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3月2日,江蘇蘇州慢書房恢復營業。創始人許濤告訴本報記者,那一周,店裡只來了1位客人。

慢書房的盈利一向源自3個部分:茶飲、圖書銷售、沙龍活動帶來的茶飲、圖書消費。因為閉店,沙龍完全停掉,所以2月完全虧損。最近微店銷售不錯,書友們出於支持,下了100多個購書單,但不能舉辦沙龍,店內也不能茶飲,3月估計是微虧。

許濤算了一下,如果4個月不能像過去那樣正常營業,開店8年來積攢的微利會全都賠進去。

遠離航線的孤島

繼巴黎圖書沙龍之後 ,原定3月舉辦的倫敦國際書展也官宣延期。文化行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中小微文化企業壓力更大。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之前生機勃勃的實體書店業遭受重創,較有實力的實體書店停下了市場拓展腳步,而更多的小書店面臨生存危局。

1月31日,江西南昌的青苑書店首先發出求助聲音。這家已創辦28年的書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到雲開日出,「我們別無他計,只能推出充值購書卡活動,懇請讀者朋友伸出援手,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2月24日,頗有名氣的單向空間也發起了眾籌計劃。除去年底停業的北京愛琴海店外,單向空間的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只剩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營業,平均每天賣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為保證租金、物業不至違約斷檔,留住與書店同甘共苦的年輕人,「只能發起這最後的自救,藉助所有人的力量撐住書店,熬過這一段最難的時間」。有讀者捐助8000元,有手頭拮据的學生把微信裡僅剩的50元捐給他們,還有讀者留言:「單向,挺住,春天一定會到來。」

3月9日,在「單向空間」淘寶直播店鋪,被連線的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坦言,這是書店成立22年來承受的最大衝擊,自1月25日閉店到現在,精典書店幾乎顆粒無收。杭州曉風書屋老闆朱鈺芳也說,這是書店創業迄今24年歷史中最艱難的時刻。

政策及時雨

政府聽到了這些聲音,及時給予回應。

早在2月17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官網即發布《全力支持服務上海市文化企業疫情防控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助推上海市內文化企業聚心集力,共克時艱。提出對實體書店將給予資金扶持,並通過「文金惠」「文創保」等形式提供金融貸款服務。

2月26日,北京市緊急出臺相關政策,將原計劃4到6月啟動的2020年實體書店扶持項目,提前到2月26日開始項目資金申報,首批扶持資金3月底前到位。對獲評企業預撥3月至6月的房租補貼。擴大特色書店(最美書店)評選範圍,推動書店向特色化、精品化、專業化方向轉變。協調出版單位在圖書供貨、回款帳期、營銷活動等方面為實體書店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倡議回款帳期延長3-6個月。協調電商平臺對書店免收或降低入駐費用,並給予特殊費率優惠和流量補貼。

同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有關部門,發布《關於支持服務自治區文化企業疫情防控平穩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疫情期間,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文化企業免收兩個月租金;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市場運營方對中小文化企業租戶適度減免疫情期間租金;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出現經營困難的中小文化企業,實行用電、用氣、用水等「欠費不停供」措施。

天津、湖南、浙江也紛紛出臺措施。

3月11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於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抓好疫情防控有序恢復經營的通知》,在房租、出版單位提供便利和支持、資金保障以及制止電商價格戰等諸多方面做出要求,提請各地迅速行動起來。

蘇州慢書房許濤說,政府工作人員已打電話詢問情況以及需要的幫助,相信不久就會給出具體的扶助辦法。

北京碼字人書店創始人李蘇皖則對北京市的執行速度感到意外,「沒想到這麼快」。3月12日,政府工作人員打電話詢問她是否申報,並告知第一批申報將於3月13日結束。「北京的書店還是很幸福的。我前兩周之所以能比較踏實地籌劃線上活動,就是相信政府都會替我們想到,安排好,我們只要關注運營本身就可以。」李蘇皖頗為感慨。

邊實踐邊反思

在網絡化不斷擴展的今天,實體書店的生存和發展一直是業界關心的話題。除了政府的扶持,實體書店自身又該如何選擇方向,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在疫情中率先發起實體書店問卷調查的業內人士曾鋒認為,實體書店多元化,不能簡單理解為經營業態的多元化,而應定義為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以此為出發點去考慮實體書店的經營,提高其抗風險能力。

這也是國家新聞出版署在《通知》中所提到的,應指導實體書店積極採取網絡發行、社群營銷、會員活動、定製服務等方式,增強讀者黏度,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和體驗消費互動轉化,加快實現主營業務渠道多元化和經營立體化;引導中小書店朝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對實體書店來說,新冠疫情「危」中有「機」。很多書店被迫轉向線上,自救的同時也在探索出路。

慢書房的許濤人生第一次上了抖音做「鹿茸讀書」,1分鐘推薦一本書;他的愛人羊毛上線了慢書房首個原創音頻「撫慰人心的圖畫書」,講述自己對繪本的感悟,在戴著口罩看不見彼此笑容的日子裡,重溫生活中的溫暖與愛;慢書房開設網絡教室「線上慢沙龍」,把沙龍搬到線上。目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小兵,蘇州青年作家王道,歷史研究者袁燦興、趙愷等都參與其中。其中,「撫慰人心的圖畫書」視頻系列,50期定價99元,目前訂閱160人;「線上慢沙龍」單次付費為9.9元。「一半付給平臺,剩下的做公益的閱讀基金。」慢書房使用的線上平臺是課堂式的,可以做到視頻音頻同步、讀者作者雙向交流。

許濤說:「我還是希望讓書友對書店的付出獲得等值內容的回報,把生意做得明明白白、清清爽爽。」

碼字人書店則聯合書萌、做書、小眾書坊、林贊說、生活便籤等書店、圖書策劃、影像文化品牌和推廣機構,藉助文化出版機構的支持,共同推出「星夜聯航」,在全國書店、文藝社群線上同步直播。李蘇皖告訴本報記者,3月的主題是「女性·生長」。3月7日晚第一期,女作家文珍做線上分享會「我的閱讀和越界寫作」,當天有41個書店及社群、近萬人參與;第二期3月14日晚,詩人裡所線上分享「寫作時是否要在意女性身份」,參與的書店和社群增加到69個。

隨著實體書店向不同方向的實踐探索,實體書店生存發展之路已開始破題。

相關焦點

  • 各地出臺政策扶持 實體書店線下復工線上自救
    正式宣布公司旗下135家實體書店已經全部恢復營業。就在同一天,北京2020年第一批獲得本年度資金扶持的168家實體書店名單向社會公示。經歷兩個月的艱難抗疫,實體書店用恢復營業來迎接春天,而線上閱讀也成為疫情期間書業亮點。
  • 扶持政策精準發力 賦能成都實體書店發展
    今年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當天,成都發布了「建設書香成都,發展實體書店」的三年行動計劃,要在2022年建成「中國書香第一城」。該計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便包括對實體書店的財稅金融支持。在這一計劃發布後不久,新修訂的《成都市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正式出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相關政策扶持種類更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門檻也更低。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全國新華系統大多數門店閉店,很多地區最早的恢復營業時間可能是2月10日,但是還需要以各地政府方面的通知為準。受疫情的影響,除湖北省以外,浙江的溫州和杭州兩市最新發布了僅次於武漢的管控措施,距離2月10日還有5天時間,當地的實體書店能否恢復營業還存在很大變數。
  • 北京市出臺方案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根據該意見,北京將採取多項有力措施,大力推動實體書店建設發展,到2020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北京市實體書店專家組組長劉明清當天表示,該《實施意見》提出了實體書店發展的具體目標:「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以特色書店為依託,打造重點街區文化地標和標誌性文化品牌;以社區書店為抓手,打造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到2020年形成以16家綜合書城和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為支點,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鬱、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一、實體書店進校園現狀分析 為推動實體書店進校園(簡稱校園書店),2017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做了重點安排,一是會同教育廳、文明辦、團省委、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臺聯合文件(《河南省「實體書店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豫宣通〔2017〕56號),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做統一部署,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進校園」工作方案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受疫情的影響,除湖北省以外,浙江的溫州和杭州兩市最新發布了僅次於武漢的管控措施,距離2月10日還有5天時間,當地的實體書店能否恢復營業還存在很大變數。各地新華書店目前正在積極準備紙版教材及配套教輔、作業本的供應,並採用各種網絡銷售手段銷售閱讀讀物及助學讀物,雖然效率抵不上開門營業,但也是一種去化庫存手段。
  • 再造「實體書店」
    再造「實體書店」——張家界「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觀察一場大棋局,正在張家界書店行業悄悄落子:2019年1月,永定區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2019年4月,市城區5家自助圖書館對市民開放;2019年11月,新華書店盛裝回歸開門迎客;2020年3月,永定區圖書館分館開放營業;……這些充滿活力的實體書店,依次「點綴」在張家界各地,掀起一場場文化盛宴。
  • 北京市就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相關政策解讀來了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委宣傳部2月26日就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該緊急通知提出16條措施,如預撥3月至6月的房租補貼,擴大特色書店(最美書店)評選範圍,進行精準補貼,推動書店向特色化、精品化、專業化方向轉變。
  • 國家有關部委研究制訂實體書店綜合性扶持政策
    針對中國實體書店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綜合性扶持政策,並從7月開始先期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管理司司長王巖鑌稱,將從稅收、財政、用地及規範市場等方面綜合考慮,為實體書店的發展儘可能提供最大支持。這一次試點扶持對象包括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的民營書店和國營書店,主要針對民營書店。  對於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其實已醞釀多年。2011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就曾與中宣部、住建部共同出臺《關於加強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的通知》。
  • 北京市出臺政策加大對實體書店扶持資金力度
    本報訊 為做好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北京市委宣傳部2月26日下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的緊急通知》。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書店經營造成的嚴重衝擊,北京市提前啟動2020年實體書店扶持項目,從2月26日開始組織項目資金申報工作;加大扶持資金力度,加強實體書店房租成本補貼,在獲評企業作出承諾的前提下,對其預撥3月至6月的房租補貼;擴大特色書店(最美書店)評選範圍,進行精準補貼,推動書店向特色化、精品化、專業化方向轉變。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
  • 扶持實體書店,除了「最美」還要「接地氣」
    根據《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今年,北京市大力開展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並圓滿結束。2019年,共計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元。
  • 高校校園建好實體書店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不只是高校,很多中學都是有自己的圖書館的,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沒有實體書店,因為學校就有圖書館,很多書都可以免費借閱,根本無須去買;一般高校附近都有實體書店,學生需要什麼書也幾乎都可以買到。教育部這個《指導意見》等於給高校一個硬性規定,高校必須建設一所實體書店,一是等於給高校增加一個服務機構,二是解決社會上實體書店整體不景氣的現狀,對高校對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網絡書店火爆 實體書店該如何活下去?答案在這裡
    實體書店(網絡配圖)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十一個部委共同發起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到文明城市的考核範圍,納入到地方政府城市規劃的範圍,含金量很高。」參加了會議的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深受鼓舞,認為這份指導意見操作性很強, 「比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鼓勵在中小學校及周邊開辦實體書店。」王忠義說,針對新華書店,《指導意見》對大書城、小連鎖、鄉鎮書店以後的發展建設,都有說明。
  • 順義出臺實體書店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
    順義區發布支持實體書店高質量發展扶持資金管理辦法,現面向社會徵集項目,對符合要求的實體書店給予房租補貼、獎勵等支持,單個項目獎勵金額最高可達500萬元。此支持方向除積極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傳統內容,更加注重書店在積極參與政府主辦的公共文化活動方面表現,比如參與「書香北京」、「書香順義」建設,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重點服務周邊村居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公益性文化品牌,具有社會影響力。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實體書店倒閉成趨勢 政策欲扶持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人民日報:政府扶持下,實體書店歸來
    (朝陽區三聯韜奮書店,圖源:VCG) 實體書店從業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普遍表示,目前書店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政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減輕了書店的經營壓力,增強了發展信心 2013年以來,面對實體書店倒閉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協調財政部、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持續推出扶持政策。據統計,僅圖書批發零售環節5年免徵增值稅,每年就為書店減免稅負50多億元;財政部5年累計安排實體書店獎勵資金達6.7億元。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6年,北京市拿出18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71家實體書店發展。
  • 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最有氣質的景點
    近年來,許多實體書店發生了變化:不止顏值兼氣質提高,還漸漸變成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這裡有各種文化活動,也提供咖啡或簡餐,吸引了相當一大批讀者,有的店甚至成了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據經濟日報報導,近兩年,陝西西安市實體書店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西安新增實體書店增長數量全國第一,形成「書店+教育+文化+旅遊+IP+體驗+研學+服務」多元發展布局。這其實是全國各城市書店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知識和信息載體的形式怎樣發展變化,書店特有的作用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