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傳媒學院「顏品·新華書店」環境優雅。
浙江在線11月10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李月紅 通訊員 方揚帆)校園書店,是每一代人熾熱的青春記憶。這裡見證了每個學子曾經的夢想和努力。
今年7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浙江的意見》,積極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社會風尚。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倡導全民閱讀,讓更多的實體書店重返校園,滿足青少年學子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文化需求,也是題中之義。我省以省新華書店集團為龍頭,積極參與校園實體書店建設,並將陣地建設從高校延伸至中小學校園,在全省建起77家實體書店,為青春校園增添文化新氣象。
校園書店 高校文化建設陣地
11月7日中午,正是學生的午餐時間。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一樓的「顏品·新華書店」,熱鬧又安靜。熱鬧的是,七八十個座位座無虛席,不少同學一大早來這裡看書;安靜的是,有的人在看書,有的人在低聲交流,有的人在攝影創作,秩序井然。
「顏品」,一家由省新華書店集團聯合浙江傳媒學院聯合打造的省內最大校園書店。開業兩個月以來,這裡每天都在上演「一座難求」的熱鬧場面。
走進「顏品」,約600平方米的店面呈開放式布局。書店為三進式,一進中島為水系區,靜水細流,浮萍淺臥,沉魚慢遊,水系兩側分布著8張小圓桌,以鏤空書櫃隔斷,切割出一個個半獨立空間,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坐在書桌前看書。
二進區為書店區,高大的書架林立,4萬冊新書分門別類擺放在書架上;周邊再度隔出數個拱形閱讀區,陳列著文學、政治經濟等主題圖書,每個主題區均設有獨立空間。據說有一個女同學太喜歡這裡,一連4天來看書,從早晨8點開門,坐到晚上10點關門,刷新了「顏品」閱讀新紀錄。收銀處做成一個簡潔的休閒吧,據學院後勤負責人繆春華介紹,考慮到學生的消費能力,書店內的飲品都限價銷售。三進區則為一個小舞臺,用於開展學術講座等。
作為一家校園書店,高校文化元素自然少不了。書店整體呈「弧」形,契合校徽上那雙欲飛的翅膀;書店的所有吊燈也如停留在半空中的飛鳥,十分優美;背景牆設計為巨幅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沁園春·雪》。二進區的書店匾額「顏品」由我省書法家鮑賢倫創作。重陽節前夕,學院邀請百餘位老教授來這裡坐坐,不少老先生眼前一亮,「高大上的新華書店開到校園,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
開一家適應新時代高校師生需求的實體書店,一直是學院黨委書記楊立平的心願。她說,高校實體書店建設,既是一所大學的重要文化風景,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今年上半年,學院牽手省新華書店集團投入近百萬元進行場地改建。新學期前,書店正式亮相。
「顏品」,是向全校師生徵求海選出來的店名。它寄託著全校師生對這座實體書店的期望——「顏」,意為「顏值」,一所高素質人才積聚的專業院校,理應有一個高顏值的書店;「品」,意為「品位」,希望每個人能在書店裡涵養「書卷氣」,成長為有品德有品位的人才。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充滿了濃鬱的文化氣息和青春活力,這正是新華書店應該重點服務的市場。隨著一家家校園書店在全省不斷鋪開,新華書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圖書供應渠道,而是一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集成服務商,除提供圖書產品之外,新華書店還更多地參與到校園書店的店面設計、業態整合、運營管理、活動組織等方方面面,這對企業提出了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說,「校園書店的華麗變身,其原動力來自於全省新華書店賣場的轉型升級。近年來,為順應人們對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我省近百家新華書店中心賣場進行提升改造,紛紛轉型文化綜合體,打造城市『文化地標』,贏得了多方讚譽。作為承載著一代代學子青春回憶的實體書店,新華書店理應將更多成功經驗向校園書店建設延伸,為全省學生提供更美好的閱讀服務。」
網紅書店 閱讀場所交流空間
「書店對於高校而言,是一個不能缺少的文化符號。」採訪中,不少大學生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曾幾何時,高校周邊的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也是一所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網絡電商、數字閱讀等衝擊,民營實體書店步履維艱,校園周邊的實體書店也未能倖免。有數據顯示,近半數實體書店從校園周邊消失了。
去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同年11月,省委宣傳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貫徹《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經營上千圖書品種、與高校規模和教學研究需要相適應的校園書店。到2018年,全省基本實現鄉鎮與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全覆蓋。基於此,作為國有文化企業,近年來省新華書店集團加快在全省各地探索校園書店建設。
新需求下如何提供新服務,考驗實體書店的轉型能力。記者了解到,在省新華書店入駐的77家校園店中,分為學校自營、新華直營、三方聯營、學生創業四種合作模式,其初衷是讓實體書店的發展更契合學校的發展需要。
在位於杭州下沙的浙江理工大學,記者見到了另一家「網紅書店」——「浙理時光·新華書店」。作為一個有著創業傳承基因的高校,浙理工的新書店採取了學生創業的模式運營,這也是該校首個服務於學校發展的文創類創業項目。
「浙理時光」位於校園南門的大劇院一樓,毗鄰圖書館、行政樓。說它「網紅」,源於這家開業不到3個月的新書店,已成為下沙留學生群體的漢語學習基地;在剛剛過去的學校120周年校慶活動中,它是所有返校校友必經的一站;更令人佩服的是,截至目前,書店的整體銷售額已超過50萬元。
書店創業團隊5人,由來自不同院系選拔進入創意學院的學生組成。前期由學校與新華書店對接合作事宜,改建場地。9月25日,團隊正式接手新書店。5名學生分工不同,比如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小夥子孟柯,參加過《中國詩詞大會》節目錄製,負責書店的對外宣傳;在過去數年裡,餘航不僅有熟練的書店賣場經驗,還成功創業兩次,所以他負責書店團隊管理。
新書店引入社團閱讀活動,定期開設漢語角,搭建下沙留學生群體的交流空間;整合學校各類設計資源,讓書店閱讀立體起來。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是,借校慶東風,所有文創產品銷售一空,很好地實現了書店的首月銷售目標。
在學校創意教育辦公室負責人曾偉看來,寓教於店,新書店項目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同時可以為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雙創」事業發展作出新的積極探索,讓實體書店的成長真正融入校園教育的發展中去。
實體書店 向中小學校園延伸
在我省,校園書店不僅陸續重返高校,也向中小學校園延伸。來自省新華書店集團的統計,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69家中小學校園書店,其中包括6家小學書店、63家中學書店。
在採訪中學校園書店時,記者特意選取了兩家書店,一家最早的,一家最新的。
在嘉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見到了「讀書」書店的經營人胡仁良。作為全省最早的中學校園書店的試水者,通過與新華書店合作,胡仁良目前在嘉興校園及周邊開了5家書店,服務於7所中學。位於經發區的書店,同時服務同片區的嘉興市三中、四中和五中,學生人數近6000名。
與大學不同,中學的校園書店更注重個性服務。在這家店裡,武俠類書籍是限售的;每天開店時間為中午、傍晚,均選在學生下課休息時間;每到校園閱讀節,書店會將每位師生訂購的新書一一配送到教室。
「儘管學業緊張,高中生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還是很高。」胡仁良告訴記者,從開店至今,每家店每年的平均碼洋保持在30萬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在我省,把實體書店開進中小學校園,正在受到更多校長們的歡迎。而中學校園書店的面孔,也隨著師生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臨海市回浦中學的校園書店,是今年9月1日開業的一家新書店,也是臨海市第一家校園書店。
這裡的校園店,看起來和大學店並沒有太多區別。120平方米空間內,以圖書經營為主業,陳列著文教類、文藝類、科技類、社科類等3000個品種;引進臨海本土品牌「五月文創」,配備文具、毛絨玩具等新穎有趣的產品,有鮮榨果汁、奶茶、咖啡等飲品限價銷售。
不為人知的是,這家書店的合作,竟然不到半小時就談成了。臨海市新華書店總經理楊風景回憶說,今年6月,新華書店嘗試著聯繫回浦中學等幾所學校,希望在緊張的課餘時間為師生提供一個寬鬆的閱讀空間。回浦中學校方立即拍板,主動提出將校園超市搬走,新書店免租金,9月即投入使用。
「校園店的進駐,方便師生們購書,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的課餘休閒場所;有效了打擊校園周邊的盜版圖書市場;不僅增添了學校人文魅力,加快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也擴大了新華書店影響力,樹立『新華新印象』!」楊風景說,開業兩個月,書店共銷售各類圖書及非圖碼洋12萬元,成績快趕上一個小型的門店了。
「很多人覺得在校園書店買幾本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這是多年沉澱所形成的一種強大號召力。希望多年以後,當我回到母校,書店依然還在,我一定會來這裡看看自己年輕時的初心,以及這段青春飛揚的校園歲月。」在浙江傳媒學院採訪時,記者碰到一名就讀於廣播電視學系的大一女生,她正在拍攝關於「最美」的視頻節目,她選擇了「顏品·新華書店」作為拍攝對象,她說,這裡,書店最美。
浙江理工大學「網紅書店」——「浙理時光·新華書店」。
臨海市回浦中學校園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