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南方日報訊 (記者/孫嘉琳)上個月,萬有引力書店即將結業的消息傳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從普通老百姓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再到市長對實體書店生死存亡的關注。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現狀利潤來源於非圖書銷售收入

    調查報告指出,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書店要麼倒閉,要麼慘澹經營,要麼被迫轉型升級,增設其他服務或業務。僅有的5家大型書店相繼開設關聯業務,中小書店中除小部分依靠專業、特色經營維持一定圖書銷售份額外,其他或靠近學校,憑藉銷售教輔資料維持生存,或變身主營學生用品兼營圖書的文具店,或僅為百貨商店、連鎖超市、便利店中附設的書檔,還有個別的雖接受年檢但實際上卻沒有開門營業。

    從銷售盈利情況看,大型書店銷售額佔全市圖書總銷售額愈五成,但大型書店圖書銷售的營業利潤每年都在下降。一家規模較大的民營書店經營者反映,2013年書籍銷售額約佔全年營業額的50%,圖書銷售利潤只能與開銷基本持平,得依靠培訓和其他銷售利潤支撐書店的正常運作。「新華系」書店的經營者坦言,單純圖書的零售份額已經很少,他們大部分的利潤來源於教科書和教輔書銷售,經營壓力日益增大。

    網絡書店、數位化閱讀等新趨勢對實體書店經營打擊最大,各項成本支出也持續上升,萬有引力書店就是因為店租金大幅度增長,難以維持經營於是決定關門。受訪書店表示,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先去實體書店閱讀、選書,再去網上購買,使實體書店成為網絡書店的實物展示地,圖書銷售額銳減。

    建議向市民派發圖書消費券

    今年1月,國家財政部下發通知,將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延長至2017年,讓實體書店經營者受到一定鼓舞,但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更大的政策扶持,例如適當地對網上書店的折扣加以限制,訂立規範合理的銷售書價,並增加其他方面的補貼等。

    國中調則建議,中山近年以實現文化名城、文化強市為發展戰略目標,可結合本地實際,參考外地做法,對符合文化發展的實體書店適當加以引導與扶持。如將書店作為文化建設的宣傳陣地,全民修身的推廣平臺;設立有針對性的專項文化基金、公益引導基金,對形成專業特色和品牌影響的書店給予適當的補助和獎勵;還可以向市民派發一定金額的圖書消費券,在培養市民文化習慣的同時促進實體書店的發展。

    調查報告同時對實體書店經營者提出了一些建議,如發揮網際網路不具備的購物體驗優勢,將自己提升到文化服務商的高度,向讀者提供閱讀導航服務、擴展書店功能、增加互動環節等;或通過多種渠道打造特色書店,培育「校園+書店」的經營模式,推進農村連鎖、流動售書車等。

相關焦點

  • 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
  • 當網絡改變消費習慣: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打破空間界限?
    有業內人士稱,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這是實體書店需要面對的挑戰。藉助線上突破空間界限之外,謀求多元化發展可能是更好的破局之道。賣書:實體書店渠道、網店渠道哪個強?日前,開卷公布的《2020上半年整體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引發關注。
  • 網絡書店火爆 實體書店該如何活下去?答案在這裡
    實體書店(網絡配圖)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十一個部委共同發起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到文明城市的考核範圍,納入到地方政府城市規劃的範圍,含金量很高。」參加了會議的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深受鼓舞,認為這份指導意見操作性很強, 「比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鼓勵在中小學校及周邊開辦實體書店。」王忠義說,針對新華書店,《指導意見》對大書城、小連鎖、鄉鎮書店以後的發展建設,都有說明。
  • 實體書店遭遇寒流
    面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電子圖書的興起、網絡書店的擠壓和運營成本的增加等重重困境,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僅靠賣書盈利已經很難生存了。  記者在經過南極批發書城附近的一幢居民樓時,看到在一家狹小的地下室內,一個人正在往外邊扔書,地下室內堆放了不少圖書。這個人告訴記者,自己就在南極書城搞批發,現在經營越來越不好了,原來的存書也返不回出版社了,只好當廢紙賣掉。  傳統經營難敵網絡低銷  據介紹,2007年到2009年,中國實體書店減少了10000家。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
  • 實體書店幾成教輔賣場 二手書成「收藏品」
    大眾網棗莊4月23日訊(記者 孟令洋)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在網上看書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習慣。而曾經遍地開花的實體書店,也在不經意間悄然「轉型」。23日,記者走訪市區多家書店發現,目前,實體書店多以售賣輔導教材為主,就連二手書的消費群體也是由大眾向集藏愛好者轉變。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實體書店的圖書標價往往較高,因為書店要兼顧水電暖費、折損費等成本,在定價上普遍要高於亞馬遜和噹噹等網絡書城。而且網上買書總會有一些福利,比如滿減卷或者買三送一等活動,相比較實體書店而言,則更加具有吸引力,顧客當然會更加傾向於上網買書。
  • 劉明清:網絡時代 我們為什麼還要扶持實體書店?
    這個變革所產生的影響雖然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它無死角的滲透和覆蓋,使人們的行為方式悄然發生了變化,包括閱讀習慣在內的改變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主要通過書本獲取知識的方式一下子被網絡所顛覆了。人們可以不必再去實體書店,也可以不必再依賴書本,只要輕觸屏幕,你想買的書很快就送到你的手中,你想要知道的海內外發生的新聞事件也幾乎一覽無餘。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除去年底停業的北京愛琴海店外,單向空間的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只剩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營業,平均每天賣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為保證租金、物業不至違約斷檔,留住與書店同甘共苦的年輕人,「只能發起這最後的自救,藉助所有人的力量撐住書店,熬過這一段最難的時間」。
  • 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新華書店銷售額以10%平均速度下降
    實體書店門庭冷落    10月底,記者在一個周末來到位於江蘇縣城如東的江海東路新華書店,書店內不算冷清,零星有讀者在選購圖書,學生相對較多。記者找到一位前來選書的讀者,她告訴記者,自己正為孩子選購課外讀物,「僅僅學習書本知識還不夠,我也經常來書店購買一些適合孩子看的圖書。」
  • 再造「實體書店」
    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在她看來,永定區圖書館提質升級,凸顯了實體書店的服務價值,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讓書店和讀者的距離貼得更近。「我們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才能不斷滿足顧客的多層次文化需求。」張家界新華書店副總經理左廣暉說,在新華書店,最受讀者歡迎的是文學類的書,購買和閱讀率佔31%,其次是少兒類佔28%。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原版的英文書銷售量超過了之前預期,很多市民會前來購買此類書。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出版社通過直播直接面對讀者,剔除掉了以前固有的全部中間環節。廖美立說,國內有個出版集團,現在自己線上賣書的碼洋已經佔到全部圖書銷售碼洋的四成,新書通過直播就賣掉了。
  • 網絡大潮洶湧 國外的實體書店情況如何?
    布宜諾斯艾利斯雅典人書店一角,顧客正在書架旁安靜讀書。記者 張衛中攝  網絡大潮洶湧,實體書店式微。然而,世界上仍有一些特色書店業績興旺,甚至成為城市的文化標誌,讀者的精神家園。秘訣在哪裡?  布魯諾說,實體書店確實面臨網絡書店的巨大挑戰,只有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掘新的圖書銷售形式,才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阿根廷書店的普遍做法是,採用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共同經營,滿足不同消費形式的需求。單純的實體書店危機已經存在多年,但最終沒有完全被電子書擊垮,是因為人們仍有傳統閱讀方式的需求,有著不同的消費感受。看什麼書,在什麼地方看書,仍有不同的消費心理。
  • 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一批有特色的民營書店的造血機制在政府「輸血」的同時被成功激活,面對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夾擊,這些書店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找到了實現突圍的路徑,本報特從中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書店的做法以饗讀者。  鹿鳴書店 在自己領域做深做透  鹿鳴書店是復旦大學校區的一朵「奇葩」。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4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老闆吳女士坐在椅子上休息,書店裡沒有客人,不需要她費心照看。這幾年,吳女士的生意下滑,平日裡挑選二手書的顧客較少,只有到了周末,人才會稍微多一些。二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淘書的去處,在網絡閱讀時代,它們的經營狀況如何?
  • 實體書店轉型路在何方?西安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分析_贏商網西安站
    西安實體書店華麗轉身,轉型蝶變後成為體驗性更強的空間環境,增加了商業的賣點和吸引力。「一頭獨大」 現在不少逛實體書店的顧客,不再單純去買書了,而網絡書店也並不能完全滿足閱讀者的需求。
  • 實體書店日漸復甦
    本報訊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店鋪,經營也是一片慘澹。隨著疫情的控制成效彰顯,到年底,北京的實體書店已經呈現出逐漸回暖的復甦景象。12月初,記者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在幾家小型書店,儘管到書店買書的人仍然不算多,但在店內座椅齊備的閱讀區域「上座率」都很高,個別位於人流密度較高地區的實體書店,甚至出現了一座難求的畫面。圖為一家閱讀區域滿座的小型實體書店。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