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批評張愛玲,相貌難看一臉青春痘還愛出風頭,被世人高看了

2021-01-10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楊絳(1911年——2016年)和張愛玲(1920年——1995年)都是現當代成就顯著的女作家,文學地位不容置疑,至今,她們的作品仍然深受喜愛,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兩人可以算作是同一時代人,但在楊絳的一些文字裡,並不願意跟張愛玲平起平坐,也不認同自己跟張愛玲是同一輩人,僅把她當作下一輩人來看。

楊絳祖籍浙江無錫,青年時期曾在蘇州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讀書,後來轉入清華大學求學,在此認識錢鍾書先生並喜結連理。之後,她先後執教於上海、北京兩地的高校,工作之餘,創作和翻譯了許多文學作品,終成一代著名作家。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前半生在上海求學並走上文學之路,大部分作品也是在上海創作完成,並取得很高成就,躋身到文學大家之列,一時間風光無限。在後半生,張愛玲漂洋過海來到北美生活,並在這裡了卻此生。

按理說,兩人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更沒有在一起工作過,但是,並不影響兩人相互談論和評價對方。

她們在生前都是大名鼎鼎的才女,筆耕不斷,在報紙上的曝光率很高,相互之間閱讀對方的文章,是經常能遇到的事情。

1931年——1937年,張愛玲就讀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在校期間嘗試寫作,她的名字和文章頻繁出現在校刊《鳳藻》上。

與此同時,楊絳的外甥女石定果也在該校讀書,跟張愛玲屬於校友。同學們時常能看到張愛玲穿著旗袍,勾勒出曼妙身姿,行走在校園裡,如同一道移動的美景,走到哪裡都會引起關注。

作家的成長離不開編輯,如果說作家是千裡馬,那麼,編輯無疑是伯樂,正是編輯的發現、抬愛和支持,才讓作家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輝煌。

張愛玲一生遇到許多幫助過她的編輯,有一名叫丘彥明的編輯,曾對她無私幫助了8年。後來,儘管張愛玲在後半生去異國他鄉生活,但丘彥明仍然沒有忘記幫扶她,兩人時常書信聯絡。

1981年7月,楊絳的散文集《幹校六記》出版,丘彥明讀過後覺得不錯,很快又買了一本寄給遠在大洋彼岸的張愛玲。

張愛玲讀完此書,本著不得罪編輯的原則,在後來寫給丘彥明的回信裡,寫下這樣一句話:楊絳新近的《幹校六記》真好,那麼衝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

也許,這句話只是張愛玲的客套話,但也確確實實點評了楊絳的文風,不失為一個中肯的評價。

楊絳也有自己的伯樂,她的伯樂是著名出版家鍾叔河先生,他曾長期跟楊絳、錢鍾書有合作關係,經他之手,在刊物上發表了夫妻二人的許多文章,在相互合作中,他們成為摯友,結下數十年深厚友誼。

楊絳在2016年5月25日去世後,社會各界都自發緬懷她,受《湖南日報》之約,鍾叔河拿出楊絳生前寫的兩封書信,請人代筆,寫了一篇名為《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鍾叔河信兩封》的文章,很快被報紙發表。

在一封裡,楊絳談到了張愛玲,涉及內容如下:

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石定果)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痘),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

楊絳寫這封信的日子是2010年1月20日,她為什麼要這樣苛刻、尖酸地評價張愛玲?若結合時代背景和兩人經歷仔細分析下來,少不了三個原因。

其一,文人相輕,或者說是女人之間的嫉妒。

如果以世俗觀念來看,文壇也是名利場,文壇的蛋糕只有那麼大,卻要很多作家來分,你切得多我就切得少,任何作家也擺脫不了名利的誘惑,文人相輕之陋習,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間存在,就不足為奇。

張愛玲早就看清了這一點,因此,她很早就懂得借文學之名讓自己出人頭地。

到1944年,張愛玲剛過第二個本命年,就已經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封鎖》等小說,即刻成為上海灘,乃至全國炙手可熱的美女作家,受到許多才子的熱烈追求。

春風得意之時,張愛玲說出了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在張愛玲說出這句話時,楊絳創作的幾本話劇《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也開始在上海公演。然而,比起此時紅透半邊天的張愛玲,年長9歲的楊絳顯得有些落寞,她的作品沒有給她帶來那麼多鮮花和掌聲,在文學上,她始終被張愛玲壓過一頭。

民國時期誕生了許多才女,比如,呂碧城、石評梅、蕭紅、林徽因、陸小曼、孫多慈、凌叔華、謝婉瑩、潘玉良、吳健雄,等等,但在張愛玲面前,沒有一個敢說自己的才華能超越。

張愛玲出生於名門,天生麗質,天資聰穎,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年紀輕輕就名滿全國,因此,才引起其他才女的嫉妒,況且,嫉妒也是女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再多麼通情達理的女人也會產生嫉妒之心,只是多少、強弱的問題。

楊絳這樣評價張愛玲,可以說是嫉妒心在作祟。

其二,文學理念上有很大差異。

張愛玲身上流露著崇尚自由的個性,在文學上亦是如此。

丘彥明在《人情之美》裡記載了一個小插曲,1961年10月,作家王禎陪同張愛玲遊覽灣島花蓮,兩人無意間聊起文學,張愛玲先從丁玲談起,又談到大陸小說,最後她說內地作家都是按照一種模式來寫作,不會有好東西的。

事實上,張愛玲在文學創作中,也是這樣做,她認為:為藝術服務是文學最純粹的目的,若給作品裡夾雜其它想法,就違背了文學的初衷。

尤其在40年代初期,也就是張愛玲紅得發紫的時候,她依然堅守自己的文學信仰,把創作視野始終聚焦在女性身上,專注於刻畫女性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以濃墨重彩揭示封建禮教文化對女性的摧殘,對社會矛盾和人性陰暗進行了深刻批判。

而此時,華夏大地正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需要文學作為武器來提升民族凝聚力,展現作家的家國情懷。

當其他作家幾乎都響應的時候,功成名就的張愛玲卻沒有這樣做,並且,她此時嫁給了著名漢奸胡蘭成,張愛玲有些「自私」的做法,引起了其他作家的強烈不滿,即刻成為批評對象。

其三,年齡上存在差距,導致觀念分歧。

文壇講究排資論輩,畢竟,楊絳年長張愛玲9歲,接受文化薰陶的時間早,社會閱歷更加豐富,按年齡算得上是張愛玲的前輩,把兩人算作同一代人,勉強也能說得通。但是,楊絳的外甥女石定果跟張愛玲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做過校友,這層交道讓楊、張二人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促使楊絳有意把自己跟張愛玲看成是兩代人。

況且,張愛玲後來居上,在文學成就上壓了楊絳一頭,就更讓楊絳難以釋懷,不願正眼看待張愛玲了。

相關焦點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相平庸,好面子還愛出風頭,你們都太高看她了
    楊絳作為一名女子,能被萬千中國人尊稱一聲「先生」,便能說明她擁有過人的才學、高貴的品行,楊絳在世人的心中,是非常美好的象徵。 然而就在她去世的那一年,楊絳的好友鍾叔河先生公開了她生前的幾封親筆信,其中一封信裡竟然如此評價張愛玲——「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她相貌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痘),還總是穿著奇裝異服吸引人,最愛出風頭。」
  • 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對她有偏見,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
    他們對彼此的態度全然不同,張愛玲很欣賞楊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有偏見,在外更是聲稱張愛玲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張愛玲一代才女,一生寫下了無數小說、散文,深得文藝青年們推崇,她一生的經歷更是讓我們不勝唏噓。
  • 楊絳評價張愛玲:我對她有偏見,長相難看,還非死要面子活受罪!
    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個張愛玲。楊絳和張愛玲同屬一個時代的才女,而在她的眼中,張愛玲卻變得如此不堪。我們在翻看楊絳先生和張愛玲的照片時,總會有一種反差。其中,張愛玲曾經對於楊絳的作品評價很高,在其看過楊絳的《幹校六記》後,對其進行了較高的評價,但反觀楊絳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卻很低。《人情之美》: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衝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不同的是,兩個人成長經歷,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和性情品格完全不同,這一點,從兩人的作品以及後世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兩個人,無法放在一起比較,也很難評價。然而,從後來一些資料顯示,兩人確是互相評價過。
  • 楊絳評價張愛玲時說: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
    臺灣《聯合文學》前總編輯丘彥明曾給張愛玲寄去楊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幹校六記》,張愛玲在回信中如此評價道:「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衝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只感」。張愛玲對楊絳的作品評價顯然很高。從年齡上看,張愛玲比楊絳小9歲,當張愛玲當紅時,楊絳的劇作《稱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正好在上海公演,在文化界也是頗有名氣了。
  • 她是李鴻章外孫女,作品風靡全國,楊絳卻說:她長得醜,愛出風頭
    楊絳說她長得特醜,還愛出風頭楊絳的一生,在大家看來,就是特別的正派。無論是身世還是婚姻,更不論是學術還是思想,都是傳統正派的存在。但是張愛玲卻和她完全不同,她性格清高孤冷,脾氣古怪,和正常的觀念是格格不入。再說她的人生,也是充滿了曲折。
  • 楊絳評張愛玲:長得醜,還喜歡穿奇裝異服出風頭,你們都高看她了
    張愛玲,近代中國文壇中的一位奇女子,她文採斐然,很多作品被改編影視作品。憑藉著自己作品獨特的吸引力,在國內外擁有眾多讀者。而與她同時代著名翻譯家楊絳女士卻稱張愛玲被人高看,不但長得醜,還奇裝異服,愛出風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天才的乖僻」成就了張愛玲,害慘了卡夫卡:你敢「做自己」嗎?
    Hello,我是小情,咱們又見面啦2010年,99歲的楊絳在寫給好友鍾叔河信中,對張愛玲的如此評價道: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
  • 婚姻之痛,往往毀掉兩代人,張愛玲在這部小說中寫的其實是自己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茉莉香片》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楊絳曾經這樣評價過張愛玲:「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的相貌很難看......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楊絳和張愛玲均出身名門,但是人生經歷卻大不相同。
  • 張愛玲自我反省的語錄,揭露了世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安慰人心!
    我們不妨讀一下張愛玲自我反省的語錄,揭露了世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安慰人心!文字如下: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與賴雅有一回,鄺文美寄給她一本通俗雜誌Coronet(《小冠冕》),她充滿愉快地回信:「(你)讓我看那篇關於治pimples(青春痘)的文章,比送我金剛鑽還好。如果臉上長滿pimples,戴金剛鑽有什麼意思呢?」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張愛玲的一生,有著太多的紛紛擾擾,她的兩段婚姻,都不被世人看好,卻收穫了不一樣的結果。她的文學成就毋庸置疑,而她的生活軌跡,卻充斥著屬於張愛玲的神秘。 張愛玲在1920年9月30日降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個紈絝子弟,母親在她年幼時便遠赴重洋。
  • 從李清照和張愛玲的婚姻看女性的愛與依賴
    世人只知道「賭書潑茶香」的才氣逼人的李清照,只知道「卻把青梅嗅」的活潑可愛的李清照,哪知道這個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抑鬱多病、毫無生趣的李清照!古代的李清照如此,現代的張愛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她才華再高、名氣再大、出身再貴,也沒能拴住胡蘭成的心。
  • 高明的人,一看相貌,就知道你有沒有福報
    所以說相貌是一個人的福報,福報大的人,相就好。惡念太多的人,相貌就不好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的相,是業力變現的。相貌的好醜,就是善惡業的現前。俗話常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眾生的相貌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心不一樣,對於一切事物的想法、看法不一樣,所以相貌不一樣。相貌是福報,一個人有沒有福報,一看那個相就知道了。
  • 長青春痘怎麼調理 如何去除臉上的青春痘
    很多人會出現長青春痘的現象,那麼長青春痘怎麼調理?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青春痘生長的嗎?為什麼會長青春痘?導致長痘痘的原因又有哪些呢?臉上長青春痘怎麼治好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長青春痘怎麼調理1、潔淨年青女人的肌膚因為肌齡年青且循環代謝正常。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你喜歡張愛玲的衣品嗎?我更喜歡她穿奇裝異服時的大膽。即使楊絳的外甥女說她愛出風頭,我也覺得,是楊絳的外甥女自己不懂女性的美,不懂解放自己的天性。10. 你願意擁有張愛玲的才情嗎?說不願意是假的吧。尤其是喜歡文字的人。
  • 張愛玲最精闢的一句經典語錄,僅14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
    這句如下: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張愛玲《天才夢》華美是什麼?多少人羨慕的。可背後卻被張愛玲說成了爬滿了蚤子。蚤子是什麼?蚤子是喜歡長在動物身上吸血的蟲啊,現在的人可能都不怎麼容易看到。農村的人,還是能看到的。
  • 楊絳《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不爭的心,讀來時淚流滿面
    可惜我喜愛的作家多半已經去世了很久,比如我摯愛的、對我最有深刻影響的三個人:張愛玲、三毛、楊絳。讀到這些老師的作品,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楊絳的去世,我難過傷感了好久,像被打擊了。我對政治不甚了解,也毫無興趣,對錢鍾書的了解也只限於《圍城》和日常聊起的隻言片語。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欲望,完全是因為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