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最有氣質的景點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五一一天「小短假」變四天「中長假」,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支配空間和選擇自由。在你五一休閒地圖上,除了深山尋花、海邊踏浪之外,是否也標註了一個書店體驗?

  書店其實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景點,不願堵在高速路和景區的你,這個五一,不妨制訂一個去書店的計劃。因為現在的書店,早已不是你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近年來,許多實體書店發生了變化:不止顏值兼氣質提高,還漸漸變成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這裡有各種文化活動,也提供咖啡或簡餐,吸引了相當一大批讀者,有的店甚至成了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據經濟日報報導,近兩年,陝西西安市實體書店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西安新增實體書店增長數量全國第一,形成「書店+教育+文化+旅遊+IP+體驗+研學+服務」多元發展布局。這其實是全國各城市書店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知識和信息載體的形式怎樣發展變化,書店特有的作用不會改變。實體書店能給人們帶來溫暖、社交、智慧和思想,這是網絡書店所不具備的。或許有人說,賣咖啡的實體書店變了味,這是還沒從傳統書店的印象中走出來。在今天,文化消費同樣在升級,人們不再滿足於買幾本書帶回家,更需要逛書店的多元體驗。

  你可以帶著娃娃來書店,讓他和小朋友共同組裝一個樂高機器人;你可以把老媽給你介紹的男友約在書店見面,要一杯咖啡,考核一下他的文化含量;退休的你,還可以在這裡聽聽老年人生活講座,這可比去推銷保健品的生活館強多了,把買無謂保健品的錢省下來,書店可以幫你出一本回憶錄。或許又有人說,這樣的書店豈不成了大雜燴,安安靜靜相個親,怎麼受得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你不必擔心。大型的書店都分為產品空間、公共空間、活動空間等板塊,集合了創意市集、藝術廊、書店、咖啡、餐廳、活動區等業態,是一個城市複合化、綜合化文化空間。而中小型書店則可以進行服務細分,像兒童書店、青年書店、老人書店等,可以各唱各的調,滿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但是也要看到,書店開得紅紅火火,但銷售額卻似乎不盡如人意。這裡有兩組數字:日前召開的中國書店大會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實體書店大幅擴張,全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今年年初發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1.3%,網店銷售額的增速是24.7%,但實體店銷售額同比下降6.69%。也就是說,實體書店光靠賣書顯然不行,必須把書店打造成一個城市文化空間。

  這樣一個城市文化空間,有著很大的潛力可挖。經營者要把這個城市文化空間當做景點來營銷,至少要在所在的城市宣傳出去,推廣開來,而不是坐守一隅等客上門。而對於正在向城市文化空間轉型的實體書店,政府部門還要有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扶助性財政補貼。

  如果說,城市公園是一個城市的客廳,那麼由實體書店轉型而來的城市文化空間則是城市的書房。如果說客廳看顏值,那麼書房更看氣質。要看到,文化的發展是社會最大的和諧紅利,也是繼人口紅利、制度紅利之後最大的紅利,政府部門應該有責任、有動力加強扶持。

  也許,這個五一小長假你真的去了書店,你真的沒有後悔,你真的有了更多的體驗感和收穫感。(丁慎毅)

相關焦點

  • 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
    實體書店開進商業區,成為喧囂都市中的安靜所在。 李新鎖 攝中新網太原8月20日電 題:太原實體書店密集入住商業區:給喧囂城市留一分靜中新網記者 李新鎖「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讓書店具備城市文化氣質是我們的目標。」20日,在太原某商業區內,和豫書齋負責人閆續說,希望通過書店引導更多人形成文化消費習慣。
  • 扶持實體書店,夯實城市文化基礎設施
    ▲在北京,實體書店將成為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礎設施,承載起城市的品位,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底蘊。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根據北京實體書店聯席會議辦公室披露的數據,2019年北京市共計有239家書店獲得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共計近1億元。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實體書店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長28.1%。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外煉「顏值」內修「氣質」,廈門的實體書店正「復甦」
    這些無一不讓人感受到,這些城市正在以細水長流的慢功夫,於細微處體現出各自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潛力。很多人都知道,廈門被稱為「鷺島」,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而在我看來,這種「美麗」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外表美」,更是一種深刻的「內在美」。由於本身從事的是文化類的工作,我對家鄉的文化建設總是格外關注。
  • 拯救實體書店 福建今年擬改造3萬平方米的城市書店
    但事實上,我們民族是崇尚學習的,是有很好的文化傳承的。   記者: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網絡圖書市場的嚴峻衝擊,以福建為例,全省新華書店賣場2013年虧損超過5000萬元,所有賣場無一盈利,福建本土的民營書店更是受到衝擊。如何拯救實體書店?   吳志明:一個是從業者必須在經營理念上進行調整。
  • 廣州日報: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原標題: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7月18日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 超過70000家實體書店,2019中國成為世界書店總量最多的國家
    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近日在京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記者獲悉,2019年實體書店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了4 %。
  • 實體書店轉型路在何方?西安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分析_贏商網西安站
    西安實體書店華麗轉身,轉型蝶變後成為體驗性更強的空間環境,增加了商業的賣點和吸引力。傳統書店遇冷,實體書店都在尋找出路,謀求轉型,但都是轉型,方式卻各有不同,新華書店還宣布將入駐大唐芙蓉園南門對面的芙蓉新天地,今年5月份開業,營業模式也與過去的新華書店不同。「新包裝的新華書店,都不僅僅只售賣圖書,還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以書會友的活動,舉辦讀者見面會、文化沙龍,吸引更多讀者回歸實體店。」
  • 為什麼要大力扶持實體書店?曲江新區給你最佳答案!
    恰逢其時再次翻開了實體書店發展的新一頁對標國際化「書香氣質」當前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而一座城市書店的數量也代表著城市的文化繁榮度讓一座城市更有「溫度」全球性生活方式雜誌《MONOCLE》>每年都會發布一份生活質量調查評選出全球最宜居城市除了環境質量、城市建築、公共運輸等常規要素外自2016年起一個城市中擁有的獨立書店數量
  • 再造「實體書店」
    張家界新華書店 記者 李成義 攝書牆高聳,書架錯落,柔和的色調,溫暖的燈光,咖啡、奶茶置於書旁……這是張家界新華書店重新開業後的一角風景。店內書品豐富,各有分區。一樓,有社科、經濟類圖書的高大上,亦有本土作家作品陳列專欄的接地氣。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開實體書店的人是有情懷的,但是,僅靠情懷並不能開好書店。相比「讀者」,「消費者」是更現實的身份。對一家書店來說,兩種不同指向的身份同樣重要——最好能夠合二為一。來分析下現在的「讀者」,他們是誰?在「屏幕」還沒有流行的時候,讀書是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項目和學習方式。但到了今天,大眾討論更多的是網劇、綜藝不好看,是短視頻不好刷,以讀書為娛樂方式的人越來越少了。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與其說這是一家實體書店,不如說是一家線下的網上書店。很難說此舉會在短期內對行業內部的經營策略產生革命性影響,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亞馬遜今天的做法將被更多電子書商效法,並引領未來書店的發展潮流。未來的書店不僅是倉庫和商店,更是體驗中心和展覽大廳。那麼,亞馬遜實體書店較之傳統書店,都有哪些新穎之處呢?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本次在線問卷調查及報告傳播,成為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過程中,書店業最為聚焦的一項自發性活動。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
  • 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 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
    昨天(12月25日),新華書店以及三十多家長三角的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的負責人等在浦東陸家嘴百新書局尚悅灣店進行了以「實體書店和文創」為題的商討,近年來出現的實體書店紛紛試圖構建「書店+」,一個集圖書銷售、閱讀、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文化體驗閱讀空間,成為全民閱讀的公共平臺,努力成為書店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標。  這樣的探討正符合了上海發布的《關於加快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
  • 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
    隨著復工復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復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成為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實體書店「戴著口罩」復店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 幾個實體書店場景營銷的案例
    具體來說有這樣一些特點。情感體驗、社交體驗、生活體驗、文化體驗比方說書店通過不同的書籍陳列方式,多樣的色彩搭配,播放不同的背景音樂,給人一種感官體驗,而這種體驗對每個人來說又是因人而異的,但只要身處在這個氛圍中,每個人都是書店內的一份子,都會立即感受到這一氛圍,而且會留存在記憶中,如果消費者中意這家書店,那麼他就會成為書店的常客,並且很有可能會以他為中心輻射向更多的人群,最起碼,會成為書店的社群關係中的一個人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本次在線問卷調查及報告傳播,成為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過程中,書店業最為聚焦的一項自發性活動。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已經使得實體書店的低利潤無法支付合適人才要求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