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中國實體書店發展20年

2020-12-16 界面新聞

文|銳裘

2020年5月31日,是敦南誠品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

也許它只是今年「書店閉店潮」中的其中一個,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創立於1989年的這家誠品書店意義非凡。它是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曾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TIME》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4小時不熄燈陪伴讀者已逾18萬個小時。而「書店亦是城市精神領地」的宣言,同樣是從對岸的誠品傳來。

「書店」始終是實體商業繞不開的話題。我們通過第12篇《Future Space》內容,試圖回顧過去二十年,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情況。

一方面,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標誌,幾乎已是每座購物中心、商業街區的標配,另一方面,儘管有政府的扶持、地產的優惠、資本的幫助,書店仍逃不開「經營問題」,背後還有更為嘆息的問題:人們都已不再看書。

2000-2013年:電商的降維打擊

在千禧年以前,國人對「書店」的認知,大部分都是新華書店等國字號企業。1998年,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開業,風頭一時無兩——營業面積超一萬平方米、大手筆的七層零售空間,人山人海繞著大廈排隊。

這裡承載著上海80/90後的回憶:開學前必定要來此採購一批教輔書、暑假的避暑聖地、盤腿坐在地上看一下午的書;逛完七層樓的上海書城還不夠,要把福州路上的外文書店、百新文具店、三聯書店都逛一圈,再心滿意足地回家。

△ 上海書城一樓

只是這份被稱為「世紀之交禮物」的大型書城,與其所在的福州路一起,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慢慢隕落。

1999年,當當網成立。次年2月,它獲得風險投資。

同樣是1999年,卓越網成立,並在次年進入網上書店領域,2004年,卓越被亞馬遜全資收購,成為Amazon.com的中國分站。

2010年,京東圖書正式上線,用價格戰強勢進入已被噹噹和卓越佔領的圖書電商市場。7年後,京東宣布市場份額完全超越噹噹,而亞馬遜則在2019年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但它卻在這些年留下了一件重要的產品:Kindle 電子書。

在網際網路技術騰飛的十多年間,圖書電商和數字閱讀的普及,實體書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讀者大量流失,實體書店的數量不斷減少,很多經營多年的書店,悄然從讀者視線中消失。據統計,2005~2013年,國有書店共減少1944家,民營書店共減少3801家。

△ 來源:聚元資本

2013年,廣電總局和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於開展實施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從土地政策、財稅扶持、創業培訓支持、行政審批管理。政府正式免去圖書批發,銷售環節增值稅,撥款3億元人民幣,支持實體書店的開業。

在這之後,實體書店終於進入了復甦期。

2014-2017年:書店黃金三年

對實體書店來說,2014年是行業復甦的關鍵節點。

在這一年,中國實體書店的圖書銷量和銷售額終於高於電商,比去年同比增長了3.26%。不僅是中國市場,就連美國實體書店情況也有上漲,銷量同比增加2.4%。而在2012年和2013年,實體書店整體還處於負增長。

一些書店品牌抓住了政策紅利,在幾年間跟著商業地產布局,迅速在全國鋪開,成為今天年輕人廣為熟知的書店品牌。

新連鎖書店品牌起航

① 言幾又

2006年,成都出現了一個新的書店品牌,叫今日閱讀,在2006年至2012年間,今日閱讀的布局只停留在成都、重慶、昆明等城市。

2013年,創始人但捷對現有品牌進行升級,成立了全新書店品牌,「言幾又」,並於次年在北京中關村開出非西南地區的首家書店。2015年,以「設計」為品牌賣點的言幾又,獲得2600萬元的A輪融資。

② 西西弗書店

西西弗書店英倫風的空間設計一直為用戶稱讚。但其實已有27歲了,首家店於1993年成立於貴州遵義,之後十年時間裡,它同樣一直在西南地區發展。

2013年,西西弗書店首次離開西南,在深圳123Space開設了深圳首店,並迅速在全國鋪店。在2014年,品牌在全國門店數量達20家。

到2018年,西西弗書店已入駐60餘個城市,擁有160餘家圖書零售店和咖啡館、超過100萬個會員。2019年,門店數達到249家。

③ 方所

如果說言幾又和西西弗書店以量取勝。那方所的優勢在於「精」。

2011年,方所在廣州太古匯開出了首家店,更廣為人知的,還是在2015其與成都遠洋太古裡的合作。目前全國門店4家,上海首家店將於今年在陸家嘴開業。

④ 鍾書閣

鍾書閣是從上海走出來的書店品牌,它誕生於2014年4月,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鎮,曾被評為「上海最美書店」。2016年,鍾書閣進駐上海芮歐百貨,此店也是其首個市中心門店。目前,鍾書閣在全國12家門店,其中,上海4家。

書店形態「蛻變」

也是在這斷時間,書店的形態呈肉眼可見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蛻變」有三點:

1. 複合型零售空間

2. 高顏值的空間設計

3. 體驗式消費

新型書店都更複合,咖啡+書+文創產品已經只是標配了。書店轉型背後的助推者來自複合型書店的鼻祖——誠品書店。

在蘇州誠品,你可以看到它的陳列是根據品類來區分的。在美食區,除了有各地風味的食品,居然還有鍋具出售,當然,這裡也擺放著生活方式有關的書籍。

2015年至2017年,「最美書店」頻頻在媒體出現。其中,空間顏值提升的,不只民營書店,還有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企業。

△昔日形象

△ 新華書店的新門頭@港匯店

這家老牌書店的升級豈止在招牌。2017年開業的上海三聯書店寧波分店由義大利大師kokai的工作室操盤,這家3層樓的書店已成為寧波和義大道上的標誌性建築。

△ 三聯書店外觀@寧波

與購物中心一樣,除了外觀升級之外,書店的空間內部開始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節設計。新型書店的店內讓人舒服的地方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坐下來閱讀,可能會有一個如圖書館式的閱讀區,燈光舒適、桌椅是適合閱讀寫字的高度。

高顏值+複合式+體驗式,這三點成了新一代實體書店升級的公式。

如此調整的背後,是用戶對消費需求的提升,當空間場所不只是買東西,空間方通過細節向用戶傳遞的體驗成了它在運營層面上的壁壘。

和購物中心強綁定

從上述幾家書店,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性,書店的拓展與商業地產、購物中心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北上廣深及新一線城市,你很難看到新開業的商場,裡面是沒有書店的。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書店已經成了一個「for地產」的生意。

對購物中心來說,和書店的強綁定有不少「隱形」益處。

首先,書店作為「文化」屬性極強的業態,輔助強調了商場生活方式和社交中心的功能標籤;

其次,書店幫助商場拉動客流,並在一定程度上篩選了特定的人群,例如以設計書為特色的灣裡書香(已閉店)和鍾書閣,對芮歐百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已成規模的連鎖書店擁有活動運營能力和資源,可為購物中心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動;

最重要的是,商業地產憑藉文創相關的內容, 可獲得相應的政策優惠。

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時購物中心租金給他們非常低,有些書店的租金成本僅是總成本10%以下,甚至是免租。

不得不說,2014年至2017年,的確是新一代實體書店的「黃金時期」。

2017年,實體書店再次實現了2.33%的增長,這其中在實體書店中佔絕大多數的民營書店發揮了重要作用。西西弗、言幾又、鍾書閣、方所等品牌民營實體書店進入大眾視野,其連鎖經營勢頭猛增。

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說,線下實體書店的春天又來了。

2018-2019年:表面繁榮,暗藏危機

2018年,伴隨著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故事,實體書店在這一年的關鍵詞是:智慧書店。

天貓與在五角場的志達書店合作,開出了首家天貓無人書店,又憑藉空間顏值,志達書店獲得了巨大的媒體曝光。

△ 志達書店

可惜,「無人書店」、「智慧書店」的噱頭有餘,離真正落地到普及似乎還有很長路要走,再到去年,我們已鮮有看到智慧書店的討論。

同樣的,在經歷了3年的發展,新一代實體書店慢慢呈現出新的問題,快速拓展之後,瓶頸期也開始出現。

△ 來源:《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問題1:品牌同質化問題初現

上文提到,新一代書店的集體蛻變有三點:複合式零售、空間設計、體驗式消費。從消費端來看,選書的大類目差不多,在文創區,選品和供應商也類似,也有咖啡館、閱讀區。當所有書店都往這個方向去邁進時,書店品牌之間的差異點,似乎越來越小。

問題2:書店越開越多,但需求未同步上升

當家門口已有一兩個可以提供基本需求的書店,你還會特意跑去其他區域逛其他店嗎?

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始終保持供需平衡,而目前來看,實體書店供給量不斷提升,但需求量(不只是進店人流,還有銷量)卻並沒有同步擴大。

△ 來源:《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問題3:門店運營力後勁不足

當品牌迅速擴張後,同期運營團隊是否有同步跟上?曾有部分購物中心的同事說,與書店的合作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順心,前期給予了足夠豐厚的租金讓利,希望書店為商場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流量、優質的活動內容、以及持續的話題討論。

但到合作後期,發現並不是所有書店都「給力」。

然而,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致命的。書店之所以會賣不出書,不是因為它被電商替代,而是中國人越來越少看書了。中國人越來越忙,在已經很少的休息時間裡,各類遊戲、視頻節目、直播已瓜分了大半,國人根本沒時間、沒耐心去看完一本書。

一方面,政府、房地產需要書店,要拓展書店;另一方面,消費者普遍沒有意願買書,這讓書店的身份很尷尬。

據開卷數據,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894億,繼續保持增長,同比增長11.3%,其中,網店繼續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為24.7%,碼洋規模達573億元。而實體書店則是負增長,同比下降6.69%,碼洋規模為321億元。

2019上半年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0.82%,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其中,實體店仍然呈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11.72%。

到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將書店行業再次打回「解放前」。

2020年:再次「入冬」

2020年,對實體書店行業來說,是最意想不到。

長達兩個月的閉門防疫,九成實體書店暫停營業,四成書店預計上半年收入將下降50%以上。

於是,我們看到了單向空間發出求救信,並和薇婭合作;看到了南京先鋒書店發起了眾籌、多個獨立書店聯合起來,齊上直播;多家媒體為實體書店發聲,呼籲關注實體書店的發展。

書店還在嘗試更快捷的渠道和消費場景。4月,北京72家實體書店陸續上線美團外賣平臺,只是評價好壞參半。

當月,已確認在上海和杭州兩地開店的日本蔦屋書店,再次宣布入駐成都,同時,該品牌正式宣布了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

蔦屋入華的啟示:

基本能判定,蔦屋書店的經營策略會與大部分國內書店完全不同。事實上,蔦屋其實並不只是名義上的書店,它的盈利有20%來自圖書音像等產品銷售,80%來自特許經營業務。

蔦屋書店背後的集團CCC,本質上是一家擁有大數據的輕資產策劃公司,其核心優勢有三點:生活提案力、策劃力、大數據。

儘管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信息並不多,但相信蔦屋來華後的業務模式基本仍然走的是「輕資產」的內容策劃服務,將核心技術和策劃能力賦能於合作方(空間運營商、書店等)。當門店越開越多,它的數據就會越積越多。

誠品,輝煌不再:

和蔦屋的高調相比,早於它5年進入內地市場的誠品,顯得有些落寞。5月31日閉店的敦南店並不是誠品在今年唯一關的一家店。據媒體報導,上半年誠品已關閉四家店,下半年,這個數字仍然會增長。

而誠品內地市場僅有的兩家店——蘇州金雞湖店、深圳萬象城店,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其中,深圳店已確認將會撤場的消息。

在2015年,誠品蘇州店強勢開業,風頭一時無倆。但這樣的高熱度只維持了幾年。

沒有抓住國內商業地產發展紅利,墨守成規的管理,過於保守的經營策略,缺乏本土化的傳播溝通,都是讓它落後的原因。而同時,國內的書店越開越多,原本的顧客、遊客被大量分流,人們在找不到什麼理由特地去一次誠品打卡。

當品牌提供的產品服務不再稀缺,它便慢慢不再需要。

未知的未來:書店行業需再升級

誠品逐漸低沉,其他書店轉型只求活下去,而蔦屋在這時宣布高調入局……好在,目前實體商業已在復甦,上海實體商業流量已恢復到同比的六到七成,書店人流亦有恢復。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一文曾說:通過一定階段的停業閉店,促使實體書店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這部分書店應該會認真思考消費者在哪裡,怎麼找到他們,怎麼聯絡他們,怎麼讓他們實現購買。

經過百日的疫情停業,書店仍需要集體去思考這些問題:

如何讓顧客進店,並產生消費?如何提供咖啡閱讀之外的體驗服務?

書店的運營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模型?

除了蔦屋書店所倡導的生活提案力,書店還能給消費者創造什麼更多價值?

另一頭,蔦屋書店的開業會不會給國內書店行業一針強心劑,敦促行業轉型?例如,多業態的書店轉型成綜合性文化生活館,或是小型文化綜合體,擅長數據策劃的專精做策劃和選品,擅長供應鏈和技術服務的也會單獨剝離出來。

行業在未來是否能集體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生態系統,這種有標準化、社會化、各司其職的「行業大分工」,可以使得行業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產業鏈,也更有機會盈利。

這是我所期待的。

小結:

希望書店能「活得」更好

這是今年我的第一篇5000字長文,基於這幾年對書店話題的觀察、理解、期盼。

「書店」始終是讓人嘆氣的話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喜歡的書店,但同時,幾乎沒人能幫助它脫離當前的困境。

回首過去20年,書店沒有被電商打倒,沒有被疫情擊垮;如何讓書店「涅槃重生」,而不是一樁「苦」生意,這不能只靠書店行業單打獨鬥,靠的是社會的協同。

無論如何,我相信,書店之於城市、都市人核心的價值都不會變:精神文化的港灣,城市文明的象徵。

縱使時代日新月異,書店都不會離開我們。

Reference:

聚元資本:書店:一個被冷落多年的行業,能否成為新亮點?

新京報網:中國書店產業報告:2019年書店總量已超七萬家

新華網:實體書店發展亟待來一場「行業大分工」

相關焦點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抱著這個想法,我們嘗試聯繫文章的發布者——書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希望採訪國內實體書店行業的專家與運營者,探討城市與書店共生之路。我們的想法得到了書萌的大力支持,書萌的成員孫謙和鄧倩邀請來自重慶、瀋陽、北京、南京等地的書店業內人士做客城事會客廳,與城市規劃師共同探討書店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以三輪討論為基礎,我們共同完成了這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供給」視角下的書店發展研究報告。
  • 行業大咖在長論道實體書店發展
    紅網時刻9月20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通訊員 傅琳) 9月19日上午,中國書刊發行協會城市發行專業委員會第34屆年會在長沙召開。此次年會由中國書刊發行協會城市發行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南新華書店集團長沙市分公司承辦。
  • 北京市就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相關政策解讀來了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委宣傳部2月26日就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該緊急通知提出16條措施,如預撥3月至6月的房租補貼,擴大特色書店(最美書店)評選範圍,進行精準補貼,推動書店向特色化、精品化、專業化方向轉變。
  • 2020中國書店大會:實體書店數量猛漲 鄉村書店異軍突起
    2020中國書店大會近日在京舉行。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實體書店轉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原本以城市為主陣地的實體書店將觸角伸向了鄉村,鄉村書店助力鄉村振興成為2019年實體書店發展的一個亮點。
  • 【研究報告】日本蔦屋2018年以來的實體店面發展解讀
    分鐘閱讀完畢本文以報告的形式聚焦日本蔦屋,作者從蔦屋2018年以來的經營發展概況,蔦屋實體店面的分類,蔦屋新開店面的解讀,以及對蔦屋實體店面發展的分析四個方面,根絕自己的研究與經驗進行了深度解讀,請讀者細細閱讀,希望通過此文能給大家帶來啟發與借鑑。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書店數量為關門書店數量的8倍。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扶持政策精準發力 賦能成都實體書店發展
    今年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當天,成都發布了「建設書香成都,發展實體書店」的三年行動計劃,要在2022年建成「中國書香第一城」。該計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便包括對實體書店的財稅金融支持。在這一計劃發布後不久,新修訂的《成都市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正式出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相關政策扶持種類更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門檻也更低。
  • 北京市出臺方案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根據該意見,北京將採取多項有力措施,大力推動實體書店建設發展,到2020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北京市實體書店專家組組長劉明清當天表示,該《實施意見》提出了實體書店發展的具體目標:「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以特色書店為依託,打造重點街區文化地標和標誌性文化品牌;以社區書店為抓手,打造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到2020年形成以16家綜合書城和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為支點,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江蘇實體書店數量居全國前列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江蘇省城市書店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其中,南京、南通和蘇州的書店數量超過2000家。  在書店運營上,江蘇實體書店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已漸成品牌效應。  2015年,蘇州誠品書店開門營業,吸引諸多文藝青年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打卡。
  • 四川省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四川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四川省建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鄉鎮網點為延伸、數字終端為補充的貫通城鄉的實體書店服務體系。  「今年6月,國家11個部門聯合印發 《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當地時間2015年11月4日,美國西雅圖,亞馬遜創辦20年來的首家實體書店於西雅圖大學村開業。視覺中國圖今年十一月,亞馬遜(Amazon)在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之後,噹噹也宣布即將在長沙開實體店。作為全球網際網路線上零售商的領導者,亞馬遜在實體書店明顯式微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令許多人大為困惑。作為網上書店的延伸,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正嘗試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起來,並改變著傳統書店的功能定位。
  •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出發〔2016〕46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來,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 超過70000家實體書店,2019中國成為世界書店總量最多的國家
    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近日在京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記者獲悉,2019年實體書店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了4 %。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近些年,各大城市的網紅書店紛紛興起,成了文藝青年、小資青年的必打卡之地。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之前生機勃勃的實體書店業遭受重創,較有實力的實體書店停下了市場拓展腳步,而更多的小書店面臨生存危局。1月31日,江西南昌的青苑書店首先發出求助聲音。這家已創辦28年的書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到雲開日出,「我們別無他計,只能推出充值購書卡活動,懇請讀者朋友伸出援手,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 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
    李新鎖 攝中新網太原8月20日電 題: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中新網記者 李新鎖「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讓書店具備城市文化氣質是我們的目標。」20日,在太原某商業區內,和豫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希望通過書店引導更多人形成文化消費習慣。
  • 成都市2020年實體書店扶持資金開始申報了!
    原標題:成都市2020年實體書店扶持資金開始申報了!   2020年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當天,成都發布了「建設書香成都,發展實體書店」的三年行動計劃,要在2022年建成「中國書香第一城」。   該計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便包括對實體書店的財稅金融支持。
  • 美國實體書店遭電商圍剿紛紛關門
    雨果網從《聯商網》2月7日的報導中獲悉,從去年開始,中國很多實體書店紛紛傳出關門的消息,美國的實體書店的情況近年來也不樂觀,兩年前美國第二大連鎖實體書店Borders宣布破產,關閉了全美國六百多家店面中的三分之一,裁掉三分之一、6000多名員工。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