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2020-12-17 央視網經濟頻道

實體書店倒閉成趨勢 政策欲扶持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上海將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書店。「十二五」期間每年將保證至少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的使用。[詳細]

實體書店生存不易 靜靜堅守

「63折進貨,沒本錢7折賣」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今年1月5日曬出書店年利潤:「全年實現銷售1100萬元,利潤36萬元。這一年我們賣了36.44萬冊書,每本書的利潤是不到1元。我們的進貨折扣是63折,實在沒有本錢7折賣書。」36萬的年盈利額僅僅和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員的年薪持平。

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已經使得實體書店的低利潤無法支付合適人才要求的工資。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網絡購書的興起。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

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熱鬧一時的「24小時書店」思考樂因為資金鍊斷裂撤出上海;上海地鐵裡的明君書店全線關閉;位於莘莊的「二樓書店」犀牛書店向它的會員們發出告別函;曾是上海第三大書城的龍強書城也走出了龍之夢……

實體書店:一縷「書香」如何延續?

政府開始向書店「輸血」

    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機關都開始行動起來拯救書店。上海新聞出版局已經拿出一部分資金,對那些在讀者當中口碑較好,品牌影響力很大的專業書店進行了資金補貼。有一定銷售規模、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書店也可以向政府申請資助,並且獲得財稅方面的扶持。現在政策最明朗的還是杭州的政策,杭州每年將拿出300萬元對民營書業進行扶持。政府出手相救已經讓很多實體書店業者看到了希望所在。

「輸血」同時需增強「造血功能」

    但是光「輸血」顯然是不夠的,輸一次血只能緩和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不能確保實體書店健康持續發展。「輸血」的同時還需增強書店自身的造血功能。


    書店可以通過發展各類創意產品、舉辦各類活動,變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場所。實體書店的價值應更多的體現在個性化和交互性方面,體現在與那些新書古籍定期性的探訪、不期然的相遇,體現在通過讀書沙龍等形式促進知識分享、公共交流。

    謀求轉型,做大特色,做高品味,是滬上實體書店本身積極自救的幾大發展道路。但前提必須建立在書店姓「書」這一大宗旨之下。轉型,是大型書城和綜合書店為自身設計的 「救亡」道路,小型民營書店則更注重找到自己獨特的核心定位優勢。

    美國某知名網站評選出全球最美20家書店,這些書店很多都隱在深巷,成為周圍民眾落腳閱讀的好地方。當多數人不再看好實體書店的前景時,「最美書店」卻沒有因為網絡書店和電子書的衝擊走向末路,而是成為城市中獨特的風景線。「最美書店」獨特的發展路徑能給實體書店的突圍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之一:精準定位,挖掘獨特生存價值。啟示之二:服務至上,將單純的售書擴展為文化資源的整合。啟示之三:以書為媒,實現人文與商業的平衡,實現自身經營模式創新。

    在網際網路和數位化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實體書店相繼關門停業,關於實體書店面臨諸多經營困局以及實體書店存在意義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實體書店不僅僅是一個出售圖書的地方,更具有文化標誌的意義,對營造城市的文化氛圍,提升市民文化素養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實體書店正在經歷漫長的轉型陣痛,實現突圍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期待著實體書店的華麗轉身,也希望看到一個書香社會。

相關焦點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可以住宿的書店在東京的繁華商業區池袋地區的火車站附近,一家近來日本最火的書店「東京書與床」棲居在一棟普通寫字樓的七層。
  • 再造「實體書店」
    再造「實體書店」——張家界「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觀察一場大棋局,正在張家界書店行業悄悄落子:2019年1月,永定區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2019年4月,市城區5家自助圖書館對市民開放;2019年11月,新華書店盛裝回歸開門迎客;2020年3月,永定區圖書館分館開放營業;……這些充滿活力的實體書店,依次「點綴」在張家界各地,掀起一場場文化盛宴。
  • 亞馬遜計劃開幾百家實體書店,但它目的可不是讓你買紙質書而已
    亞馬遜計劃開幾百家實體書店,但它目的可不是讓你買紙質書而已 去年 11 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張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走進亞馬遜實體書店
    亞馬遜工作人員德博拉·巴斯介紹說,亞馬遜書店利用20多年來線上銷售所積累的用戶數據,找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書籍擺上書架。篩選書目依據若干標準,包括用戶的星級評價(至少四星)、未上市圖書的預售情況、圖書銷量排行、獨立讀書評論網站Goodreads上的圖書推薦或評分等等。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視覺中國圖今年十一月,亞馬遜(Amazon)在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之後,噹噹也宣布即將在長沙開實體店。作為全球網際網路線上零售商的領導者,亞馬遜在實體書店明顯式微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令許多人大為困惑。作為網上書店的延伸,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正嘗試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起來,並改變著傳統書店的功能定位。
  • 實體書店幾成教輔賣場 二手書成「收藏品」
    而曾經遍地開花的實體書店,也在不經意間悄然「轉型」。23日,記者走訪市區多家書店發現,目前,實體書店多以售賣輔導教材為主,就連二手書的消費群體也是由大眾向集藏愛好者轉變。  實體書店幾成輔導教材賣場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中區的實體書店大多分布在各中小學周邊。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當年在幾個「新青年」的一時興起之下成立的「單向街」,幾經風雨之後似乎也難逃整個行業持續低迷的怪圈,面臨倒閉風險。在整個行業的持續走低的道路上,不少同行者前赴後繼倒下,剩下的「理想家」們似乎也在走向消亡,實體書店的前景看似陷入了一片黑暗。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 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最有氣質的景點
    近年來,許多實體書店發生了變化:不止顏值兼氣質提高,還漸漸變成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這裡有各種文化活動,也提供咖啡或簡餐,吸引了相當一大批讀者,有的店甚至成了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據經濟日報報導,近兩年,陝西西安市實體書店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西安新增實體書店增長數量全國第一,形成「書店+教育+文化+旅遊+IP+體驗+研學+服務」多元發展布局。這其實是全國各城市書店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知識和信息載體的形式怎樣發展變化,書店特有的作用不會改變。
  • 幫扶實體書店 如何因時而變
    作為出版專家,他更理解實體書店獲得土地政策支持利好的意義。  「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空間、需要地段,從土地政策入手去解決,是根本保障。」程三國坦言,這一實體書店行業呼籲了許多年的訴求,如今終於成真,「以後開發商拿地可能不僅要比建多少自住房,還要比能給書店留多少空間。」  其實,在扶持政策出臺之前,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基本面已經向好。
  • 當網絡改變消費習慣: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打破空間界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讀者去書店是以「逛」或「試讀」為主,在網上買書,正在成為該類型讀者的首選購書方式。「逛」有時候為了消磨時間。一些書字數較少,很快能看完;「試讀」則是看中了實體書店的體驗感:翻上幾頁,親身感受下這本書是不是有趣、是不是值得買,然後再去網上下單。
  • 實體書店日漸復甦
    本報訊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店鋪,經營也是一片慘澹。隨著疫情的控制成效彰顯,到年底,北京的實體書店已經呈現出逐漸回暖的復甦景象。12月初,記者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在幾家小型書店,儘管到書店買書的人仍然不算多,但在店內座椅齊備的閱讀區域「上座率」都很高,個別位於人流密度較高地區的實體書店,甚至出現了一座難求的畫面。圖為一家閱讀區域滿座的小型實體書店。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
  • 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新華書店銷售額以10%平均速度下降
    實體書店門庭冷落    10月底,記者在一個周末來到位於江蘇縣城如東的江海東路新華書店,書店內不算冷清,零星有讀者在選購圖書,學生相對較多。記者找到一位前來選書的讀者,她告訴記者,自己正為孩子選購課外讀物,「僅僅學習書本知識還不夠,我也經常來書店購買一些適合孩子看的圖書。」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網絡大潮洶湧 國外的實體書店情況如何?
    布魯諾說,實體書店確實面臨網絡書店的巨大挑戰,只有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掘新的圖書銷售形式,才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阿根廷書店的普遍做法是,採用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共同經營,滿足不同消費形式的需求。單純的實體書店危機已經存在多年,但最終沒有完全被電子書擊垮,是因為人們仍有傳統閱讀方式的需求,有著不同的消費感受。看什麼書,在什麼地方看書,仍有不同的消費心理。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單向空間發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說單向空間陷入「絕境」,「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她在群裡留言說:「這個指示標預示著這一年書店的光景」。也許,實體書店這幾年一路奔跑的發展勢頭將因為此次疫情的影響暫停或放緩了腳步。分析完本次的調查數據,照片中箭頭後面那句話也可以借用一下:全體實體書店注意了,前方施工,注意安全!把這張照片用作這份報告的封面照片,想說的,都在這裡了。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活動開始前,我們邀約和聯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作家、編輯、媒體人、書店從業者等,記錄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觀察、體驗及所得,用文字反映當下書業年輕群體最真實的一面。本篇文章邀約單向空間選書人小染,談一談她對實體書店的觀察。我們從追溯實體書店的發展史開始,共同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共同探索實體書店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