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2020-12-18 中國經營報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如同當初上海的季風書園關張一樣,每一家實體書店撐不下去的最後一天,往往是其「迴光返照」、最為高光的時刻,不少讀者恍然大悟一般想起好像身邊是有這麼家書店存在,不約而同地衝到店門口拍照留念,頗有幾分黑色幽默意味。

同樣,你要是指責現在的人不看書、不買書,也不是事實。從一二線城市圖書館周末常年的「一凳難求」就知道上進好學還是我們民族的主流價值觀,那些選址不放過任何一個主要商圈的連鎖書店的投資人也並不都是傻子。拋卻新華書店這種似乎不在意盈虧的老牌國營書店,和嚴格意義上已經難以歸類為書店(甜品屋+文具店更為合適)的「貓的天空之城」之流不說,誠品書店、西西弗、大眾書局、大隱書局、鍾書閣等一幹民營書店早已在各地打開口碑,自帶光環,只要選址得當,流量其實不缺。只是當前這些流量當中有哪些是真正有消費力的流量,哪些還是需要想一些辦法去「收割」,是一個值得細品的問題。畢竟書店不是盒馬鮮生,顧客進來兜兜轉轉空手出門也是常事,很多人下意識中沒有把這裡當成要掏錢消費的場所,這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散步,散步要付費說不過去。

目前的大環境下,都知道實體書店運營不易,一些有見地的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公眾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給予了實體書店力所能及的優惠幫扶。但不缺流量的實體書店,此刻就不宜再長期扮演一個弱者的角色。救急不救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老一輩古訓對書店也同樣適用。書店需要採取各種適當手段將流量進行變現,才能對得住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間資源,才能對得住老闆和員工,才能不讓「死忠粉」們擔驚受怕哪天突然就關了門。既然很多人的精神需求擺在那裡,錢給誰賺不是賺?但是作為顧客,一個首要前提需要強調,這就是要獲得尊重。典型反面代表就是書籍線上線下同價問題迄今還沒有解決,同樣一本新書,噹噹、京東等線上平臺打七五折,遇到電商「造」節,很可能五折以下,書店一定要賣原價,顧客就會覺得智商沒有受到尊重,因為區別僅在於把這本書擺進家裡書架的時間會晚1~2天。假設電商七五折時,書店也放下身段,薄利多銷給一個八折,那麼很可能這一兩天我就不等了。再如,電商現在賣書,都有一個試讀環節,劃劃屏幕就可以看到若干頁的內容。一些實體書店卻一定要弄一層塑料薄膜把書封得像個木乃伊,往往一本書上架5冊,5冊都被封,讓人不明就裡,畢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可以有輕易撕毀別人勞動成果的心理素質,而光憑書封面好看,腰封浮誇就買了這本書,未免也過於輕佻。

書店越開越像咖啡館,咖啡館越開越像書店,是近年來我們已經見怪不怪和默認的業態選擇,如同宜家最賺錢的地方其實是宜家餐飲區,目前來看,書店可以靠高毛利、強協同的咖啡、文創、展演、兒童培訓、服裝、閱讀器、樂器等業態逐步滋潤起來,這為我們所喜聞樂見。不然很多顧客進來之後,腦海裡最多的問題可能是這個書店何德何能可以撐到今天,乃至會讓「作祟」的同情心影響購物體驗。既然咖啡館能生存,書店加咖啡館一定也可以。當下實體書店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比拼顏值,以躋身「網紅」聖地為榮,這未嘗不是壞事,高顏值帶來舒適,顧客停留時間會更久,花錢可能性也就更大。但如果除了顏值沒了其他,最該有內涵的地方沒了內涵,紅的快,過氣也會很快。實力有限的書店並不一定就得跟風,而是不妨劍走偏鋒。知名高校附近的舊書店往往仍然「文牘如山」,但應該活的還行,不要聽老闆嘴上怎麼抱怨,真不掙錢沒人會一直開下去。

至於網際網路線上銷售平臺,日子也不見得就如同我們所想的那般容易,因為除了捨得打折,難有別的可以真正與實體書店競爭之處。加上當下電商天下劃分已經塵埃落定,獲客不易,線上流量紅利已近尾聲,這與線上書籍零售額增速連年走低的市場數據相吻合。因而利用線上多年積累的數據賦能,開闢線下戰場,已是多家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新趨勢。電子書鼻祖亞馬遜早在五年前,就已經以一種「回馬槍」的姿態重新殺回紙質書戰場,在西雅圖、紐約等地陸續開設實體書店,搜集線下數據、促進高級會員註冊和布局實體零售,國內也已有知名電商有樣學樣。

網上書店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實體書店也許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再回到文初求救的單向空間書店,雖然其目前尚只有四家實體店,但根據媒體報導,每年已有200萬人流量,年度核心付費用戶40萬,全年沙龍近500場,活動嘉賓幾乎都是頂級學者、作家,文藝現場在知名視頻網站同步播出數百場,收看人數近千萬。自2015年起單向空間聯合多家精品書店一起評獎授獎,傳播量達數千萬。大名鼎鼎的「單向歷」一個春節可以售出數萬本;視頻產品、紀錄片多個平臺播放量超億,讀書類音頻節目擁有近150萬粉絲,過半億播放量,還有自己的APP,用戶數幾百萬。可以說囊括了一家書店目前的幾乎所有可能性,各項數字亮眼,也在業內與坊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當前這個特殊階段,完全可以堪稱實體書店的典範。因而,特殊時段其創辦人護犢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回歸正軌,實體書店的「復興」之路仍然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與其說這是一家實體書店,不如說是一家線下的網上書店。很難說此舉會在短期內對行業內部的經營策略產生革命性影響,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亞馬遜今天的做法將被更多電子書商效法,並引領未來書店的發展潮流。未來的書店不僅是倉庫和商店,更是體驗中心和展覽大廳。那麼,亞馬遜實體書店較之傳統書店,都有哪些新穎之處呢?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實體書店遭遇寒流
    這個人告訴記者,自己就在南極書城搞批發,現在經營越來越不好了,原來的存書也返不回出版社了,只好當廢紙賣掉。  傳統經營難敵網絡低銷  據介紹,2007年到2009年,中國實體書店減少了10000家。僅成都一個城市,在2010年中就倒閉了129家實體書店。是什麼原因讓實體書店紛紛倒閉或是慘澹經營呢?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書店數量為關門書店數量的8倍。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實體書店不賺錢?蓄勢求變局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實體書店受到重創,重回2015年前的行業低谷期,部分書店虧損慘重。與此同時,網紅書店橫空出世,用顏值和營銷吸引眼球,獲得流量、大搶風頭的同時,動搖了實體書店的定義。傳統實體書店似乎前景堪憂。然而,無論是蓄勢求變,還是迎難而變,廣州的實體書店並沒有停下探索、開拓的腳步。「書店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
  • 幾個實體書店場景營銷的案例
    那麼場景營銷,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通過一種沉浸式參與性強的場景體驗,挖掘消費者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的營銷方式。只要書店保維持不變,那麼消費者的興趣也就不容易減退,那麼潛在的利潤就一直存在。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此次疫情的影響雖不至於讓實體書店「再次入冬」,但過去階段書店業的發展成果將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接受來自於市場的真實檢驗。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定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在後續的時間內消亡,這是市場的正常規律。我們無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依靠自救和外部的幫助,可能會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如果相關書店的現金流出現問題,那麼中間的想像空間就很大了。我們注意到,有關城市對實體書店2019年的補貼政策基本在12月落實到位。以北京為例,239家書店獲得相關扶持政策,一些知名連鎖書店有多家門店上榜,推斷可以拿到的補貼超過百萬元。
  • 實體書店轉型,謀求與政府合作是出路嗎?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展日益受到關注。近日,記者走訪廣州市內的方所、學而優、四閱書店和小古堂等實體書店發現,實體書店經營仍存在一定的瓶頸,不過,不少書店也在謀求新出路,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建社區圖書館,或是轉型過程中不錯的嘗試。
  • 網絡書店火爆 實體書店該如何活下去?答案在這裡
    實體書店(網絡配圖)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十一個部委共同發起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到文明城市的考核範圍,納入到地方政府城市規劃的範圍,含金量很高。」參加了會議的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深受鼓舞,認為這份指導意見操作性很強, 「比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鼓勵在中小學校及周邊開辦實體書店。」王忠義說,針對新華書店,《指導意見》對大書城、小連鎖、鄉鎮書店以後的發展建設,都有說明。
  • 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本報見習記者 錢好  ■專家觀點  ■讓書店成為讀者每天都想去的地方  我認為政府扶持實體書店,要扶那些經得起扶的。幫助書店建立起它們自身的特色,建立起它們不能輕易被網上書店替代的東西。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韓國政府扶持韓國電影的經驗就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 美國實體書店不敵電商 將關閉30%門店
    美國實體書店不敵電商 將關閉30%門店 2014-02-07 13:57:34 來源:新浪網 美國最大的連鎖實體書店巴諾書店正在逐年減少店面數量,洛杉磯華人區最後一間巴諾書店位於巴沙迪納市的老街上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但是作為以書為生的實體書店,卻在一片春風中,走入了寒冬。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複雜。高昂的人工和房租,一直是書店的最大支出。國內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表示,人工和房租兩項成本已經達到總成本的50%以上。「因房租問題等待搬遷。」
  • 樂享十一丨不只是售書,實體書店借現場體驗攬客群
    國慶假期期間,北京商報記者在多家實體書店發現,不少讀者均在實體書店選書、讀書、購書,同時實體書店也已為讀者準備了折扣、滿減等優惠,以及創意市集、主題互動等活動,以進一步發揮自身的體驗優勢增強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 實體書店已死?亞馬遜、當當網卻不這麼看!
    實體書店已死?亞馬遜、當當網卻不這麼看! 資料圖在摧毀了無數實體書店之後,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卻在2015年年底開起了實體書店。呵呵,這是一個冷笑話嗎?但兩年後的今天,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已經擴大到九家,亞馬遜的實體書店看起來並不只是個玩笑。除了亞馬遜,當當網也在2015年底對外宣布,將在3年內開1000家線下實體書店。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當當網相繼開設了140多家實體書店,3年1000家線下實體書店看來也不是一句口號。曾幾何時,因為空間小、客單價值不高,實體書店被各大商場所冷落。
  • 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上官雲)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