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浩比
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Yuan, Wen
推送編輯 | 悠悠
本文是針對論文《外向性和友誼的共同發展:友誼網絡中的聯結和行為互動機制》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20年發表於《人格和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該研究作者包括Maarten H. W. van Zalk, Steffen Nestler, Katharina Geukes, Roos Hutteman, Mitja D. Back。
研究背景與問題
我們是否選擇與自己具有類似外向水平的個體交朋友(選擇效應)?還是我們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變得在這些特質上越來越相似(影響效應)?還是兩者均是呢?
1、動態性的外向性及友誼網絡:選擇和影響的相互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人們常選擇與她們在人口學背景,價值,態度,情緒及人格特質上相似的朋友。許多追蹤研究結果均表明,在相識過程中,人們常選擇與他們在外向性上相似的朋友。因此,「為什麼朋友們在外向性上看起來相似」的一部分原因似乎是友誼選擇,即人們傾向於選擇與他們在外向性上類似的朋友。
儘管友誼選擇作為外向性與友誼的相似性的解釋得到相對一致的支持,較少研究關注友誼影響作為此相似性的可能解釋。人格發展的動態理論強調社交情景和關係可能影響性格。內向型朋友可能強化彼此的內向傾向,而外向的朋友可能強化彼此的外向傾向。儘管當前研究界強調人格和社交關係的雙向影響,關於友誼影響是否影響彼此的外向性的發展還未得到探究。因此,我們旨在同時探究友誼選擇及友誼影響並假設 (A) 外向相似性預測友誼的發展, (B) 友誼預測個體的外向性變化。
2、超越選擇和影響效應:潛在的交互機制
在特定社交情境中重複性的狀態性互動行為隨著時間的累積可能導致人格和社交關係的改變。根據PERSOC模型及TESSERA框架,狀態性經驗及行為序列構成互動機制改變個體人格。根據RERSOC模型,人格和社交關係通過纏繞的社交互動單元相互連接,這些互動單元由行為狀態與瞬時人際感知的動態關係組成。當這些短暫狀態發展為重複性序列,行為習慣及社交和自我相關的心理表徵也相應形成。這些被認為可以影響特質性人格傾向和社交關係的質量和穩定性。本文分辨出兩種互動機制的大類別:聯結互動機制及行為互動機制。
3、網絡中的聯結互動機制構成選擇效應的基礎
社交網絡中的聯結互動機制是關於互動夥伴間的關係形成過程中社交互動夥伴所體驗到的每日親密或親近性。聯結互動機制的其中一個例子是關於互動質量的感知,或者說是互動夥伴體驗該次互動的積極程度。不確定性減少理論認為,互動伴侶間的相似性消除了不確定性,因此提高了互動質量,而這進一步導致關係形成。強化情感假設也認為相似性會增加夥伴間的積極情緒,從而導致不相似的夥伴間更積極及愉悅的互動。這兩個理論均認為積極互動質量會激發相似夥伴間的關係形成。此外,實證研究對不相識及剛相識的大一學生進行探究,其結果發現增強的互動質量解釋了外向相似性對友誼選擇的作用。在不相識的大一新生組中,兩個研究發現外向相似性預測互動的強度即社交互動質量,而這些進而預測更高概率的友誼選擇。
本研究預期 (研究假設) (A) 高外向相似性預測正向互動質量;(B) 被試間正向互動質量進一步預測友誼選擇。
4、網絡中的行為互動機制構成影響效應的基礎
本研究認為行為互動機制解釋了已形成的關係中友誼影響效應。一個與人格發展有關的行為機制就是行為模仿。行為模仿指的是社交夥伴模仿彼此行為的傾向。我們認為通過模仿互動夥伴的社交行為,而不是更低調的行為,關係中的雙方隨著時間外向性均增加。人們通常模仿那些符合他們特質、目標及態度的行為。當個體與同樣外向的個體互動並模仿他們朋友的社交行為時,他們可能相應地改變他們的外向性自我感知。
研究者發現特定人格特質預測不相識個體互動中行為模仿的特定模式。例如,當互動夥伴的宜人性很高時,被試也會報以宜人性行為,而當互動夥伴統治性很高時,被試會回應消極行為。這些研究表明行為模仿可能由互動夥伴的特定特質所誘發,然而這些研究並未探究是否行為模仿是否反過來預測人格特質的改變。
僅有一個研究探究社交夥伴的高外向性可能強化社交行為。基於人格的自我強化理論,該研究認為友誼內的互相強化尤其出現在雙方具有相似的人格特質時。比如,他們的結果表明內向朋友強化彼此社交低調的傾向,外向朋友強化彼此社交容納、在對話中具有高能量以及更頻繁地聊天的傾向。
本研究預期(研究假設) (A) 朋友的外向性預測朋友的社交行為改變, (B) 朋友的社交行為預測目標個體的社交行為改變, (C) 目標個體的社交行為預測目標個體的外向性改變。
本文的第一個目的旨在探究選擇和影響效應共同解釋友誼網絡相似性的程度。為了回答該問題,研究採用兩個不同的追蹤社交網絡樣本並採用隨機主體導向模型(Stochastic Actor-Oriented Model, SAOM)來探究友誼選擇及影響是如何解釋外向相似性的。本文的第二個目的是探究外向性和友誼通過選擇和影響效應的共同發展,並且探究友誼選擇及影響效應背後的互動機制:友誼選擇背後的聯結機制及影響效應背後的行為模仿機制。
研究方法
樣本1:被試為隨機挑選的24歲和26歲群組(及其朋友)。在第一輪,最終有1199名目標被試填寫了問卷。接著作者採用雪球技術最大化目標被試及其朋友的互動信息,步驟為(A)問卷中要求目標被試提名最多八個朋友;(B)辨認出哪些被命名的朋友已經參與本研究(目標樣本朋友);(C)邀請最多三位被目標被試命名但暫未參與研究的朋友(非目標樣本朋友)。在四年間,被試每兩年填寫一次問卷,累計三輪。最終為1199名目標被試,499名非目標樣本朋友,共1698名被試(Mage = 22.72, SD = 2.99, 49% female)。
樣本1測量
友誼提名
每輪被試均被要求寫下最多八位朋友以及他們的名字、性別、年齡和地址。
外向性測量
大五人格量表的外向性子量表,5點評分。
樣本2:最終被試為131名心理學大一新生(Mage = 21.34, SD = 3.95, 77% female)。如表1所示,在16周內,被試共完成4輪追蹤測量(也成為time-based online dairy, TBOD),同時,在與其他被試發生互動後(至少五分鐘,雙方有回應),被試需即時完成短版問卷(即event-based assessment, EBA)(如表1所示)。EBA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現實生活中重複性信息以探究聯結及行為模仿互動機制。EBA在被試參與的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八周,及第十五周進行。在分析中第二周及第三周被合併,因此最終具有四輪EBA。
表1樣本2測量
友誼測量 TBOD測量中,作者呈現所有被試照片,被試需挑選其中一些被試為自己的朋友,從而獲得友誼啞變量(1 = 朋友,0 = 不是朋友)。不限朋友提名數量。
外向性測量 在TBOD中,短版外向性量表,10點評定。
互動質量
在EBA中,被試對他們如何感知與該夥伴的互動質量進行7點評定。
社交行為
在EBA中,被試用7點量表評定自己及互動夥伴的社交行為。互動質量及社交行為均被轉換為二分變量。
分析策略
本研究採用SAOM進行分析。SAOM同時探索外向性對友誼網絡改變的效應以及友誼網絡對外向性改變的預測。本研究分別對樣本1及樣本2進行模型分析。另外,為了回答第二個研究問題,本研究進一步採用樣本2的EBA數據探究是否互動質量的網絡動態可以解釋選擇效應且社交行為的網絡動態可解釋影響效應。
在該模型中友誼選擇效應代表一個特定被試會與另一個特定被試形成或維持友誼的概率,如果該效應是積極且顯著則意味著當預測變量越高時,相比於不形成或不維持一段友誼,一個被試形成或維持一段友誼的概率就會更高。社交行為、互動質量及外向性等也一樣。本研究採用先前一輪的數據以補齊當前一輪的缺失值。
結果
相關結果表明在兩個樣本中不同時間點,外向性均與友誼度呈顯著正相關。
外向及選擇
在兩個樣本中,外向相似性顯著且正向預測隨後的友誼選擇。
具體而言:1)顯著且負向的點出中心度效應(樣本1:^β = -2.981, se = .099, p < .001; 樣本2:^β = -3.379, se = .110, p < .001),表明形成即維持友誼的基本趨勢,2)積極且正向的互惠性(樣本1:^β = 2.921, se = ..211, p < .001;樣本2:^β = 2.467, se = .145, p < .001),表明被試傾向回饋友誼。
外向及影響
朋友的外向均分顯著且正向預測目標個體的外向性變化(樣本1:^β = .184, se = .076, p < .05;樣本2:^β = .287, se = .122, p < .05),即朋友的外向性越高,則目標個體隨後的外向性增加的概率更高。
交互機制
如圖1所示,互動質量變化是顯著的選擇交互機制:外向相似性至正向互動質量路徑顯著,^β = .388, p < .05;積極互動質量至友誼選擇路徑顯著,^β = .580, p < .05。
朋友的外向性預測朋友的社交行為變化(^β = .028, p < .05),朋友的社交行為預測目標個體的社交行為變化(^β = 1.760, p < .01),目標個體的社交行為預測其外向性變化(^β = .787, p < .01)。
圖1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青少年更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具有類似外向性的朋友。同時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朋友隨後影響個體的外向性發展。結果發現,隨著個體做出社交決策,社交情境隨著構建,並進一步導致對該個體特質的強化。該結果支持交換人格模型及人格發展背後對應的準則,也是首個在人格特質情境下支持這些理論的實證證據。
儘管朋友間具有人口學變量同質性,外向相似性仍影響友誼選擇。更重要的是,當前研究提供了友誼選擇背後的交互機制的實證證據。本研究發現高外向相似性預測積極互動質量,進而預測更高概率的友誼選擇。該結果支持了經典理論框架。
友誼網絡可以被視為強大的社會化情境。本研究擴展人格發展領域的知識並回應當前對於人格及行為互動機制的研究。PERSOC模型及其他模型強調需要填補當前關於人格及社交關係如何通過互動機制相互影響的知識空白。本研究關注早期成年人,該時期具有重要的社交及人格變化。由於個體常選擇與她們類似特質的朋友,友誼選擇作為友誼影響的重要前提,並進一步通過友誼影響強化這些特質。
儘管在反社會行為及抑鬱症狀等領域,先前研究曾關註解釋性的交互機制,較少研究試圖去理解朋友是如何影響個體的人格的。該研究提供了通往友誼及人格的關係背後的可能因果交互機制的第一步。具體而言,該研究認為行為模仿是朋友外向性影響年輕成年人的外向性的重要機制。
局限及未來方向
1. 無法推廣至其他人格特質,建議探究其他人格特質。
2. 僅探究兩個潛在交互機制。其他機制如個體內部過程(認知交互機制及社會情緒互動機制)或進一步的二元互動過程(感知元相似性及元喜愛)也可能解釋友誼選擇和影響。
3. 仍有其他更少侵入性的研究方式可探究互動行為和社交情境選擇,如電子記錄器及智能傳感技術。
4. 樣本1的選擇及雪球技術可能導致無意且未測量到的網絡估計誤差。未來研究可採用更多的網絡分析技術進行重複。
結論
本研究發現人們選擇與她們相似的個體作為朋友,同時朋友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相似。這些效應通過社交聯結和行為模仿的互動機制相互補充。外向性發展與友誼發展巧妙連接:外向性形成且被特定社交情境中重複性友誼互動所形成。動態社交網絡分析融合測量互動機制的混合方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式以探究人格和關係的長程變化,且揭露如何解釋這些變化的交互機制。
參考文獻:
van Zalk, M. H., Nestler, S., Geukes, K., Hutteman, R., & Back, M. D. (2020). The codevelopment of extraversion and friendships: Bonding and behavioral interaction mechanisms in friendship network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6), 1269-1290.
解析作者: 浩比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更多作者在唧唧堂的論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