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2020-12-19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P價值官」(ID:IP-Valuer),作者:左柚,36氪經授權發布。

原本是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單向空間書店卻發出了一份求助。

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

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卻也收效甚微。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之路。

項目眾籌在50-8000元之間,不同等級有單向街「單向卡」「單向日曆」「單向空間儲蓄卡」等會員權益。

「賣書不賺錢」,這已經成為書店的共識和現狀。2005年,許知遠、於威、張帆等幾個年輕媒體人在圓明園的一座院落裡創辦了「單向街圖書館」,一直不盈利。

而後改名「單向空間」,到伴隨著「許知遠」個人IP影響力,單向空間旗下出版、沙龍、咖啡和新媒體以及文創全方位發展,為一代年輕人提供了文化和精神空間,也提供了書店商業化探索的典型案例。

如今單向街書店每年的人流量已經超過50萬,單向空間線下活動場次也超過500次,並在線上匯聚了2000萬的累計用戶,因此,可以說,或許沒有哪個獨立書店,能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粉絲。

如今疫情特殊時期實體流量下滑,單向空間進一步挖掘情懷附體的粉絲價值,很多人也都慷慨支持。

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

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

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在此次眾籌中,長期以知識分子自居,並對商業世界始終保持距離的許知遠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向公眾尋求眾籌,以幫助單向空間渡過難關。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我們打得措手不及......我們不得不發起這次自救眾籌活動,藉助讀者的力量一起撐住書店。」

這其實不是許知遠第一次為了這個書店運營下去,出來發聲。

他做的名人訪談節目《十三邀》,這檔由單向空間與騰訊新聞合作的訪談節目,主打便是許知遠看待世界的視角,或者說,偏見。當這位執拗文人用略顯尷尬和笨拙的方式與嘉賓展開對話,爭議隨之而來。

這檔節目,如今已經做了4季,並且每一季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由此可見這檔節目在大眾心中的好感度非常高,甚至成為很多文藝青年必追的系列。

他希望帶著自己的偏見去採訪,期待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尤其是第四季與羅振宇、俞飛鴻、馬東以及李誕對談系列,他用自己認知的一套體系與其碰撞,其中的話題引起了巨大討論和反響。

這檔「明星節目」,讓遠許知遠的人設更加鮮明穩定,70年代的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拒斥流行文化,滿口經典,然而又試圖以自己的精神世界解釋這個世界的流行文化。

一次在節目中問,為什麼要做《十三邀》這個節目,許知遠回應說:「因為我做了一個不賺錢的書店,所以要做一些其他事來賺錢。」

於許知遠而言,單向街遠不止是一家書店那麼簡單,他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烏託邦,而書店就是最合適的寄託。

知識分子的商業化探索,許知遠看似擰巴和矛盾,而正是通過他在媒體的上的發聲和叩問,讓他成為「單向空間」的精神代表和文化符號。

可以說,沒有《十三邀》就沒有大眾眼中的「知識分子許知遠」,他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從而帶動單向街的發展。就像在求助信裡所說:「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個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

每一個書店都有其主打的調性或者特色,IP價值官認為,對於單向空間來說,創始人「許知遠」個人IP影響力,為單向空間奠定了精神底色,並且為其文化消費提供了「粉絲基礎」。

困境之下,商業自救從未停止

此次疫情的衝擊並非是單向街書店首次面對發展危機,在此前因租金增加、市場環境不佳等而面臨經營難題。單向空間隨後通過延伸品牌概念、製造爆款產品等方式讓自身脫離了困境。

並且引領了書店運營單純從「賣書」到提供「文化空間」的轉型。

1、內容衍生矩陣,實現聚合效應

為了令能夠實現差異化布局,單向街書店不僅在圖書選品方面,根據自身的目標讀者進行更強的個性化布局,單向街書店還延伸多條業務鏈,並實現由沙龍品牌「單談」、出版物《單讀》、餐飲品牌「單廚」、原創設計品牌「單選」組成這令單向街書店成為讀者眼中的「爆款」書店。

尤其「單讀」系列,自2006年3月5日,詩人西川在單向街做了第一場沙龍,隨後,洪晃、陳冠中、閻連科、廖偉棠、莫言、嚴歌苓等人紛紛來到沙龍演講。

這種讓思緒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傳播的沙龍,凝聚起一批粉絲,也就是之後單向空間新媒體的基礎用戶。

中國書店的沙龍、講座的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從單向空間開始的。

單向空間出版的雜誌《單讀》,每期設一個主題,由許知遠和一些著名知識分子共同撰寫而成。

並且單向街開始了新媒體運作,進行內容的分發。 以「微在」為主線的新媒體,包括了「微在APP」、微在網站、Website、微信公關平臺、微博、豆瓣、單向空間微信、微博公共平臺等多個子產品,並在2016年獨立發展,之後還衍生出了「微在漲姿勢」等短視頻娛樂欄目。

單向空間「單」系列文化內容品牌的建立,讓「單向空間」不再是一個單薄的書店品牌,而衍生出了更多文化的意義,在內容分發過程對,實現了品牌的聚合效應,抓住更多年輕群體。

2、一款爆款日曆,打開文創消費大門

當下的書店不再單純以「書籍」為賣點,更打造了一個圍繞「文化IP」為核心的商業綜合體,涵蓋圖書、服飾、美學商品、咖啡、植物與展覽空間在內的一體式全新文化空間。

並且文化衍生正成為書店主要的收入來源,在書店中的銷售佔比越來越高。據《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文創、文具產品銷售數據達到30%-50%的有蔚藍書店、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慧源書城、簡匯空間、先鋒書店。

單向街自從圓明園搬到藍色港灣(如今已關店),再到其他商業鬧市區店面的開店,讓單向街從一個偏僻的烏託邦,融入商業洪流當中,開始被更多人認識。而為了收支平衡,單向空間也開始引入了更多消費內容,包括咖啡館的業態和文創的運作。

其中文創產品「單向日曆「單品成為了單向街的爆款產品。

儘管只是一本厚度不足5釐米,長寬分別為10釐米和17釐米的小日曆,卻引發購買熱潮,有數據顯示,單向歷從2015 年開始發售,第一年《單向歷》就帶來約千萬元流水,如今已售出了百萬冊。

據單向街書店天貓店的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單向歷》的月銷量便累計達到1898份。

並且在之前,許知遠去了薇婭直播間賣2020年日曆,這是因為之前薇婭參與了《十三邀》錄製,所以許知遠就順便來為新日曆吆喝,直播觀看人數777萬左右,賣出6500份日曆,由此可見對於單向空間來說,爆款日曆文創的重要性。

那麼為何是「日曆」呢?其實這幾年,日曆以主題內容、碎片化信息整合以及審美需求與實用需求同步滿足用戶的體驗等優勢,已經成為文創的重要品類。也產生了很多爆款產品,如故宮日曆、知乎日曆、果殼日曆等。

因此單向歷這款產品的成功,集合了單向空間文化優勢的同時,也順應了文創產業的大趨勢。

不過,我們肯定單向空間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然而對於單向空間來說,文化創意產品相對來說比較單薄,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線上、線下購物體系。可以說他們的文創探索剛剛開始,就遇到了此次疫情,文創的收入就顯得杯水車薪。

書店自救花樣頻出,臨時抱佛腳收益甚微

其實不僅單向空間,獨立書店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危機。根據調查數據,86.97%的書店目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如果持續暫停營業,有34.56%的書店只能維持一個月不到。另有43.06%的書店表示,撐不到三個月。

面對這樣嚴峻的生存現狀,書店並不是沒有自救措施。在單向街的求助文章中提到,在疫情爆發這段時間,並不是沒有嘗試自救,線上平臺進行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但收效甚微。

此外,以上海「地標」之一、位於復興中路的思南書局為代表,不少實體書店變身直播間,戴著口罩的店長們紛紛舉起手機化身「主播」,帶讀者「雲打卡」逛店。

其中鍾書閣堪稱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標杆,截止目前,上海地區開設有9家鍾書閣,5家鍾書書店,上海以外11個省份有15家鍾書閣。在此次疫情中,出於防疫需要,鍾書閣分別在四家上海地區的門店進行了四場不同主題的書店直播。

在推介圖書的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在線選書——購書——快遞」的一步到位服務。

然而,和單向空間一樣,最後的結果並不可觀。多家上海實體書店的店主都表示直播或許能夠吸引一部分流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書店和用戶交流的渠道,帶來了更多元的文化表達形式。

對書籍銷售帶動並不理想,遠水解不了近渴。

IP價值官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線下實體書店強依賴線下體驗,線上業務和供應鏈還未成熟,突然進行線上直播到購買的業務拓展,對於書店和消費者來說,都會水土不服,因此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自救措施效果不佳。

不過雖然實體書店在短期內加速在線上布局,不能完全抵消暫停營業所帶來的損失,但恰恰是這次疫情,讓經營者們開始認真、徹底的去考慮,實體書店究竟何處是歸途這個問題。

從「單向街」來看,雖然如今身陷困境,然而其15年的探索並不是沒有價值。我們綜合實體書店這些年的探索與當下疫情的影響,認為兩個方向值得探索。

1、書店「綜合經營之路」,增加收入來源

這些年,不少實體書店開始走「走綜合化經營之路」,將圖書營銷與餐飲、文創商品等結合,打破單一的收入來源。

包括西西弗書店、方所書店、老書蟲、庫布裡克、單向街書店以及成都言幾又、南京先鋒書店、臺灣有誠品都是典型代表。

其中言幾又的利潤佔比數據顯示,文創零售的陳列佔到28%,圖書的利潤僅僅佔比10%-30%,文創利潤則達到了40-50%之間。

由此可見,如若衍生收入、文化創意消費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則可避免因為線下書籍銷售慘澹造成經營困難,保證文化產業的持續輸出。

2、強化「線上業務」,開拓多元渠道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且非常突然,這對於書店來說,強化線上業務就顯得非常重要。

電子閱讀已經建立了廣泛的讀者基礎,此次疫情,提示我們書店也必須行動起來。

線上業務的拓展,不僅僅是圖書的搬運工,更可以與B站、喜馬拉雅、今日頭條等大眾網絡平臺和專業出版機構之間實現資源共享、流量對導。網際網路平臺更加多元,書店的線上業務建立選擇性也更多元。

如已有多種渠道可成為書店的衍生發展平臺,如較為常見的網店或小程序,可成為線上銷售平臺,還可藉助微信等社交應用將讀者組成書友群、會員群等。

但無論如何,從這次疫情開始,線上渠道將成為書店建設的重點。

結語:

書,承載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書店,是匯集著古今中外的大熔爐。就像許知遠最後說的「那些我們喜歡的作家和思想,需要被捍衛」。

眾籌的模式或許可以幫助它暫時解決困難,但在未來如何解決商業化以及持續發展的問題將始終伴隨,也是當下實體書店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單向空間求生背後:大悅城店日營收不足千元,9成書店無收入來源
    2月24日,「單向街書店」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這封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的求救信。在信中,許知遠寫道:「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信中預計單向空間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
  • 一條×單向空間:保衛書店,挺過春天|簡·奧斯汀|實體書店|書衣|...
    本是書店15周年的「慶生」,卻在當下這個特殊時刻,被迫變成了「求生」。2月24日,獨立書店單向空間在自家公眾號推文裡首次吐露:「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這讓堪稱「多事之冬」的2020年初,又多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疫情期間,閉店中的單向空間杭州店實體書店不賺錢,已是多年來的業內共識和常態。
  • 許知遠發求助信 單向空間與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單向空間在眾籌信中表示,其他的辦法都想過了,但收效甚微。作為單向空間的創始人,感性的許知遠還發了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單向空間這個時候站出來呼救,是疫情所致,還是書店舊疾早發?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單向空間發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說單向空間陷入「絕境」,「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2020年,原本準備慶祝15周年生日的單向空間,沒想到新年迎接他們的是更加慘澹的營生。在近日的《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中,單向空間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其名下的四家實體書店僅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業,北京東風店、杭州店、秦皇島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 鄭州圖書消費券助實體書店「回暖」
    200萬元的電子圖書券被迅速搶空這輪由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掀起的全民閱讀熱情,同時將實體書店經營困局再次拉回大眾視野。1000萬元的圖書消費券能否為深受疫情重創的實體書店「充飢」?疫情當下,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 書店人類學觀察圖鑑 | 單向空間裡都是些什麼人?
    只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大概再沒有一個服務行業像書店這樣古老、怪異和奢侈了。目前,在尚有閱讀習慣的國民中,超過 70% 的人傾向於數位化閱讀和聽有聲讀物;去年一年,我國成年人紙質書閱讀量僅為人均 4.67 本,而更多讀者在實體書店挑選書籍,然後在手機上一鍵下單。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圖說:有溫度的書店系列--字裡行間、Page one、單向街、24小時書店
    編者按:在店面租金上漲,網絡書店的擠壓之下,民營的實體書店究竟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除了傳統的經營模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新路?有的書店緊追時代潮流,追求創新和個性,每個書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屬於它們獨一無二的故事吧。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書店夜未眠,單向空間瘋狂的360小時直播實驗
    新華書店為了教材印發配送,加班加點一個月;單向空間焦慮中等待,許知遠不得已向社會眾籌;鍾書閣和曉風書屋探索線上模式;當然也有嘉興的書店宣布促銷倒閉……撐不住的是真撐不住了,撐得住的頂住不小壓力。4.23世界讀書日,本來應該是他們一年最開心、最熱鬧的日子。然而,即便在疫情之下,在4.23到來之際,他們還是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策劃,慶祝這個屬於愛書人的節日。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單向街的慶祝方式,就是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眾籌求助計劃,打出了「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煽情口號。15年至少求救過三次單向街創立於2005年,業主在2009年續約時加租,單向街開始了第一次求救。求救的結局是,另外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願意引入網紅書店。單向街和新業主的合作條件是,免收租金,但按照收入進行分成。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2020年2月初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止2020年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實體書店「求助」。2月24日,單向空間的眾籌續命刷爆朋友圈。
  • 15年的單向空間書店眾籌續命,還真不是「端著情懷去要飯」
    市場上那麼多檯曆,為什麼我一直用單向歷呢?第一,它有內容,每天的文字很迷人;第二,它有簡約的設計,每年都在細節處有創意。還有,單向歷背後的營銷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一年比一年好。讓我在成都方所、讀本屋裡看見單向歷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我買過單向空間的手帳本,最後幾頁有書店地圖。
  • 攜「盲盒」走入淘寶直播,實體書店上演另類「求生記」
    自單向空間發起「自救會員計劃」之後,獨立書店的聲音逐漸被大眾關注。3月9日,許知遠聯合薇婭、淘寶直播發起了「保衛獨立書店」活動,聯合了單向空間、先鋒書店、精典書店等全國6家獨立書店。據了解,此次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第一次嘗試連麥直播,與許知遠在直播間聊天,還面向網友當起了「推銷員」,介紹書店的特色書單和自己的讀書心得。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深度解讀:中國實體書店發展20年
    新型書店的店內讓人舒服的地方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坐下來閱讀,可能會有一個如圖書館式的閱讀區,燈光舒適、桌椅是適合閱讀寫字的高度。高顏值+複合式+體驗式,這三點成了新一代實體書店升級的公式。如此調整的背後,是用戶對消費需求的提升,當空間場所不只是買東西,空間方通過細節向用戶傳遞的體驗成了它在運營層面上的壁壘。
  • 實體書店向線上遷徙,只能為電商引流嗎?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無論大小,紛紛遭遇困境。面對門店客流驟減的現狀,轉戰線上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道。3月9日,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視頻直播,他連線南京先鋒書店、杭州曉風書屋、重慶精典書店、廣州1200bookshop、海鹽烏託邦書店的創始人,與他們聊起書店的歷史與現狀。
  • 線上賣書能救實體書店嗎?
    2月24日,「單讀」微信號發布了一封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其實,在房租、人員、貸款等多重壓力之下,許多書店已經在第一時間展開自救。但直到單向空間的求救信刷屏,才讓人們意識到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求助信中寫道:「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收效甚微,每次推廣僅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連值班店員一天的工資都不夠。」這樣有百萬線上流量的「網紅書店」尚且如此,其他書店的線上自救效果又如何?為此,深圳商報記者採訪了南京先鋒書店、單向空間、深圳書城等實體書店。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