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開進商業區,成為喧囂都市中的安靜所在。 李新鎖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0日電 題: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
中新網記者 李新鎖
「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讓書店具備城市文化氣質是我們的目標。」20日,在太原某商業區內,和豫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希望通過書店引導更多人形成文化消費習慣。
2019年,在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太原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佳數字閱讀城市」。此前,太原頻頻入選「亞馬遜中國最愛閱讀城市榜」。
其間,太原實體書店在沉寂多年之後,開始復甦、回歸,並密集入住商業區,成為喧囂城市中的一片安靜所在。
中午時分,地處繁華商業區的和豫書齋門臉素淨。臨街一側,落地玻璃牆上,「以傳承示尊重」「閱百家以求索,偷半日可得閒」等標語醒目突出。此時,書齋周邊,火鍋店裡人聲鼎沸,翻騰的食材和四散的水汽交織出一片煙火氣。
走進和豫書齋,放下身後的紗簾,世界瞬間隔絕開來。「圖書、文創、飲品、沙龍是經營項目,和傳統書店相比,獨立書店大多不倚重圖書零售,而將重點放在閱讀服務、文創產品等。」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受運營成本、商業模式等影響,實體書店一度式微。
漫步書齋,隨意翻閱架上圖書,既有《浮生六記》等經典,也有《中國文學史》《唐詩雜論》等學術專著。柔和燈光下,讀者或坐或站,均專注閱讀,偶爾抬頭環顧四周。
閆續說,對大眾來說,書店是一個親近感比較高的消費環境。商業體邀請書店入住,「意在豐富業態、吸引潛在客戶」,部分商業體能給書店一些優惠。
在經營書店的同時,閆續也是一位資深書友。「很多人都是抱著一種情懷開書店。」閆續說,和豫書齋從一開始就努力融入這座城市。希望能引導更多人進行深度閱讀、文化消費。
實體書店開進商業區,成為喧囂都市中的安靜所在。 李新鎖 攝
2015年,王宇琦創辦喜閱書吧。4年間,書吧一路從山西晉城開進太原、大同等地商業區。「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民眾精神文化需求逐漸提升,實體書店迎來發展契機。」王宇琦說,商業競爭加劇,部分商業體願意用優惠的租金吸引書店入住,以此提升形象、豐富業態。
在他看來,城市物質消費活躍,文化消費卻很欠缺。上述書店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文化消費、培育大眾閱讀習慣」。
5年前,山西運城人「小志」在太原開設「後舍間概念書店」。作為當地獨立書店拓荒人,他見證了實體書店的回歸。
「起初就是想給讀者提供一個安靜閱讀的地方,同時能帶來一定收益。」小志說,實體書店永遠不會消失,大眾對書店的認可依然很高。每到周末,書店往往一座難求。
近年來,小志嘗試「書店+X」模式,一些機場、商業體慕名前來合作。他的書店隨之在太原、廈門等地機場鋪開。
「有了這份理想,就要為她埋單。」小志說,希望每一家書店都能很好地活下去。
近年來,太原實體書店數量增長明顯,逐漸成為商業體的標配。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體大多位置優越、客流量大,文化和商業融為一體,通過體驗可以帶動消費,這是一種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