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2020-12-09 騰訊網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1946年,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這臺計算機的名字為下ENIAC即電子積分和計算機。它採用了18000電子管,重30噸,佔地170平方米,投資超過48萬美元,該機的字長為10位十進位,計算速度每秒5000次,每次最多只能存儲20個字長為10位的十進位數計算程序是通過「外接」的線路實現的,設有採用「程序存儲」方式,這臺ENAC是一個專用機,因為它是最早誕生的一臺電子計算機,因此我們認為它是現代計算機的始祖。

在ENAC研究的同時,馮·諾依曼與莫爾學院合作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的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這就是 EDVAC( Electronics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ic Computer) 離數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它首先提出了計算機來用「何表示數據和指令,甚提出了「程序在儲」的念為現代電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這臺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原用計算機EDAC是從141年開始設計,到30年代初才研製成功,在它未研製成功之前,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啟發了另外兩臺機器的設計,一臺是在威爾克斯( Wilkes 指導下於1949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的 EDSAC它用了300個電子管,能存儲52 個34位的二進位數。另一臺是圖靈( Alan Turing)指導下於195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的ACE,字長32位,存儲容量也是512個單元,加減運算需要32um,乘法運算需要ms,僅使用了大約1000個電子管。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以計算機硬體的邏輯元器件為標誌,大致經歷了從電子管、電晶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4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

1946年-1956年是電子管數字計算機,計算機的邏想元件採用電子管,存儲器採用磁芯、磁鼓,外存採用磁帶,程序設計主要採圍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

主要特點是體積大、功耗大、運算速度每秒只有二千次至幾萬次、價格昂貴、可靠性差,但是,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高速發展的科學基礎。在此期間,計算機體系結構形成確定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數據處理機」開始應用。

第二代計算機

從1957年~1964年是電晶體數字計算機,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晶體:主存採用細芯,外存儲器採用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多種用途的作業系統,以 及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語言, 如FORTRAN、COBOL等高級語言, 應用以各種數據處理、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主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運算速度每秒達十萬次以上、可靠性好。在此期間,「工業控制機」開始得到應用。

第三代計算機

從1965年~4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用半導體存儲器件代替磁芯存儲器,採用流水線、多道程序和並行處理技術;軟體逐漸完善,分時作業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提出模塊化與結構化程序設計。在發展大型機的同時,「小型計算機」開始出現;計算機品種開始向多樣化、系列化發展,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主要特點是體積更小、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強、計算機成本進一步下降;軟體向系列化、多樣化發展。

第四代計算機

從1971年以後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計算機的邏輯元件以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功能器件。硬體和軟體的技術日益完善,計算速度每秒千萬次/億次以上,計算機結構也開始以分布式處理來組織系統。同時,大型機、中型機、超小型機、計算機網絡、智能模擬、軟體工程等都有了新的發展。應用開始進入尖端科學、軍事工程、空間技術和大型事務處理等社會科學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開始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71年末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誕生了第一個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主要特點是速度更快、集成度更高、軟體豐富、有通訊功能、軟硬密切配合。在此期間「微型計算機」出現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國家開始了第五代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如英國的「阿爾維」計劃及法國的「尤利卡」計劃等。這將是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人工智慧為主要特徵的完全嶄新的一代計算機。

相關焦點

  • 計算機程式語言的發展簡史,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程式語言!
    學習一兩門計算機程式語言也如當初學習英文一樣的火熱,隨著人工智慧AI和雲計算的不斷發展,Python語言和Scala語言已經成為這兩個領域裡面最為火熱的程式語言了,可以預知未來學習計算機程式語言的人也一樣會如同學習英文一樣的成為一種新常態,並且成為一種穩定的常態。以下筆者將以自己的學習認知,簡單的闡述一下計算機程式語言的發展。
  • 匯智妹淺談計算機發展簡史
    好了,那我們就正式開始聊聊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吧!提起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ENIAC。看過匯智妹《程式設計師上下五十年:程式語言發展史》的小夥伴,可能會說是ABC(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儘管如此,第二代計算機卻為高級語言的出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集成電路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誕生。1964年,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第三代電子計算機開始出現,60年代末大量生產。
  • §1-1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一 、導入:計算機發展歷史有多長?僅僅70年,但是它的用途現在已經無可替代了! 板書: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二 、新課:一)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 — 1956)2.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1956— 1963)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 1971)第四代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 現在)是不是以後計算機發展就這樣已經去到了最高端呢?
  • 計算機視覺(及卷積神經網絡)簡史
    世界範圍內的計算機方面的科學家在過去的六十年一直嘗試尋找使得機器能夠在視覺數據中提取出含義,計算機視覺的歷史是非常令人著迷的,這個方面是大多數人所不了解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嘗試介紹現代計算機視覺系統是如何通過卷積神經網絡驅動的。我將會從一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和軟體工程毫不相關的作品開始。
  • 百年電影特效簡史(3):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短短的二十年裡,電影特效因全新的創作思路以及技術(當然包括計算機成像技術)的全面革新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豐富了人們對奇幻電影的需求,更讓電影本身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先前不能做到的拍攝完全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特效手段來完美。
  • 量子計算機簡史
    1985年,牛津大學的David Deutsch在理論上證明了任何物理過程原則上都能被量子計算機模擬,並提出了基於量子幹涉的計算機模擬即「量子邏輯門」這一新概念,指出量子計算機可以通用化、以及量子計算機糾錯的問題。
  • 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簡史
    而自然語言處理既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又是計算機科學和語言科學的分支學科;它推動著語言智能的持續發展和突破,並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各個行業。 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在深刻改變世界。
  • 回首三百八十年——計算機編年簡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計算機編年簡史 出處:快科技 2004-12-07 16:29:00     作者:葛陵 編輯:[爆料]他的助手,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獨生女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為分析機編制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電腦程式。阿達和巴貝奇為計算機的發展創造了不朽的功勳,他們對計算機的預見起碼超前了一個世紀以上,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為後來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847年:英國數學家布爾(G.Boole)發表著作《邏輯的數學分析》。
  • 簡史為什麼暢銷?解決碎片化閱讀時代的未來焦慮
    到今天,發展主義、進步主義和科學主義依然在中國有很大的慣性,科學主義雖然遭到很多挫折,依然是主流意識形態,但中國社會環境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未來簡史》再暢銷,真正的影響力也很難比肩《第三次浪潮》。
  • 好奇心激發的人類發展簡史
    好奇心是萬物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心是人類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發展的本質動力。人類遷徙的歷史就是好奇心激發的歷史。好奇心激發人類走出非洲探索新世界人類生活藝術發展的歷史就是好奇心激發的歷史。從屈原的《天問》,到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直到19世紀,應用科學取得巨大發展後,「科學家」的名號才佔據了上風。反倒是「哲學家」淪為「無用之學專家」。薩頓被譽為「科學史之父」,他用一輩子時間完成了十五部著作,為了廣泛的閱讀科學史料,還順帶學會了14門語言,其這種保護漢語。他的《科學史引論》從荷馬史詩一直寫道14世紀。
  • 《人類簡史》看透人類發展,收穫個體幸福
    你可以學到歷史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物理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乃至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內容。 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把它列為自己最喜歡的 10 本書之一。 讀完這本書,當孩子再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究竟要到哪裡去?」
  • 計算機簡史:剖析縱橫百年的輝煌發展中與半導體的密切聯繫
    雖然Apple I只是一塊集成了所有需要的晶片的主板,看起來很簡陋,採用的處理器是MOS 6502,主頻只有1-2MHZ,也沒有Altair 8800高,但內存有4KB,而且只要外接鍵盤和電視機,就是一臺具有完整功能的計算機。1977年這一年,就有三款品牌微型計算機上市。它們都是組裝好的成品,也有更好的軟體和售後支持,買回家就能用。
  • 人工智慧發展簡史
    人工智慧是在1956年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名稱正式提出的,自此之後,它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它的發展歷史,可歸結為孕育、形成、發展這三個階段。1 孕育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指1956年以前。
  • 讀《信息簡史》品信息技術
    讀《信息簡史》品信息技術許京濤 《
  • 連接非物質與再物質,明基投影機展現計算機藝術美學
    除了可見、可觸摸的媒材,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了一種虛擬藝術媒材——計算機技術。通過計算機的算法,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逐漸演變為一種新的美學表達形式。   2020年9月到2021年1月,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蔚為壯觀的計算機藝術展,帶領人們回顧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藝術的發展歷程。
  • 從重火力到模塊化——現代美軍制式手槍發展簡史
    從重火力到模塊化——現代美軍制式手槍發展簡史 2018-01-19參與互動    從重火力到模塊化  ——現代美軍制式手槍發展簡史
  • 計算機視覺技術發展的下一個十年
    未來十年,計算機視覺技術將取得巨大的飛躍。本篇文章回顧了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裡計算機技術的趨勢和突破,並暢想在第二個10年,我們可以期待什麼新的趨勢以及突破。計算機視覺簡史在20世紀整個80年代,90年代以及本世紀的頭10年,計算機視覺是一項眾所周知的困難任務。不過即使僅僅是研究實驗室裡表現平平的技術,在公眾那裡也大受歡迎。在那個時代,用於訓練機器學習系統視覺任務的特徵是在一個被稱為特徵工程的過程中手動設計的。
  • 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公認的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運行時耗電達140kW。這臺計算機每秒可以計算5000次加法。
  • 談《人類簡史》㈡:人類好鬥為發展,物競天擇抗艱難
    人類好鬥為發展,物競天擇抗艱難,適者生存不容易,和平之音憂可堪。論《人類簡史》:物競天擇問「戰爭」關聯詞語賞析:「戰爭」的解釋是,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