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三沙8月12日消息(記者辛如記 許雲 吳媚苗 殷志強 陳俊 張壘 周羽 實習記者陸美妮)乘船穿梭於祖國浩渺無邊的蔚藍南海之上,若驀然看見一座綠色小島,藍綠交映,海鳥盤旋,那美景不禁讓人心生喜悅。但是,你是否想過,這些島嶼的「綠」,並非天然如此,可能是「人造」出來的?在三沙,沙洲變綠洲,荒島變身動物園,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
黃德潔是三沙市七連嶼西沙洲的一名守島植樹者。西沙洲原是一片大海中的沙洲,除了白茫茫的沙地,島上空無一物。近些年來,三沙市政府在西沙洲實施植樹計劃,一批又一批的守島人和三沙建設者,用自己的汗水,在0.22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栽培出了一片森林:木麻黃、草海桐、椰子樹迎風飄揚,昔日「不施粉黛」的荒蕪沙洲,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美麗綠洲。
西沙洲如今已沙洲變綠洲(央廣網記者 吳媚苗 攝)
記者到達西沙洲的當天,黃德潔正出門巡看西沙洲樹木生長的情況。為抵禦毒辣的陽光,他身穿一身長衣長袖,戴著一頂帽子,一副墨鏡。大家都說,這身行頭,是三沙人的「標配」。「這裡太曬,不這麼穿,根本頂不住。站在陽光下幾分鐘,都能感到頭暈目眩」黃德潔說。
在這樣的環境下,逗留都有困難,而島礁植樹,又談何容易?黃德潔告訴記者,因為一開始島礁沒有碼頭,所以每一棵樹、每一棵苗都要海南島本島運過來,由大船運到小船上,小船再運到泡沫漂浮板上,工人們則需要淌著水,抬著漂浮板,再用繩子將樹拖上岸。
種苗只是第一步。植物要用到的每一捧土、每一滴水,都要靠船從別處運來,再由大家扛上島。守島的建設者們在沙石堆裡掘坑、下土、栽苗,澆水。在這個年日照數超3000個小時的小島上,烈日炎炎,沙子把腳底燙得起泡,光線亮得刺痛人眼,大家頭上、身上不斷落下的汗水,一起和在了澆灌幼苗成長的泥土裡。
而對於黃德潔來說,最辛苦的不是守島的寂寞,也不是植樹的艱辛,而是種下的樹苗遭遇「不測」時,內心的失落感。「如果運氣不好,辛辛苦苦種下的樹苗,隨時可能被曬乾、枯死或者被颱風刮斷,那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心痛,覺得努力全白費了。」黃德潔說。
樹多了,海鳥和海龜也便來了。七連嶼管委會副主任劉明秋告訴記者,海龜、海鳥對海洋環境的要求極高,只有生態環境改善了,它們才會來到這裡安家。為了呵護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三沙市近年來實行了「島長制」,漁民變島長,出海不再只是打魚謀生,還要上島植樹、救助海龜、收集海上垃圾……
破殼後的小海龜爬上沙灘(央廣網記者 吳媚苗 攝)
如今,不僅僅是西沙洲,鴨公島、趙述島、北島……越來越多的島嶼,種出了樹,開出了花,連枇杷都能結果了。海龜上岸,海鳥盤旋,一派生機勃勃,儼然一個小小的動物園。劉明秋生動地描述道:「等到候鳥來臨的季節,鳥叫聲不絕,遍地都是鳥蛋。海龜在沙灘上產卵,一窩能生出好幾十隻。」
劉明秋介紹,北島還設立了專門的海龜保護站。海龜蛋容易被海水侵蝕,導致小烏龜無法破殼。於是,漁民們把海龜蛋和在海裡受傷的海龜都撿回來,在保護站裡孵化、餵養、看護、醫治,待到足夠的時間再將他們放回大海。「我們還曾遇到,救助過的海龜過幾年又遊回來了」劉明秋回憶,「大家都記得它們身上傷痕痊癒後的符號,笑著說海龜回來了。而它們,也記得這片土地。」
目前,七連嶼各島礁已累計植樹超過20餘萬株,樹木成活率達90%以上。海龜、海鳥數量均在逐年上升。海風中,劉明秋指著趙述島沙灘上的一片椰林,告訴大家,它們曾經枯死過半,最後又奇蹟般地生存下來,如今已經枝葉繁茂。
「這就好像我們守島人的精神一樣。」劉明秋笑著說,「三沙神秘、神奇,而又神聖。這裡有數不盡的海洋瑰寶,這裡是祖國的『南大門』,能夠留在這兒建設島礁,是一件神聖的事情。我們始終做的只有這一件事:讓天更藍、水更清、島更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