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學習動機理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021-02-19 師承國學


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動機的含義、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動機理論以及運用這些理論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幾種方法。目的在於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提供借鑑意義;同時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的含義

所謂學習動機,就是指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簡而言之,動機就是我們做某件事的傾向,以及我們做這件事的原因!

2.學習動機的分類

根據動機與目標的遠近關係,分為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根據動機的意義,分為合理動機和不合理動機;根據動機在活動中地位和作用,可以分為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這裡著重對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進行解釋說明。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維持行為。比如,一個學生喜歡化學,他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學習複習。外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動機。這時候,學生不是因為對學習有興趣,而是因為通過學習活動可以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內部動機可以持續的時間更長,外部動機一旦在學習者的目的達到後,動機水平就會降低甚至消退。

二、學習動機理論

不同的人對於學習動機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對於學習動機的作用也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因此,產生了多種學習理論。本文主要對強化理論、自我實現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論進行簡單介紹。

1.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經過刺激(S)以後直接做出的反應(R),也就是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不存在其他中間過程,所以受到刺激後做出相應反應並不是個體內部支配的,而是由外部控制的。因此,行為主義者把人類出現某種行為的動力歸結為強化。所謂強化,就是指有機體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某種反應重複出現可能性的力量。強化理論在現代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自我實現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1)人有七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七種需要按一定順序逐級上升;

(3)只有低一級需要基本滿足後,高一級需要才能成為行為動力;

(4)高一級需要產生時,低級需要並不消失。同一時期內,人就有多種需要並存,但有的需要佔主導地位。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為力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追求成功的動機是「在成就中體驗驕傲的能力」;而避免失敗的動機為「失敗時感到的恥辱感」。簡單來說,追求成功動機較高的個體為自己取得的成功自豪,並對下一次的成功充滿戰鬥力和信心;而一些動機較低的個體由於先前的失敗經驗引發的羞恥感,而對下一次行動會做出再次感到羞愧的預期,從而選擇逃避。

不同類型的成就動機影響著人們對於任務難易的選擇:力求成功的人喜歡選擇有一定把握但同時也具有一定失敗可能的任務;避免失敗的人傾向於迴避只有部分把握的任務,更傾向於必定會成功或者必定會失敗這兩個極端的任務。

4.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是一種解釋人的行為成功與失敗原因的動機理論。所謂歸因就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行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其原因的過程。歸因理論認為,任何人都有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結於某種原因的傾向,人們做完某項任務後,常常習慣於把這項工作的成功或失敗歸結為自身或者他人的原因。當一個人成功了,要更多的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當失敗的時候,可以把失敗歸因於時機不對、運氣不好,這樣,才會讓自己更放鬆一點,讓自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5.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產生於某一活動之前,是對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為進行的主觀推測。當人們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某項任務而進行推測或判斷,那就說明人們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有自信能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如果某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一項任務,那就會產生高效能感,並且會更加努力、積極地去完成這項任務。比如,學生意識到自己好好學習,可以考好成績,得到父母的表揚、老師的讚許,而且他感到自己有這個能力去學好,那麼他就會產生努力學習的願望。

三、運用學習動機理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的動機並不是單一的動機理論就能解釋的,沒有哪個理論能單獨解釋學生有興趣和沒興趣的全部原因,不同的動機理論可以解釋清楚學生做某件事的部分原因,要搞清楚學生做這件事的全部原因,就要把動機理論結合起來運用。我們了解了不同的學習動機理論,就能更有效的利用它們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教師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

1.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強化手段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教師的真誠期望和熱情鼓勵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及時地給予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例如: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得了進步,哪怕是小小的進步,如果這時候教師對其進步做出肯定,並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就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當學生表現不好不希望老師關注時,教師應當適時的給學生留出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平靜下來,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再去對他之前的努力做出肯定,使學生學習的潛力和激情得以釋放。當有些非常調皮的學生做出違反紀律的行為時,教師不要手下留情,應當馬上給予懲罰,制止學生的不良傾向,對他的錯誤行為進行負強化。

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過分使用或誤用強化理論的危害。表揚和獎勵本質上屬於一種外在的動機形式,也就是說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讓學習者與學習活動產生聯繫,拋開這些外在的東西,學習者和學習活動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常常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做到學習一門課程是因為對它有興趣,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外在的物質。過度使用獎勵的手段會導致學生對這種獎勵產生依賴,一旦失去了這種獎勵,他們就失去學習的動力;同時,當做了或者學了就會受到獎勵而不是做的好不好、學習有沒有進步的時候,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我只要做了就可以,做的好不好無所謂。在這種情況下,獎勵就已經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當然也不是說獎勵這種做法不能激發學習動機,當獎勵是依據預先確定的標準而給予或獎勵很重的情況下能夠激發內在動機,俗話說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是這個道理。總之,在學習活動中使用獎勵要十分小心,尤其是那些學生本身就比較感興趣的任務和活動。

2.在教學關係中,對於幫助學生滿足缺失性需要,教師處於一個關鍵的位置。教師幫助學生滿足缺失性需要越有效,學生越有可能去經歷生長性動機。比如:化學教師要求同學們做氫氣燃燒的實驗,對於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講,實驗是他們所不熟悉的,並且在他們現有的認知裡,這個實驗是很危險的,可能會爆炸,那麼學生為了不把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可能會拒絕做該實驗。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盡力使學習變得有趣、有吸引力的同時還要注意減小學生學習的壓力或失敗甚至是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這樣學生即使不是特別願意也不會抗拒去做布置的任務。

3.作為教師,在教學之前應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成績評價標準、作業的方法和步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樣,學生由於獲得了教師明確的指導而減少課堂中不知道該做什麼、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而產生的挫折感,結果使學生避免失敗的動機減少從而增強力求成功的動機。同時,也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個性,明確哪些學生具有高成就需要,哪些學生具有低成就需要,然後按他們的成就傾向與失敗傾向的差別,給予個別輔導,從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而且,教師也要儘量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體驗,教導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但不要因為失敗而氣餒。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使任何學生有過多的成功或失敗。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任務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和經驗,只要他努力,就會獲得成功的機會,不努力就一定會失敗。

4.教師必須能客觀辯證地對學生學習的成敗做出歸因,儘量避免出現「歸因偏差」。在歸因過程中,要以內部歸因為主,有機地結合外部歸因。一般來說,多進行內部歸因,會增強學生的行為意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經常進行外部歸因,則會削弱學生的意志行為,降低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堅持性。比如:某個學生一次考試成績特別好,教師要幫助他將自己的好成績歸因為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而不能歸因為這次考試運氣好,下次考試就不行了。除此之外,教師在歸因時應注意「因材歸因」,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歸因,如對容易驕傲的學生,當他取得好成績時,不應該對他進行過分的內部歸因,那會助長他驕傲的情緒;而對表現一般或差生的偶然機會獲得好成績時,教師則可以把成功歸為學生自身的努力,以刺激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歸因訓練,提高自我歸因能力。比較常見的方法有:(1)經驗交流法。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交流學習經驗,分析自己在學業上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常見的形式有書面總結交流;(2)強化矯正法。對於學生正確、積極的歸因,教師應加以強化,而對錯誤、消極的歸因,則應及時指出,並有針對性的加以矯正;(3)諮詢法。教師可以找學生單獨談話,了解他們對學習成績的歸因傾向,回答他們的疑難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歸因。

5.對於化學這一學科來說,可以用廣告進行課堂導入,比如,在初學化學時,讓學生們觀看護膚品法蘭琳卡關於「我們恨化學」的廣告,使學生產生疑問,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自信可以學好這門課程。當然也可以用熱門話題導入,比如:在講解空氣時用北京嚴重的霧霾天來導入,利用學生對這些熱門話題的關注,使他們自然地融入化學環境中,也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完成學習任務。

四、結語

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強化理論,自我實現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不是割裂的。作為教師,應該熟練的掌握這些學習理論,努力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這些理論,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動機,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因為在學習中,學生只有有了很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夠正確地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歸因,並且能得到老師適當時間的強化,才會有學習的興趣,學業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

相關焦點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會發現,學習動機這一模塊內容多、考查頻率高。為幫助考生理解其中兩大——學習動機與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在此進行梳理,以方便記憶。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能夠「一箭雙鵰」的好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繫起來。
  • 教育重磅課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
    教學亦是如此,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應該放到首位,一旦學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他便會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呢?這就要提到學習動機這個概念。也就是學生內心認為為什麼要學習,而且是持續學習。學習動機是學習最關鍵的因素之一,也是一個最難測量的因素。
  • 學習動機的分類有哪些?學習動機理論分為哪5種?
    (重點指數:3星,常考題型:選擇題)概念: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辨析題)①根據學習動機的社會意義,可分為高尚的學習動機和低級的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7種方法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
  • 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
    一、行為主義下的動機理論強化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納)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家長如何促進孩子的學習動機?
    現在的網絡環境多樣化,在生活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誘惑,想要抵禦這些誘惑,對於一些大人來說都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更別說那些學生了。在這些誘惑的影響下孩子會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潛移默化下,就會產生厭學心理。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運用這種情況呢?
  • 學習動機理論的材料分析題備考指導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資格以及教師招聘考試中材料分析題的,材料題通常考察的都是學習動機的歸因理論、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以及學習動機理論的綜合運用,下面是學習動機理論出材料分析題的常見考法:材料分析題一:閱讀案例,回答問題。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
  • 什麼是學習動機?怎樣增強學習動機?
    誘因是能夠激發有機體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內驅力和誘因都是形成動機的因素。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是學習動機心理結構的兩個基本成分,但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的最根本動力,佔主導地位。學習動機的激發1.創設問題情景,實施啟發式教學興趣和好奇心是內部動機最為核心的部分,它們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基礎。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愛德華·L·德西和以前的學生卡爾·本威爾一起做了一個學習實驗,在實驗中,認為成績是個激勵因素。讓兩組大學生花3個小時左右學習一些關於神經生理學的複雜材料,也就是關於大腦機制的材料。接著,告訴其中一半的學生,將對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試和評分;同時告訴另一半的學生,他們有機會通過向他人傳授知識來積極地使用這些材料。
  • 學習動機理論——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他們把動機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並特別重視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也都認為強化是形成和鞏固條件反射的重要條件。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01強化動機理論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 科目二 | 學習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成就動機涉及對成功的期望和對失敗的擔心兩者之間的情緒衝突。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的目的是獲取成就,即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選擇的。
  • 激發動機,助力教學
    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理論有哪些?如何運用它指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