮和它的冰球隊的故事(幸好全書近400頁)。
近些年來讀者們難免有些審美疲勞,尤其是對體育。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聽作者在幾百頁的紙上講述幾場體育比賽,縱使是狂熱球迷恐怕更喜歡去花半小時在電視上看比賽,所以現在的作者都變精了,足球、籃球肯定是off-limits。
優秀的例如前暢銷書《追風鎮的人》弄個剪風箏大賽。雖然我至今都沒有看懂到底風箏是怎麼剪的,那麼作為北歐的男人,巴克曼寫《熊鎮》的時候,冰球成了另一個賣點。
但是就像一個外網讀者說的,作者講冰球的時候似乎沒怎麼提到過守門員,大概是證明了這還是一本關於人而非冰球的小說,所以大家看書不至於看困了。
小說以現行最流行了POV視角(雖然作者全知視角一直開著,書裡可以看到很多博主式的吶喊和獨白)展開,又開始考驗記人名了,畢竟這一項總是能為俄國作者淘汰很多讀者,所以我們很少會看到俄國的暢銷書,俄國的經典譯文大概也是國內讀者看的最少的。不過巴克曼可以說深諳此理,於是給主角取名不會超過三個字,要麼就是那種瑪格·麗特大眾名,但是人物一多讀者還是記不住,這裡筆者就給大家梳理一下。
假若熊鎮是一個大集體的話,青少年冰球隊就是核心,往上是甲級聯隊,往下是一群躍躍欲試的青少年冰球愛好者(他們很有機會進入青少年隊,進而一級級進步)。
根據作者的闡述,熊鎮是一個十八線小鎮,鎮上沒礦(文中確實是那麼說的),也沒有旅遊業(這點其實可以考慮開發中國市場),所以小說裡說大家都只能靠冰球了。因為曾經這個熊鎮的冰球隊拿到世界級的亞軍,但是已經二十年過去了,雖然輝煌不在,但是似乎這屆青少年隊很有可能成功。
小說塑造了很多人物,配角一直是巴克曼的強項,從教練這條線:
老頭蘇恩:是甲級聯賽隊(也就是成人職業隊)教練
戴維:是青少年隊的教練
班特:(注意別和之後的男二——班傑混淆了)是小嘍嘍隊的教練。
青少年隊基本上有那麼些人:
凱文:富二代和冰球天才
班傑:問題少年,父親自殺,基本處於單身家庭,有三個頗會照顧人的姐姐,未出櫃的同性戀者,在冰球比賽中一直保護著凱文免受對方傷害
利特:勢利小人,一心想著成為凱文的第一狗腿子,但是並沒有被凱文看上
波博:魯莽直男和校園欺凌者,內心覺得甲級聯隊隊員就應該欺負青少年隊隊員,而自己便可以欺負那些小孩
而想從普通球隊入選青少年球隊的青少年裡則有:
亞馬(出身單身家庭,母親是個清潔工,非常喜歡冰球,刻苦努力)
阿扎(喜歡冰球,亞馬的好朋友,但是基本上沒有希望入選)
而針對冰球設立的球會則有體育總監、球會總監、贊助商,這裡遵循著體育總監<球會總監<贊助商的原則。這裡體育總監主管球隊和教練問題,而當時熊鎮的體育總監便是彼得·安德森,這位曾經的熊鎮最具潛力冰球運動員,他曾是蘇恩的得意門生。
而球隊最大的金主也就是贊助商,便是凱文的爸爸,一個視「贏」為理所當然的男人,小說中說他問凱文的時候從來都只問比賽贏了多少,從來不問有沒有贏,因為贏是必然的(我只想到了《河谷鎮》的Hiram Lodge)
小說採用是最流行的小鎮題材,大家都期待著一場卓越的冰球比賽來改變命運,而此刻正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
青少年球隊已然打入了全國冰球青少年半決賽,一旦最後成功奪冠,明年隊裡的凱文以及一些核心人物便會入選甲級聯隊最終為熊鎮爭取榮譽。
比賽的結局顯然是令人振奮的,首先是作為低年級的亞馬因為自己的毅力和速度被選入了青少年隊,和一群比他大兩歲的青少年一同比賽,熊鎮隊獲取了勝利,青少年隊的孩子們都成了英雄。
在這種情形下(「腐敗」的資本主義社會派對就開始了),凱文邀請所有年輕人到自己家裡開趴,這群天天開著黃腔笑話的男冰球隊員們已然成為了最受女孩歡迎的英雄,而凱文正是裡面最出色的靈魂人物,由此許多女孩子慕名而來,同樣包括體育總監彼得的女兒瑪雅。
瑪雅對凱文顯然是喜歡的,凱文也知道這一點,但是這種喜歡還沒有讓15歲的瑪雅願意把初夜給凱文的意思,而凱文那個時候也17歲,他跟隊友打賭說今晚可以拿下瑪雅,當然這個青少年的賭最終讓凱文腦子一熱,對跟著進了自己房間的瑪雅施暴。
然而就在施暴的檔口,本身對瑪雅有好感的亞馬在派對上找瑪雅,他閃過了那些守在樓梯口的高年級隊員闖進了凱文的房間,看見了凱文施暴的這一幕。
而與此同時,另一個目擊者是凱文的死黨班傑,因為班傑不屑於凱文對女孩的傲慢態度決定離開派對,卻偶然凱文家的外面目睹了凱文的暴行。
於是小說開頭兩個人便應該可以確定了,女孩應該是瑪雅而男孩就是凱文。最優質潛力冰球員因為性侵不僅毀了一個女孩還毀了他自己。然而等一等,只要性侵不成立,那麼他就不會被毀掉,那麼站在他背後的青少年冰球隊和熊鎮就不會被毀掉,反正集體主義永遠得從大局著想,至少凱文的爸爸是那麼想的,青少年冰球隊也是那麼想的,基本上整個熊鎮也是那麼想的。
所以國內觀眾們很熟悉的現實主義「狗血」劇就上演了。一旦瑪雅說出什麼對凱文不利的話,整個鎮就會對她展開瘋狂報復和鎮壓,甚至傷害她身邊的人。
事件發生後的,瑪雅先是對自己的閨蜜安娜那麼說的:
『現在凱文只是傷害我。但要是我說出去,我就會讓他傷害所有我所關愛的人。我應付不了這一點。』
其實在大冷天看到這裡,實話說每個讀者應該都會心疼的,許多在被性侵後選擇沉默的孩子很容易陷入陰暗走不出來,他們(男孩、女孩都有)所渴望的正義沒有被伸張,他們就像是經受著校園欺凌的孩子,很多時候這種恨只能慢慢消解,許多人只能眼睜睜地看「天收了作惡者」,當然校園欺凌其實和性侵也有類似的地方,許多人其實和波博一樣,信奉著獸性十足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所以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惡者。
但是躲著家裡看著窗外玩耍的小女孩的時候,瑪雅最終還是決定說出真相,目的是為了「保護其他人」。可以說作為一本暢銷小說,或許這是巴克曼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的硬傷之一,把一個性侵女孩推向了英雄主義的巔峰,這正是大家所期望看到的Shero和Battle:
『少女所代表的女性主義的崛起和整個男權導向的熊鎮的對抗』
可以說這個題材大概編輯一看就會立馬認定是暢銷書了,至少在歐美主流大眾讀者中是那麼一個導向。小說中那麼一句話開始,戰爭的火藥味就在書中濃鬱起來了,可以說作者無時無刻不在帶節奏:
『那天清晨,當她站在窗邊時,就已經知道這座小鎮將會對她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接下來的劇情便是十分俗套了,女孩瑪雅再次受到了無數二次傷害:
話語是很渺小的。我們總是聽到,沒有人是帶著惡意說話的。大家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警員們總是說:「我只是在這裡幹活。」這就是沒人問起那男生做了什麼事情的原因。小女孩一開始描述,他們反而打斷她,問她做了什麼。她是在他前面還是跟在他後面上樓?她是自願躺在床上?還是被迫的?她是自己解開襯衣紐扣的嗎?她吻他了嗎?沒有嗎?那麼,她回吻他了嗎?她喝酒了嗎?她吸大麻了嗎?她說不了嗎?她說得很清楚嗎?她叫得夠大聲嗎?她奮力掙扎了嗎?她為什麼不馬上對那些淤傷照相存證?她為什麼從派對上逃離,而沒有告訴其他來賓?
很多讀者包括我在內讀第一遍的時候可能覺得不錯,簡直是場景還原,但是腦子裡會突然出現一點疑惑,這樣的場景還原是不是有點Cliché。實際上這種新的暢銷模式似乎成了現代作家飲鴆止渴的速效藥。
在這裡仿佛巴克曼變成了一個媒體人,給讀者一點點灌下猛藥。這些話難道不應該是社會運動中看到的標語嗎?為什麼很像是一個社會運動家在抗議時的口號呢?當然有人會說,小說為什麼不能那麼寫,怎麼寫錯在哪裡?
這根本沒有錯,但是這並不應該是小說所呈現出來的真實。
這又回到了小說的宗旨上。作為一個寫作者,可以讓小說探索社會問題,但是用Cliché來挑起戰爭情緒恐怕是並非一個一流作者願意做的,讀到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憤怒的,警察的冷漠,女孩的無助和沉默,剩下的就只有作者的畫外音,瑪雅成了一個備受壓迫和欺凌的女性代表,而這裡的警察則成了男權社會的庇護者和倀鬼,平面人物塑造完成之後,剩下的就是情緒的堆積和爆發,小說也就止步在情緒和戰爭。
身為受害者的瑪雅不僅被其他女孩所欺凌,更有人指著她是個「婊子」,想要毀掉有潛力為熊鎮爭光並促使熊鎮崛起的凱文。
小說提到一句,這將是瑪雅和好朋友發簡訊說。
『現在開戰了。」幾秒鐘之後,她就收到回覆:「你和我對抗全世界!」』
可是讀起來我怎麼感覺牽強,一個15歲的孩子受到了侵害之後,就是想著要對抗全世界?到底是作者推她上了戰場還是她真想拯救什麼?瑪雅其實已經很堅強了,這裡所謂的全世界是否是作者先入為主地為瑪雅設置的假想敵,如果說此時這個15的女孩因為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和二次傷害就立刻變成了一個社會運動家要改變男權社會,那只能說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偷懶了,這樣的轉折其實很難讓人信服。
其實越到後面,讀者會發現小說裡作者的聲音越來越多:
現在,她對他們而言的意義已經定型了:她頂多就只是個被強姦的女孩,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她更是個說謊的女孩。 他們永遠不讓她有其他省份。她在每個房間、每條街上、在超市裡和冰球館裡行走時,宛如一塊爆裂物。就連那些相信她說法的人都會嚇到不敢觸碰她, 因為當她爆炸時,他們希望她就此消失,希望她從未存在過。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痛恨她,他們當中並非每個人都恨她;他們當中並非每個人都在她的置物柜上塗寫「婊子」,他們都沒有強姦她,他們可不都是壞人。但是他們都保持沉默。因為這樣比較容易。
▲一段著名應對Slut Shaming的回應
遭受侵害的瑪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這個城鎮圍繞著冰球隊的男權社會所擠壓和欺凌,而另一面凱文的父親作為球隊最大的金主開始團結各種勢力,首先就是用重金收買目擊者亞馬,其次就是和第二個目擊者班傑談心。
正如迪士尼童話的套路一樣,無論過程多少黑暗,結局永遠陽光明媚充滿正能量。
亞馬表面接受了賄賂但是仍然堅持自我,同樣是一個15歲的孩子,自己走到了全鎮人的會議面前講出了事實的真相(北歐的孩子就是那麼優秀),而班傑本身作為一個少數派代表(同性戀,真懷疑作者是為了政治正確,硬要把班傑掰彎並插入了一段他與酒吧貝斯手的戀情)同樣沒有被說服,反而跟他的死黨凱文決裂。
要是拍成電影,這就是一部集合了除種族歧視以外的少數派被男權異性戀社會壓迫控制的社會政治正確大片。
既然要引發戰爭,接下來就是兩方站隊,男權派(有錢、有勢似乎還有理),女性派(基本上只剩下家人和朋友),一開始男權派大佬就脅迫球會讓彼得丟掉工作,而身為律師的瑪雅媽媽對這個案件也無可奈何。瑪雅在學校還備受威脅,甚至在小鎮集會上。球隊隊員利特的媽媽顯然也是個勢利的男權擁躉,大肆放言要團結起來,不能讓一個女孩毀了球隊。
而接下來,小鎮的神秘力量酒吧女老闆介入,支持了女性派,而沒有接受賄賂的亞馬說出真相聲援(雖然後來被球隊成員一頓打),而老是被別人欺負的阿扎也開始暗中保護著瑪雅,事件漸漸發生了翻轉,而男權派這個豎起來的靶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抨擊,一再走向瓦解。
小說有一段話,基本上就是作者的觀點直接輸出:
那些冰球隊員在更衣室裡說一堆蠢話,而更衣室就像罐頭一樣,把他們密封起來,讓他們更慢成熟,甚至讓有些人從根爛起。他們沒有任何女性朋友,這裡沒有女子球隊。因此他們學到:冰球是他們的專利。他們的教練教導他們:女性只會「讓人分心」。因此他們學到:女生的存在,就是為了性交。她想指出,鎮上老一輩的男人稱讚他們「奮鬥不懈」「永不後退」,卻沒有一個狗娘養的告訴他們:當一個女生說「不」的時候,天殺的,這就意味著她「不要」!這座該死的小鎮的問題不在於一個男生強姦一個女生,而是每個人都假裝他沒做過這件事!所以,現在其他男生都會認為,他做的事情沒關係的。因為沒人在乎嘛!安娜想站在屋頂尖叫:「你們根本不管瑪雅的死活!你們其實也不管凱文的死活!因為對你們來說,他們不是人,你們只會用價格來衡量他們,而他的價格就是比她高很多嘛!」
首先,這樣的觀點一點沒錯,人的物化一直是男權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徵,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同樣被物化,根據賺的錢決定地位和價值,最後獲取相應的伴侶,男權社會本來就是如此,作者抨擊的一點也沒錯。
但是如果說是一部一流的小說,這樣的寫法便稱不上什麼精妙。以觀點先行的方式去寫,就等於是在寫一篇社論,小說應該有自己的表現手法,讓文字表現出來,而不是讓推一個人物出來在那裡吶喊維權,更不是作者自己出來喊。
當然暢銷小說正是因為寫得像大字報所以讀起來才痛快,就仿佛《勇敢的心》看到主角帶領蘇格蘭起義大軍對抗英格蘭大軍,這大概是電影裡最讓人痛快的場面了。
在小說裡,凱文爸爸被啪啪打臉,球會中不少人都開始轉向正義的一方,凱文最後被瑪雅用獵槍指著頭對於讀者來說簡直有種報仇雪恨的快感。當然凱文最後沒有死,因為瑪雅要是因為謀殺一個搶劫犯而入獄就太不值得了,所以作者給了15歲的瑪雅超凡的理性,她朝著凱文腦袋邊上開了一槍,說是讓凱文以後也永遠懼怕黑暗(復仇幾乎完美)
小說最終惡人沒有身敗名裂,但是正義的一方留在了熊鎮。這個事件的結局就是熊鎮的女子冰球隊建立起來了。
小說採用的都是主流的暢銷元素:小鎮題材、男孩群體、性侵事件、校園欺凌、最後還硬湊上LGBT,在加上「守護」這個關鍵詞,俘獲大眾那基本上就不叫事兒,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讀完之後發現都是套路。
總的來說,巴克曼雖然算是一個成功的暢銷書作家,很多人把他的這部《熊鎮》當作一部裡程碑之作,但是我覺得這是他試圖超越自己的一次嘗試,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什麼新意。巴克曼的「暖心三部曲」基本上都是單個人物探索的,雖然之前也是在寫社區但是沒有完全把中心放在了整個鎮上,正如外媒所說,「巴克曼這次改用了錘子而不是手術刀在寫作。」
這樣勢必造成的問題就是文字流於表面,更何況這種敏感性話題的探索性本就不佳難度也很大,因為顯然正確與否讀者都心知肚明,作者也知道怎麼去把握政治正確這根線。
所以只能說這本暢想書也只能是一本暢銷書,就像子彈或者冰球一樣,「砰砰砰」之後就什麼都沒剩下了。
PS:
真心覺得這本書雖然三觀很正,但是精彩程度還不如《河谷鎮》
『堅持文學創意』的L.cave團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