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這句話出自唐代宋之問的歌詠西施《浣紗篇》,全文圍繞西子傾國傾城的容顏,世人紛紛稱其「沉魚」之容,大夫文種當時為了營救本國大王勾踐,提出用美人計來擾亂吳國宮廷,西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名垂千古的,但可惜的是,西施雖然忍辱負重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可她的結局並不美好,勾踐在復國後,並沒有感恩西施,反而將其拋棄。
西施,原名叫做夷光,春秋時期的越國人,家住薴蘿山村西,因為村中大多數人都姓施,所以她又被稱作西施,眾所周知,西施被人稱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在史書的記載中,她有著芙蓉之姿、體態優美,一顰一笑都牽動著人們的心,就連他無意間的一個病態動作都能被村裡的醜女模仿,這就是「東施效顰」的緣來。
公元前494年,吳國討伐越國,雙方在夫椒爆發了戰鬥,最後越軍大敗,吳國趁勢帶兵長驅直入進入越國包圍了越國都城,由於雙方實力懸殊,在這麼搞下去越國就該亡國了,大臣範蠡審時度勢,建議越王勾踐放低姿態,什麼都要答應吳國,先保住小命要緊,勾踐無奈只能被迫入吳為奴三年,作為謀臣的範蠡也甘願陪同前往,在吳國的的幾年,勾踐忍辱負重,終於獲得了夫差的惻隱之心,最終將勾踐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後,一方面韜光養晦,暗地裡卻召集大臣制定了滅吳大計,大夫文種獻上滅吳九策,勾踐針對吳王喜歡美色的弱點,選擇了最毒辣的也是最容易的美人計,殊不知這場戰爭把西施平淡的生活完全打破了,越國開始選美後,西施名列榜首,在送往都城的路上,範蠡和西施一見鍾情,互生愛慕之心,可惜為了國家大業,範蠡只能含淚將西施送往國都,在前往國都的路上,由於人們爭相圍觀,結果造成道路堵塞寸步難行,當時護送西施的範蠡心生一計,索性讓西施在路邊小樓居住,然後張榜「欲見美女西施者,付錢一文」,這下子全城轟動,以西施為中心的方圓幾裡,每天趕來送錢的不計其數,等範蠡護送西施回到都城後,他把這些錢交給國庫,著實是一比不小的財富。
國難當頭,西施深明大義,甘願為國家犧牲自己,就這樣西施被送到吳國,憑藉著自己的絕代容顏很快把夫差迷得神魂顛倒不理朝政,至此吳國開始走向衰落,最終被越國滅掉,按理說,西施給勾踐如此幫助,理應能夠好好過下半生,但勾踐卻沒有,在消滅吳國後,越國佔據霸主地位,早就把西施忘到爪哇國了。
根據傳說,西施的下場有三,第一,勾踐復國後,範蠡就帶著西施歸隱山林,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第二,有人說西施感覺自己配不上範蠡於是跳湖自盡了,第三,也有人說西施被越王勾踐佔為己有收入後宮,老死在宮中。相比而言人們更願意相信西施跟隨範蠡歸隱山林,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範蠡是南陽五聖,故裡在楚國,與西施的薴蘿山相隔甚遠,而且史記上記載範蠡有一位妻子,在範蠡的家譜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這位女子姓黃,就連當時護送西施去都城的都不是範蠡而是文種,西施說到底不過是一個棋子罷了,她至始至終都沒有過自己的幸福,所以文學家們同情西施便給了她一段悽美而且浪漫的愛情故事。
後世百姓感念西施的高尚氣節和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於是在她的家鄉薴蘿村修建了一座「西施殿」,受萬人祭拜,由於歷代文人對西施的歌頌,到了明清時期,西施殿更是發展為西子祠,且規模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