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背一點(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分類)

2021-02-14 法研道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2013年非法學辨析、2017年法學論述)

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種類:(1)法律認識錯誤(2)事實認識錯誤。

二、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

1.假想非罪。行為被法律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一般認為,「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假想非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小。

2.假想犯罪。行為並沒有被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行輕重發生誤解。這種對犯罪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因此不影響定罪判刑。

三、事實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評價

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實施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

對事實認識錯誤,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認定行為人的罪責。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裡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於同一犯罪構成範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於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

四、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客體錯誤、對象錯誤、手段錯誤、行為偏差、因果關係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人與狗的區別)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主觀認錯:把張三認成李四)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想用槍打死,結果摔死)

4.行為偏差。又叫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客觀認錯:張三李四並排走,想打李四結果打到了張三)

5.因果關係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係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認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認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三種情形的錯誤對罪責的認定均不發生影響。

相關焦點

  •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
    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認識錯誤是指在一個犯罪構成內的錯誤,抽象的認識錯誤是指不在一個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一般來說,刑法中說的「具體的」就是不需要進行價值判斷的,直接就能看出來的,「抽象的」就是需要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升華一下的」。)
  • 論刑法中的法律認識錯誤
    筆者認為應立足於現實社會,尊重歷史的精神,堅持客觀、全面的觀點,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重新審視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的關係問題。  關鍵詞: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 刑事責任  一、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  法律認識錯誤的上位概念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因此界定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進一步研究法律認識錯誤的前提。
  •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探析
    (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故意或過失作為認識因素的兩個方面,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刑事責任的承擔。可見,在發生認識錯誤的場合下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追究理應有所不同。因而就有了認識錯誤的分類。我國刑法理論採取傳統的分類方法,把認識錯誤分為法律上認識的錯誤和事實上認識的錯誤。[2]本文亦採納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
  • 淺談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本文將從法律認識錯誤的基本含義入手,通過對其特徵的探討,分析國外目前對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態度,進一步認識法律認識錯誤這一刑法原理,以期更好地指導實務。  一、刑法上的認識錯誤之概述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
  • 淺析共同犯罪中認識錯誤的思考
    不同的學說在解決各種具體的認識錯誤問題上得出的結論也往往不同,就算偶然結論一致,推理的過程和依據也不一樣。不同共犯形式之間的錯誤與同一共犯形式內的錯誤略有不同。關於不同共犯形式間的錯誤的爭論,在大陸刑法理論中,主要體現為主觀說、客觀說與主客觀相統一的折衷說。
  • 讀與思:淺論認識錯誤
    人的行為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結果,當主觀認識和客觀情況發生衝突時便會產生所謂的認識錯誤,這種認識錯誤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司法實踐中也並不鮮見。近年來不少刑事案件都或多或少存在認識錯誤的問題,為了讓刑事法律能更好地運用於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應對刑法中的認識錯誤進行深入討論。
  • 司考刑法:故意犯罪過程中事實認識錯誤的歸責
    1.對象認識錯誤。在故意犯罪過程中,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質上是一致的情況。如甲預定殺害乙(人),因為把丙(人)誤認作乙,而殺害了丙。這就產生了預想加害的對象(乙)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丙)不一致的情況。
  • 從一則案例看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本案中黃某將梁某所有的財物誤認為是覃某的遺忘物而據為己有,屬於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對該種行為如何定性,我們應結合犯罪主客觀方面來判斷。所謂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在法律的意義或有關客觀事實情況的不正確的理解。包括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事實的認識錯誤又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 怎麼區分法律認識錯誤和涵攝錯誤
    怎麼區分法律認識錯誤和涵攝錯誤     案情簡介:2015年7月6日21時,趙某酒後駕駛牛魔王牌電動三輪車沿紅旗大街行駛時,被交警查獲。經鑑定:趙某血液酒精濃度為170mg/100ml,屬於醉酒狀態。另鑑定:趙某駕駛的電動三輪車為機動車。
  • 一張圖讓你搞定「事實認識錯誤」
    本文涉及大量的知識內容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大家趁此機會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當然,知識點也要仔細看喔~在法考中,「事實認識錯誤」有多重要想必不需要我分析了作為刑法重要的基礎理論直接、間接涉及的分值 太!來看一下專業術語的概念             ↓事實認識錯誤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構成事實不一致
  • 2021法碩備考:事實認識錯誤的幾種形式
    事實認識錯誤的分類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 【理論洞見】陳洪兵 |以實質故意論破解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的區分難題:以環境犯罪為例
    世界各國刑法理論都承認事實錯誤(亦稱構成要件的錯誤)與法律錯誤(即違法性的錯誤,也稱禁止的錯誤)的分類,無論在故意與違法性認識的關係上採故意理論(嚴格故意說和限制故意說)還是責任理論(嚴格責任說與限制責任說),都承認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的法律效果明顯不同,故而都主張嚴格區分二者。
  • 刑法乾貨之關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關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1)與上述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相比,不是重點內容,了解即可。(2)它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屬不同種法益)。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3)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兩種,同樣採取法定符合說。(4)關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需要掌握三個案例:①A出於盜竊財物(輕罪)的故意實際上卻盜竊了槍枝(重罪),成立盜竊罪既遂。但若在發現是槍枝後仍予以私藏持有的,則另成立非法持有槍枝罪,並與盜竊罪實行數罪併罰。
  • 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
    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王彥強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本文原載《法律科學》2015年第6期,注釋略轉自:轉型中的刑法思潮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立足於區分正犯與共犯的二元論立場和限制的正犯概念;堅持教唆犯、幫助犯等狹義共犯的限制從屬性說;贊同共犯的處罰根據,在於通過介入正犯的行為引起法益侵害的因果共犯論(惹起說)的基本立場。3.關於事實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根據錯誤是否發生在同一犯罪構成範圍內,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 責任要件之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1、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兩種,同樣採取法定符合說。
  • 刑法論叢 | 張健一: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教義學困境及其破解
    由於我國刑法理論的立場與故意說一致,本文以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問題為主線,首先論證故意說的問題點及責任說的合理性;其次檢視責任說內該問題的解決方案;再次,在說明二階層方案合理性基礎上,將其定義的故意概念,運用於妥當解釋防衛過當、假想防衛過當等問題的罪過形式;最後,在我國《刑法》第14條的規定中為上述故意概念找尋容身之地。
  • 盜竊對象認識錯誤的定罪問題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或者相關客觀事實發生不正確理解或判斷。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包括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對象認識錯誤屬於事實認識錯誤。盜竊對象認識錯誤的情況極為複雜,它涉及到盜竊對象有無的認識錯誤、盜竊對象性質的認識錯誤、盜竊對象價值的認識錯誤、盜竊對象物主的認識錯誤等。
  • 柏浪濤: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的錯誤類型分析
    在法律的評價要素中,「違反……規定」的要素又被稱為空白的構成要件要素,這些要素的內容需要援引其他法律規範予以確定。在社會的評價要素中,「情節嚴重」「情節惡劣」等要素又被稱為整體的評價要素。本文擬根據上述分類,對我國刑法中的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的認識錯誤逐一進行分析。對於法律的評價要素,有學者主張:「只要行為人認識到作為評價基礎的事實,一般就能夠認定行為人認識到了規範的要素。
  • 陳洪兵:抽象事實錯誤的問題在於輕罪既遂犯的認定— —「 包容性評價說 」之提倡
    上述設例的共同點是,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的事實與客觀上所發生的事實不一致,而且跨越了不同的構成要件,這種認識錯誤在刑法理論上被稱為抽象事實錯誤。概括起來,抽象事實錯誤包括三種類型:(1)主觀方面輕而客觀方面重,即行為人本來欲犯輕罪,客觀上實現的卻是重罪的事實,如案1、案3、案5、案6、案7、案9。
  •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基備戰:刑法難點之事實認識錯誤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基備戰:刑法難點之事實認識錯誤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綜合類|教育類|衛生類課程|☆課程諮詢QQ 事實認識錯誤屬於刑法總則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