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銳裘
2020年5月31日,是敦南誠品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
也許它只是今年「書店閉店潮」中的其中一個,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創立於1989年的這家誠品書店意義非凡。它是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曾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TIME》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4小時不熄燈陪伴讀者已逾18萬個小時。而「書店亦是城市精神領地」的宣言,同樣是從對岸的誠品傳來。
「書店」始終是實體商業繞不開的話題。我們通過第12篇《Future Space》內容,試圖回顧過去二十年,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情況。
一方面,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標誌,幾乎已是每座購物中心、商業街區的標配,另一方面,儘管有政府的扶持、地產的優惠、資本的幫助,書店仍逃不開「經營問題」,背後還有更為嘆息的問題:人們都已不再看書。
2000-2013年:電商的降維打擊
在千禧年以前,國人對「書店」的認知,大部分都是新華書店等國字號企業。1998年,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開業,風頭一時無兩——營業面積超一萬平方米、大手筆的七層零售空間,人山人海繞著大廈排隊。
這裡承載著上海80/90後的回憶:開學前必定要來此採購一批教輔書、暑假的避暑聖地、盤腿坐在地上看一下午的書;逛完七層樓的上海書城還不夠,要把福州路上的外文書店、百新文具店、三聯書店都逛一圈,再心滿意足地回家。
△ 上海書城一樓
只是這份被稱為「世紀之交禮物」的大型書城,與其所在的福州路一起,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慢慢隕落。
1999年,當當網成立。次年2月,它獲得風險投資。
同樣是1999年,卓越網成立,並在次年進入網上書店領域,2004年,卓越被亞馬遜全資收購,成為Amazon.com的中國分站。
2010年,京東圖書正式上線,用價格戰強勢進入已被噹噹和卓越佔領的圖書電商市場。7年後,京東宣布市場份額完全超越噹噹,而亞馬遜則在2019年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但它卻在這些年留下了一件重要的產品:Kindle 電子書。
在網際網路技術騰飛的十多年間,圖書電商和數字閱讀的普及,實體書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讀者大量流失,實體書店的數量不斷減少,很多經營多年的書店,悄然從讀者視線中消失。據統計,2005~2013年,國有書店共減少1944家,民營書店共減少3801家。
△ 來源:聚元資本
2013年,廣電總局和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於開展實施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從土地政策、財稅扶持、創業培訓支持、行政審批管理。政府正式免去圖書批發,銷售環節增值稅,撥款3億元人民幣,支持實體書店的開業。
在這之後,實體書店終於進入了復甦期。
2014-2017年:書店黃金三年
對實體書店來說,2014年是行業復甦的關鍵節點。
在這一年,中國實體書店的圖書銷量和銷售額終於高於電商,比去年同比增長了3.26%。不僅是中國市場,就連美國實體書店情況也有上漲,銷量同比增加2.4%。而在2012年和2013年,實體書店整體還處於負增長。
一些書店品牌抓住了政策紅利,在幾年間跟著商業地產布局,迅速在全國鋪開,成為今天年輕人廣為熟知的書店品牌。
① 言幾又
2006年,成都出現了一個新的書店品牌,叫今日閱讀,在2006年至2012年間,今日閱讀的布局只停留在成都、重慶、昆明等城市。
2013年,創始人但捷對現有品牌進行升級,成立了全新書店品牌,「言幾又」,並於次年在北京中關村開出非西南地區的首家書店。2015年,以「設計」為品牌賣點的言幾又,獲得2600萬元的A輪融資。
② 西西弗書店
西西弗書店英倫風的空間設計一直為用戶稱讚。但其實已有27歲了,首家店於1993年成立於貴州遵義,之後十年時間裡,它同樣一直在西南地區發展。
2013年,西西弗書店首次離開西南,在深圳123Space開設了深圳首店,並迅速在全國鋪店。在2014年,品牌在全國門店數量達20家。
到2018年,西西弗書店已入駐60餘個城市,擁有160餘家圖書零售店和咖啡館、超過100萬個會員。2019年,門店數達到249家。
③ 方所
如果說言幾又和西西弗書店以量取勝。那方所的優勢在於「精」。
2011年,方所在廣州太古匯開出了首家店,更廣為人知的,還是在2015其與成都遠洋太古裡的合作。目前全國門店4家,上海首家店將於今年在陸家嘴開業。
④ 鍾書閣
鍾書閣是從上海走出來的書店品牌,它誕生於2014年4月,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鎮,曾被評為「上海最美書店」。2016年,鍾書閣進駐上海芮歐百貨,此店也是其首個市中心門店。目前,鍾書閣在全國12家門店,其中,上海4家。
也是在這斷時間,書店的形態呈肉眼可見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蛻變」有三點:
1. 複合型零售空間
2. 高顏值的空間設計
3. 體驗式消費
新型書店都更複合,咖啡+書+文創產品已經只是標配了。書店轉型背後的助推者來自複合型書店的鼻祖——誠品書店。
在蘇州誠品,你可以看到它的陳列是根據品類來區分的。在美食區,除了有各地風味的食品,居然還有鍋具出售,當然,這裡也擺放著生活方式有關的書籍。
2015年至2017年,「最美書店」頻頻在媒體出現。其中,空間顏值提升的,不只民營書店,還有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企業。
△昔日形象
△ 新華書店的新門頭@港匯店
這家老牌書店的升級豈止在招牌。2017年開業的上海三聯書店寧波分店由義大利大師kokai的工作室操盤,這家3層樓的書店已成為寧波和義大道上的標誌性建築。
△ 三聯書店外觀@寧波
與購物中心一樣,除了外觀升級之外,書店的空間內部開始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節設計。新型書店的店內讓人舒服的地方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坐下來閱讀,可能會有一個如圖書館式的閱讀區,燈光舒適、桌椅是適合閱讀寫字的高度。
高顏值+複合式+體驗式,這三點成了新一代實體書店升級的公式。
如此調整的背後,是用戶對消費需求的提升,當空間場所不只是買東西,空間方通過細節向用戶傳遞的體驗成了它在運營層面上的壁壘。
從上述幾家書店,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性,書店的拓展與商業地產、購物中心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北上廣深及新一線城市,你很難看到新開業的商場,裡面是沒有書店的。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書店已經成了一個「for地產」的生意。
對購物中心來說,和書店的強綁定有不少「隱形」益處。
首先,書店作為「文化」屬性極強的業態,輔助強調了商場生活方式和社交中心的功能標籤;
其次,書店幫助商場拉動客流,並在一定程度上篩選了特定的人群,例如以設計書為特色的灣裡書香(已閉店)和鍾書閣,對芮歐百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已成規模的連鎖書店擁有活動運營能力和資源,可為購物中心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動;
最重要的是,商業地產憑藉文創相關的內容, 可獲得相應的政策優惠。
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時購物中心租金給他們非常低,有些書店的租金成本僅是總成本10%以下,甚至是免租。
不得不說,2014年至2017年,的確是新一代實體書店的「黃金時期」。
2017年,實體書店再次實現了2.33%的增長,這其中在實體書店中佔絕大多數的民營書店發揮了重要作用。西西弗、言幾又、鍾書閣、方所等品牌民營實體書店進入大眾視野,其連鎖經營勢頭猛增。
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說,線下實體書店的春天又來了。
2018年,伴隨著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故事,實體書店在這一年的關鍵詞是:智慧書店。
天貓與在五角場的志達書店合作,開出了首家天貓無人書店,又憑藉空間顏值,志達書店獲得了巨大的媒體曝光。
△ 志達書店
可惜,「無人書店」、「智慧書店」的噱頭有餘,離真正落地到普及似乎還有很長路要走,再到去年,我們已鮮有看到智慧書店的討論。
同樣的,在經歷了3年的發展,新一代實體書店慢慢呈現出新的問題,快速拓展之後,瓶頸期也開始出現。
△ 來源:《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問題1:品牌同質化問題初現
上文提到,新一代書店的集體蛻變有三點:複合式零售、空間設計、體驗式消費。從消費端來看,選書的大類目差不多,在文創區,選品和供應商也類似,也有咖啡館、閱讀區。當所有書店都往這個方向去邁進時,書店品牌之間的差異點,似乎越來越小。
問題2:書店越開越多,但需求未同步上升
當家門口已有一兩個可以提供基本需求的書店,你還會特意跑去其他區域逛其他店嗎?
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始終保持供需平衡,而目前來看,實體書店供給量不斷提升,但需求量(不只是進店人流,還有銷量)卻並沒有同步擴大。
△ 來源:《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問題3:門店運營力後勁不足
當品牌迅速擴張後,同期運營團隊是否有同步跟上?曾有部分購物中心的同事說,與書店的合作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順心,前期給予了足夠豐厚的租金讓利,希望書店為商場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流量、優質的活動內容、以及持續的話題討論。
但到合作後期,發現並不是所有書店都「給力」。
然而,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致命的。書店之所以會賣不出書,不是因為它被電商替代,而是中國人越來越少看書了。中國人越來越忙,在已經很少的休息時間裡,各類遊戲、視頻節目、直播已瓜分了大半,國人根本沒時間、沒耐心去看完一本書。
一方面,政府、房地產需要書店,要拓展書店;另一方面,消費者普遍沒有意願買書,這讓書店的身份很尷尬。
據開卷數據,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894億,繼續保持增長,同比增長11.3%,其中,網店繼續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為24.7%,碼洋規模達573億元。而實體書店則是負增長,同比下降6.69%,碼洋規模為321億元。
2019上半年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0.82%,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其中,實體店仍然呈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11.72%。
到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將書店行業再次打回「解放前」。
2020年,對實體書店行業來說,是最意想不到。
長達兩個月的閉門防疫,九成實體書店暫停營業,四成書店預計上半年收入將下降50%以上。
於是,我們看到了單向空間發出求救信,並和薇婭合作;看到了南京先鋒書店發起了眾籌、多個獨立書店聯合起來,齊上直播;多家媒體為實體書店發聲,呼籲關注實體書店的發展。
書店還在嘗試更快捷的渠道和消費場景。4月,北京72家實體書店陸續上線美團外賣平臺,只是評價好壞參半。
當月,已確認在上海和杭州兩地開店的日本蔦屋書店,再次宣布入駐成都,同時,該品牌正式宣布了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
蔦屋入華的啟示:
基本能判定,蔦屋書店的經營策略會與大部分國內書店完全不同。事實上,蔦屋其實並不只是名義上的書店,它的盈利有20%來自圖書音像等產品銷售,80%來自特許經營業務。
蔦屋書店背後的集團CCC,本質上是一家擁有大數據的輕資產策劃公司,其核心優勢有三點:生活提案力、策劃力、大數據。
儘管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信息並不多,但相信蔦屋來華後的業務模式基本仍然走的是「輕資產」的內容策劃服務,將核心技術和策劃能力賦能於合作方(空間運營商、書店等)。當門店越開越多,它的數據就會越積越多。
誠品,輝煌不再:
和蔦屋的高調相比,早於它5年進入內地市場的誠品,顯得有些落寞。5月31日閉店的敦南店並不是誠品在今年唯一關的一家店。據媒體報導,上半年誠品已關閉四家店,下半年,這個數字仍然會增長。
而誠品內地市場僅有的兩家店——蘇州金雞湖店、深圳萬象城店,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其中,深圳店已確認將會撤場的消息。
在2015年,誠品蘇州店強勢開業,風頭一時無倆。但這樣的高熱度只維持了幾年。
沒有抓住國內商業地產發展紅利,墨守成規的管理,過於保守的經營策略,缺乏本土化的傳播溝通,都是讓它落後的原因。而同時,國內的書店越開越多,原本的顧客、遊客被大量分流,人們在找不到什麼理由特地去一次誠品打卡。
當品牌提供的產品服務不再稀缺,它便慢慢不再需要。
誠品逐漸低沉,其他書店轉型只求活下去,而蔦屋在這時宣布高調入局……好在,目前實體商業已在復甦,上海實體商業流量已恢復到同比的六到七成,書店人流亦有恢復。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一文曾說:通過一定階段的停業閉店,促使實體書店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這部分書店應該會認真思考消費者在哪裡,怎麼找到他們,怎麼聯絡他們,怎麼讓他們實現購買。
經過百日的疫情停業,書店仍需要集體去思考這些問題:
如何讓顧客進店,並產生消費?如何提供咖啡閱讀之外的體驗服務?
書店的運營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模型?
除了蔦屋書店所倡導的生活提案力,書店還能給消費者創造什麼更多價值?
另一頭,蔦屋書店的開業會不會給國內書店行業一針強心劑,敦促行業轉型?例如,多業態的書店轉型成綜合性文化生活館,或是小型文化綜合體,擅長數據策劃的專精做策劃和選品,擅長供應鏈和技術服務的也會單獨剝離出來。
行業在未來是否能集體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生態系統,這種有標準化、社會化、各司其職的「行業大分工」,可以使得行業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產業鏈,也更有機會盈利。
這是我所期待的。
希望書店能「活得」更好
這是今年我的第一篇5000字長文,基於這幾年對書店話題的觀察、理解、期盼。
「書店」始終是讓人嘆氣的話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喜歡的書店,但同時,幾乎沒人能幫助它脫離當前的困境。
回首過去20年,書店沒有被電商打倒,沒有被疫情擊垮;如何讓書店「涅槃重生」,而不是一樁「苦」生意,這不能只靠書店行業單打獨鬥,靠的是社會的協同。
無論如何,我相信,書店之於城市、都市人核心的價值都不會變:精神文化的港灣,城市文明的象徵。
縱使時代日新月異,書店都不會離開我們。
Reference:
聚元資本:書店:一個被冷落多年的行業,能否成為新亮點?
新京報網:中國書店產業報告:2019年書店總量已超七萬家
新華網:實體書店發展亟待來一場「行業大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