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解析研究人|Wen,審校編輯|Runsong
本文是針對論文《營養對社會決策的影響(Impact of nutrition on social decision making)》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7年6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作者分別來自呂貝克大學、慕尼黑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包括Sabrina Strang等人。
攝取食物不僅對於保持穩態、保證生存來說至關重要,而且食物在體內的生化加工過程還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討了食物中的宏量營養素成分及其對人體的生化影響與人類社會決策之間的關係。
宏量營養素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這三種在膳食中所佔比例較高的營養素。食物中,這三種營養素的不同比例會引起內分泌信號的改變。比如,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會改變血漿酪氨酸水平,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則會影響血液色氨酸水平。由於酪氨酸是多巴胺的前體,色氨酸則是五羥色胺的前體,食物引起這些中性胺基酸的變化變化之後,也會改變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動態。
另一方面,激素和神經遞質狀態的變化也會影響幫助、信任、懲罰等社會決策行為。然而,一頓常見的西式飯食所含有的宏量營養素水平是否足以改變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各個參數、並且引起行為上的變化?本研究所要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
在實驗一中,研究者觀察了早餐中的宏量營養素成分與早飯後的社會拒絕行為之間的關係。在實驗中,被試於午飯前詳細列舉了早餐時食用的食物,並參加了一個一次性的最後通牒博弈任務。在該任務中,被試可以懲罰一個做出了不公正的決策、違背了社會規則的對象,懲罰方式很簡單,就是拒絕對方提出的分配方案,這樣雙方都無法得到待分配的財產。研究者計算了被試早餐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根據中位數將被試分為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即相較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更高)和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實驗一發現,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的被試更容易拒絕對方的提議。
在實驗一的基礎上,為了探究宏量營養素成分與拒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者又設計了一個雙盲幹預實驗(實驗二)。研究者為被試提供了宏量營養素比例不同的早餐,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的早餐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分別為80%和10%;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的早餐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分別為50%和25%。研究者通過實驗二再一次驗證了實驗一的結果: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組的被試面對不公平的提議時更願意拒絕。
研究者對實驗數據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與低碳水/蛋白質型的早餐相比,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型的早餐能夠顯著提高血漿色氨酸水平、降低血漿酪氨酸水平。此外,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條件下,被試的血糖濃度峰值顯著較高、並且在早餐結束後下降較快。
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說明了宏量營養素含量不同的早餐會影響人類的社會行為。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型的早餐能夠增加針對違背社會規則者的社會懲罰行為。這種由宏量營養素引起的行為改變實際上是由食用不同類型的早餐後血漿胺基酸水平的改變造成的。
本研究說明營養可以驅動認知上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一句俗語——「we are what we eat」(人如其食)。本研究的結果也說明了平衡飲食並不僅僅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關,而且對於教育、經濟、公共政策都有意義。
參考文獻:
Strang, S., Hoeber, C., Uhl, O., Koletzko, B., Münte, T. F., Lehnert, H., Dolan, R. J., Schmid, S. M., & Park, S. Q. (2017). Impact of nutrition o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25), 6510-6514.
閱讀論文全文,參與論文討論,請長按以下二維碼訪問唧唧堂論文庫。
唧唧堂研究人簡介:Wen
點擊「原文閱讀」,查看 Wen 在唧唧堂所有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