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上學期,常考是壓軸題有一元一次方程實際應用題,線段與數軸動點題,角度的動態與探究類型題,這三類題型是最常考查的題目,難度比較大,平時做到這類題目一定要搞懂。
例題1:(2018·太倉期末)如圖,點O為直線AB上一點,過點O作射線OC,使∠BOC=135°,將一個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的一個頂點放在點O處,斜邊OM與直線AB重合,另外兩條直角邊都在直線AB的下方.
(1)將圖1中的三角尺繞著點O逆時針旋轉90°,如圖2所示,此時∠BOM=________;在圖2中,OM是否平分∠CON?請說明理由;
(2)緊接著將圖2中的三角板繞點O逆時針繼續旋轉到圖3的位置所示,使得ON在∠AOC的內部,請探究:∠AOM與∠CON之間的數量關係,並說明理由;
(3)將圖1中的三角板繞點O按每秒5°的速度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在旋轉的過程中,第t秒時,直線ON恰好平分銳角∠AOC,則t的值為________(直接寫出結果).
分析:本題通過旋轉形成動角,考查了角的計算,熟練掌握角平分線的定義和旋轉的性質是解題的關鍵。
(1)利用旋轉的性質可得∠BOM的度數,然後計算∠MOC的度數判斷OM是否平分∠CON;
(2)利用∠AOM=45°-∠AON和∠NOC=45°-∠AON可判斷∠AOM與∠CON之間的數量關係;
(3)ON旋轉22.5度和202.5度時,ON平分∠AOC,然後利用速度公式計算t的值
例題2:如圖,數軸上A、B、C三點表示的數分別為a、b、c,且a、b滿足|a+8|+(b-12)^2=0.
(1)則a=_______,b=_______;
(2)動點P從A點出發,以每秒10個單位的速度沿數軸向右運動,到達B點停留片刻後立即以每秒6個單位的速度沿數軸返回到A點,共用了6秒;其中從C到B,返回時從B到C(包括在B點停留的時間)共用了2秒.
①求C點表示的數c。
②設運動時間為t秒,求t為何值時,點P到A、B、C三點的距離之和為23個單位?
分析:本題考查數軸、非負數的性質,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題意,找出所求問題需要的條件,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解答。
(1)由「0+0=0」模型可得:a+8=0,b-12=0,據此分別求出a、b的值各是多少即可.
(2)①設AC=x,通過速度、路程、時間的關系列方程求出C點表示的數c即可.②利用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即可解答本題。
這兩類問題都比較難,遇到需要多思考,勤動手。很多題目都是分情況討論的題目,需要將多種情況圖形畫出來,這樣更能直接地得到線段或角度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