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實體書店開進商業區,成為喧囂都市中的安靜所在。 李新鎖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0日電 題: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

中新網記者 李新鎖

「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讓書店具備城市文化氣質是我們的目標。」20日,在太原某商業區內,和豫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希望通過書店引導更多人形成文化消費習慣。

2019年,在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太原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佳數字閱讀城市」。此前,太原頻頻入選「亞馬遜中國最愛閱讀城市榜」。

其間,太原實體書店在沉寂多年之後,開始復甦、回歸,並密集入住商業區,成為喧囂城市中的一片安靜所在。

中午時分,地處繁華商業區的和豫書齋門臉素淨。臨街一側,落地玻璃牆上,「以傳承示尊重」「閱百家以求索,偷半日可得閒」等標語醒目突出。此時,書齋周邊,火鍋店裡人聲鼎沸,翻騰的食材和四散的水汽交織出一片煙火氣。

走進和豫書齋,放下身後的紗簾,世界瞬間隔絕開來。「圖書、文創、飲品、沙龍是經營項目,和傳統書店相比,獨立書店大多不倚重圖書零售,而將重點放在閱讀服務、文創產品等。」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受運營成本、商業模式等影響,實體書店一度式微。

漫步書齋,隨意翻閱架上圖書,既有《浮生六記》等經典,也有《中國文學史》《唐詩雜論》等學術專著。柔和燈光下,讀者或坐或站,均專注閱讀,偶爾抬頭環顧四周。

閆續說,對大眾來說,書店是一個親近感比較高的消費環境。商業體邀請書店入住,「意在豐富業態、吸引潛在客戶」,部分商業體能給書店一些優惠。

在經營書店的同時,閆續也是一位資深書友。「很多人都是抱著一種情懷開書店。」閆續說,和豫書齋從一開始就努力融入這座城市。希望能引導更多人進行深度閱讀、文化消費。

實體書店開進商業區,成為喧囂都市中的安靜所在。 李新鎖 攝

2015年,王宇琦創辦喜閱書吧。4年間,書吧一路從山西晉城開進太原、大同等地商業區。「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民眾精神文化需求逐漸提升,實體書店迎來發展契機。」王宇琦說,商業競爭加劇,部分商業體願意用優惠的租金吸引書店入住,以此提升形象、豐富業態。

在他看來,城市物質消費活躍,文化消費卻很欠缺。上述書店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文化消費、培育大眾閱讀習慣」。

5年前,山西運城人「小志」在太原開設「後舍間概念書店」。作為當地獨立書店拓荒人,他見證了實體書店的回歸。

「起初就是想給讀者提供一個安靜閱讀的地方,同時能帶來一定收益。」小志說,實體書店永遠不會消失,大眾對書店的認可依然很高。每到周末,書店往往一座難求。

近年來,小志嘗試「書店+X」模式,一些機場、商業體慕名前來合作。他的書店隨之在太原、廈門等地機場鋪開。

「有了這份理想,就要為她埋單。」小志說,希望每一家書店都能很好地活下去。

近年來,太原實體書店數量增長明顯,逐漸成為商業體的標配。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體大多位置優越、客流量大,文化和商業融為一體,通過體驗可以帶動消費,這是一種趨勢。(完)

相關焦點

  • 太原新添一家新型實體書店「24小時不打烊」
    島上書店一角。 蘆燕娟攝本版製圖:薛海鷗一座城市需要書店的燈光去照亮——在這個物質豐富,信息閱讀碎片化的時代,靜下心來找個地方讀書成了很多人新的追求。書店在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之後來了一次華麗轉身,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耳目一新。相比傳統書店,新型實體書店更加注重功能性和舒適性,將咖啡、鮮花、文創作品等搬進書店,書店元素多樣化,其中以「24小時不打烊」最引人注目。4月21日,記者來到島上書店,省城新添的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可以住宿的書店在東京的繁華商業區池袋地區的火車站附近,一家近來日本最火的書店「東京書與床」棲居在一棟普通寫字樓的七層。
  • 拯救實體書店 福建今年擬改造3萬平方米的城市書店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吳志明提交了六份提案,大多涉及文化產業領域,如中小學圖書市場館配、實體書店保護,以及增加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等。3月19日,參加完全國兩會,從北京返回福州的吳志明,在東南網演播廳接受了專訪,為廣大網友帶來了北京的聲音。
  • 扶持實體書店,夯實城市文化基礎設施
    ▲在北京,實體書店將成為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礎設施,承載起城市的品位,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底蘊。資料圖。實體書店獲近億元扶持,數目增加近三成,這顯示今年北京市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工作已順利完成並初見成效。根據去年7月發布的《北京市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北京將採取多項措施,推動實體書店建設發展,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實現「一區一書城」。
  • 北京市出臺方案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根據該意見,北京將採取多項有力措施,大力推動實體書店建設發展,到2020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北京市實體書店專家組組長劉明清當天表示,該《實施意見》提出了實體書店發展的具體目標:「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以特色書店為依託,打造重點街區文化地標和標誌性文化品牌;以社區書店為抓手,打造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到2020年形成以16家綜合書城和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為支點,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線上書店線下開店 實體書店該如何轉型應對?
    過去的十年裡,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這也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測,實體書店是否已經日薄西山,將被線上書店給代替?不過,最近的兩條新聞卻讓人對這種猜測再度起疑,線上書店的兩大巨頭當當網和亞馬遜都逆勢而上,在線下開起了實體書店。
  • 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最有氣質的景點
    據經濟日報報導,近兩年,陝西西安市實體書店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西安新增實體書店增長數量全國第一,形成「書店+教育+文化+旅遊+IP+體驗+研學+服務」多元發展布局。這其實是全國各城市書店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知識和信息載體的形式怎樣發展變化,書店特有的作用不會改變。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北京:扶持實體書店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
    加大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龍曉雯介紹,北京每萬人擁有實體書店不到1家,這一指標明顯低於倫敦、紐約、東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分布也不均衡,城六區書店較多,其中又以東城和西城最為密集,郊區書店較少,回龍觀、望京、天通苑這些新建大型社區,書店也比較少。
  • 幫扶實體書店 如何因時而變
    作為出版專家,他更理解實體書店獲得土地政策支持利好的意義。  「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空間、需要地段,從土地政策入手去解決,是根本保障。」程三國坦言,這一實體書店行業呼籲了許多年的訴求,如今終於成真,「以後開發商拿地可能不僅要比建多少自住房,還要比能給書店留多少空間。」  其實,在扶持政策出臺之前,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基本面已經向好。
  • 階梯式閱覽區,5米高書架,書架隧道……實體書店再次進駐濟南泉城路
    濟南核心商業區泉城路再次迎來實體書店進駐。5月1日,在泉城路中段的山東國際時尚創意中心四樓,一家集圖書銷售借閱、茶飲咖啡為一體的書店迎來首批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網絡書店的衝擊,日漸上漲的房租,作為城市文化名片的實體書店數量最近幾年一直在減少,2019年8月份位於恒隆廣場的品聚書吧關停搬離,泉城路周邊的書店只剩三家。
  • 太原北美新天地裡的西西弗書店,集精緻、美貌、小資、智慧於一身
    作為長期入駐在熱鬧商場中的城市書屋,亦或是作為一家全國性主題體驗連鎖書店,西西弗在全國60多個城市已擁有210多家的實體連鎖店與意式咖啡館。不論是太原北美新天地中的西西弗書店,還是鄭州華潤萬象城中的西西弗書店,又或是西安MOMOPARK購物中心裡的西西弗書店,它始終秉著著裝修大氣統一、服務態度到位、環境幽靜舒適等原則,從而吸引大眾,在眾多實體書店中脫穎而出。
  • 實體書店選址有學問 影響自身定位
    原標題:從選址看實體書店的商業邏輯   無論是開設24小時書店引領潮流的三聯韜奮書店,在商業區吸引年輕人的單向街書店,還是主打電影圖書的庫布裡克書店,亦或是銷售原版進口書籍充滿國際範兒的PAGE ONE,單從選址上就可以看出這些實體書店的商業邏輯。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從非一線城市收集的數據樣本數高達885份,佔全部問卷的86.7%。參與調查的書店所在城市如下圖所示: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02對疫情之下各類實體書店境遇的宏觀判斷疫情之下,聲音很多。
  • 再造「實體書店」
    再造「實體書店」——張家界「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觀察一場大棋局,正在張家界書店行業悄悄落子:2019年1月,永定區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2019年4月,市城區5家自助圖書館對市民開放;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從非一線城市收集的數據樣本數高達885份,佔全部問卷的86.7%。參與調查的書店所在城市如下圖所示: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對疫情之下各類實體書店境遇的宏觀判斷疫情之下,聲音很多。
  • 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
    隨著復工復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復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成為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實體書店「戴著口罩」復店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 人民日報:政府扶持下,實體書店歸來
    據《人民日報》1月18日報導,在熬過了歷時五六年關門閉店的低潮期後,實體書店正在迎來一輪新的復甦。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合肥等國內大城市,國有大型書城與民營特色書店紛紛開設新店。在房租成本、工資成本、網店競爭三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為什麼實體書店不但沒有萎縮,反而逆勢而上呢? 「三聯書店決不能離開海澱區。」
  • 24小時書店扎堆出現 成實體書店「自救良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給三聯書店回信:「希望你們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  作家王蒙說,24小時書店很有意義,是新的創舉,在網絡的衝擊下,實體書店未來依然大有可為,「由於網絡購書便捷,實體書店受到衝擊,很多實體書店正在積極回應,使得我們的書店環境越來越優美,服務更豐富,使得我們的實體書店成為文化地標。」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一、實體書店進校園現狀分析 為推動實體書店進校園(簡稱校園書店),2017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做了重點安排,一是會同教育廳、文明辦、團省委、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臺聯合文件(《河南省「實體書店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豫宣通〔2017〕56號),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做統一部署,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進校園」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