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門庭冷落
10月底,記者在一個周末來到位於江蘇縣城如東的江海東路新華書店,書店內不算冷清,零星有讀者在選購圖書,學生相對較多。記者找到一位前來選書的讀者,她告訴記者,自己正為孩子選購課外讀物,「僅僅學習書本知識還不夠,我也經常來書店購買一些適合孩子看的圖書。」記者發現,在一個時間段內,諾大的書店,樓上樓下的總人數加起來不超過30人。記者了解到,該中心門店共有圖書4萬冊,品種齊全,涵蓋文學、武俠奇幻、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最新出版的新書,基本滿足讀者需求,但前來選書的基本堆在教輔資料,很少有人為了讀書而來。
在馬塘鎮新華書店,記者見到這樣的場景:原本寬敞開闊的書店一下子「縮水」 ,三分之二的門面已經成為母嬰生活館,剩餘的三分之一用於書籍銷售。記者隨即找到店員了解到,如今買書的人已遠不及從前,孩子需要的教輔書,家長可以在網上購買,更多的人因為書籍品種少而去掘港、南通等地買書。位於豐利鎮老街的新華書店生意同樣冷清,如東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軍告訴記者,由於該鎮新華書店門面位置較偏僻,對於前來選購書籍的市民來說也是一個阻礙,他們打算關閉,在鎮中心重新找一個更為合適的位置重新開業。
記者在一個工作日的午後到位於縣城人民南路的惠源書城,該書城於去年8月進駐如東。走進店內,一樓僅有兩名工作人員和兩個顧客,新興書店同樣冷清。記者看到,該書店的書籍品種齊全,但與新華書店不同的是,該書店將辦公用品和教輔資料作為銷售重點,其餘類目的書籍數量不如教輔。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讀書的人並不多,記者曾在今年暑期來書店買過書,臨窗的凳子坐滿了讀書的孩子。據店長周昌鋒介紹,寒暑假期間,許多家長上班前會將孩子送到書店來讀書,雖然孩子們大多數隻讀不買,但為了保證閱讀條件,夏天他們儘量會根據孩子們的時間來開門。
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據楊海軍介紹,多年來,本地新華書店佔了不少學生的「光」,圖書的主要需求人群集中在學生身上,真正讀書的成年人遠遠比不上其他城市。5年來,如東生源數逐年減少,由原先的10萬人減少到6萬人。另外,音像製品曾是新華書店收入的「重頭戲」,90年代,家家戶戶在春節期間總少不了買幾盒磁帶,最紅火的年份銷售額達到50萬元。而由於網絡的普及,如今少有人購買磁帶與光碟,每年音像製品的銷售總額不超過1萬元。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自去年以來,新華書店銷售呈直線下降趨勢,銷售額以10%的平均速度逐年下降。楊海軍坦言,如東新華書店為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公司每年都會下達各種銷售任務,從去年開始就已無法完成。近期,正是圖書銷售淡季,中心門店每天的銷售額僅有3000元左右。而店內正常有20多名員工要養活,龐大的人工開支讓書店舉步維艱。據了解,全縣新華書店在職員工共70多人,而書店的利潤僅僅只能維持員工工資,至於水電等額外費用的帳單均為赤字。另外,為了增加顧客群,「搶到」教材專賣權,鳳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競標時,價格放的較低,才能確保拿下中小學的教材、教輔定點銷售權,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
慧源書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周昌鋒告訴記者,門店開業1年來為虧本狀態。由海門總公司統籌協調各門店的收入開支等,如東店才能正常運行。他指出,如東的銷售狀況還算不錯,但新門店在一個地區有適應期,各方面的費用夾雜在一起,總的核算下來還是虧本。
為實體書店的堅守撐起保護傘
在採訪中不難發現,實體書店有其獨特的優勢,讀者可以任意瀏覽圖書內容,以選到最中意的一本書。某公司職員趙慧告訴記者,自己從事金融行業,礙於不是對口專業出身,需要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在購買圖書的過程中,她發現網上很多書名與金融相關,但內容不是自己想看的,購買回來無形中就造成浪費。
在網絡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實體書店也探索出一些應對措施。書店均能根據本地人的閱讀習慣,配貨時傾向於文化教育、少兒圖書等。楊海軍告訴記者,只要新書一出來,總公司就會在第一時間配送到,保證新書上架的時效性。另外,新華書店的書籍供貨採用主配與請配相結合的方式。另外,新華書店和慧源書城都提供訂書服務,讀者需要的書籍在前臺登記後,書店將利用自己的渠道為讀者找到相應書籍。周昌鋒說,今年慧源書城與縣婦聯開展了「春蕾班」活動,為留守兒童送書、筆等,將利潤的一部分回饋給當地學生。另外,還為老師提供「園丁卡」,壓縮利潤。同時,他們還計劃在一樓騰出空地,供讀者閱讀休息。
楊海軍表示,不論現在書店的行情如何,都一定會堅守住。他認為,書店不僅有其經濟屬性,還是傳播黨和國家政策的主要陣地,這份堅守義不容辭。
本文轉載來自:如東新媒體,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