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宸妍 億歐專欄作者
電子書初入中國市場時,就呈現了星火燎原的態勢。2012年,亞馬遜中國發布了中國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商城,以「輕質手感、水墨閱讀、最大程度地還原紙質書閱讀體驗」的特點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如今在咖啡館、地鐵站這樣的一些地點,年輕人手掌Kindle的場景隨處可見。
電子閱讀的興起,寓意著實體書店的落寞?
無疑,那個時候打入中國市場的Kindle有如闖入一片商業藍海,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緊隨其後,噹噹讀書、百度閱讀、微信讀書等相繼入局,共同角逐數字閱讀這一細分領域。
這些應用在「閱讀」這一主要功能上能夠實現對於Kindle的替代,並且它們獲取的方式是通過手機的「軟體商城」,更少的獲得成本讓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偏向於做新鮮的嘗試,選擇「電子書」這種數位化的閱讀體驗。畢竟在價格上面,相比於「實體書」,「電子書」具有明顯的優勢。
近年來,的確可以看到市場中大批的實體書店倒下,「新華書店」數家連鎖店關閉、第三極書局關門、「風入松」書店停業、三聯書店退出廣州。這些現象撞上「電子書」的風口,似乎一切都有跡可循,也使那些預言更加接近「現實」。
與此相對的是,數字閱讀市場的繁榮。根據《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從2010-2016年,數字閱讀市場保持高速增長,用戶規模從1.94億發展到3.33億,到2016年能保持12.3%的增長率。然而,著實不低的增長率是否就真的意味著電子書將實體書店逼入了一個窘境?
於是,「電子書即將取代紙質書」這樣的預言此起彼伏,大批商業人士認為這是對「實體書店」的一次利空。
淘汰的是落後者,實體書店以另一種形式新生,靈敏的市場嗅覺終究為王
實質上,若仔細觀察,從其發展的大勢中看到最根本的內容,便可知道,對於實體書店而言,這只是一次機會,來進行業態的顛覆。顛覆意味著革命,而那些倒下去的書店,也是革命中無法避免的犧牲品。
著實不少的實體書店在市場中逐漸落寞,但可以看到1993年成立的「西西弗書店」迅速擴張,2013年新開店3家,2014年新開店9家,2015年新開店20家,而2016年西西弗新開店近40家。於2011年開設的「方所」書店,雖然它的發展速度並不算快,以「快走慢打」的狀態在成長,短短幾年間也獲得了不錯的行業口碑,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例子。
可見實體書店並未落寞,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而已。
時下的口碑書店,除了「精選書籍」這一基礎要求,對於空間場景也有了不同的布置與特色。當消費者走進書店,可以聞到咖啡豆醇厚的香氣,伴隨著舒心的輕音樂,游離於書架之間。除了售賣咖啡,商家在這些場景中還引入帶有文創概念的美學產品,可以是文具、餐具、首飾,而這一切產品都會巧妙地融進書店的整體布局中,毫無違和感。
只是不同的書店對於場景的布置有所不同,現代化的、英倫風的、復古的,特別的是,每個實體書店都在越來越同質化的內容中努力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特色和標籤。
當市場發生了變化時,無疑,消費者是背後最大的助推力。近年來消費者架構以及消費者的偏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易觀智庫的研究報告《2016年主流消費人群六大標籤與網際網路行業變化分析》可知,2015年,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其中80、90後成為消費主力人群,消費結構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升級。在消費的過程中他們更重品牌、重品質、重服務、重享受、個性化、重精神體驗。而捕捉到這些市場特點的實體書店,憑藉著靈敏的市場得以存活,並且存活的還不差。
而部分實體書店固步自封於過去的模式,不能順應消費者的改變去調整,淘汰則是它們必然的宿命。
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懂」它的實體書店來消化它的速度
作為零售行業的一個細小分支,實體書店發展較為緩慢。從專賣走向複合式,大概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演變,在所有的零售業,可以說只有書店是堅持專業經營最久的行業。
市場普遍以「快」為標杆,有時候反而,其實「慢」即是「快。經營企業本身就是一個「輸入」再「輸出」的過程,而這過程中,爆發式的增長,背後必定有時間的沉澱。就像當社會被滿噹噹的商業模式充斥的時候,一定會留有一隅來消化其中的快節奏,以來維持發展的平衡。
書籍已經不再是書店的主要收入,上海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朱兵曾說過「圖書的毛利率平均只有30%,但咖啡至少翻一翻」。通過多元經營,售賣咖啡以及其他一些周邊的收入成了實體書店的主營收入。
書店已經走向了多元化的經營,於是有人說「實體書店」不再純粹,但億歐零售認為,除了紙張之外,以器物、美學產品來作為精神文化輸出的介質未嘗不可,古語中「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即是最好的映照。同時在書店的貨架上還是可以看到不同品類的豐富書籍,並且在當下,實體書店越來越重視對於書籍質量的篩選,逐漸刪繁就簡。
無論放在什麼行業中,「以人為本」是基準,越來越便利的生活、豐富的娛樂互動、便捷的交通,而穿過這些層面,由表至裡,人最終追求地無非是精神上的富餘。作為書店,它的存在也是對於迅速發展的社會一種最溫和的照顧。
而在去年10月份,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住建部、商務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多部委集體發聲,代表的是國家的姿態。
所幸的是,曾經被預言會倒在零售市場中的實體書店,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這種帶著「人文調性」的商業模式,以不急不躁的速度前行,讓這個社會的浮躁有安放之處。
文章版權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讚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