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星火燎原,實體書店卻以另一種形式獲得新生

2020-12-22 億歐網

文/劉宸妍 億歐專欄作者

電子書初入中國市場時,就呈現了星火燎原的態勢。2012年,亞馬遜中國發布了中國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商城,以「輕質手感、水墨閱讀、最大程度地還原紙質書閱讀體驗」的特點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如今在咖啡館、地鐵站這樣的一些地點,年輕人手掌Kindle的場景隨處可見。

電子閱讀的興起,寓意著實體書店的落寞?

無疑,那個時候打入中國市場的Kindle有如闖入一片商業藍海,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緊隨其後,噹噹讀書、百度閱讀、微信讀書等相繼入局,共同角逐數字閱讀這一細分領域。

這些應用在「閱讀」這一主要功能上能夠實現對於Kindle的替代,並且它們獲取的方式是通過手機的「軟體商城」,更少的獲得成本讓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偏向於做新鮮的嘗試,選擇「電子書」這種數位化的閱讀體驗。畢竟在價格上面,相比於「實體書」,「電子書」具有明顯的優勢。

近年來,的確可以看到市場中大批的實體書店倒下,「新華書店」數家連鎖店關閉、第三極書局關門、「風入松」書店停業、三聯書店退出廣州。這些現象撞上「電子書」的風口,似乎一切都有跡可循,也使那些預言更加接近「現實」。

與此相對的是,數字閱讀市場的繁榮。根據《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從2010-2016年,數字閱讀市場保持高速增長,用戶規模從1.94億發展到3.33億,到2016年能保持12.3%的增長率。然而,著實不低的增長率是否就真的意味著電子書將實體書店逼入了一個窘境?

於是,「電子書即將取代紙質書」這樣的預言此起彼伏,大批商業人士認為這是對「實體書店」的一次利空。

淘汰的是落後者,實體書店以另一種形式新生,靈敏的市場嗅覺終究為王

實質上,若仔細觀察,從其發展的大勢中看到最根本的內容,便可知道,對於實體書店而言,這只是一次機會,來進行業態的顛覆。顛覆意味著革命,而那些倒下去的書店,也是革命中無法避免的犧牲品。

著實不少的實體書店在市場中逐漸落寞,但可以看到1993年成立的「西西弗書店」迅速擴張,2013年新開店3家,2014年新開店9家,2015年新開店20家,而2016年西西弗新開店近40家。於2011年開設的「方所」書店,雖然它的發展速度並不算快,以「快走慢打」的狀態在成長,短短幾年間也獲得了不錯的行業口碑,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例子。

可見實體書店並未落寞,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而已。

時下的口碑書店,除了「精選書籍」這一基礎要求,對於空間場景也有了不同的布置與特色。當消費者走進書店,可以聞到咖啡豆醇厚的香氣,伴隨著舒心的輕音樂,游離於書架之間。除了售賣咖啡,商家在這些場景中還引入帶有文創概念的美學產品,可以是文具、餐具、首飾,而這一切產品都會巧妙地融進書店的整體布局中,毫無違和感。

只是不同的書店對於場景的布置有所不同,現代化的、英倫風的、復古的,特別的是,每個實體書店都在越來越同質化的內容中努力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特色和標籤。

當市場發生了變化時,無疑,消費者是背後最大的助推力。近年來消費者架構以及消費者的偏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易觀智庫的研究報告《2016年主流消費人群六大標籤與網際網路行業變化分析》可知,2015年,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其中80、90後成為消費主力人群,消費結構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升級。在消費的過程中他們更重品牌、重品質、重服務、重享受、個性化、重精神體驗。而捕捉到這些市場特點的實體書店,憑藉著靈敏的市場得以存活,並且存活的還不差。

而部分實體書店固步自封於過去的模式,不能順應消費者的改變去調整,淘汰則是它們必然的宿命。

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懂」它的實體書店來消化它的速度

作為零售行業的一個細小分支,實體書店發展較為緩慢。從專賣走向複合式,大概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演變,在所有的零售業,可以說只有書店是堅持專業經營最久的行業。

市場普遍以「快」為標杆,有時候反而,其實「慢」即是「快。經營企業本身就是一個「輸入」再「輸出」的過程,而這過程中,爆發式的增長,背後必定有時間的沉澱。就像當社會被滿噹噹的商業模式充斥的時候,一定會留有一隅來消化其中的快節奏,以來維持發展的平衡。

書籍已經不再是書店的主要收入,上海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朱兵曾說過「圖書的毛利率平均只有30%,但咖啡至少翻一翻」。通過多元經營,售賣咖啡以及其他一些周邊的收入成了實體書店的主營收入。

書店已經走向了多元化的經營,於是有人說「實體書店」不再純粹,但億歐零售認為,除了紙張之外,以器物、美學產品來作為精神文化輸出的介質未嘗不可,古語中「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即是最好的映照。同時在書店的貨架上還是可以看到不同品類的豐富書籍,並且在當下,實體書店越來越重視對於書籍質量的篩選,逐漸刪繁就簡。

無論放在什麼行業中,「以人為本」是基準,越來越便利的生活、豐富的娛樂互動、便捷的交通,而穿過這些層面,由表至裡,人最終追求地無非是精神上的富餘。作為書店,它的存在也是對於迅速發展的社會一種最溫和的照顧。

而在去年10月份,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住建部、商務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多部委集體發聲,代表的是國家的姿態。

所幸的是,曾經被預言會倒在零售市場中的實體書店,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這種帶著「人文調性」的商業模式,以不急不躁的速度前行,讓這個社會的浮躁有安放之處。

文章版權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讚同或支持。

相關焦點

  • 北京創新形式推廣全民閱讀 實體書店等共商增強吸引力
    這是記者今天從第十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上了解到的。據介紹,北京市大力發展實體書店,延展閱讀形式,推動數字閱讀,注重創新推廣方式,不斷滿足廣大市民精神文化新期待,紮實推動北京市全民閱讀工作深入、科學、全面發展。
  • 微信公眾號書店是圖書的另一種未來?
    這樣一家書店,其實已不是純粹的書店,它涉足到了生產、銷售、傳播等產業鏈的多個環節。「以薦帶銷」的形式,讓不少人聯想到20年前紅極一時的貝塔斯曼書友會。了解了這一背景,麻雀的「五臟」就變得清晰起來:一是粉絲經濟。龐大的粉絲群體為圖書的銷量做了背書,也為拒絕打折增添了底氣。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與其說這是一家實體書店,不如說是一家線下的網上書店。很難說此舉會在短期內對行業內部的經營策略產生革命性影響,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亞馬遜今天的做法將被更多電子書商效法,並引領未來書店的發展潮流。未來的書店不僅是倉庫和商店,更是體驗中心和展覽大廳。那麼,亞馬遜實體書店較之傳統書店,都有哪些新穎之處呢?
  • 扶持實體書店,夯實城市文化基礎設施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根據北京實體書店聯席會議辦公室披露的數據,2019年北京市共計有239家書店獲得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共計近1億元。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實體書店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長28.1%。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根據京東圖書與艾瑞諮詢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圖書市場報告》,紙質書閱讀只佔到公眾閱讀時間的24.1%,剩下的時間被電子閱讀、聽書、報紙/雜誌瓜分,其中電子閱讀佔總閱讀時間的47.9%,是紙質書閱讀的兩倍。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景線:實體書店自付高昂店租做網上書店的免費展廳。當然,閱讀方式的轉變也是促成現狀的關鍵要素。在線閱讀享盛宴,實體書店受饑寒從掌閱到閱文,從微信讀書到網易蝸牛讀書,各種在線閱讀軟體的興起,也是讓實體書店走向寒冬的助推器。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東京書與床」店內一角(攝影 楊汀)《參考消息》12月14日報導 日本人愛讀書看報和實體書店發達常常被當作美談,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興起,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李藝攝 另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楊女士稱,二手書店和實體書店一樣,受網絡平臺的衝擊很大,再加上房租上漲,書店經營壓力增大。開店6年來,她周圍的幾家二手書店都倒閉了,鋪面變成了飲食店。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查詢發現,各大電商都開設有二手書平臺,讀者可以查看二手書價格、版次等。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數據顯示,2019年江蘇省居民閱讀狀況整體向好,居民綜合閱讀率穩步上升。2019年,江蘇省居民綜合閱讀率為90.16%,比上年提高0.23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實現「十三五」時期達到90%的目標。  同時,江蘇居民圖書閱讀量和閱讀率均穩步上升。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讀書13.06本,比上年增加0.09本,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15本,電子圖書7.91本。
  • 誠品書店發布閱讀報告
    12月14日,誠品書店在臺北發布2017年度閱讀報告及閱讀大調查。書店方面指,經營者對圖書行業的理想並非實體書店永續之道;如何在碎片化時間裡讓讀者進行完整的閱讀,值得業者思考。圖為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左五)、副總經理林婉如(左一)與書店2017年合作出版社負責人合影。中新社記者楊程晨攝  2016年起,誠品根據其位於臺灣、香港、蘇州三地的實體書店數據發布綜合性閱讀報告。
  • 再造「實體書店」
    在她看來,永定區圖書館提質升級,凸顯了實體書店的服務價值,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讓書店和讀者的距離貼得更近。「我們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才能不斷滿足顧客的多層次文化需求。」張家界新華書店副總經理左廣暉說,在新華書店,最受讀者歡迎的是文學類的書,購買和閱讀率佔31%,其次是少兒類佔28%。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原版的英文書銷售量超過了之前預期,很多市民會前來購買此類書。
  • 走進亞馬遜實體書店
    亞馬遜工作人員德博拉·巴斯介紹說,亞馬遜書店利用20多年來線上銷售所積累的用戶數據,找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書籍擺上書架。篩選書目依據若干標準,包括用戶的星級評價(至少四星)、未上市圖書的預售情況、圖書銷量排行、獨立讀書評論網站Goodreads上的圖書推薦或評分等等。
  • 實體書店海報徵集活動簡介
    在這個特殊的世界讀書日,我們發起了實體書店海報徵集公益活動,以「遇見一家書店」為主題,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實體書店進行海報創作,在結合主題的基礎上表達出所選書店獨一無二的特色,讓視覺創作與實體書店的魅力碰撞出火花,讓我們共同守護城市精神之光。
  • 通訊:美國實體書店在疫情中艱難求生
    新華社洛杉磯10月22日電 通訊:美國實體書店在疫情中艱難求生  新華社記者高山 朱莉亞·皮爾龐特  「結束營業,數萬冊圖書清倉處理!」位於美國洛杉磯中國城的一家實體書店近日在櫥窗上貼出的告示格外醒目。  過去25年來,這家在當地華人圈小有名氣的中文書店是眾多華人書迷的「文化驛站」。
  • 實體書店電商平臺出版社 春節營銷看誰棋高一著
    原標題:春節營銷看誰棋高一著 實體書店: 抓住的不僅是機遇更是讀者的心 春節期間,一條關於亞馬遜計劃開設400家實體書店的消息,為今年年初實體書店回暖的觀點又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例證。春節期間也是圖書電商銷售的低潮,大環境、小環境都為實體書店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 泉州計劃派發30萬元電子優惠券 為實體書店加油
    更值得高興的是,泉州市新聞出版局傳來消息稱,今年將計劃派發30萬元的電子優惠券,支持實體書店生存,倡導全民閱讀,讓泉州書香味更濃。  復甦:書店人流量正在增加  除了中心市區的「風雅頌」書局外,連真在晉江五店市及東海的「海上海」還有兩家書店。疫情期間他們書店的生意只有正常時期的十分之一,當前已恢復到三分之一左右。
  • 在亞馬遜的光環下,實體書店如何殺出一條血路?
    考慮到巴諾書店比水石分店更大更多,規模龐大,他想弄清水石經營的模式能否同樣應用在巴諾上。但是他補充道:「二者相互競爭,但其面臨著同樣的威脅。」出版業期待著當特再次成功。有電商可行性的實體零售行業對於牽制亞馬遜至關重要。除了改變書籍推銷、定價及售賣方式外,亞馬遜還進軍出版業,以實體、視頻和音頻形式開展獨立的出版活動。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這也是民營實體書店的「不可承受之重」。 按照規定,書香陽光獲得了數萬元獎勵。「資金補貼帶給民營實體書店的好處顯而易見。今後,我們可以放手去辦更多有品質的文化公益活動。」陳雅勤說。 更重要的是,扶持政策是動態更新的。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