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錯誤、對象錯誤、刑法的常考點!

2021-02-24 獨角獸法考
今日聽說愛學習的人兒都關注了呢 ☝

本期問題(2017/2/54)

54.甲知道乙計劃前往丙家搶劫,為幫助乙取得財物,便暗中先趕到丙家,將丙打昏後離去(丙受輕傷)。乙來到丙家時,發現丙已昏迷,以為是丙疾病發作暈倒,遂從丙家取走價值5萬元的財物。關於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若承認片面共同正犯,甲對乙的行為負責,對甲應以搶劫罪論處,對乙以盜竊罪論處

B.若承認片面共同正犯,根據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對甲、乙二人均應以搶劫罪論處

C.若否定片面共同正犯,甲既構成故意傷害罪,又構成盜竊罪,應從一重罪論處

D.若否定片面共同正犯,乙無須對甲的故意傷害行為負責,對乙應以盜竊罪論處

歡迎親們將答案寫在評論中,

明天的文章推送

會公布正確答案及名師解析

上期回顧及答案解析(2017/2/53)

53.甲、乙合謀殺害丙,計劃由甲對丙實施砍殺,乙持槍埋伏於遠方暗處,若丙逃跑則伺機射殺。案發時,丙不知道乙的存在。為防止甲的不法侵害,丙開槍射殺甲,子彈與甲擦肩而過,擊中遠處的乙,致乙死亡。關於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丙的行為屬於打擊錯誤,依具體符合說,丙對乙的死亡結果沒有故意

B.丙的行為屬於對象錯誤,依法定符合說,丙對乙的死亡結果具有故意

C.不論採取何種學說,丙對乙都不能構成正當防衛

D.不論採用何種學說,丙對甲都不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答案]AD

[考點]正當防衛、打擊錯誤、對象錯誤、具體符合說、法定符合說

[答案解析]

選項A:丙是瞄準甲開槍的,但是卻未能打中甲,而打中了遠處的乙。這屬於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認為,行為人只對自己主觀上想殺害的人具有犯罪故意,因此丙對乙的死亡結果沒有故意。選項A正確。

選項B:對象錯誤是將犯罪對象認錯了的錯誤。丙在開槍射擊時瞄準的是正確的對象,所以丙的行為屬於打擊錯誤,不屬於對象錯誤。選項B錯誤。

選項C:根據具體符合說,丙對乙沒有正當防衛的故意,所以,丙對乙不構成正當防衛。但是根據法定符合說,只要以正當防衛的故意制止(傷害)了不法侵害的人就能成立正當防衛。所以,丙對乙能夠成立正當防衛。選項C說「不論採取何種學說,丙對乙都不能構成正當防衛」,是不正確的。選項C錯誤。

選項D:丙以正當防衛的意圖向正在殺人的甲開槍,其行為構成正當防衛,而不構成故意殺人罪。所以無論採用何種學說,丙對甲都不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難度係數]***

[陷阱點撥]請考生認真掌握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的區分、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區分。

 



答案】AD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哦

答錯的也不要灰心哦,下次加油~

更多精彩

關注

獨角獸法考

掃一掃,♥ 屬於你的法考路

問一問,怎麼走 ☊ 4006906701

加一加,如何學 ☑ 800086007(QQ)

看一看,精彩內容 ☀ www.dujiaoshou.com

戳一戳,閱讀原文  ☟  選擇心儀的課程助您過法考!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刑法中的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
    在刑法總則學習過程中,認識錯誤對於法律小白而言,多多少少有些小的混淆與障礙,我想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弄懂這個點,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當然,我的說法與區分方法不夠法言法語,在主觀題階段 ,肯定不能按照我說的去答題,但客觀階段分析問題沒毛病。
  • 司法考試刑法的60個常考點
    司法考試刑法的60個常考點,總則部分30個,分則部分30個,每個考點後面附司考歷年真題索引,如下:一、刑法總則部分(30考點)刑法常考點第一講,刑法的解釋。重點掌握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區分:1、前者沒有超出國民可預測性,後者明顯超出2、前者沒超出用語可能的含義,後者超出。
  • 柏浪濤: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實質區分——在隔離犯中展開丨法學評論
    關鍵詞:對象錯誤;打擊錯誤;隔離犯;因果流程的偏離;概括故意一、問題的提出 構成要件錯誤包括對象錯誤(也稱客體錯誤)和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如何區分二者,是理論上的難題。[30]這種觀點以危險流的時間階段來區分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以臨近結果時的行為指向為標準,如果此時危險流指向另一對象,致其死亡,表明行為指向的對象與行為人慾害對象不一致,屬於對象錯誤(簡稱時間階段說)。然而這種觀點值得商榷。首先,客觀上的判斷維度有誤。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客觀區別不在於危險流的時間階段,而在於危險流是否發生偏離。
  • 2020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
    :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二、對象認識錯誤和打擊錯誤的認定案例一:張三與李四因情生仇,得知李四當晚一人在值班室值班,於是潑汽油點火引燃值班室要殺死李四,但是當晚李四由於身體不適和王五調班,結果王五被燒死。在這個案例中張三的行為屬於對象錯誤,張三意圖殺害李四結果導致王五死亡侵害的法益都是生命的法益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內的事實認識錯誤。
  •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
    一、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有三種,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係錯誤。打擊錯誤,就是人來了,但是打錯了人,也叫方法錯誤或者行為誤差,就是你想殺的人在;對象錯誤,就是認錯了人,你想殺的人不在(想殺張三,結果殺了李四)。打擊錯誤和對象錯誤在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符合說兩種觀點上存在差異,用以下一個表格可以總結。
  • 【刑法先修】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一般只用於同類對象打擊錯誤的區分)
    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一般只用於同類對象打擊錯誤的區分)以上「事實認識錯誤的形式與處理方法」部分(表格)的結論的規則,都是依據我國刑法通說的「法定符合說」得出的。 [事例]甲某想殺乙,而朝乙舉槍射擊,因為沒有瞄準,而不小心擊中稍遠處的丙,致丙死亡(同類對象打擊錯誤):法定符合說具體符合說通俗理解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範圍內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一致時
  •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探析
    (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  (二)刑法錯誤論的立法依據  對於刑法認識錯誤的法律依據,我國刑法對錯誤沒有明確的規定。南朝鮮刑法第16條規定:「誤認為自己行為依法並不構成犯罪,如其誤認為確有正當理由者,不罰。」其他如瑞士、奧地利等國均有類似的規定。筆者認為,要研究刑法的認識錯誤論,必須掌握其範圍,筆者試從適用範圍和不適用範圍兩方面討論。  1.認識錯誤論的適用範圍。
  • 對象錯誤VS打擊錯誤,到底該如何區分?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存在三種類型:對象錯誤、打擊錯誤(方法錯誤)、因果關係的錯誤。其中,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的界限,是很多同學搞不清楚的。今天就應同學「點播」,聊一下這個話題。【例1】老蔡想殺A,卻把B當成了A殺死。
  • 打擊錯誤及其刑事責任
    【解析】  本案是一宗比較典型的「打擊錯誤」案。所謂打擊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打擊錯誤又可分為不同犯罪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和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前者如某人從高處投擲石塊意欲砸毀甲的汽車,卻因瞄不準而誤將過路的行人乙砸死。
  • 2019年甘肅平涼四支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
    二、對象認識錯誤和打擊錯誤的認定案例一:張三與李四因情生仇,得知李四當晚一人在值班室值班,於是潑汽油點火引燃值班室要殺死李四,但是當晚李四由於身體不適和王五調班,結果王五被燒死。在這個案例中張三的行為屬於對象錯誤,張三意圖殺害李四結果導致王五死亡侵害的法益都是生命的法益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內的事實認識錯誤。
  • 淺談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本文將從法律認識錯誤的基本含義入手,通過對其特徵的探討,分析國外目前對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態度,進一步認識法律認識錯誤這一刑法原理,以期更好地指導實務。  一、刑法上的認識錯誤之概述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
  • 羅翔: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
    在對象錯誤上,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是一致的。甲欲殺乙,但誤把丙當成乙,兩種學說都認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具體符合說並不要求行為人對被害人姓名、體貌這些非刑法要素存在認識,畢竟刑法只規定了故意殺人罪,而沒有規定故意殺乙罪。只要行為人認識到自己在殺一個具體的人,就具備主觀認識。  在打擊錯誤上,兩種學說的區別十分明顯。
  • 【理論洞見】柏浪濤 | 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實質區分——在隔離犯中展開
    在對案件事實進行提煉萃取時,應忽略財物主人的姓名、財物的名稱、大小、形狀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與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對象的類型性特徵無關,而只留下「他人佔有的財物」這一信息。回到對象錯誤的典型案例,甲看到前方站著一個人,誤以為是仇人乙,開槍打死,事後發現是路人丙。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對象是「他人的生命」,這個「他人」是指除自己之外的一切人,因為一切人的生命都需要刑法平等保護。
  • 不玩虛的|刑法總則30考點,拿走拿走
    ,每個考點後面附歷年真題索引:建議同學們收藏學習哦~一、刑法總則部分(30考點)刑法常考點第一講,刑法的解釋。[真題]2004年卷二12題刑法常考點第十講,事實認識錯誤的具體錯誤(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之對象錯誤。如,甲誤將幾十米外的丙當做乙開槍殺死。具體符合說認為,甲主觀想殺幾十米外的人,客觀也殺死了,因此,在對象上具體符合,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 今天背一點(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分類)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2013年非法學辨析、2017年法學論述)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種類:(1)法律認識錯誤(2)事實認識錯誤。二、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1.假想非罪。行為被法律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
  • 你所理解的對象錯誤,可能是假的
    通常的看法是:所謂的事實認識錯誤,對象錯誤也好打擊錯誤也罷,無非就是「想殺A,結果把B當成A殺死」、「想殺A,結果開槍打偏了,打死了B」。這確實是事實認識錯誤的經典類型。但這裡有一個潛臺詞(背景知識),大家都容易忽略:無論是A還是B,都是值得刑法同等保護的,都處於同等保護地位,此時才存在事實認識錯誤問題。如果A和B的地位不同,就不再屬於事實認識錯誤討論的範疇。【例1】A想殺B,結果槍走火,打死了過路人C。本案中,B和C都是無辜的被害人,無論是B還是C,都是值得刑法同等保護的,都處於同等地位。本案中,A屬於打擊錯誤。
  • 對象錯誤:蠻蕭峰失手誤殺段阿朱
    這裡涉及對象認識錯誤在刑事犯罪定性中的作用。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第一,「假想非罪」。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可以酌情減輕罪責。
  • 2016刑法考點16——什麼是正犯後正犯?
    ,因此甲的行為和丁的死亡之間有因果關係,甲有罪。選選項A正確。事實認識錯誤包括在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和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錯誤。前者被稱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後者被稱為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兩種認識錯誤都存在對象錯誤和方法錯誤(也稱打擊錯誤)。前者是指行為人由於對具體的侵犯對象發生了錯誤認識,導致客觀結果與預想的結果不一致。後者是指行為人對具體的侵犯對象沒有發生錯誤認識,但由於方法的差誤,例如沒能瞄準,而導致結果與預想的結果不一致。
  • 從一則案例看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雖然盜竊罪和侵佔罪同屬侵財型犯罪,行為人主觀上都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採取的犯罪手段均可用秘密的方式,侵害的對象是本人無所有權的公私財物,但兩罪犯罪故意產生的狀態截然不同,侵佔罪中行為人的犯意是產生在已合法持有他人財產的狀態下,其目的是將已合法持有的財產非法據為己有,而盜竊罪中行為人犯罪故意產生時該財產還處於他人的有效控制下,其目的是要通過秘密的手段將他人有效控制的財產據為己有。
  • 超全面丨司考刑法常考知識點梳理,重者恆重!!
    司法考試刑法的60個常考點,總則部分30個,分則部分30個,每個考點後面附司考歷年真題索引,如下:   ★刑法常考點第一講,刑法的解釋。[真題]2004年卷二12題  ★刑法常考點第十講,事實認識錯誤的具體錯誤(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之對象錯誤。  如,甲誤將幾十米外的丙當做乙開槍殺死。具體符合說認為,甲主觀想殺幾十米外的人,客觀也殺死了,因此,在對象上具體符合,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法定符合說認為甲想殺人,也殺死了人,雖然具體對象有錯誤但不影響成立故意殺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