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選址有學問 影響自身定位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從選址看實體書店的商業邏輯 

  無論是開設24小時書店引領潮流的三聯韜奮書店,在商業區吸引年輕人的單向街書店,還是主打電影圖書的庫布裡克書店,亦或是銷售原版進口書籍充滿國際範兒的PAGE ONE,單從選址上就可以看出這些實體書店的商業邏輯。對於一家實體書店來說,選擇正確的地理位置,不僅有助於培養受眾人群,找準適合出售的圖書品類,同時對自身的盈利也同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為實體書店找到合適的位置,就已經找到了走向成功的鑰匙。

  商圈 客流大是書店盈利保障

  對於實體書店來說,選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直接決定了書店能否生存下去,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身定位,是實體書店經營的第一要素。很多書店為了保證客流量,在選址的時候會青睞商圈。位於朝陽大悅城4樓的單向街書店店長鄒棟林說:「單向街書店選擇在商場裡,是因為客流量較多,對書店的盈利能夠提供保障,商圈裡的年輕人比較多,單向街的大部分讀者都是年齡在25-35歲的企業白領,正好符合書店的受眾人群。」

  除了單向街書店,PAGE ONE書店的選址也定位在商貿圈。PAGE ONE在北京有國貿店、頤堤港店、三裡屯店,均位於北京的高端消費區,而PAGE ONE的圖書消費人群與其相同。據PAGE ONE市場部負責人張瑩介紹,北京的三家店英文原版書的比例都達到了65%以上,書店的讀者主要為20-35歲熱愛時尚的年輕人,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可以閱讀原版書籍的、收入水平中高端人群。找到合適的地理位置,能使實體書店的運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書店在選址時,首先關注的就是客流量,現在商圈已經成為很多實體書店的優先選址地點。

  街道 高辨識度培養新讀者

  三聯韜奮書店的第一家店面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第二家書店在清華大學東門附近。相比在商貿圈的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將目光瞄準在了街道。在街道上建設獨立的書店,內部面積會相對較大,而且讀者進出比較方便,地理位置比較明顯,實體書店的辨識度較強。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表示,相比在商圈裡的實體書店,在街道上的書店更方便舉辦相關的讀書活動,對書店營業時間的設定也比較自由。

  資深出版人張金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實體書店的選址非常重要,人氣、租金、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等都與選址有關。根據選址找到書店的定位、圖書的品類、基本的運營模式,而且圖書籤售、作者講座、名人沙龍等活動在地段好、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活動效果,對培養書店的知名度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社區 氛圍相符成就有利位置

  在張金看來,傳統的大型書城模式已經沒落,現在是書店細分、體現自身優勢的時代。從一家書店的選址就可以了解到這家書店的特色以及細分的方向。以庫布裡克書店為例,坐落在當代MOMA社區內,周圍的建築藝術氣息濃厚、藝術商店的種類也較多,與庫布裡克注重藝術類圖書的特性重疊。北京庫布裡克書店店長王婉君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書店的對面就是百老匯電影中心,是一家知名的藝術電影院線,很多人在觀看電影後會到書店裡逛一逛,而且書店內電影圖書的種類較多。

  「書店選址的原則就是繁華的地段、成熟的商業圈、學術氛圍濃厚,人們購買能力較強的地方。根據所選地理位置設置適合讀者購買的圖書,考慮書店的整體裝修、空間布置等因素。」張作珍強調。

  由於網絡書商的衝擊,實體書店需要細分化,在選址上還要考慮到周邊因素並與其他業務相結合。「攝影圖書與攝影器材商店、兒童圖書與少兒用品店、教育類圖書與培訓機構等,利用環境條件挖掘潛在的用戶人群。」張金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視覺中國圖今年十一月,亞馬遜(Amazon)在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之後,噹噹也宣布即將在長沙開實體店。作為全球網際網路線上零售商的領導者,亞馬遜在實體書店明顯式微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令許多人大為困惑。作為網上書店的延伸,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正嘗試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起來,並改變著傳統書店的功能定位。
  • 校園書店難以找到自身的定位 究竟如何轉型?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校園實體書店。不過,面臨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因素的衝擊,校園書店外觀上的變樣,並未帶來人氣的顯著提升。以筆者所在大學為例。多家校園書店被整合為兩家。重建後,書店規模更大、地段更好、裝修更高級。可是,我每次路過時,透過明亮的玻璃幕牆,經常發現裡面少有人跡,書店為讀者閱讀安置的精緻蒲墊時常空著。偶爾去一次書店,大多顧客是校外觀光人士,本校學生反而少。校園書店幾乎成了紀念品店和觀光景點了。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上海將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書店。「十二五」期間每年將保證至少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的使用。[詳細]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作為承辦單位,全省各級新華書店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新華書店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指導支持當地校園書店建設推進工作和後期的運營管理工作;制定並下發《新華書店進校園推進及運營管理工作方案》,針對校園書店的場地選址、建設施工、人員配置、業態布局、日常運營等工作流程,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規範與標準。
  • 再造「實體書店」
    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張家界新華書店 記者 李成義 攝書牆高聳,書架錯落,柔和的色調,溫暖的燈光,咖啡、奶茶置於書旁……這是張家界新華書店重新開業後的一角風景。店內書品豐富,各有分區。一樓,有社科、經濟類圖書的高大上,亦有本土作家作品陳列專欄的接地氣。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除了直播帶貨,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還開展了同城配送,盲袋選書,線上讀書會,儲值反贈,線上課程等自救方式。這些風暴中的倒逼行為,讓實體書店有了更多的可能。實體書店一路走來本就風風雨雨。2000年到2004年,有70%以上的實體書店開始轉型歇業,甚至倒閉。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如同當初上海的季風書園關張一樣,每一家實體書店撐不下去的最後一天,往往是其「迴光返照」、最為高光的時刻,不少讀者恍然大悟一般想起好像身邊是有這麼家書店存在,不約而同地衝到店門口拍照留念,頗有幾分黑色幽默意味。同樣,你要是指責現在的人不看書、不買書,也不是事實。
  • 美國實體書店遭電商圍剿紛紛關門
    就在兩年前,媒體還在大肆討論巴諾書店為何在電子書和網上書店的競爭下,還可以繼續維持經營,而如今巴諾書店已經開始陸續關門,讓人驚訝實體書店紛紛倒下的速度如此之快,也令人擔憂實體書店真的會消失。 去年夏天洛杉磯最老的書店之一、有104年歷史的威廉士書店(Williams Book Store)關門,讓當地很多老顧客傷心,這間書店於1909年開業,伴隨著不少人成長,甚至伴隨著他們的兒孫成長,然而在印刷書業逐步向網絡零售轉型的今天,它也成為又一個被淘汰的「老傢伙」。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文化行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中小微文化企業壓力更大。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國有書店方面即使有損失,也就是停業閉店階段的營業收入,對於只有零售業務的國有書店可能壓力會大一些,但也可以通過集團內部指標及任務的調整予以化解。對於同時擁有零售及教材教輔業務的新華書店,此次疫情對於營業收入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未來有補充可能。3、部分線上線下同時設店以及新模式的書店品牌,不要急於表達模式的優越性,先擺好自身定位。
  • 2019年全國書店淨增約3500家,實體書店為何「彎彎扁擔不斷」
    更多的實體書店,則依靠打折賣卡、福利盲袋、線上讀書會等活動,加上直播、外賣等新的銷售方式,以期度過寒冬,努力存活下去。相比之下,這些進駐大型商場和熱門商圈的實體書店,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有新店擴張,且佔地面積大、室內裝潢美、時尚到炫目,迅速躥升為「網紅」打卡之地。這種反差,不免令人困惑。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部分線上線下同時設店以及新模式的書店品牌,不要急於表達模式的優越性,先擺好自身定位。線上線下同時設店的書店品牌,實質上還是網絡的出版物分銷商。雖然在線下開設實體店面,但是需要根據收入來源確定歸屬類型,回歸線下開設的實體書店,不能將其完全視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實體書店看待,還是需要將線上、線下合併看待。同時,這些品牌的線下實體書店可以基於統一採購獲得比一般實體書店更為有利的圖書折扣。
  • 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
    隨著復工復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復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成為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實體書店「戴著口罩」復店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 海淀山後這些地方,有望建設實體書店!居住配套更加完善!
    今年,海澱區計劃新開116家實體書店!根據目前所得知的情況,海澱北部各鎮也都將有實體書店的布局,建成後在文化服務配套上,將更加完善。安河家園小區緊鄰地鐵16號線,現有常住人口2萬餘人,小區內還沒有實體書店,當前大部分底商正在招租中,計劃建設的實體書店位於七裡小區底商的二層,面積約400平米,建成後不但可以為本片區提供文化服務,還能輻射到周邊居民,滿足地區居民對實體書店等文化設施的強烈需求。
  • 電商和成本上漲雙重夾擊 中山實體書店春天還遠嗎?
    但如今,書店行業又逆勢來襲,那麼,書店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有哪些利好消息?書店行業的寒冬是否已經過去,實體書店真的迎來了明媚的春天?這些如雨後春筍一般崛起的新書店,會給中山書店行業帶來怎樣的新風尚和發展契機?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不過,定位「專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在學術圈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無法擺脫「小眾化」經營的困境,很難拓展消費群體,擴大銷售範圍。 專業化的定位與小眾化的經營,亦導致海疆學術書店抗風險能力較差。2010年,因租金成本問題,它從位於廈門大學內的原址搬到位於大生裡的一處倉庫經營——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內,木架、鐵架混搭,環境稍顯陳舊。
  • 實體書店銷售遇「寒冬」 姚晨為廈門書店求援
    昨日,記者聯繫廈門蟲洞書店運營總監支小雪,她告訴記者,書店位於鼓浪嶼,一直以鼓浪嶼文化為經營中心點。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網際網路的巨大影響,線下經營變得越來越艱難,對此,他們一直在尋找多元化經營之路,期望能實現突破。例如,在書店二樓設置「愛在廈門」體驗館,增加咖啡和飲品等產品,經營總體平穩。然而,此次的疫情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 劉明清:網絡時代 我們為什麼還要扶持實體書店?
    這個變革所產生的影響雖然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它無死角的滲透和覆蓋,使人們的行為方式悄然發生了變化,包括閱讀習慣在內的改變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主要通過書本獲取知識的方式一下子被網絡所顛覆了。人們可以不必再去實體書店,也可以不必再依賴書本,只要輕觸屏幕,你想買的書很快就送到你的手中,你想要知道的海內外發生的新聞事件也幾乎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