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

2020-12-17 新華社新媒體

大街小巷,又聞書香。隨著復工復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復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成為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

實體書店「戴著口罩」復店

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從新天地廣場出來,沿著淡水路向南走到街角一個舊式大院,抬眼一看,二樓的插畫主題書店「鯨字號」已經打開店門。「不少人選擇中午吃完飯後捧杯奶茶來逛逛,也有少量外地遊客來打卡。」店員介紹,書店已恢復營業兩周,目前正慢慢恢復活力。

同期,位於上海徐家匯路上的西西弗書店凱德晶萃店也聚集了不少人氣。下午兩點,店內的矢量咖啡廳已經坐了約一半的人。據悉,目前西西弗在上海的17家門店已全部恢復營業。

掃碼、註冊預約、填寫個人信息、查體溫,目前,世紀朵雲旗下在滬的4家書店已經全部開業;鍾書閣在上海的6家門店也全部恢復營業;言幾又全國62家書店已恢復營業50多家。

不過,打開店門只是喚醒「元氣」的第一步,多數書店仍反映,目前客流量仍與正常時期有著顯著差距。多家書店反映,目前來店消費者大約只有正常時期的十分之一。

擺在另外一些書店面前的,則是「生存」問題。

1月31日,江西南昌有28年經營歷史的青苑書店發出求助聲音,推出充值卡,希望在讀者幫助下渡過難關;2月24日,著名書店單向空間發起了「保衛實體書店」的眾籌計劃;一天後,浙江首家24小時書店烏託邦書店宣布將於今年5月1日結業;此外,杭州著名獨立書店曉風書屋主理人朱鈺芳也表示,這是創立22年以來承受的最大衝擊。

全國書店聯盟「書萌」於春節期間發起的問卷顯示,絕大多數書店1月收入同比下降,最大降幅高達90%。

展開自救,不能只靠情懷「裸泳」

疫情衝擊之下,國內多家書店品牌展開「自救」。

上海「鍾書閣」靜安店開啟直播,首次直播觀看數量達8769人次,點讚和打賞超過3萬條;言幾又則與外賣平臺餓了麼展開合作,目前全國範圍內的49家門店都可提供外送服務;為加強線上粉絲社群運營,福州的「風雅頌書局」推出了多場線上讀書會活動。

3月21日,上海市新華書店、古籍書店、上海三聯書店等58家實體書店,聯合推出「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春季圖書大聯展特別活動,精選百種圖書以8折購書優惠回饋讀者。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指出,疫情下的「自救」只是應急之舉,實體書店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情懷之上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有關「實體書店生存難」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鍾書閣徐匯區門店經理朱兵認為,這與2010年以來電商的衝擊不無關係。「電商價格更低,更便捷,種類也更豐富,實體書店受到不少衝擊。」

近年,政府相繼頒布各類扶持政策。此次疫情期間,北京市就推動建立區級實體書店引導資金,有針對性地給予書店企業資金、稅收等扶持;上海市也提出對實體書店給予資金扶持,通過「文創保」等形式提供金融貸款服務。

但從長遠來看,書店的長期運營還有賴於清晰的商業模式。「不少人會將開書店與追尋『詩與遠方』聯繫起來,充滿情懷,但這只是『看起來很美』。」世紀朵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潔認為,任何一個書店從業者在進入行業之前都要首先搞清其商業模式。

「八仙過海」為城市留下書香

面對電商、租金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擠壓,實體書店究竟該如何為城市留下書香?

近年來,國內不少實體書店品牌正積極探索可行路徑。

如西西弗在各大核心商場開店迅速,去年開了83家,今年計劃開100家;成立於2013年的言幾又相繼拿到知名創投資本的投資,擴張迅速;來自中國臺灣的誠品書店、新加坡的Page One等也相繼在大陸增加門店。

「一些書店會選擇與大型商業綜合體合作,用吸引人流量置換租金減免等,還有一些將咖啡、文創周邊營銷等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業內人士介紹,如今,在國內各大商圈或商業綜合體,都能見到不少高顏值、體驗獨特的書店。

相較而言,一些小型書店則更加依賴粉絲和口碑營銷。「窮而後工」,「鯨字號」主理人張曄表示,在開設實體書店之前,「鯨字號」已經在線上運營了多年,培養了不少粉絲社群。「正因為有線上積累,疫情下公司的損失整體可控。」

世紀朵雲則定位於成為優質內容供應商和文化空間的運營商。馮潔介紹,目前書店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口碑,未來依託於世紀出版集團的內容優勢,將重點在策展、文化衍生品定製和文化空間運營上發力。

一些新興的金融模式也被應用於書店行業。開業不足三個月的「神獸之間」打出電商同價的「招牌」,同時推出付費會員,提供不限次圖書借閱、演出活動免費入場、「外賣」送書、免費音頻教程等服務。

「神獸之間」創始人蔣巍認為,實體書店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馮潔也表示,「當下,全民閱讀正成為全社會倡導的風向,實體書店也日益得到重視,隨著社會進步,書店作為城市精神加油站將更加不可或缺。」

記者胡潔菲、杜康

相關焦點

  • 再造「實體書店」
    再造「實體書店」——張家界「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觀察一場大棋局,正在張家界書店行業悄悄落子:2019年1月,永定區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2019年4月,市城區5家自助圖書館對市民開放;2019年11月,新華書店盛裝回歸開門迎客;2020年3月,永定區圖書館分館開放營業;……這些充滿活力的實體書店,依次「點綴」在張家界各地,掀起一場場文化盛宴。
  • 鄭州圖書消費券助實體書店「回暖」
    200萬元的電子圖書券被迅速搶空這輪由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掀起的全民閱讀熱情,同時將實體書店經營困局再次拉回大眾視野。1000萬元的圖書消費券能否為深受疫情重創的實體書店「充飢」?疫情當下,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幫扶實體書店 如何因時而變
    但可以看到的是,網際網路時代,書店的生存邏輯已發生巨大變化,網絡和實體都在尋找各自的藍海,甚至呈現平行發展的態勢。生態不同,書店的幫扶和發展思路該如何調整?作為出版專家,他更理解實體書店獲得土地政策支持利好的意義。  「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空間、需要地段,從土地政策入手去解決,是根本保障。」程三國坦言,這一實體書店行業呼籲了許多年的訴求,如今終於成真,「以後開發商拿地可能不僅要比建多少自住房,還要比能給書店留多少空間。」  其實,在扶持政策出臺之前,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基本面已經向好。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破局 小微新勢力亮眼
    編者按  疫情給文化各行業帶來嚴峻的生存考驗——讀者習慣了宅家,如何讓他們重返書店?受到電影院上座率的限制,以及優質影片的缺席,電影院如何找回昔日票房?劇院重啟,憑什麼劇目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劇場?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一、實體書店進校園現狀分析 為推動實體書店進校園(簡稱校園書店),2017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做了重點安排,一是會同教育廳、文明辦、團省委、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臺聯合文件(《河南省「實體書店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豫宣通〔2017〕56號),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做統一部署,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進校園」工作方案
  • 省公務員考試筆試舉行 今年《申論》考了如何「化危為機」
    《申論》考了如何「化危為機」26日中午12時,浙江警官職業學院考點內,鈴聲響起,總共3個半小時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考試全部結束。此時下起大雨,考生們在躲雨時聊起了考試體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要求在90分鐘內完成100道選擇題,平均不到1分鐘做一道題,時間很緊。」不少考生感慨地說。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除了直播帶貨,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還開展了同城配送,盲袋選書,線上讀書會,儲值反贈,線上課程等自救方式。這些風暴中的倒逼行為,讓實體書店有了更多的可能。實體書店一路走來本就風風雨雨。2000年到2004年,有70%以上的實體書店開始轉型歇業,甚至倒閉。
  • 線上書店線下開店 實體書店該如何轉型應對?
    過去的十年裡,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這也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測,實體書店是否已經日薄西山,將被線上書店給代替?不過,最近的兩條新聞卻讓人對這種猜測再度起疑,線上書店的兩大巨頭當當網和亞馬遜都逆勢而上,在線下開起了實體書店。
  • 網絡書店火爆 實體書店該如何活下去?答案在這裡
    實體書店(網絡配圖)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十一個部委共同發起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到文明城市的考核範圍,納入到地方政府城市規劃的範圍,含金量很高。」參加了會議的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深受鼓舞,認為這份指導意見操作性很強, 「比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鼓勵在中小學校及周邊開辦實體書店。」王忠義說,針對新華書店,《指導意見》對大書城、小連鎖、鄉鎮書店以後的發展建設,都有說明。
  • 化危為機,提升市場消費水平
    但也要看到,受到疫情影響,群眾的消費信心還未完全恢復,如何減輕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提升市場消費水平?物供要順暢,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生產是消費的源頭,只有供得上、供得足,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疫情期間,一些行業企業用工、原材料、產品運輸等「產供銷」環節受到影響,短期來說對消費影響不大,但如果長期不順暢,就會影響到市場的高質量供給。當前,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不鬆勁,一手抓復工復產不動搖。
  • 好好學習 | 2020習近平這樣引領中國經濟化危為機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帶領中國人民攻堅克難,深刻認識和把握疫情影響下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化危為機,主動迎接挑戰,引領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 實體書店遭遇寒流
    實體書店家家舉步維艱  記者從省新聞出版局了解到,全省有130餘家圖書報刊批發零售企業,其中有一半是民營書店,學府書城、中央書店、匯文書店等屬於規模比較大的民營書店,因為是銷售末端,經營狀況並不理想,2010年我省新華書店系統的銷售額也出現了下滑的態勢。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已經使得實體書店的低利潤無法支付合適人才要求的工資。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視覺中國圖今年十一月,亞馬遜(Amazon)在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之後,噹噹也宣布即將在長沙開實體店。作為全球網際網路線上零售商的領導者,亞馬遜在實體書店明顯式微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令許多人大為困惑。作為網上書店的延伸,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正嘗試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起來,並改變著傳統書店的功能定位。
  • 扶持實體書店,除了「最美」還要「接地氣」
    根據《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今年,北京市大力開展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並圓滿結束。2019年,共計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元。
  • 實體書店轉型路在何方?西安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分析_贏商網西安站
    西安實體書店華麗轉身,轉型蝶變後成為體驗性更強的空間環境,增加了商業的賣點和吸引力。「一頭獨大」 現在不少逛實體書店的顧客,不再單純去買書了,而網絡書店也並不能完全滿足閱讀者的需求。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