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1月18日報導,在熬過了歷時五六年關門閉店的低潮期後,實體書店正在迎來一輪新的復甦。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合肥等國內大城市,國有大型書城與民營特色書店紛紛開設新店。在房租成本、工資成本、網店競爭三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為什麼實體書店不但沒有萎縮,反而逆勢而上呢?
「三聯書店決不能離開海澱區。」這是北京市海澱區政府相關領導在得知三聯書店五道口店準備撤離時發出的指示。2014年4月23日,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在試營業一個月後正式成為北京第一家24小時書店。鑑於效果良好,三聯書店於一年後在海澱區五道口一座寫字樓裡開設了第二家24小時書店。但是開業兩年來,由於客流不足,五道口店虧損嚴重,幾乎吃掉了書店的全部利潤。迫於壓力,三聯書店準備撤店。但海澱區政府得知後立刻與書店聯繫,要求「三聯書店決不能離開海澱區」,海澱區政府將為三聯另外擇地,在五道口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新建一座書店。
幾乎與此同時,朝陽區政府也對三聯書店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三聯在北京時尚地標、人氣極旺的三裡屯開設新店,而且免收房租並承擔裝修費用。「我們可以拎包入駐,」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說,「在寸土寸金的三裡屯,政府拿出800平方米的房子給我們,還不要房租,這樣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要知道,房租能佔到書店運營成本的60%以上。對書店來說,政府的扶持堪稱『及時雨』。」
(朝陽區三聯韜奮書店,圖源:VCG)
實體書店從業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普遍表示,目前書店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政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減輕了書店的經營壓力,增強了發展信心。
南京知名民營連鎖書店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說,從2016、2017兩年來看,實體書店的發展可謂春風化雨、勢如破竹,而這與政府的扶持息息相關。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得到了當地政府低價房租的優惠;先鋒書店在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新開的駿惠書屋得到了秦淮區政府的扶持,房租僅為其他商鋪的一半還不到。
2013年以來,面對實體書店倒閉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協調財政部、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持續推出扶持政策。據統計,僅圖書批發零售環節5年免徵增值稅,每年就為書店減免稅負50多億元;財政部5年累計安排實體書店獎勵資金達6.7億元。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6年,北京市拿出18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71家實體書店發展。上海從2012年至2016年累計已投入6000萬元資金扶持實體書店。近兩年,四川省成都市共投入1158萬元對41家實體書店進行了獎勵扶持,遂寧市在新建文化中心提供最好場地並免徵3年房租讓實體書店進駐。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 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
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副總經理葛駿對記者說,實體書店這一輪的復甦離不開政府營造的日益濃厚的全民閱讀大環境。實體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也是傳播主流思想文化、營造文化氛圍、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以後,政府對實體書店具有公共文化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刻,扶持舉措更具體更實在,推動了實體書店的改革創新。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關心和重視實體書店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就實體書店的發展作出重要批示、給予親切關懷。
據相關人士透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對政府扶持實體書店所取得的效果很滿意,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的政策在到期後會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