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動機的含義、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動機理論以及運用這些理論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幾種方法。目的在於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提供借鑑意義;同時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的含義
所謂學習動機,就是指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簡而言之,動機就是我們做某件事的傾向,以及我們做這件事的原因!
2.學習動機的分類
根據動機與目標的遠近關係,分為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根據動機的意義,分為合理動機和不合理動機;根據動機在活動中地位和作用,可以分為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這裡著重對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進行解釋說明。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維持行為。比如,一個學生喜歡化學,他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學習複習。外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動機。這時候,學生不是因為對學習有興趣,而是因為通過學習活動可以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內部動機可以持續的時間更長,外部動機一旦在學習者的目的達到後,動機水平就會降低甚至消退。
二、學習動機理論
不同的人對於學習動機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對於學習動機的作用也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因此,產生了多種學習理論。本文主要對強化理論、自我實現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論進行簡單介紹。
1.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經過刺激(S)以後直接做出的反應(R),也就是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不存在其他中間過程,所以受到刺激後做出相應反應並不是個體內部支配的,而是由外部控制的。因此,行為主義者把人類出現某種行為的動力歸結為強化。所謂強化,就是指有機體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某種反應重複出現可能性的力量。強化理論在現代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自我實現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1)人有七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七種需要按一定順序逐級上升;
(3)只有低一級需要基本滿足後,高一級需要才能成為行為動力;
(4)高一級需要產生時,低級需要並不消失。同一時期內,人就有多種需要並存,但有的需要佔主導地位。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為力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追求成功的動機是「在成就中體驗驕傲的能力」;而避免失敗的動機為「失敗時感到的恥辱感」。簡單來說,追求成功動機較高的個體為自己取得的成功自豪,並對下一次的成功充滿戰鬥力和信心;而一些動機較低的個體由於先前的失敗經驗引發的羞恥感,而對下一次行動會做出再次感到羞愧的預期,從而選擇逃避。
不同類型的成就動機影響著人們對於任務難易的選擇:力求成功的人喜歡選擇有一定把握但同時也具有一定失敗可能的任務;避免失敗的人傾向於迴避只有部分把握的任務,更傾向於必定會成功或者必定會失敗這兩個極端的任務。
4.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是一種解釋人的行為成功與失敗原因的動機理論。所謂歸因就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行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其原因的過程。歸因理論認為,任何人都有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結於某種原因的傾向,人們做完某項任務後,常常習慣於把這項工作的成功或失敗歸結為自身或者他人的原因。當一個人成功了,要更多的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當失敗的時候,可以把失敗歸因於時機不對、運氣不好,這樣,才會讓自己更放鬆一點,讓自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5.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產生於某一活動之前,是對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為進行的主觀推測。當人們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某項任務而進行推測或判斷,那就說明人們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有自信能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如果某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一項任務,那就會產生高效能感,並且會更加努力、積極地去完成這項任務。比如,學生意識到自己好好學習,可以考好成績,得到父母的表揚、老師的讚許,而且他感到自己有這個能力去學好,那麼他就會產生努力學習的願望。
三、運用學習動機理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的動機並不是單一的動機理論就能解釋的,沒有哪個理論能單獨解釋學生有興趣和沒興趣的全部原因,不同的動機理論可以解釋清楚學生做某件事的部分原因,要搞清楚學生做這件事的全部原因,就要把動機理論結合起來運用。我們了解了不同的學習動機理論,就能更有效的利用它們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教師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
1.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強化手段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教師的真誠期望和熱情鼓勵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及時地給予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例如: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得了進步,哪怕是小小的進步,如果這時候教師對其進步做出肯定,並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就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當學生表現不好不希望老師關注時,教師應當適時的給學生留出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平靜下來,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再去對他之前的努力做出肯定,使學生學習的潛力和激情得以釋放。當有些非常調皮的學生做出違反紀律的行為時,教師不要手下留情,應當馬上給予懲罰,制止學生的不良傾向,對他的錯誤行為進行負強化。
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過分使用或誤用強化理論的危害。表揚和獎勵本質上屬於一種外在的動機形式,也就是說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讓學習者與學習活動產生聯繫,拋開這些外在的東西,學習者和學習活動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常常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做到學習一門課程是因為對它有興趣,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外在的物質。過度使用獎勵的手段會導致學生對這種獎勵產生依賴,一旦失去了這種獎勵,他們就失去學習的動力;同時,當做了或者學了就會受到獎勵而不是做的好不好、學習有沒有進步的時候,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我只要做了就可以,做的好不好無所謂。在這種情況下,獎勵就已經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當然也不是說獎勵這種做法不能激發學習動機,當獎勵是依據預先確定的標準而給予或獎勵很重的情況下能夠激發內在動機,俗話說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是這個道理。總之,在學習活動中使用獎勵要十分小心,尤其是那些學生本身就比較感興趣的任務和活動。
2.在教學關係中,對於幫助學生滿足缺失性需要,教師處於一個關鍵的位置。教師幫助學生滿足缺失性需要越有效,學生越有可能去經歷生長性動機。比如:化學教師要求同學們做氫氣燃燒的實驗,對於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講,實驗是他們所不熟悉的,並且在他們現有的認知裡,這個實驗是很危險的,可能會爆炸,那麼學生為了不把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可能會拒絕做該實驗。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盡力使學習變得有趣、有吸引力的同時還要注意減小學生學習的壓力或失敗甚至是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這樣學生即使不是特別願意也不會抗拒去做布置的任務。
3.作為教師,在教學之前應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成績評價標準、作業的方法和步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樣,學生由於獲得了教師明確的指導而減少課堂中不知道該做什麼、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而產生的挫折感,結果使學生避免失敗的動機減少從而增強力求成功的動機。同時,也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個性,明確哪些學生具有高成就需要,哪些學生具有低成就需要,然後按他們的成就傾向與失敗傾向的差別,給予個別輔導,從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而且,教師也要儘量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體驗,教導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但不要因為失敗而氣餒。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使任何學生有過多的成功或失敗。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任務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和經驗,只要他努力,就會獲得成功的機會,不努力就一定會失敗。
4.教師必須能客觀辯證地對學生學習的成敗做出歸因,儘量避免出現「歸因偏差」。在歸因過程中,要以內部歸因為主,有機地結合外部歸因。一般來說,多進行內部歸因,會增強學生的行為意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經常進行外部歸因,則會削弱學生的意志行為,降低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堅持性。比如:某個學生一次考試成績特別好,教師要幫助他將自己的好成績歸因為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而不能歸因為這次考試運氣好,下次考試就不行了。除此之外,教師在歸因時應注意「因材歸因」,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歸因,如對容易驕傲的學生,當他取得好成績時,不應該對他進行過分的內部歸因,那會助長他驕傲的情緒;而對表現一般或差生的偶然機會獲得好成績時,教師則可以把成功歸為學生自身的努力,以刺激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歸因訓練,提高自我歸因能力。比較常見的方法有:(1)經驗交流法。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交流學習經驗,分析自己在學業上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常見的形式有書面總結交流;(2)強化矯正法。對於學生正確、積極的歸因,教師應加以強化,而對錯誤、消極的歸因,則應及時指出,並有針對性的加以矯正;(3)諮詢法。教師可以找學生單獨談話,了解他們對學習成績的歸因傾向,回答他們的疑難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歸因。
5.對於化學這一學科來說,可以用廣告進行課堂導入,比如,在初學化學時,讓學生們觀看護膚品法蘭琳卡關於「我們恨化學」的廣告,使學生產生疑問,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自信可以學好這門課程。當然也可以用熱門話題導入,比如:在講解空氣時用北京嚴重的霧霾天來導入,利用學生對這些熱門話題的關注,使他們自然地融入化學環境中,也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完成學習任務。
四、結語
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強化理論,自我實現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不是割裂的。作為教師,應該熟練的掌握這些學習理論,努力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這些理論,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動機,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因為在學習中,學生只有有了很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夠正確地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歸因,並且能得到老師適當時間的強化,才會有學習的興趣,學業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