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新華書店銷售額以10%平均速度下降

2020-12-20 贏商網

  實體書店門庭冷落 

  10月底,記者在一個周末來到位於江蘇縣城如東的江海東路新華書店,書店內不算冷清,零星有讀者在選購圖書,學生相對較多。記者找到一位前來選書的讀者,她告訴記者,自己正為孩子選購課外讀物,「僅僅學習書本知識還不夠,我也經常來書店購買一些適合孩子看的圖書。」記者發現,在一個時間段內,諾大的書店,樓上樓下的總人數加起來不超過30人。記者了解到,該中心門店共有圖書4萬冊,品種齊全,涵蓋文學、武俠奇幻、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最新出版的新書,基本滿足讀者需求,但前來選書的基本堆在教輔資料,很少有人為了讀書而來。

  在馬塘鎮新華書店,記者見到這樣的場景:原本寬敞開闊的書店一下子「縮水」 ,三分之二的門面已經成為母嬰生活館,剩餘的三分之一用於書籍銷售。記者隨即找到店員了解到,如今買書的人已遠不及從前,孩子需要的教輔書,家長可以在網上購買,更多的人因為書籍品種少而去掘港、南通等地買書。位於豐利鎮老街的新華書店生意同樣冷清,如東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軍告訴記者,由於該鎮新華書店門面位置較偏僻,對於前來選購書籍的市民來說也是一個阻礙,他們打算關閉,在鎮中心重新找一個更為合適的位置重新開業。 

  記者在一個工作日的午後到位於縣城人民南路的惠源書城,該書城於去年8月進駐如東。走進店內,一樓僅有兩名工作人員和兩個顧客,新興書店同樣冷清。記者看到,該書店的書籍品種齊全,但與新華書店不同的是,該書店將辦公用品和教輔資料作為銷售重點,其餘類目的書籍數量不如教輔。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讀書的人並不多,記者曾在今年暑期來書店買過書,臨窗的凳子坐滿了讀書的孩子。據店長周昌鋒介紹,寒暑假期間,許多家長上班前會將孩子送到書店來讀書,雖然孩子們大多數隻讀不買,但為了保證閱讀條件,夏天他們儘量會根據孩子們的時間來開門。

  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據楊海軍介紹,多年來,本地新華書店佔了不少學生的「光」,圖書的主要需求人群集中在學生身上,真正讀書的成年人遠遠比不上其他城市。5年來,如東生源數逐年減少,由原先的10萬人減少到6萬人。另外,音像製品曾是新華書店收入的「重頭戲」,90年代,家家戶戶在春節期間總少不了買幾盒磁帶,最紅火的年份銷售額達到50萬元。而由於網絡的普及,如今少有人購買磁帶與光碟,每年音像製品的銷售總額不超過1萬元。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自去年以來,新華書店銷售呈直線下降趨勢,銷售額以10%的平均速度逐年下降。楊海軍坦言,如東新華書店為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公司每年都會下達各種銷售任務,從去年開始就已無法完成。近期,正是圖書銷售淡季,中心門店每天的銷售額僅有3000元左右。而店內正常有20多名員工要養活,龐大的人工開支讓書店舉步維艱。據了解,全縣新華書店在職員工共70多人,而書店的利潤僅僅只能維持員工工資,至於水電等額外費用的帳單均為赤字。另外,為了增加顧客群,「搶到」教材專賣權,鳳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競標時,價格放的較低,才能確保拿下中小學的教材、教輔定點銷售權,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

  慧源書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周昌鋒告訴記者,門店開業1年來為虧本狀態。由海門總公司統籌協調各門店的收入開支等,如東店才能正常運行。他指出,如東的銷售狀況還算不錯,但新門店在一個地區有適應期,各方面的費用夾雜在一起,總的核算下來還是虧本。

  為實體書店的堅守撐起保護傘 

  在採訪中不難發現,實體書店有其獨特的優勢,讀者可以任意瀏覽圖書內容,以選到最中意的一本書。某公司職員趙慧告訴記者,自己從事金融行業,礙於不是對口專業出身,需要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在購買圖書的過程中,她發現網上很多書名與金融相關,但內容不是自己想看的,購買回來無形中就造成浪費。 

  在網絡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實體書店也探索出一些應對措施。書店均能根據本地人的閱讀習慣,配貨時傾向於文化教育、少兒圖書等。楊海軍告訴記者,只要新書一出來,總公司就會在第一時間配送到,保證新書上架的時效性。另外,新華書店的書籍供貨採用主配與請配相結合的方式。另外,新華書店和慧源書城都提供訂書服務,讀者需要的書籍在前臺登記後,書店將利用自己的渠道為讀者找到相應書籍。周昌鋒說,今年慧源書城與縣婦聯開展了「春蕾班」活動,為留守兒童送書、筆等,將利潤的一部分回饋給當地學生。另外,還為老師提供「園丁卡」,壓縮利潤。同時,他們還計劃在一樓騰出空地,供讀者閱讀休息。 

  楊海軍表示,不論現在書店的行情如何,都一定會堅守住。他認為,書店不僅有其經濟屬性,還是傳播黨和國家政策的主要陣地,這份堅守義不容辭。

本文轉載來自:如東新媒體,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遭遇寒流
    實體書店家家舉步維艱  記者從省新聞出版局了解到,全省有130餘家圖書報刊批發零售企業,其中有一半是民營書店,學府書城、中央書店、匯文書店等屬於規模比較大的民營書店,因為是銷售末端,經營狀況並不理想,2010年我省新華書店系統的銷售額也出現了下滑的態勢。
  • 提醒書店朋友:暑期備貨別忘了這3種多元產品|新華書店|書店|實體...
    暑期的多元產品銷售,是實體書店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儘管今年面臨著種種不利因素,實體書店仍然增加了多元產品備貨力度,如廣東江門新華書店暑期文體用品、文創等多元產品備貨同比預增10%~15%,並聯合廠商加大力度開拓數字平板、智能音箱等電子產品的銷售。
  • 新華書店入駐淘寶 各懷心思
    江蘇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自2009年10月9日開張以來,首日交易額即突破2萬元,單日交易額更達到了3萬元。早在2008年入駐淘寶的安徽新華旗下的華侖書店經過一年的經驗積累,如今也已進入精耕細作階段,月交易量穩定在70萬筆訂單左右,月銷售額保持在60多萬元。
  • 2020中國書店大會:實體書店數量猛漲 鄉村書店異軍突起
    2020中國書店大會近日在京舉行。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實體書店轉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原本以城市為主陣地的實體書店將觸角伸向了鄉村,鄉村書店助力鄉村振興成為2019年實體書店發展的一個亮點。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書店數量為關門書店數量的8倍。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無錫新華書店「寄存書娃」升級 讓孩子們過一個書香暑假
    從最初為了管理「坐讀帝」,到如今實體書店綜合化經營,書店附加值正被逐漸放大。昨天,記者來到書店3樓,只見書屋裡40多名身著黃馬甲的學生間隔而坐。這些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不等,有的做著功課,有的專心繪畫,有的伏案閱讀,幾名老師來回巡視,不時彎腰與學生交流。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僅有的5家大型書店相繼開設關聯業務,中小書店中除小部分依靠專業、特色經營維持一定圖書銷售份額外,其他或靠近學校,憑藉銷售教輔資料維持生存,或變身主營學生用品兼營圖書的文具店,或僅為百貨商店、連鎖超市、便利店中附設的書檔,還有個別的雖接受年檢但實際上卻沒有開門營業。    從銷售盈利情況看,大型書店銷售額佔全市圖書總銷售額愈五成,但大型書店圖書銷售的營業利潤每年都在下降。
  • 77家實體書店入駐浙江大中小學 校園書店,相伴青春歲月
    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倡導全民閱讀,讓更多的實體書店重返校園,滿足青少年學子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文化需求,也是題中之義。我省以省新華書店集團為龍頭,積極參與校園實體書店建設,並將陣地建設從高校延伸至中小學校園,在全省建起77家實體書店,為青春校園增添文化新氣象。
  • 新華書店進駐淘寶網 抗衡噹噹卓越
    多家新華書店分支機構在淘寶商城做起旗艦店,頗為引人注目。江蘇鳳凰新華書店淘寶旗艦店日前正式開業,首日2萬元的銷售業績更是讓其總經理胡小軍大呼意外。目前,淘寶已經進駐了四川新華文軒網絡書店、浙江新華書店博庫書城、北京北發圖書音像專營店、山東新華圖書音像專營、江蘇鳳凰新華等6家新華書店分支機構,大有和噹噹、卓越抗衡之勢。
  • 實體書店銷售遇「寒冬」 姚晨為廈門書店求援
    不久前,「流量女王」姚晨轉發了一條微博,號召網友關注鷺島廈門一間開在百年老宅的書店,此舉引發了眾多網友點讚和廣泛傳播。這家百年老宅書店就是坐落在鼓浪嶼的廈門蟲洞書店。昨日,記者走訪了廈門多家實體書店,了解他們的經營境遇。
  • 再造「實體書店」
    2019年11月,新華書店盛裝回歸開門迎客;2020年3月,永定區圖書館分館開放營業;……這些充滿活力的實體書店,依次「點綴」在張家界各地,掀起一場場文化盛宴。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作者:郭俊傑 作者單位:南陽市新華書店 摘要:校園實體書店是服務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的積極探索。 作為承辦單位,全省各級新華書店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新華書店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指導支持當地校園書店建設推進工作和後期的運營管理工作;制定並下發《新華書店進校園推進及運營管理工作方案》,針對校園書店的場地選址、建設施工、人員配置、業態布局、日常運營等工作流程,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規範與標準。
  • 各地出臺政策扶持 實體書店線下復工線上自救
    3月20日,新華文軒(00811)公眾號發文:我們回來了,在這個春天!正式宣布公司旗下135家實體書店已經全部恢復營業。就在同一天,北京2020年第一批獲得本年度資金扶持的168家實體書店名單向社會公示。經歷兩個月的艱難抗疫,實體書店用恢復營業來迎接春天,而線上閱讀也成為疫情期間書業亮點。
  • 「新華書店還可以這麼美!」
    與曾經的輝煌時期相比,在很多讀者心目中,新華書店作為文化聖地的獨特地位動搖了。近幾年,國家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延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華書店抓住契機不斷努力,對傳統門店改造升級,開設無人書店、24小時書店,建城市書房,打造新的文化地標,老品牌迸發出新光芒。
  • 新華書店轉型 賣書也賣情懷
    書架比傳統的新華書店更高。近年來,唱衰實體書店的聲音不絕於耳。確實,在各大電商、電子書籍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生存基礎受到動搖。如何轉型和再出發,成為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不斷思考的問題。上海新華傳媒在對老牌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上海書城進行轉型的同時,決定推出全新品牌「新華一城書集」。7月24日,「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臺,以人文空間的概念豐富傳統實體書店。
  • 書店之都「上新」!疫情後國內最大實體書店成都開業
    3層近萬平方米麵積,30萬冊的圖書,25個文創及關聯業態,5月30日,「書店之都」成都再上新。文軒BOOKS品牌的第二家店——招商店正式開門迎客,該店不僅是成都城東最大的書店,更是新冠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
  • 新華書店進軍網絡 淘寶上開店抗衡噹噹卓越
    多家新華書店分支機構在淘寶商城做起旗艦店,頗為引人注目。江蘇鳳凰新華書店淘寶旗艦店日前正式開業,首日2萬元的銷售業績更是讓其總經理胡小軍大呼意外。目前,淘寶已經進駐了四川新華文軒網絡書店、浙江新華書店博庫書城、北京北發圖書音像專營店、山東新華圖書音像專營、江蘇鳳凰新華等6家新華書店分支機構,大有和噹噹、卓越抗衡之勢。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90年代的書店 圖片來源於網絡早在1952年,在「公私合營」浪潮中,大部分私營書店都合併到了新華書店。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國有書店(新華書店、古籍書店和外文書店)仍處於絕對主導性地位,作為圖書發行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近乎壟斷了中國全部圖書的發行和銷售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經濟體制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中國圖書發行市場的改革隨之進行。
  • 浙江新華書店在國內首推「無人書店」
    記者從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獲悉,自(8月21日)起,全省173家新華書店集體推出無人「自助購書」服務,讀者僅需通過手機終端的便捷操作,最快兩分鐘就能完成整個購書流程;同時,浙江新華書店機器人導購員「小新」也正式在杭州兩家試點書店亮相上崗,全天候在賣場負責導流導引導購等購書服務。據了解,以「無人書店」為創新理念,「自助購書+機器人」的新型購書模式,在國內尚屬首創。
  • 杭州實體書店出路在哪裡? 進軍網絡學臺灣誠品發展綜合體
    不管怎樣,買書的人還是少了,實體書店市場銷售額呈下降趨勢。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今年1月發布了《201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額達330億元,比去年減少5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39%。這已經是以實體書店為渠道發行的紙質圖書市場第二年出現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