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中的法律認識錯誤

2020-12-27 中國法院網

2012-03-16 10:26:04 | 來源:中國法院網南昌頻道 | 作者:盧芬 萬夢婉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關於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關係的傳統觀點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筆者認為應立足於現實社會,尊重歷史的精神,堅持客觀、全面的觀點,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重新審視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的關係問題。

  關鍵詞: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 刑事責任

  一、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

  法律認識錯誤的上位概念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因此界定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進一步研究法律認識錯誤的前提。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根據這種理解,刑法學中的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有關法律性質和法律意義的評價上的不正確認識,又稱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簡稱法律錯誤。

  而在西方刑法理論上,法律錯誤是與事實錯誤相對應的概念,違法性錯誤或禁止錯誤是與構成要件錯誤相對應的概念。不過學者們一般認為,法律錯誤與違法性錯誤、禁止的錯誤具有相同的意義,因此三者往往互相替代[1]。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三者還是有差別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外延上。法律錯誤是對法律規範的認識錯誤,即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規範上應受何種評價存在不正確的觀念。而刑法規範除了包含犯罪構成的條件外,還包括對犯罪如何處罰的內容。因此,法律錯誤既可能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認為是犯罪發生了錯誤認識,也可能是對其應受的處罰有不正確的認識。而違法性錯誤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存在錯誤認識,即把本來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誤認為是不違法或非犯罪的行為;或者是把本來不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誤認為是違法犯罪的行為,但不包括對其行為應定的罪名或應受的處罰存在錯誤認識的情形。禁止的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為刑法所禁止存在不正確認識,即把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誤認為不禁止,把刑法不禁止的行為誤認為禁止。其含義與違法性錯誤大致相同。總之,違法性錯誤或禁止的錯誤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是否違法、是否為法律所禁止存在不正確認識;法律錯誤除了對這種「違」或「禁」的認識錯誤外,還包括在明知法或被禁止之後,對應受懲罰的認識錯誤,所以法律錯誤比違法性錯誤、禁止的錯誤範圍更寬、外延更廣。

  二、法律認識錯誤的種類

  關於法律錯誤的分類在中外學者中存在爭議,我們認為,傳統的對法律錯誤的三分法準確的包含了法律錯誤的各種情形,排除了應作為事實錯誤的情況,在體系上更為完備,因而更為可取。按通行教科書的表述法律錯誤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行為人出於不知或誤解法律把自己實施的非犯罪行為誤認為是犯罪行為。

  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通常被稱為「假想犯罪」或「幻覺犯」,也有學者稱之為法律的積極錯誤。這種法律錯誤一般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把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正當合法行為誤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把正當防衛行為當作犯罪的情況;二是把具有一般社會危害性但不構成犯罪的行為誤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把盜竊價值不足500元人民幣財物的行為當作盜竊罪的情況。

  2、行為人由於不知或誤解法律把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誤認為不是犯罪,即通常所說的「假想不犯罪」或「錯覺犯」,也有學者稱之為法律的消極錯誤。

  這種法律錯誤一般也包括兩種情形:一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但認為未達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例如,行為人與軍人配偶同居,行為人認為這只是違反《婚姻法》或違反道德的行為,不是犯罪,而實際上其行為已構成刑法第259條規定的破壞軍婚罪。二是行為人把自己實施的通常情況下構成犯罪的行為誤認為是合法行為。例如,行為人明知對方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而與之發生性關係, 認為只要對方同意就不構成犯罪,而實際上其行為已構成刑法第236條規定的強姦罪。

  3、行為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構成犯罪,但對應成立的罪名或應受刑罰的輕重產生錯誤認識。

  這種法律錯誤也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對自己行為應成立罪名的誤解,例如盜竊後被失主發現,為逃逸對失主使用暴力的,行為人認為是盜竊罪,實應定搶劫罪;二是對行為應處刑罰輕重的誤解,例如行為人不知刑法對加重或減輕情節有從重或從輕處罰的規定而受到與自己預想不同的刑罰。對於後一種情形,有學者認為在實踐中不會產生刑法適用的問題,因此理論上沒有必要將其列為法律錯誤的一種。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妥。第一,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是兩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領域,其聯繫表現在理論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並通過實踐使自身得到豐富和發展,其區別則是二者所處領域不同,方法自然不同,實踐中無意義的問題如果在理論上也放棄,雖不影響指導實踐,但對於理論自身的完備卻是一個損失。有缺陷的理論用哲學標準來衡量就不是科學。況且,我們的法學理論基本秉承了大陸法系重視理論自身建設的傳統,不能因為實踐中無疑問就放棄理論上的研究;第二,如前所述,刑法上的錯誤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情況的認識錯誤,對刑罰輕重的錯誤雖不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但仍是具有法律意義的錯誤。因為,刑罰是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式,關係受刑人的切身權益,特別是人身自由權等權利的行使,怎能說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意義。

  三、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1、刑法理論中關於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關係的爭論

  法律認識錯誤對刑法的意義在於行為人是否因法律認識錯誤的行為而承擔刑事責任。這種認識錯誤成立的前提是行為人對犯罪的事實有正確的認識,但對這種事實在法律上的評價發生誤解。在刑法理論上,法律認識錯誤一般可分為犯罪認識錯誤和刑罰認識錯誤,當然還可以有其它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2]。從立法史上看,在不容許認識錯誤的諾曼第時代,「不要求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的絕對責任原則」[3]。19世紀英美法系國家為維護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有效實施刑法,通過判例確立了「不知法律不給任何人提供免責理由」的鐵則。進入21世紀後,文明進程的發展迫使古板的規則作出了歷史讓步,社會對犯罪的考察和懲罰由犯罪行為轉向了犯罪行為人。1975年德意志聯邦刑法典規定:「行為人在行為時對其行為的違法性缺乏認識,而且這種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則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是可能避免的,得減輕處罰。」[4]此條款至今仍被認為是世界刑法關於對法律認識錯誤情況下的刑事責任最寬容的立法。刑法界關於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的相互關係的探討古已有之,在理論上有以下幾種觀點:

  (1)否定說。認為刑事責任的承擔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意識,即違法性的認識錯誤並不能夠成為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違法性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絲毫無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有對事實的認識即可」[5]。羅馬法中曾有過這樣的傳統原則:「不知法有害」「不知法不赫」這其中的含義就是市民如果不知道法律對自己是有害的,當自己在無意中觸犯法律時,不得藉口不知法而開脫。這裡暗含的條件是市民可以且應當知曉到法律,這顯然是加重了市民的責任。在否定的論者中最為徹底的論述可能就是德國學者洛克辛的這段話了,他說「如果把違法性意識作為處罰國民的一般條件,就等於國家為輕率者、夢想家、狂唁者和愚蠢者提供了違反法律的通行證,就等於國家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6]。

  總的來說,採取否定立場的學者的理由是:法律是生活的規則,市民應當知曉;違法性的證明難度太大,若承認則會給刑事司法帶來困難;實證派學者認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是人身的危險性,與違法性認識沒有關係。我國採取否定立場的學者一般認為我國刑法的規定中體現了我國是不承認法律認識錯誤可以影響刑事責任的。而且若採納違法性意識作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根據的話會鼓勵人們不學法、不懂法,會造成對懂法之人的不公平的現象。

  (2)肯定說。該說認為法律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標準,使個人決定其作為和不作為的依據,知法犯法是行為人「對法有敵意」,國家有權對其處罰[7];違法性認識錯誤可以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這其中又有幾種不同的見解:嚴格故意說主張成立犯罪故意不僅要具備對犯罪事實的認識,還必須具備違法性的認識。德國的貝林格、賓丁,日本的小野清一郎、大冢仁等人都主張這種觀點。他們以道義責任為依據,認為若行為人不具有違法性的認識,就缺乏對其以故意的刑事責任來處罰的依據;限制故意說認為不是違法性認識而是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是犯罪故意成立的條件。只有當違法性錯誤不可能迴避時,才能阻卻故意。但是這樣就實際上是把過失的要素引入了故意的概念之中,如此以來法律上的過失就和故意沒有區別了,因此這種學說的漏洞較大;還有一種責任說的支持者認為違法性意識的有無與故意的成立沒有關係,但與期待可能性有關,在欠缺違法性認識時就不存在對行為人的合法行為的期待,從而阻卻責任。

  (3)基本否定說。此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並不是故意犯罪的內容,但是不能排除個別例外的情況」[8]。

  (4)折衷說。折衷說認為違法性認識錯誤可否阻卻或減輕刑事責任不可一概而論,對違法性缺乏認識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缺乏認識則可排除主觀故意。上述各學派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筆者認為其觀點都有其偏頗性:肯定說和否定說都以犧牲部分行為人的自由和生命或放縱部分以法盲為辯護理由而逍遙法外的犯罪人為代價,其解決問題的方式過於簡單;基本否定說因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而失於籠統;折衷說由於疏漏了對過失中認識錯誤的討論,給人以不全面之感。筆者認為認識錯誤及其刑事裁量應遵循「不知者不罪」這一有著傳統的精神且具有法理根據的基本原則。在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認識脫節的情況下,只應該要求人們依據其行為違法與否的認識來決定其行為。在刑法的領域裡,刑罰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公民唯一的行為依據,承當刑事責任是需要違法性認識的。只要承認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基本原則,違法性認識是犯罪故意成立的必要條件就是當然的邏輯理論,違法性錯誤不管是出於對法律的不知還是誤解,都應該阻卻犯罪故意的成立。解決違法性認識問題,應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作為司法最終的裁判標準,以避免刑法的「專橫」,同時注意發揮刑法裁判規範對應然價值及未然秩序的導向作用。

  2、我國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在前面所述的三種法律認識錯誤中,第一種法律錯誤一般均認為不改變行為本身的非犯罪性。根據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對行為人定罪量刑時要求行為人必須具備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而在假想犯罪中,行為人主觀上雖具有「罪過」,但在客觀上卻不具有危害行為或危害行為未達到嚴重程度,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主客觀並不統一,不符合犯罪構成,因而不能定罪。而且,刑法中也無假想犯罪的規定,對其定罪也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

  對於第三種法律錯誤,行為人已經認識到其行為的犯罪性質,只是對應定罪名或應處刑罰存在誤解。在主觀上,行為人對犯罪已有清楚認識,並進而實施該行為,其主觀故意不言而喻,而且他所實施的行為也已達到了嚴重的危害程度,構成了刑法規定的犯罪,所以行為人的行為已具備了犯罪構成的主客觀要件,犯罪已經成立。至於對罪名或刑罰的誤解,因不屬於故意的認識內容,既不影響主觀罪過也不改變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因而對其刑事責任不產生任何影響。對上述兩種法律錯誤的處理,理論界已形成共識,只是對第二種法律錯誤的處理存在較大的爭議。這種法律錯誤的第一種情形,行為人對其行為的危害性、違法性也有所認識,主觀惡性已較明顯,一般認為該情形不影響故意的成立。至於第二種情形,即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違法性和危害性一無所知,完全缺乏認識的情況,日本學者稱之為最狹義的法律錯誤。對這種錯誤的處理才是爭論的焦點。

  3、承認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影響的必要性法律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刑事責任這是研究法律認識錯誤所要重點回答的問題。行為人把本來不構成犯罪的的行為誤認為是犯罪(即假想的犯罪),把本來應構成此罪的的行為誤認為構成彼罪,或者對應處刑罰輕中產生誤解,這幾種法律認識錯誤都對定罪量刑不產生影響。那種對犯罪事實本身有正確認識,但對行為的違法性缺乏認識是最狹義的法律認識錯誤,可能存在影響刑事責任裁量問題。

  在當代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變動加快,社會生活日趨複雜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法規不斷湧現,人們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那麼多的法律,特別是有些專業性條例和行政性法規,它們同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道德規範聯繫很少,不容易憑社會習慣和生活常識來判斷這種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法官對相同的法律持不同見解的情況也在增多,專業法官尚不能統一對法律的理解,更何況一知半解的行為人呢?刑法作為一種法律和生活的準則,其應當之條件就是讓人們能夠了解和掌握並以之而生活。倘若無法獲取該法律,或因其他正當原因不知法律而受法律制裁,這是違背刑法正義的精神的。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理論界對這一條的解釋(即裁量的依據)是因為這類人群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大大低於正常人,所以應當不同於常人。但換一個角度來考慮,他們低於常人的部分能力正是影響他們了解法律,培養法意識的能力。也就是說,這類人群的違法性意識是低於正常人的,因此需要特殊對待,這也是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那麼同樣,當一個人在正常的狀態下無法了解法律時,他又何異於上述人群呢?

  長期生活在國外、居住在港、澳、臺地區的人,往往不知道大陸的有關法律,在他們來到大陸初期就可能出現因不知法而犯法的情形,還有生活在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公民,在進入其它地區的初期,因不知國家的法律而按自己落後的民族風俗習慣實施了某種行為,結果違反了國家的有關法律;還有行為人為了弄清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善意的徵詢公務機關的意見,在公務機關明確答覆某種行為合法的情況下,實施了該行為,但實際上公務機關的解釋是錯誤的。

  在美國,當政府未能將制定的法律公布於眾時或行為人違反法律是因為信賴官方作出的聲明時,法院可以接受為可得寬恕的辯護理由。可見,在有著「不知法律不可恕傳統的普通法國家中也已經開始考慮行為人的違法性認識了。美國學者曾提出在貧民窟裡長大的青年人由於沒有機會接觸到外部的社會造成「文化隔離」,從而不能把社會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觀念。行為人因此而犯罪時,就不可以對其追究刑事責任。這其實反映出了一種公平的觀念,即當國家不能給予某些人以正常的生活條件時,就不應該以一般人的要求去規範他們。

  刑法的謙抑性也告訴我們,必須強調刑法的寬嚴相濟,不能使不應受處罰的人承擔刑事責任,這往往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正是現代刑法中主觀惡性和客觀危害性的統一,社會危害性與人身危險性的統一使真正犯罪人承擔刑事責任合理化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 [日]木村龜二,顧肖榮等譯 刑法學詞典[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68。[2] 高銘暄 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18。[3] CrossJones&CardIntroductiontoCriminalLaw.11thed.Butterwords.1998:72.

[4] 儲槐植 美國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89。

[5] 張明楷.犯罪學原理[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132。

[6] [德]勞克斯•洛克辛,王世重洲譯.刑法學總論(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98。

[7] 馮軍 刑事責任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7。

[8] 高銘暄 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113。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建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探析
    (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  (二)刑法錯誤論的立法依據  對於刑法認識錯誤的法律依據,我國刑法對錯誤沒有明確的規定。南朝鮮刑法第16條規定:「誤認為自己行為依法並不構成犯罪,如其誤認為確有正當理由者,不罰。」其他如瑞士、奧地利等國均有類似的規定。筆者認為,要研究刑法的認識錯誤論,必須掌握其範圍,筆者試從適用範圍和不適用範圍兩方面討論。  1.認識錯誤論的適用範圍。
  • 淺談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罪數形態及刑事責任等相關問題,因此,正確把握法律認識錯誤有助於全面把握刑法的適用。本文將從法律認識錯誤的基本含義入手,通過對其特徵的探討,分析國外目前對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態度,進一步認識法律認識錯誤這一刑法原理,以期更好地指導實務。  一、刑法上的認識錯誤之概述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
  • 論刑法中的動機錯誤
    事實上是B留下的,只是兩車款式一樣。案例3:A男以為B女願意與其發生性行為,遂與之發生關係。實則B女是不同意的。案例4:A聽信謠言,誤以為B是其殺父仇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遂A將B殺死。在上述這些案例中,A是否能夠以認識錯誤引起的動機錯誤進行辯解,若沒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就不會實施這些行為了?
  • 今天背一點(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評價、事實認識錯誤分類)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2013年非法學辨析、2017年法學論述)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種類:(1)法律認識錯誤(2)事實認識錯誤。二、法律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1.假想非罪。行為被法律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
  •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
    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認識錯誤是指在一個犯罪構成內的錯誤,抽象的認識錯誤是指不在一個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一般來說,刑法中說的「具體的」就是不需要進行價值判斷的,直接就能看出來的,「抽象的」就是需要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升華一下的」。)
  • 刑法基礎第6期——錯誤論在辯護中的運用
    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盈科律師事務所與北大法寶學堂邀請國內知名中青年學者,針對實務界關注的26個刑事辯護基本問題,隆重推出面向初級刑辯律師和法科學生的《刑辯一年級:刑法基礎篇講座名稱【刑法基礎-第6期】 錯誤論在辯護中的運用
  • 怎麼區分法律認識錯誤和涵攝錯誤
    怎麼區分法律認識錯誤和涵攝錯誤     案情簡介:2015年7月6日21時,趙某酒後駕駛牛魔王牌電動三輪車沿紅旗大街行駛時,被交警查獲。經鑑定:趙某血液酒精濃度為170mg/100ml,屬於醉酒狀態。另鑑定:趙某駕駛的電動三輪車為機動車。
  • 刑法論叢 | 張健一: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教義學困境及其破解
    王某某誤認為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實施了刑法禁止的行為,在我國刑法理論中被稱為假想防衛。通說認為,「假想防衛是由於行為人對事實認識的錯誤而發生的,在實踐中應依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來處理」阻卻故意。這存在疑問:成立故意要求行為人對行為、結果及其社會危害性有認識,在行為人對符合構成要件的事實有認識時,只能以行為人對行為、結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認識為由否定故意。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二)我國刑法因果關係理論的新發展及其評價  1.修正的必然、偶然性因果關係理論  該說針對傳統刑法因果關係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錯誤界定,對這些概念進行了修正。該理論把可能性劃分出絕然性、必然性、或然性、偶然性四種發展趨勢,所有這些發展趨勢都有自己產生的內在根據。在此基礎上,把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分為絕然的、必然的、或然的、偶然的四種[13]。
  • 淺析共同犯罪中認識錯誤的思考
    不同的學說在解決各種具體的認識錯誤問題上得出的結論也往往不同,就算偶然結論一致,推理的過程和依據也不一樣。不同共犯形式之間的錯誤與同一共犯形式內的錯誤略有不同。關於不同共犯形式間的錯誤的爭論,在大陸刑法理論中,主要體現為主觀說、客觀說與主客觀相統一的折衷說。
  • 【理論洞見】陳洪兵 |以實質故意論破解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的區分難題:以環境犯罪為例
    國外通常不在刑法典中直接對犯罪故意下定義,而我國刑法第14條第1款明文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是犯罪故意。因而,無論採平面式的犯罪構成體系還是採階層式的犯罪構成體系,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的區分,實質還是在於能否肯定故意犯罪的成立。是故,要想破解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區分難題,必須立足於我國犯罪故意的規定。
  • 論刑法中的被害人同意的行為
    美國刑法中,被害人的同意一般不作為合法辯護理由。[2]但是,有些犯罪的成立以「違反被害人的意志」為構成要件,這些案件中,如果行為是被害人同意實施的,就不能以犯罪論處。與美國刑法對被害人同意行為的性質及其法律效力的態度所不同的是,現代英國刑法一般認為,被害人做出的有效同意可以作為犯罪人進行合法辯護的理由。
  • 2020法律碩士刑法重點考點梳理
    刑法學依照刑法典的體例,大致可以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兩大部分各有特點。如 1 、總論總論是分為刑法論、犯罪論和刑罰論三大部分;其中:刑法論包括刑法定義、刑法的形式(刑法典、單行刑法、附屬刑法)、刑法的目的和任務、刑法的體系和解釋、刑法基本原則(罪刑法定、罪刑均衡、適用刑法平等)、刑法的適用範圍等(時間效力、空間效力)等,其中刑法原則中的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原則是重中之重
  • 從一則案例看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本案中黃某將梁某所有的財物誤認為是覃某的遺忘物而據為己有,屬於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對該種行為如何定性,我們應結合犯罪主客觀方面來判斷。所謂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在法律的意義或有關客觀事實情況的不正確的理解。包括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事實的認識錯誤又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 讀與思:淺論認識錯誤
    人的行為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結果,當主觀認識和客觀情況發生衝突時便會產生所謂的認識錯誤,這種認識錯誤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司法實踐中也並不鮮見。近年來不少刑事案件都或多或少存在認識錯誤的問題,為了讓刑事法律能更好地運用於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應對刑法中的認識錯誤進行深入討論。
  • 司考刑法:故意犯罪過程中事實認識錯誤的歸責
    1.對象認識錯誤。在故意犯罪過程中,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質上是一致的情況。如甲預定殺害乙(人),因為把丙(人)誤認作乙,而殺害了丙。這就產生了預想加害的對象(乙)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丙)不一致的情況。
  • 論我國刑法中的無限防衛權
    然而在人所享有的各類權利中,人身安全權利是最重要的,它是其他權利得以存在的前提,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的話,還談什麼別的呢?況且侵害人身安全的行為往往具有突發性、即時性和緊迫性的特點。法律只有對這種權利受到侵犯時作出更及時、更直接的保障性規定才能更好地體現法律所包含的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精神。
  • 論我國刑法中的減輕處罰
    立法者對此其實也早有認識,早在1990年的一份司法解釋性文件中對減輕處罰中的「法定刑」問題就有所涉及,該解釋指出:「這裡所說的『法定刑』是指根據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輕重,應當分別適用的刑法規定的不同條款或者相應的量刑幅度。
  • 如何區分刑法中的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
    在刑法總則學習過程中,認識錯誤對於法律小白而言,多多少少有些小的混淆與障礙,我想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弄懂這個點,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當然,我的說法與區分方法不夠法言法語,在主觀題階段 ,肯定不能按照我說的去答題,但客觀階段分析問題沒毛病。
  • 陳輝 | 論功能主義法律解釋論的構建
    這種「前思考」所帶來的的評價性因素就打破了規範解釋論預先確定的客觀性規範這個前提,將法律發現這樣一種純粹客觀過程變得具有主觀性:法律適用、法律發現一種在事實中對規範的再認識,以及在規範中對事實的再認識之過程。所有的法律發現都是一種類推的過程,而且指向擴張的結構。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曾經以為可以區分開來的法律適用、法律發現與法律續造、法律創造,實際上根本無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