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大中型城市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從增量發展轉為存量更新時代。由大型城市引領的城市更新熱潮,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當下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顯著放緩,同時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並不明朗的大環境下,我們不能只看到城市更新的機遇,更要明了其中難題與潛在危機。
城市更新是大趨勢
城視窗.中國:目前城市發展已從增量轉向存量時期,對北京院這樣的國家級大型設計院有何影響。
1、大型建築設計院涉足城市更新的背後朱小地: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院),是國有大型設計機構,它所承擔的項目,實際上是涵蓋了民營建築的各個類型。但是近年來實際上包括北京院,也包括其他的許多大型設計機構,進入到城市更新這個領域業務越來越多。這個不是一個設計院的選擇,這實際是國家發展近階段的一個變化和趨勢。
僑福芳草地
2、城市更新是多領域合作的複雜社會系統工程北京院肯定會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存量更新。存量更新的問題,實際是一個全國性的、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能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北京肯定是有一個北京老城如何保護,如何利用的問題,這也是北京院必須要給出自己答案的重要研究探索課題。這個探索,我覺得還是比較艱苦的,艱難的一個過程。
大柵欄西街
因為它不僅僅是設計和建築師的工作就可以完成的。它實際是涵蓋了整個社會層面的各個方面,跟城市建設相關的部門也好,領域也好,或者是專業也好,也包括了經濟運行,市場,如何培育等等。所以我覺得建築師實際是要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去探索,和相關各機構領域緊密地合作,才能為存量更新、老城保護提出新的解決的答案。
西打磨廠222號院
城視窗.中國:在北京,我們看到一些比較著名的胡同更新項目,比如前門附近的西打磨廠街,就有國內外不少著名建築師參與,您也在其中參與改造了222號院民智研究院。請談下這個項目的改造思路。
西打磨廠222號院
朱小地:作為北京建築師,我個人對老城保護也有非常大的興趣,有幸參與了北京一些傳統街區、老舊小區的更新和保護工作中來。
北京前門東區西打磨廠街222號院,也就是現在的民智研究院,是我2014年參與設計的項目。它雖然是民間研究機構,但也是涵蓋了非常廣闊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層面的民間組織。
研究院會經常舉行一些學術活動,會有國內外的一些專業學術領域人員到訪。我想這樣一個項目,如何能夠讓這些非北京的境內外專家、智囊人士,能夠在緊張的專業交流中,同時感知北京胡同、四合院,以及老城的整個風貌,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也就是說這類更新的項目工作,一定要跟未來的運營、管理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不是簡單地把房子重新翻新,簡單地呈現一個可以使用的物理化的環境。而是要根據老宅新功能的運營思路,實現老城保護與更新的全過程。
西打磨廠222號院二層視角
這個院子,最大特點是它有一個獨立的二層樓,如果不加思考,一般到二層的設計,往往簡單化就是一個樓梯。但是根據院子本身的體量,只是在一個很小的尺度下,做一個坡度很陡的樓梯,對人的使用、對北京老城的理解,體驗都是不豐滿的。
俯瞰西打磨廠222號院
所以我在設計時候,有意拉長了到二層的動線,把樓梯做的比較平緩,讓上樓梯是一個比較輕鬆愉悅地到達二層的方式。同時在到達二層之後,設置一條折返很長的路。
樓梯構造
人在不經意間拾級而上,通過這條折返路徑,從平臺走到二層的建築裡邊的過程,會突然感受到視野空間的開闊,可以俯瞰整個四合院,就是四合院是一個非常平緩的,平坦的這麼一個空間形態。在屋頂這個高度上,也看到了周圍四合院的片區風貌,非常的震撼。
四合院屋頂風貌
你可以想像,周圍是很大一片,都是灰色屋頂,不同的方向的灰色屋頂,組成的這樣一個空間形態,高大的樹木從院子裡長出來像一片海洋,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對北京四合院、胡同片區價值再發現的一個過程。
城市更新的障礙
城視窗.中國:各地城市更新普遍存在的障礙是什麼?
朱小地:我們所謂的城市更新,通常是指存量更新,存量是什麼?其實包括傳統街區、老舊工廠,也包括邊緣的傳統村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房屋,都是一個老舊的房屋。或者說它已經不是一個新建成的項目了。
天安時間藝術中心(原貌)
1、老舊空間改造後的使用問題我們客觀講,建國初期到現在,也有70年的時間了,在之前的民國和清末時期,還存有一定的傳統街區、工業遺產、廠礦建築等,但因為年代的久遠,很多已經岌岌可危了。我們保護的必要性,是非常迫切的,我們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但我們也知道,我們真的保護更新出來的空間,怎麼使,怎麼用會正確合理?所以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還是用一個簡單市場化的操作作為唯一的標準,把騰出來的空間、房屋的使用的管理的要求和周圍新建的建築一樣,完全同樣市場化運作的話,那麼誰能負擔得起、誰又願意負擔等價的房屋租賃費用,並且又在老舊小區裡邊去工作呢?
天安時間藝術中心(改造後)
2、空間改造成本承擔問題但同時更大的問題也出來了,更新房屋的投資,甚至比新建房屋還要貴、投入還要大。但是你要通過市場手段要這個回報,是不可能的。邏輯很簡單,哪個企業、哪個個人願意做這些事情呢?沒有。
天安時間藝術中心(改造後)
誰做這個事情呢?政府,只能政府去做,或者政府主導的企業去做。做完以後,如果沒有合理的使用,還是沒有市場的回報,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比文化的保護背後的壓力會更大。假如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可能會成為我們城市保護與更新的一個重大的障礙。甚至是一個關鍵的障礙。
天安時間藝術中心(改造後)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認為對這些老舊的房屋,包括傳統的建築或街區,更新之後,政府應該是有一個讓利的過程,讓產業能夠進入。老房屋的租金,應該享受到政府的調控政策,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租戶留住,培養出新的業態來。否則,更新這件事情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天安時間藝術中心(改造後)
所以,城市更新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和障礙,如果沒有合理的、系統的解決方案,我認為會大大影響到城市未來的發展的可能性。
城市更新的誤區
城視窗.中國:因為城市更新所牽扯的社會各層面系統複雜性,必然會在運行中產生一定的障礙和誤區,您認為最大的誤區是什麼?朱小地:我認為最大的誤區在於各方都認為好像通過建築師的工作,就可以拯救這個城市,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方向。
北京坊
1、建築師不是拯救城市的主導者我覺得建築,它仍然解決不了城市核心問題。核心還是要討論城市發展,在這個地方,我覺得更應該關注的是,城市,包括為市民提供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體系的完善。建築本身,我覺得它應該成為公共空間的一個界面,而不是它作為主體。我們老城不會是都做成新城的樣子,也不是新建築的樣子,它實際是一定要有文化的傳承的,體現生活的延續的過程。我們眼睛裡邊,應該能夠更多的容忍看到一些生活場景的再現,而不只是強調一個建築空間,建築形式的呈現。這個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
北京坊星巴克
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該規避把希望簡單地寄托在建築師身上。實際上老城的更新,隨著規模和範圍的不斷擴大,它所提供的空間是越來越多的。但是,能夠在這種老城空間裡工作或者生活的人,包括產業、業態,卻是有限的。這個是一個矛盾。2、文化、生活與產業的和諧相續才是成功關鍵到底我們有什麼樣的、多少人,什麼樣的產業能夠進駐到老城保護更新所整理出來的空間裡面去。這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其實越來越突出。作為一個最終結果,我們所更新的空間裡邊,如何能夠產生新的生活,和周邊的傳統街區保持一個和諧狀態,讓我們的生活不斷地去衍生,去延續,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就會形成一個更好的,更大的保護與發展的一個局面。
北京坊
否則的話,做不好,可能是新的一輪破壞,這種破壞的結果是,可能我們的房屋質量比以前要好很多,卻把最後剩下的文化的積澱、原有的生活秩序的延續,都破壞掉了。那這個老城也沒什麼實際意義了。所以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又要完成一個街道的更新,保護與更新,就更多的建築師來參與,大家給出的,可能是不同的答案。但這種豐富性,我覺得也是在一種保護的態度。一種對城市老城的多樣性、豐富性的有效的補充吧。
城市更新機遇不平等
城視窗.中國:目前全國各類城市發展的速度與成果差異還是很大的,比如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東部與西部、內陸與沿海等等每個城市標籤後面都有機遇和難題,您如何看待各類城市在城市更新中的發展機遇問題。1、繼續城市增量發展及其危險朱小地:您提這個問題,也是我非常關注或者焦慮的問題。因為當下,整個國家發展速度,都在放緩。城市增量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城市管理者,如果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意識,把增量發展的紅利,轉移到存量更新方向上來,或者還在盲目地發展,做一些發展的工作,我覺得將耗盡城市難得的發展過程中所積攢下的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
蘇州
2、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抓住更新周期現在無論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在分化。比如大灣區,它的發展是非常強勁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是發展非常強勁的。但是其他的地區的人口在淨流出,資本在流出,人才也在流出,那這個城市怎麼會有更新的意義呢?更新出來的空間,能給誰用?就是我們現在討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珠海國際設計周
存量更新它的周期性是非常強的,你沒有抓住幾年的存量更新的時機,你的人才,你的產業,特別是能適應於城市更新之後的人才和產業,都可能會被周邊的城市所分流,而你卻是在純流失。所以我們說,城市更新的機遇是不平等的。如果不能掌控整個過程和周期性很多城市,它失去了這次難得的機遇,那就沒有機會了。
城市更新是世界性命題
城視窗.中國:如何看待城市更新中越來越多的國際化與多元化發展態勢?
紐約高線公園
朱小地: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知識,創新,這些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網絡化的流動的一個潮流。這不僅僅是中國所面臨的,實際上包括紐約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一個城市的,現在仍然在做著城市更新的工作。而且它也是一個全球知名建築師作品的匯集之地。到目前,紐約仍然在不斷地在更新、發展。而且都是全球的建築師在那裡競爭,這個是一個廣泛的現象。
紐約高線公園
人物簡介
朱小地:建築師、藝術家1964年5月出生於北京,198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住建部科技委建築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總建築師,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學術觀點建築是時空一體的藝術,每一處場地都連接著周圍的環境,沉澱下歷史的印記,建築師就是發現場地中蘊藏的能量並成為第一言說的人。一切與場地有關的要素都有可能發展出觀念性的思維,從而將材料轉譯成為有生命、富有情感的形式表達。將靜態的觀賞改變為動態的體驗,可以讓觀眾獲得更多的與建築對話的機會,不斷增強時空的氛圍和效果。在全球化時代,建築應該有能力重構人與自然、人與傳統的關係,這是一種新的人文精神,或者稱之為東方人文主義。所有的藝術實驗都是以建築師獨特的視角切入不同媒介對空間解讀與意義的探索,並在建築引入當代藝術的討論和評判之中。主要代表作品
深圳第一創業大廈,又見五臺山劇場,科爾沁名人博物館,蒙文書法博物館,又見敦煌劇場,前門東區西打磨廠街222號院,前門東區草場4條36號院,「北京坊」集群設計,天安時間藝術空間,麗澤商務區D10,北京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黃山徽州小鎮,希臘中國文化中心, 晉城文化綜合體,安徽銅陵天井湖酒店,順義新城第18街區公租房,王府井大街277號院升級改造,前門東區恢復性修建設計,北科建懷柔張各長村公建混合住宅項目。城視窗. 中國原創視頻圖文節目,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