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20-12-22 東方網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12年1月9日 20:18
來源:東方網 作者:魯琳 選稿:楊洋

  東方網記者魯琳1月9日報導:近來,實體書店生存狀態更是每況愈下。2008年至今,高校周圍校園書店先後倒閉。一些白領書店、二手書店,比如「季風書園」、「小朱書店」也屢陷尷尬。有委員建議,上海可成立針對實體書店的相關基金扶持,鼓勵實體書店多元經營,品牌經營,增加文化附加值或將現有的特色實體書店,作為文化旅遊景點,向外界予以推薦。
  
  自2008年始,一股倒閉潮開始席捲復旦周邊的校園書店。那一年,左岸書店率先倒閉。此後半年,另有3家倒閉。而在今年,即復旦知名的「慶雲書店」離場後,華師大的「心中書社」也早已揮手作別。朱建國委員在其提案中認為原因大致是經營成本低於實體書店的網上書店大量興起。
  
  他建議,可成立專項的基金來扶持「實體」書店。但是,這個專項基金重在引導實體書店向多元、特色轉型,而非直接給予後者資金。同時,可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並從中挑選一些現有的特色實體書店作為旅遊文化景點,向外界推薦。讓未來實體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而是賣故事的地方,還是賣文化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  5月31日,「言幾又」全國第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6月25日,方所重慶店終止營業,6月30日,物外書店漢口店宣布關門歇業……從目前的行情來看,這還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名單。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南方日報訊 (記者/孫嘉琳)上個月,萬有引力書店即將結業的消息傳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從普通老百姓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再到市長對實體書店生死存亡的關注。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誠品生活作為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精神烏託邦「的離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舍。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
  • 北京:扶持實體書店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
    扶持實體書店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王府井、西單圖書大廈今年將改造升級作為北京發行集團總經理,市政協委員龍曉雯的工作就是跟書店打交道。她建議,政府要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有條件的各區都可以配備大型書城,使之成為所在區域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她還透露,今年北京發行集團旗下的王府井圖書大廈和西單圖書大廈都將進行大規模改造。
  • 誠品書店曾連虧15年 演繹實體零售崛起之道
    這些書店不論販賣的書種,還是內部裝潢,或多或少都有著誠品的影子。但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絡書店的擠壓之下,這些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誠品卻日漸壯大,並成為臺灣的文化符號之一。臺灣的人文氛圍是誠品生長的土壤,吳清友曾說,誠品是這個社會裡時空環境下的集體創作。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同樣在臺北市,西門町和天母的誠品不一樣,而信義和敦南的誠品也不一樣。  專業團隊開展「獨門活動」  誠品靠什麼打造自己的獨特品牌?  吳旻潔總結出兩句要訣:誠品是「款待人款待書的空間」,是「帶給人幸福的場所」。
  • 劉明清:網絡時代 我們為什麼還要扶持實體書店?
    也許有人會問,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疾風快馬般的生活節奏下,市場競爭的激烈足以讓人窒息的環境中,既然買書、讀書,乃至獲取知識都可以在網上實現,我們還會需要實體書店嗎?為什麼還要花大力氣去扶持實體書店呢?難到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懷舊情結,還是要做一些「面子工程」?答案是否定的。
  • 人民日報:政府扶持下,實體書店歸來
    據《人民日報》1月18日報導,在熬過了歷時五六年關門閉店的低潮期後,實體書店正在迎來一輪新的復甦。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合肥等國內大城市,國有大型書城與民營特色書店紛紛開設新店。在房租成本、工資成本、網店競爭三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為什麼實體書店不但沒有萎縮,反而逆勢而上呢? 「三聯書店決不能離開海澱區。」
  • 廣州日報: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原標題: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7月18日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臺灣誠品書店:24小時書店值得堅守?
    談到24小時書店,首先跳入腦海的就是臺灣的誠品書店。據悉,十幾年前,誠品曾舉辦了「夢想中的書店」徵文,結果有40%以上的人夢想有一家24小時都開放的書店。誠品隨即推出「閱讀零時差、全天不打烊」的敦南店和京華城店。前不久,臺灣誠品書店舉辦了20周年店慶活動,董事長吳清友表示,計劃兩年內進軍大陸開店。
  • 扶持實體書店,夯實城市文化基礎設施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根據北京實體書店聯席會議辦公室披露的數據,2019年北京市共計有239家書店獲得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共計近1億元。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實體書店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長28.1%。
  • 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位於靜安寺的蒲蒲蘭繪本館,書店的空間設計非常切合兒童心理。 記者 葉辰亮攝  近兩年來,上海推出一系列以政策和資金大力扶持實體書店的舉措取得了階段性實效。這家地段偏遠的小書店周末日均客流能達到五六千人,節假日甚至一天最多接待1.2萬多名顧客,吸引力就在於它的「美」。鍾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表示,正是看到了這些年實體書店的困境,才決定打造這樣一座「最美書店」,為行業發展探索可行的路徑。  鍾書閣的外觀是一棟英式小樓,帶一個高高的穹頂,與周圍泰晤士小鎮的建築風格相融。
  • 反思:誠品書店敦南店「謝幕」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如何轉型破局?5月31日,陪伴臺北人31年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因租約到期正式謝幕,當天數萬讀者湧入和這個24小時不熄燈的書店告別,在2020年開始的幾個月,書店的結業並非個例。「這幾年,在政府扶持、商業支持下,實體書店實現了大發展,可是同質化現象嚴重,書店的空間、位置差不多,個性彰顯不明顯。」王國偉認為,除了市場調節之外,主管部門可多鼓勵差異化的競爭,讓更多的音樂書店、古籍書店、藝術書店等個性化書店湧現出來。
  • 民營書店的堅守①:曾苦撐四年歇業,上海首家租書書店欲重開
    2011年,趙豔蘋的樂開書店成為上海第一家辦理租書許可的書店,在堅持了4年後,不斷上漲的租金、不歸還最後一本書的租書者以及其他各種壓力,讓她做出了艱難的決定,關閉最後一家實體店鋪。2016年,這個不願放棄夢想的獨立書店經營者想在9月重開書店的計劃,因商鋪業主反悔了租金優惠,再次「擱淺」。
  • 拯救實體書店 福建今年擬改造3萬平方米的城市書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駐閩全國政協委員們站位全局,緊密聯繫福建實際,積極建言獻策,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東南網陸續推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系列視頻訪談,將代表、委員們的「北京聲音」帶給各位網友,敬請關注。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深度解讀:中國實體書店發展20年
    1998年,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開業,風頭一時無兩——營業面積超一萬平方米、大手筆的七層零售空間,人山人海繞著大廈排隊。這裡承載著上海80/90後的回憶:開學前必定要來此採購一批教輔書、暑假的避暑聖地、盤腿坐在地上看一下午的書;逛完七層樓的上海書城還不夠,要把福州路上的外文書店、百新文具店、三聯書店都逛一圈,再心滿意足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