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全特質理論:研究人格結構與過程的綜合方法 | 唧唧堂論文解析

2021-03-05 唧唧堂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漁夫;審校編輯 | 悠悠 濛濛

本文是針對論文《全特質理論:研究人格結構與過程的綜合方法(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19年2月發表於《人格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作者為Eranda Jayawickreme , Corinne E. Zachry, William Fleeson(美利堅合眾國維克森林大學)。

理論提出背景:社會認知理論與特質論之爭

特質論方法認為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非常高,並認為特質是理解個體人格最好的方式,而且大五模型得到了廣泛的驗證。

特質論雖然可以可以很好地描述個體差異,但長期以來一直有人呼籲解釋性格特質的起源、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行為差異的。許多研究表明特定特質和特定行為相關,但是並沒有解釋特質如何轉變成行為的。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情境理解(即個體如何感知情境)的社會-認知機制是了解個體人格的最好的方式。並指出特質的顯現(即由特質導致的行為)表現出不一致性,比如,有的個體有時表現出高盡責性,有時又表現出低盡責性。既然行為的一致性很低,那麼用特質來描述個體就不準確,該理論認為應用社會-認知單元(個體對情境的編碼方式、期望、計劃、目標等)來描述個體差異。社會-認知單元是行為的起因,而社會-認知單元對情境的變化很敏感,所以行為也會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雖然社會認知方法可以解釋人格變量,但不能明確的解釋個體差異。無論個體差異表現在哪個方面,社會-認知理論都認為是社會-認知機制(如編碼方式、期望、規劃、目標)之間的不同造成的。這樣的理論只適合用做解釋。

為了使社會認知方法真正全面,它們需要對人格進行描述性描述來解釋。全特質理論(Whole Trait Theory,WTT)的目標是通過將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傳統理論結合到一個統一的觀點中來糾正這兩種觀點的缺點,這個統一的觀點包含了人的內在可變性和一致性。

全特質理論

WTT是一種研究人格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來解釋性格特質如何轉化為日常行為,從而解釋人格結構和過程。具體來說,WTT將從特質的描述性和解釋性方面區分為整個特質的不同方面。特質的解釋方面包括認知-情感-動機系統,它塑造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處理過程,進而導致特質的描述性方面捕捉到的情緒和行為模式。特質的描述性方面在這裡被定義為那些人格狀態的特定人格特徵密度分布通過整合社會認知和特質兩種方法,WTT將兩種基本的人格研究方法統一為一個模型。

全特質理論的核心原則

1)對特質的描述最好是用狀態密度分布。大五人格模型提供的對行為的總結描述是不完整的,並沒有表明具有特定特質水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該特質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密度分布方法認為個體可以用人格狀態的分布來描述。這些分布是廣泛的,因為人們會以有意義的方式隨時改變自己的個性;但是個體之間的分布在它們的位置、大小和形狀上是不同的。這種對個體的描述關注的是人們如何行動,或者說是人們的動作軌跡、特質顯現的軌跡,而不是性格標籤。

2)需要對大五人格模型進行解釋說明。全特質理論以大五人格模型為立足點,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僅限於給出人格描述,還應給出內部機制。此外,既然個體差異會是穩定的,從邏輯上意味著這些個體差異必須有某種解釋。這一論斷得到了許多其他人格心理學家的廣泛認同,他們都在尋求對性格特質的解釋。

3)在大五人格模型中添加一個解釋性的描述後,特質就分為兩個部分:描述部分和解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不同的實體,但是可以連接到整個特質中,解釋部分是描述部分的原因。特質的解釋性一面導致特質的描述性一面。

4)WTT提出特質的解釋部分由社會認知機制組成。由於描述部分是由解釋部分導致的,所以可以利用描述部分的特質來推斷解釋部分的特質。社會認知機制解釋了可變性,也可以解釋穩定的平均值,因此它們與特質的描述部分(定義為狀態的密度分布)與大五模型相關的證據相吻合。大五人格模型給出了特質的描述,社會認知理論給出了特質的解釋,大五人格模型是社會-認知理論的結果,社會-認知理論是大五人格模型的原因,兩者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互兼容。

5)人格科學的研究應側重於識別構成特質解釋力的社會認知機制。狀態可變性可用於發現狀態的原因,以確定特質如何在實際行為中顯現。解釋狀態的可變性可以揭示性狀的產生機制;至少揭示一個預測變量與結果狀態之間的系統關係。這種產生機制將是特質的解釋性方面的一部分,就像解釋特質內容如何在行為中表現一樣。

全特質理論和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人格的改變主要是由於狀態表現的結果。在這裡,重要的是區分什麼解釋了特徵的描述性部分的變化,什麼解釋了特徵的解釋性部分的變化。個體受到目標的激勵,並對其情境特徵做出反應,以改變其狀態的表現形式。這些狀態是由社會認知機制決定的。然而,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其後果。例如,人們為了實現目標而改變他們的狀態。當這種目標追求成功時,這可能會導致個體密度分布的變化,因為狀態的變化會帶來積極的結果。當狀態的變化導致不同社會認知過程的輸入、中介和/或輸出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時,這種變化就會導致長期的變化。當狀態的結果發生變化時,特質解釋方面的這種變化是可能的引導人們渴望改變自己的長期表現,認為這種改變是可行的,並使這種改變成為習慣。

將全特質理論應用於大五模型之外:道德特質的例子

我們注意到一些關於將WTT應用於大五模型之外的考慮。值得注意的是,WTT的經驗證據主要涉及大五模型,而不一定涉及其他特質。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推測了將WTT應用於道德特質(或美德)的合理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些道德方面的優點似乎包含在「大五特質」之中。包括謹慎、可靠和同情在內的道德品質似乎與責任心和親和力的品質相結合。因此,基於「大五」理論的研究至少對某些美德有明確的啟示。

並且,使用WTT來評價道德品質符合我們對大多數日常道德品質的直覺。WTT為檢驗道德思想、情感和行為(道德特質的描述性方面)的各種機制(道德特質的解釋性方面)提供了一個框架,並為解釋許多道德特質提供了機會。

WTT在幹預中的可能應用

促進福祉的幹預措施:多項經驗抽樣研究證實,當參與者表現出外向時,他們感到更快樂。無論參與者通常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這種幹預都是有效的。這些研究的結果對促進幸福感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表明個體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他們的外向行為來提高他們幸福感的各個方面。

逆境後積極的人格改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關於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 PTG)的文獻報導稱,一些人在經歷個人逆境後仍在繼續成長和發展。PTG被定義為「在與極具挑戰性的生活環境的鬥爭中所經歷的積極心理變化」。PTG關注的是如何克服消極事件,以及個人逆境如何成為積極成長和發展的跳板。

PTG相關的人格特質是對經驗的開放、外向性和親和性。因此,促進開放、外向和/或愉快的狀態可以導致個人逆境後積極的心理變化。雖然這些推測需要通過仔細的前瞻性研究來驗證,但這些幹預措施可能會幫助個體在經歷逆境後,在相關的生活領域中以行為方式形成這些特質。舉個例子,研究人員可以識別外向性的相關行為表現,然後幫助創傷倖存者制定這些行為,以探索成長的機會,並從他們與困難事件的鬥爭中提取意義。

敘事策略是一種強有力的人格機制,可以成為增加人格改變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Eranda, J. , Zachry, C. E. , & William, F. . (2018). 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0191886918303775-.

解析作者: 漁夫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更多作者在唧唧堂的論文解析

讀論文,答問卷,看解析

唧唧堂論文導讀,讓學術閱讀更簡單

相關焦點

  • JPSP:人格特質、價值觀、幸福感和自尊之間的關係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 PB:你的人格特質將影響你的「性」福人生!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Jelly;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連接大五人格特質與性和性健康:元分析研究》(Linking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to Sexuality and Sexual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的解析,該論文於2018年發表於《心理學通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
  • AB:成癮者人格特徵是什麼樣的?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賈琳;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Personality profiles of substance and behavioral addictions》一文的解析,論文的作者Noam Zilberman、Gal Yadid、Yaniv Efrati、Yehuda Neumark、Yuri Rassovsky,該論文於2018年發表在《Addictive Behaviors》上。
  • PID:男性的評價對女性擇偶意願和擇偶偏好何影響?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Wen審校編輯|Minyue
  • 唧唧堂:JEPG實驗心理學綜合2017年8月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ATM;審校編輯|Minyue,Runsong難以控制個體意識會驅使個體對結構的尋求增加當人們努力控制自己意識的時候,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會改變。補償控制理論提出當個體對外界環境的控制減少時,個體對知覺模式或其他形式的結構化信息的搜索會增加,即使這些信息屬於遠距離領域的信息。該理論已經得到前人研究的檢驗。此研究更進一步,對控制思想上的困難是否能夠預測結構搜索的增加這個假設進行檢驗。
  • 大腦圖譜的過去、現在、未來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Yifan Hu;審校編輯|Ernest本文是對2018這篇文章綜合介紹了有關大腦圖譜的基本問題和現階段的研究成果,最後提出如要描繪大腦圖譜,研究者們必須重新審視已有的研究範式,跳出總是由行為出發,探索具體行為的神經基礎的框框,轉而以腦區為出發點,研究與之關聯的行為表現。這個聽起來很玄乎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通過解析,慢慢來了解。
  • JPSP: 人們選擇相似的個體做朋友,同時朋友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相似 | 唧唧堂論文解析
    : Yuan, Wen推送編輯 | 悠悠本文是針對論文《外向性和友誼的共同發展:友誼網絡中的聯結和行為互動機制》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20年發表於《人格和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考點,考查形式多以客觀題出現,很多考生對他的理論比較陌生,不知他的理論究竟是怎麼來的。今天為大家梳理一下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一、卡特爾人物簡介卡特爾是人格特質理論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是倫敦大學的化學系畢業生,在一戰戰地醫院護理傷殘士兵的經歷讓他決定從事心理學的研究,於是他在倫敦大學繼續選擇讀心理學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做了斯皮爾曼的研究助理。
  • 可信賴意圖和行為的預測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Jianwu; 審校編輯 | ErnestPredicting Trustworth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的一篇解析。論文發表於JPSP《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報》2018年第3期。作者是Levine, E. E、Bitterly, T. B、Cohen, T. R和Schweitzer, M. E。
  •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
  • 唧唧堂: AMR美國管理學會評論2017年1月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500px by  Gable Denims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文章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Kid閱讀論文全文,參與論文討論,請訪問唧唧堂論文庫Editor's Comments: 命題,過程模型,還是分類法?無模板情況下應對撰寫理論的挑戰不存在簡明的步驟和模板是撰寫理論型文章的難點之一。
  • 【唧唧堂研究人筆記】JPSP 5月論文精選: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您可以點擊該頁底部連接「閱讀原文」 查看鏡子心理的研究人空間,查看他在唧唧堂的所有論文推薦,也歡迎和他互動交流哦!唧唧堂歡迎更多研究人給大家分享你自己的或者其他人的研究和論文推薦。 有稿費,還能拿到唧唧堂線下研究人聚會的免費門票哦!
  • JPSP:對動物的身份認同:發現自己與動物的心理聯結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夏獺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JOM:服務式領導文獻回顧 | 唧唧堂論文解析
    A Review and Synthesis)》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1年發表於JOM雜誌上,該研究作者為Dirk van Dierendonck 。此外 ,目前關於服務式領導的定義和理論框架還沒有達成共識,先前服務式領導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規範性論文,主要集中在理想情況下應該如何;只有少數文章是描述性論文,告訴我們在實踐中服務式領導是怎樣。因此本文旨在解決目前文獻中關於什麼是服務式領導的困惑,並建立一個整體的理論框架。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王娟;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然而,以往的研究對於這些激勵機制的探究均為靜態的,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一過程的動態性。 用靜態模型去估計動態過程可能會帶來一些誤導的結論。本文提出了一個將隱馬爾可夫模型整合到公共產品模型的結構性計量模型,能夠描述激勵機制的有效性隨著時間的變化。該研究展示了這些激勵機制是如何動態地影響用戶的動機水平和貢獻行為的。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白熊小黑;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Do Smart People Have Better Intuitions》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18年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期刊:總論(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雜誌上,該研究的作者包括Valerie A. Thompson, Gordon Pennycook, Dries Trippas 和Jonathan St. B.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
    (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他對特質的分類繼承並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共同特質是某一地區、某一群體、某一社會中各成員所共有的特徵;個別特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徵。
  • APSR:美國權力分立的戰略基礎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Pixabay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唧唧堂解析人 faye;審校編輯|Minyue,Runsong本文是針對論文《建立一個新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分權的戰略基礎(Building a New Imperial State: The Strategic Foundations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merica)》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7年8月發表於《美國政治學評論(APSR)》,該研究作者為SEAN GAILMARD。
  • 理性主義與自我控制衝突中的決策滿意度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原悅;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一、特質的概念一般認為,特質構成一個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此引發人的行為和思想,它除了應答刺激而產生行為外,也能主動引導行為。特質被看做一種神經心理結構,它雖然不是具體可見的,但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推知其存在。人以特質來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質來組織經驗。沒有兩個人會有完全相同的特質,因為每個人對待環境的經驗和反應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