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一天「小短假」變四天「中長假」,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支配空間和選擇自由。在你五一休閒地圖上,除了深山尋花、海邊踏浪之外,是否也標註了一個書店體驗?
書店其實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景點,不願堵在高速路和景區的你,這個五一,不妨制訂一個去書店的計劃。因為現在的書店,早已不是你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近年來,許多實體書店發生了變化:不止顏值兼氣質提高,還漸漸變成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這裡有各種文化活動,也提供咖啡或簡餐,吸引了相當一大批讀者,有的店甚至成了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據經濟日報報導,近兩年,陝西西安市實體書店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西安新增實體書店增長數量全國第一,形成「書店+教育+文化+旅遊+IP+體驗+研學+服務」多元發展布局。這其實是全國各城市書店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知識和信息載體的形式怎樣發展變化,書店特有的作用不會改變。實體書店能給人們帶來溫暖、社交、智慧和思想,這是網絡書店所不具備的。或許有人說,賣咖啡的實體書店變了味,這是還沒從傳統書店的印象中走出來。在今天,文化消費同樣在升級,人們不再滿足於買幾本書帶回家,更需要逛書店的多元體驗。
你可以帶著娃娃來書店,讓他和小朋友共同組裝一個樂高機器人;你可以把老媽給你介紹的男友約在書店見面,要一杯咖啡,考核一下他的文化含量;退休的你,還可以在這裡聽聽老年人生活講座,這可比去推銷保健品的生活館強多了,把買無謂保健品的錢省下來,書店可以幫你出一本回憶錄。或許又有人說,這樣的書店豈不成了大雜燴,安安靜靜相個親,怎麼受得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你不必擔心。大型的書店都分為產品空間、公共空間、活動空間等板塊,集合了創意市集、藝術廊、書店、咖啡、餐廳、活動區等業態,是一個城市複合化、綜合化文化空間。而中小型書店則可以進行服務細分,像兒童書店、青年書店、老人書店等,可以各唱各的調,滿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但是也要看到,書店開得紅紅火火,但銷售額卻似乎不盡如人意。這裡有兩組數字:日前召開的中國書店大會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實體書店大幅擴張,全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今年年初發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1.3%,網店銷售額的增速是24.7%,但實體店銷售額同比下降6.69%。也就是說,實體書店光靠賣書顯然不行,必須把書店打造成一個城市文化空間。
這樣一個城市文化空間,有著很大的潛力可挖。經營者要把這個城市文化空間當做景點來營銷,至少要在所在的城市宣傳出去,推廣開來,而不是坐守一隅等客上門。而對於正在向城市文化空間轉型的實體書店,政府部門還要有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扶助性財政補貼。
如果說,城市公園是一個城市的客廳,那麼由實體書店轉型而來的城市文化空間則是城市的書房。如果說客廳看顏值,那麼書房更看氣質。要看到,文化的發展是社會最大的和諧紅利,也是繼人口紅利、制度紅利之後最大的紅利,政府部門應該有責任、有動力加強扶持。
也許,這個五一小長假你真的去了書店,你真的沒有後悔,你真的有了更多的體驗感和收穫感。(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