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志願填報諮詢做成了一項臨時職業。
外甥女找到我,說外孫女中考後等著分數,應該上不了普通高中,只能上中職,不知道選什麼好,讓我給點意見。
恍然驚覺,又一個少不更事的留守孩子,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艱難的人生抉擇。
幾年前返鄉,在學校旁邊的出租屋裡,看到兩個外孫女和堂兄堂弟共擠一床,由共同的奶奶帶著,奶奶麻利地幫小一點的孩子穿衣。4個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們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能夠給予他們的也許只有生活照顧,學業只能靠孩子的天賦和勤奮。
而今,當年那個幫著照顧妹妹的小女孩,沒有考好中考命題,卻要面對一道更難考的人生命題。
外孫女說想上衛校,將來當護士。這是農村留守家庭許多女孩的第一職業選擇。
也許是留守家庭社會接觸面所限,醫院和護士是留守孩子經常面對的,在留守女孩的認知裡,容易將護士當做自己的職業目標。
上一個年度,一位村鄰找到我,說女兒中考分數出來,想報讀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將來當護士,想我幫忙了解一下。
我當年畢業後直入機關,有過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工作經歷,許多年裡,一到升學季,就有鄉親找來問志願選擇,覺得我可以幫他們指點一二。於是,一次次看到一個個家庭隱秘的人生書頁,感受到許多留守家庭的人生糾結。
因為多年鄉土調查的經歷,走過許多鄉親謀生的第二故鄉,看到一個地方走出來的鄉鄰,因為視野的不同,帶給孩子的抉擇分野,可謂天上地下。
那次到重慶看望常年在那裡做小商品生意的小學同學金華,說起孩子,他說讓一兒一女選讀了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和廣漢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畢業後分別在廣州和煙臺機場工作,兒子是修飛機的技師,女兒在指揮系統工作。他驕傲地說:「兒子修飛機,女兒指揮飛機,賺1萬塊錢一個月,都不想在家做生意。」
同學給孩子做的人生抉擇讓人腦洞大開,這是許多進城農民想都不曾想到的職業選項。我問金華怎麼會有這樣的選擇?他說,分數出來後,經過朋友介紹,找人打聽什麼專業好找工作,然後選擇的專業。
熟悉的鄉親裡,有孩子名落孫山後,引導孩子當了武警,復員退伍後輾轉進了民航,當了夢寐以求的空姐;有在武漢安居樂業的鄰居,將落榜的孩子送到軍營鍛鍊,讓孩子學了駕駛技術,提前給孩子設計的職業是公交車司機。
當然,也有家長對留守孩子學業不抱希望,讓孩子早早出外謀生,多跟自己的擇業追求南轅北轍,無法給予孩子有用的指引,看著孩子在社會上左衝右突。有些時候,跟這些孩子大了的鄉親交流,他們往往哀嘆一句,都怪自己沒文化,不知道怎樣幫孩子做選擇。
其實,孩子的人生抉擇不只是農村人的難題,許多城市家庭也面臨孩子上不成普高和普通高校的尷尬,他們多將普高和普通高校作為孩子的第一選擇,中職和高職退居無奈的選擇。
筆者所在的珠三角中山市,今年中考普高升學率預計47.25%,比往年更低,當地普職比大體相當,半數初中畢業的孩子只能選擇中職。
此外,我國高職院校已佔普通高校的50%以上,即半數以上高考錄取生讀的是高職院校。
此前,7萬碩士、21萬本科生送外賣的數據,引發人才浪費的擔心。
有關數據顯示,在疫情過後的兩個月時間就新增了50多萬外賣小哥。其中美團新增33.6萬騎手,餓了麼新增24.4萬騎手。4月21日,餓了麼公布的騎手數據顯示,新增騎手中,10%來自應屆畢業生。
在送外賣這個拼體力為主的行業裡,學歷差距一定程度上被抹去,許多大學生、研究生送外賣的信息,在升學者中產生的心靈震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學子的學業抉擇,可能讓他們及其父母更加理性,選擇的天平向中職和高職傾斜。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