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漁夫;審校編輯 | 悠悠 濛濛
本文是針對論文《全特質理論:研究人格結構與過程的綜合方法(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19年2月發表於《人格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作者為Eranda Jayawickreme , Corinne E. Zachry, William Fleeson(美利堅合眾國維克森林大學)。
理論提出背景:社會認知理論與特質論之爭
特質論方法認為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非常高,並認為特質是理解個體人格最好的方式,而且大五模型得到了廣泛的驗證。
特質論雖然可以可以很好地描述個體差異,但長期以來一直有人呼籲解釋性格特質的起源、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行為差異的。許多研究表明特定特質和特定行為相關,但是並沒有解釋特質如何轉變成行為的。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情境理解(即個體如何感知情境)的社會-認知機制是了解個體人格的最好的方式。並指出特質的顯現(即由特質導致的行為)表現出不一致性,比如,有的個體有時表現出高盡責性,有時又表現出低盡責性。既然行為的一致性很低,那麼用特質來描述個體就不準確,該理論認為應用社會-認知單元(個體對情境的編碼方式、期望、計劃、目標等)來描述個體差異。社會-認知單元是行為的起因,而社會-認知單元對情境的變化很敏感,所以行為也會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雖然社會認知方法可以解釋人格變量,但不能明確的解釋個體差異。無論個體差異表現在哪個方面,社會-認知理論都認為是社會-認知機制(如編碼方式、期望、規劃、目標)之間的不同造成的。這樣的理論只適合用做解釋。
為了使社會認知方法真正全面,它們需要對人格進行描述性描述來解釋。全特質理論(Whole Trait Theory,WTT)的目標是通過將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傳統理論結合到一個統一的觀點中來糾正這兩種觀點的缺點,這個統一的觀點包含了人的內在可變性和一致性。
全特質理論
WTT是一種研究人格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來解釋性格特質如何轉化為日常行為,從而解釋人格結構和過程。具體來說,WTT將從特質的描述性和解釋性方面區分為整個特質的不同方面。特質的解釋方面包括認知-情感-動機系統,它塑造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處理過程,進而導致特質的描述性方面捕捉到的情緒和行為模式。特質的描述性方面在這裡被定義為那些人格狀態的特定人格特徵密度分布通過整合社會認知和特質兩種方法,WTT將兩種基本的人格研究方法統一為一個模型。
全特質理論的核心原則
1)對特質的描述最好是用狀態密度分布。大五人格模型提供的對行為的總結描述是不完整的,並沒有表明具有特定特質水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該特質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密度分布方法認為個體可以用人格狀態的分布來描述。這些分布是廣泛的,因為人們會以有意義的方式隨時改變自己的個性;但是個體之間的分布在它們的位置、大小和形狀上是不同的。這種對個體的描述關注的是人們如何行動,或者說是人們的動作軌跡、特質顯現的軌跡,而不是性格標籤。
2)需要對大五人格模型進行解釋說明。全特質理論以大五人格模型為立足點,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僅限於給出人格描述,還應給出內部機制。此外,既然個體差異會是穩定的,從邏輯上意味著這些個體差異必須有某種解釋。這一論斷得到了許多其他人格心理學家的廣泛認同,他們都在尋求對性格特質的解釋。
3)在大五人格模型中添加一個解釋性的描述後,特質就分為兩個部分:描述部分和解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不同的實體,但是可以連接到整個特質中,解釋部分是描述部分的原因。特質的解釋性一面導致特質的描述性一面。
4)WTT提出特質的解釋部分由社會認知機制組成。由於描述部分是由解釋部分導致的,所以可以利用描述部分的特質來推斷解釋部分的特質。社會認知機制解釋了可變性,也可以解釋穩定的平均值,因此它們與特質的描述部分(定義為狀態的密度分布)與大五模型相關的證據相吻合。大五人格模型給出了特質的描述,社會認知理論給出了特質的解釋,大五人格模型是社會-認知理論的結果,社會-認知理論是大五人格模型的原因,兩者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互兼容。
5)人格科學的研究應側重於識別構成特質解釋力的社會認知機制。狀態可變性可用於發現狀態的原因,以確定特質如何在實際行為中顯現。解釋狀態的可變性可以揭示性狀的產生機制;至少揭示一個預測變量與結果狀態之間的系統關係。這種產生機制將是特質的解釋性方面的一部分,就像解釋特質內容如何在行為中表現一樣。
全特質理論和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人格的改變主要是由於狀態表現的結果。在這裡,重要的是區分什麼解釋了特徵的描述性部分的變化,什麼解釋了特徵的解釋性部分的變化。個體受到目標的激勵,並對其情境特徵做出反應,以改變其狀態的表現形式。這些狀態是由社會認知機制決定的。然而,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其後果。例如,人們為了實現目標而改變他們的狀態。當這種目標追求成功時,這可能會導致個體密度分布的變化,因為狀態的變化會帶來積極的結果。當狀態的變化導致不同社會認知過程的輸入、中介和/或輸出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時,這種變化就會導致長期的變化。當狀態的結果發生變化時,特質解釋方面的這種變化是可能的引導人們渴望改變自己的長期表現,認為這種改變是可行的,並使這種改變成為習慣。
將全特質理論應用於大五模型之外:道德特質的例子
我們注意到一些關於將WTT應用於大五模型之外的考慮。值得注意的是,WTT的經驗證據主要涉及大五模型,而不一定涉及其他特質。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推測了將WTT應用於道德特質(或美德)的合理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些道德方面的優點似乎包含在「大五特質」之中。包括謹慎、可靠和同情在內的道德品質似乎與責任心和親和力的品質相結合。因此,基於「大五」理論的研究至少對某些美德有明確的啟示。
並且,使用WTT來評價道德品質符合我們對大多數日常道德品質的直覺。WTT為檢驗道德思想、情感和行為(道德特質的描述性方面)的各種機制(道德特質的解釋性方面)提供了一個框架,並為解釋許多道德特質提供了機會。
WTT在幹預中的可能應用
促進福祉的幹預措施:多項經驗抽樣研究證實,當參與者表現出外向時,他們感到更快樂。無論參與者通常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這種幹預都是有效的。這些研究的結果對促進幸福感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表明個體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他們的外向行為來提高他們幸福感的各個方面。
逆境後積極的人格改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關於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 PTG)的文獻報導稱,一些人在經歷個人逆境後仍在繼續成長和發展。PTG被定義為「在與極具挑戰性的生活環境的鬥爭中所經歷的積極心理變化」。PTG關注的是如何克服消極事件,以及個人逆境如何成為積極成長和發展的跳板。
PTG相關的人格特質是對經驗的開放、外向性和親和性。因此,促進開放、外向和/或愉快的狀態可以導致個人逆境後積極的心理變化。雖然這些推測需要通過仔細的前瞻性研究來驗證,但這些幹預措施可能會幫助個體在經歷逆境後,在相關的生活領域中以行為方式形成這些特質。舉個例子,研究人員可以識別外向性的相關行為表現,然後幫助創傷倖存者制定這些行為,以探索成長的機會,並從他們與困難事件的鬥爭中提取意義。
敘事策略是一種強有力的人格機制,可以成為增加人格改變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Eranda, J. , Zachry, C. E. , & William, F. . (2018). 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0191886918303775-.
解析作者: 漁夫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更多作者在唧唧堂的論文解析
讀論文,答問卷,看解析
唧唧堂論文導讀,讓學術閱讀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