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溫州晚報
記者 葉雄偉
「我們住在鹿城區打繩巷,這裡有位老伯養了很多箱蜜蜂。我們經常被蜇,開門開窗都得很小心,不然很多蜜蜂會飛進來。」7月13日,市民蔡先生打進新聞熱線求助。他說,鄰居們跟養蜜蜂的老伯溝通多次,但老伯堅持要養,大家每天過得提心弔膽。
住戶:凌晨2點還在家裡抓蜜蜂
7月13日,記者來到鹿城區五馬街道打繩巷,發現31號店鋪二樓陽臺上的幾個箱子周圍有蜂群在飛舞,一樓有位頭髮花白的何老伯在賣蜂蜜。在隔壁開理髮店的老闆介紹,他和客人常被蜜蜂蜇,每次開門都要小心翼翼,「你看我的手臂,前兩天被蜇的,現在還腫著。這蜜蜂蜇一口比蚊子叮一下要疼多了,還會發麻。」
滿地的死蜜蜂
理髮店老闆指著門前的水泥地板訴苦道:「你看看這裡,都是死了的蜜蜂,天氣晴熱還好一些,下場雨氣溫低一點,就一大群一大群飛過來,這地昨天剛掃過,今天地上又躺著幾十隻。」
被蜜蜂蜇到的腳
記者採訪時,家住打繩巷的戈女士找了過來。她說:「你看看我的腿,三天前被蜇的,現在還在塗藥水,我們被蜜蜂害得太苦了!我家窗戶前有盞路燈,天一黑,那些蜜蜂都被光線吸引過來,我家窗戶要是沒關好,那些蜜蜂就都衝進來了。」
戈女士帶記者來到她家二樓。「你看我爸爸今年90多歲了,手臂和腳上都是被蜜蜂蜇過的疤,前兩天凌晨2點多,他老人家還在用毛巾抓蜜蜂。那天凌晨,我原本在睡覺,脖子一痛,用手一抓竟有隻蜜蜂,我被嚇得醒到天亮。」戈女士告訴記者,不堪其擾的她曾經報過警,民警也有來組織調解,但由於養蜜蜂不算違法犯罪,民警也拿那位老伯沒辦法。
養蜂人:只能在天氣轉涼時運蜂箱
受訪的住戶紛紛表示,他們不明白,為何要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居民區養這麼多蜜蜂?即使被投訴這麼多次,養蜂人為何硬是不搬走蜂箱?
記者找到養蜂人何老伯了解原因。他說,他也是實在沒辦法,這些蜜蜂原本養在永嘉的鄉下,今年年初才被他們帶回市區過冬,原本按計劃今年3月份就會把蜂箱運到永嘉,可受疫情影響耽擱了幾個月,現在天氣炎熱,一旦把蜂箱裝好運輸,蜜蜂基本都會死。
按何老伯的說法,蜜蜂習性特殊,他們只能等到天氣轉涼時,再把蜂箱運走,按他的計算,大概要在農曆8月15日左右運。
他介紹,他在打繩巷共有20個蜂箱,一個箱子裡有1萬來只蜜蜂。
但其他住戶反映強烈,很難再忍受一兩個月。對此,何老伯表示,他也沒有辦法了。讓他自己弄死這麼多蜜蜂,良心上過不去,如果有執法部門的人過來清理蜂箱,那他也沒意見,畢竟那樣不算他做的。
記者了解到,根據中國農業部(現為中國農業農村部)2011年頒發的《養蜂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養蜂人應該持有《養蜂證》, 轉地放蜂的蜂場原則上應當間距1000米以上,並與居民區、道路等保持適當距離。
記者詢問何老伯能否出示《養蜂證》及其所養蜜蜂的檢驗檢疫證明?何老伯則表示自己沒有這些證明。
部門:聯繫屬地社區嘗試組織調解
記者來到鹿城區畜牧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吳勝華介紹,哪怕從常識角度來說,也不該在居民區養這麼多蜜蜂,這位老伯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他要是來申請《養蜂證》,鹿城區畜牧發展中心肯定不會批給他的。
吳勝華說,現在遇到的問題是,《養蜂管理辦法(試行)》裡並沒有規定處罰措施,還只是一個試行的辦法,沒有強制力。他解釋道,養蜂人不辦理《養蜂證》只是享受不到一些惠農政策,通常是養蜂人自願來申請《養蜂證》,他們再根據其養蜂的實際情況決定審批能否通過,作為農業部門,沒有權力就養蜂問題處罰這位老伯。
記者就此事,聯繫了五馬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蔣峰。她表示,她諮詢過綜合行政執法部門,但對方回復養蜂問題不在其執法範圍內,接下來,她們會聯繫屬地社區,嘗試用調解的方式,幫打繩巷的居民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