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突圍重生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訊(記者 舒晉瑜)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面向北京市248家實體書店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新冠疫情之下的北京實體書店生存困難:56.5%的受訪書店表示處在完全歇業狀態,暫無復工時間表。23%的線下書店歇業,開展了一些線上活動。只有1/5的書店線上線下全部復工,基本正常運營。

    疫情下新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給實體書店帶來新變化,推動了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例如,北京圖書大廈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優勢,提供服務電話、自有網站、第三方平臺網站、微商城等多種選書購書方式,在讀者下單選購圖書後,採取非接觸式快遞送書上門服務和團體採購專人專車送書服務等,最大限度滿足讀者購書需求。中關村圖書大廈團購部也積極應對,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通信平臺,將重點圖書信息第一時間向廣大客戶進行推送。上海多家實體書店店長化身「主播」,分享「戰疫」科普圖書和學習教材,有實體書店轉戰為線上購書,也有一部分書店在實現防疫安全前提下開門迎客。湖北新華書店通過線上平臺發起「春節在家讀好書」活動,邀請專家在線與讀者分享閱讀;上海鍾書閣通過淘寶直播發起「無人書店」活動等。

    儘管不少書店在採取不同形式的自救,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實體書店作為微利服務行業,受此次疫情衝擊較為嚴重,收入下滑、功能弱化、人員流失等問題凸顯。3月1日,北京某書店店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實體書店的線上經營情況並不盡如人意。線上書店主要依託快遞配送,而北京部分快遞最近才陸續恢復。更多的讀者喜歡在線上書店購買圖書,一是低價,二是方便。圖書價格便宜主要依託於折扣,實體書店很少能達到網上書店的進貨折扣,線上銷售效果可想而知。據山東齊盛書苑經理於明介紹,書店開業一年,本就沒有盈利,原計劃今年多開展些讀書活動吸引讀者,疫情暴發後書店歇業,計劃只能暫緩。

    廣州學而優書店董事長陳定方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學而優書店經歷了創業以來最嚴重的經營困難,不得不暫時關停了大部分店面。目前書店還處於重新開業後的恢復期,每天只有下午和晚上營業,總店之外的其餘分店目前仍處於停業當中。他們正準備近幾天推出一場給書店加油的民謠演唱直播,增加讀者的體驗感。恢復開業後,書店經營狀況仍不足正常情況的20%。每月的房租、水電成本,壓力很大。據悉,疫情開始後,學而優書店也在尋求通過線上經營的方式來挽回損失,書店的網絡商城承擔了最主要的經營任務,推出了一系列的線上書單供人們選購。從2月20日開始,書店啟動了「燃燈計劃」,邀請多名作家通過直播的形式進行線上分享,同時也與書店平臺進行社群、宣傳、銷售聯動。儘管目前的成果仍很單薄,但值得嘗試。

    通過京東圖書的銷售數據可以看出,宅家讀書成為當下重要的休閒方式之一。據京東圖書文教業務部公關負責人趙明宇介紹,消磨時光和學習是當下京東購書的主要目的。僅2月份,京東名家文學作品集的銷量同比增長了125%。職場小說成交量是去年同期的8倍,經濟方面的經典著作銷量同比增幅近200%。中小學教輔書成交數量同比增長明顯,中小學工具書的銷量同比均超過200%,其中幼小銜接類圖書銷量同比超過500%。此外,考研英語圖書銷售同比增幅超過400%,考研數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類圖書銷量增幅近200%,進口原版的英語學習書銷量增幅超過100%。同時,家長還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陶冶情操。2月至今,字帖和手工遊戲類圖書的銷量同比增幅約230%;兒童科普讀物近些年銷售一直增長明顯,其銷量同比增幅超過400%。值得關注的是,預防醫學以及衛生學的相關圖書,銷量是去年同期的18倍。與此同時,京東圖書推出「安心書店保障計劃」,以四種合作方式助力線下書店發展。通過京東「物競天擇」項目合作,線下書店可在京東自營開店,客戶下單後,系統會匹配訂單位置自動分配給就近的書店,京東物流短途到書店取貨配送,保證第一時間送達客戶手中,既給線下書店做引流,也帶動了實體書店的銷售。目前,已有幾十家線下書店主動與京東圖書聯繫,希望入駐第三方平臺。

    此外,有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措施對書店予以扶持。「面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的衝擊,北京提前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的資金評審工作,分批次開展項目徵集及扶持工作,成熟一批扶持一批,力爭3月初第一批扶持資金發放到位,解決書店燃眉之急。」在3月1日舉行的新冠疫情防控第37場發布會上,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透露,北京非常關注疫情對發行行業和實體書店企業的影響,對書店由於疫情導致的成本增加,收入銳減、資金流斷裂等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針對企業的16項訴求,北京制定下發了《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的緊急通知》,該通知明確:北京的扶持工作重點針對書店房租成本,延續實體書店資金扶持項目啟動以來的主要功能和重點方向,繼續對書店房租給予專項補貼。

相關焦點

  • 疫情來襲,線下書店轉戰線上突圍
    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賴志昌疫情來襲,餐飲業受挫,旅遊業停擺,本已脆弱的實體書店亦是「傷痕累累」。過去的一個多月,福州不少實體書店處於閉店、歇業狀態,陷入經營困境。危機之中,改變也在發生。線下傳統書店紛紛加速轉戰線上,自救突圍。
  • 再造「實體書店」
    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對於書店來說,重振形象,以新的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是當前品牌探尋通向未來的突圍之路!在永定區政府大院一隅,破繭重生的永定區圖書館,和從前大不一樣:整體設計採用新中式風格,實木的大門上「國家一級館」的金字招牌格外醒目。新的少兒圖書館漂亮又有趣,繪本、注音讀物、布袋書、科普讀物……正版兒童讀物應有盡有,孩子們在此暢遊書海。
  • 誠品、言幾又等轉型複合經營模式 實體書店謀突圍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千人擁有出版物發行網點數達到全國平均水平0.15個的目標,全區實體書店達到3900家。過去幾年,以單一圖書銷售模式為主的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眾多書店在經營壓力下紛紛創新經營模式,開始向複合式經營轉型升級,一部分特色書店由此蓬勃發展。
  • 「實體書店應對疫情」學府書店轉型之路
    東北網7月20日訊(記者 許諾)學府書店坐擁於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的黃金圈,開啟全新的轉型之路。長期以來,售賣教育輔導類書籍是哈爾濱市學府書店的一條「生命線」。書店坐擁於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的黃金圈,疫情原因,學校未能開學,營業額幾乎為零。學府書店立即轉戰思路,尋求突破,開啟全新的轉型之路。哈爾濱市學府書店成立於1980年,擁有40年經營歷史的大型綜合性書店,經營外語、法律、經濟管理、科技、文學、少兒、教育輔導等分類品種30餘萬種。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線上線下同時設店的書店品牌,實質上還是網絡的出版物分銷商。雖然在線下開設實體店面,但是需要根據收入來源確定歸屬類型,回歸線下開設的實體書店,不能將其完全視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實體書店看待,還是需要將線上、線下合併看待。同時,這些品牌的線下實體書店可以基於統一採購獲得比一般實體書店更為有利的圖書折扣。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部分線上線下同時設店以及新模式的書店品牌,不要急於表達模式的優越性,先擺好自身定位。線上線下同時設店的書店品牌,實質上還是網絡的出版物分銷商。雖然在線下開設實體店面,但是需要根據收入來源確定歸屬類型,回歸線下開設的實體書店,不能將其完全視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實體書店看待,還是需要將線上、線下合併看待。同時,這些品牌的線下實體書店可以基於統一採購獲得比一般實體書店更為有利的圖書折扣。
  • 線上書店線下開店 實體書店該如何轉型應對?
    過去的十年裡,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這也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測,實體書店是否已經日薄西山,將被線上書店給代替?不過,最近的兩條新聞卻讓人對這種猜測再度起疑,線上書店的兩大巨頭當當網和亞馬遜都逆勢而上,在線下開起了實體書店。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 疫情下,鄭州書店咋樣了?
    2020年春節,一場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也牽動著每一個愛書人的心。據行業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的調查顯示,87.17%的書店沒有任何收入來源,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疫情對於實體行業的衝擊顯而易見。根據鄭州發布的復工通告,書店成了負面清單的一員,沒有明確的開業通知。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破局 小微新勢力亮眼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文化從業者絞盡腦汁各出奇招。他們如何運用新媒體技術,如何創新抱團,化危為機,破圈出彩?天府周末特別推出「後疫情時代的文化突圍」系列調查報導,本期請看大小實體書店如何各顯神通,積極求變。
  • 記者探訪圖書大廈等實體書店 借圖書外賣轉型自救
    疫情「突襲」讓實體書店一度手足無措,北京圖書大廈等4家大型書城和近50家在京新華書店的營業額驟降至疫情前的15%至20%,網紅書店言幾又北京8家門店的營業額損失了9成左右,自在博物書店2家在京門店疫情中全部停業……而上線電商平臺又難敵京東、噹噹這些巨頭,實體書店轉型新業態迫在眉睫。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抖音直播自救,線上社群帶貨
    南京先鋒書店。(除特別標註,均為書店供圖)「希望疫情儘快過去,早日恢復我們的正常業務。」「希望政府能調控線上線下書價,讓實體書店有生存的造血功能。」「希望有條件的出版供應商,能夠對部分實體書店在帳期或結算方式方面予以短期調整,讓實體書店喘口氣。」……疫情之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店人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 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一批有特色的民營書店的造血機制在政府「輸血」的同時被成功激活,面對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夾擊,這些書店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找到了實現突圍的路徑,本報特從中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書店的做法以饗讀者。  鹿鳴書店 在自己領域做深做透  鹿鳴書店是復旦大學校區的一朵「奇葩」。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同樣的道理,在紙質書相對萎縮的今天,作為紙質書的銷售渠道,書店則必然面對艱辛的局面。同樣的,沒有了書店,也不意味著人類就缺少了精神空間。2019年的圖書零售數據顯示,70%的銷售來源於網絡,則實體書店的銷售額首次下滑到不足30%。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又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為何自己被電商平臺所打敗呢?
  • 實體書店轉型,謀求與政府合作是出路嗎?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展日益受到關注。近日,記者走訪廣州市內的方所、學而優、四閱書店和小古堂等實體書店發現,實體書店經營仍存在一定的瓶頸,不過,不少書店也在謀求新出路,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建社區圖書館,或是轉型過程中不錯的嘗試。
  • 疫情之下的實體書店困境:情懷以外,還有生活
    書屋創始人段老師表示,我們年前一直對書店的發展勢頭很看好,而且年前還剛剛籤下了一處新店面,打算年後搬家拓店。但現在只能等疫情結束後再做打算了。疫情過後,肯定會有很長一段的低迷,視覺書屋可能會推出一些促銷活動,但具體的方案還沒有確定。另外還將在這段時間把之前線上的薄弱環節加強,並且規範網店運營,新店開業時,會同時宣傳線上業務,將線下和線上結合,讓書店儘快走出低谷。
  • 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
    網上購物和電子閱讀的增長,給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生存危機,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如同催化劑,讓實體書店感受到了如同最近天氣般的寒意。困境中,實體書店如何突圍?11月23日-25日,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來自全國27個省份的140多家民營實體書店從業人員260多人齊聚一堂,抱團取暖,交流經驗探討發展。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如今單向街書店每年的人流量已經超過50萬,單向空間線下活動場次也超過500次,並在線上匯聚了2000萬的累計用戶,因此,可以說,或許沒有哪個獨立書店,能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粉絲。如今疫情特殊時期實體流量下滑,單向空間進一步挖掘情懷附體的粉絲價值,很多人也都慷慨支持。
  • 世界讀書日:聚焦疫情下的實體書店
    4月20日,市民在北京前門PAGEONE書店內閱讀。(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  中國日報網4月23日電(記者 鄒紅)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實體書店。  近日,圖書產業數據服務提供機構北京開卷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圖書零售市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整體零售市場同比出現負增長,其中實體店渠道下滑明顯,網店渠道小幅上升。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日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成為我們每天接觸的媒介主體,「雲閱讀」成為更多讀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