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28日電 題:「執照」裡看變遷:從修鐘錶需特許到辦公司「零門檻」
新華社記者白田田
清朝時的「販鹽執照」、民國時期的「買牲畜執照」、解放初期的「房產執照」、改革開放後的「臨時營業執照」「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近日,湖南省攸縣市場和質量監管局職工李嶽平將珍藏了多年的40多張「執照」公之於眾。其中約一半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執照,它們像「連環畫」一樣生動展現了40年的時代變遷。
李嶽平與執照的故事始於一張1957年的「商業營業證」。李嶽平告訴記者,1989年,他在攸縣鸞山鎮工商所參加工作。父親李崇善打開家中抽屜的銅鎖,拿出了這張營業執照,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以前我領執照,現在你發執照,希望你把這份事業幹好。」
受到父親的影響,李嶽平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在報紙上搜羅信息,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古玩市場「淘」執照。當他覓得有歷史價值的執照時,「很興奮,像見到了寶貝一樣」。
記者在40多張執照的「故紙堆」中看到,改革開放之初,執照的經營範圍窄、限定條件多,特種行業、外來戶、臨時經營都需要專門辦執照,城鎮和農村個體戶要區分辦理。執照的名字也五花八門,有「營業執照」「登記證」「許可證」等。
李嶽平收藏的最早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由攸縣工商局於1981年1月13日頒發,編號為「工商個執字第0224號」。泛黃的紙張上,紅色的印章和裝飾花邊依舊鮮豔,經營項目等內容均由毛筆書寫,右邊貼著經營業主的黑白照片。
「那個年代的條條框框很多。」李嶽平說,改革開放初期,個體私營經濟被認為是「拾遺補缺」,經營人員限於社會閒散勞動力,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稍有不慎還會被當作投機倒把分子。申領營業執照有很多前置條件,程序繁瑣,一般需要一兩個月時間才能辦好。
一份上世紀80年代初的「特種行業營業執照」上,生產經營項目是現在稀鬆平常的「住客、飲食、菸酒」。李嶽平說,當時,旅館業、舊貨業甚至修理收音機、修理鐘錶都屬於「特種行業」,需要工商、公安兩個部門審批蓋章。
如今,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推進,工商登記日益便利化,開辦公司可以「零門檻」「零收費」「最多跑一次」,市場主體呈現爆發式增長。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新組建的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向李嶽平徵集了43張執照,計劃進行集中展覽,並增加幾張最新的執照。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宣傳組成員文學軍說,40年來,民營經濟由「配角」變為重要力量,政府職能發生轉變,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小執照裡可以看出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