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清照和張愛玲的婚姻看女性的愛與依賴

2020-12-19 上官文露讀書會

文:母華敏| 主播 小禾

/ Part 01

女性對男性的愛與依賴

絕大多數女人,愛上一個男人之後,會像扭股兒糖一般地粘著他,藤蔓一般地纏著他,一時一刻也不願離開他,她們以為這是「愛」。當然,這不排除有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依賴。

因為「愛」按馬克斯·舍勒的定義是:「高貴者俯身傾顧貧窮者,美者俯身傾顧醜者,善人和聖人俯身傾顧惡人和庸人,救世主俯身傾顧稅吏和罪人。」(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第58頁)而女人對男人的「愛」呢?大都是弱者仰望強者,下者攀附上者,凌霄花攀附木棉樹(「仰頭嫁漢,低頭娶妻」就是民間對此最好的表達),因此,從馬克斯·舍勒對愛的定義來講,女人對男人的愛情很大成分是依賴,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是什麼造成女人的這種依賴心理呢?答曰:是幾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造成的。

自母系氏族社會消亡以後,男性就成了人類的主宰,女性就淪落成了「第二性」。「家務勞動,由於可以和母性事務協調一致,註定要由她來幹。」(波伏娃《第二性》第71頁)因此,長期以來,女性便在家裡從事做飯、清掃、照顧孩子等家務勞動。而家務勞動是重複的、繁瑣的、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相比較男性繁重的技術性更強的狩獵或者田間勞動,女性的勞動便顯得無足輕重。

比如說,沒有男人捕獲的獵物,女人拿什麼來餵養孩子?沒有男人耕種的糧食,女人拿什麼來做飯?可見,男性謀取生活資料勞動的重要性已大大超過了女性的家務勞動。

而根據權力博弈定律,誰的地位重要誰便掌握了權力,誰掌握了權力誰便在家裡佔據支配地位,由此發展下去,女性漸漸依賴男性、仰仗男人的鼻息而生存。

男人隨著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保證自己血統的純正性,便要求女人為他們守節,由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倫理觀便應運而生。

這種女人要為男人守節的法律和倫理觀直接約束了女人的自由、大大減少了女人的性愛資源,導致女人一生只能屬於一個男人。即使這男人移情別戀或者娶妻納妾,女人也只有無可奈何地獨守空房;即使這男人中途亡故,女人也只能一輩子守著他的靈牌過日子,古代那麼多的貞節牌坊就是明證。

/ Part 02

李清照和張愛玲的真實婚戀狀態

女人,縱使你再有才、地位再高,也難以逃脫這種約束、這種規範,李清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嫁給趙明誠後由於「無嗣」,趙明誠赴外地做官故意不帶她,以方便自己納妾。

李清照對此也只是敢怨而不敢怒,只能把自己的孤獨、委屈、悽涼、酸辛和悲苦寫進了《一剪梅》《聲聲慢》《醉花陰》《如夢令》等詞中。

通過「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來表達她對趙明誠的思念,通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來表達她獨自生活的悽苦,通過「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人比黃花瘦」來表達她無丈夫相伴的憔悴。

除此之外,她還能做什麼呢?她不敢反對趙明誠納妾,她無法幹涉趙明誠另娶新歡,她只能一個人「夜夜煢煢守空房,日日淚下沾衣裳」,每天「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任憔悴損傷自己的容顏,任抑鬱損害自己的健康。

世人只知道「賭書潑茶香」的才氣逼人的李清照,只知道「卻把青梅嗅」的活潑可愛的李清照,哪知道這個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抑鬱多病、毫無生趣的李清照!

古代的李清照如此,現代的張愛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她才華再高、名氣再大、出身再貴,也沒能拴住胡蘭成的心。

胡蘭成逃難期間,先有護士小周,再有情婦範秀美,甚至連為範秀美打胎的錢也是張愛玲出。

面對這麼一個情場浪子、流氓才子,張愛玲也還是放不下,不但不敢罵他、譴責他,還卑微地寫下了「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試圖挽回胡蘭成的心。

更讓人感動的是,胡蘭成雖然背叛了張愛玲,但在其困厄時期,張愛玲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送他30萬元助其逃難。

面對如此深情厚意,一般有點良心的男人都會為之感動而回心轉意,但這些豪禮感動不了心如鐵石的胡蘭成,胡蘭成最後還是無情地棄張愛玲而去!

/ Part 03

李清照和張愛玲為什麼在婚戀中的姿態那麼低?

我忍不住為這些女人抱不平:女人的一腔愛戀、滿腹深情,為何換不來男人同等的回報?女人在愛情中的姿態為什麼那樣低?女人在婚姻中為什麼那麼委屈、那麼可憐?

我想原因主要在於女性和男性的性愛資源是不對等的。趙明誠為官之後,以他一個中年才俊,再加上名門之後,可以左擁右抱,有很多性愛資源,她不缺年輕漂亮的女人;而李清照卻囿於法律的約束、道德的規範,無法再找其他男人。這就是心比天高才華橫溢但依然是弱者的李清照所處的社會現實!

張愛玲處於現代,儘管環境稍好一些,社會沒有規定她不可以在胡蘭成移情別戀之後找尋其他男人,但幾千年來形成的對男性從一而終的生理和心理依附性使她還是難以斬斷對胡蘭成的愛。

另外,林語堂一針見血地分析過離異中年男性和女性的處境:一個離異又帶兩個孩子的女人再嫁,是無法同一個男人相比的。

張愛玲儘管沒有孩子的拖累,但以男性偏重青春美貌的擇偶標準來說,她在情愛市場上也是沒有多少優勢可言的。

當時相對落後的中國如此,發達的美國也是如此,所以張愛玲到了美國之後,只能嫁給大她30歲的老頭賴雅。張愛玲嫁給賴雅之後的生活很難說是幸福的,兩人經濟緊張不說,賴雅還經常生病,張愛玲婚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伺候賴雅生病。這對於一代才女張愛玲來說,才情是多麼的浪費!處境又是多麼的讓人堪憐!

而胡蘭成呢,離開張愛玲後,不但又經歷了幾樁愛情,最後還成功地攀附上了一個有錢有勢的女人——吳四寶的遺孀佘愛珍,過上了殷實、安穩、幸福的晚年生活。

男女的差別竟然如此之大!社會對女性竟然如此的不公!這就是現代女性的處境,這就是名滿中外但依然處於弱勢的張愛玲所處的社會現實!

幾千年來,女性就是這樣在男性的夾縫中求生存,就是這樣在男性的遺棄、冷落和移情別戀間悲悲切切地捱日子!我為女性氣憤!我為女性不平!但我又對她們的處境無可奈何!

/ Part 04

女性如何擺脫對男性的情感依賴?

那女性如何才能擺脫掉這種悲慘的現狀?擺脫掉對男性的情感依賴呢?

我的回答是不樂觀的,在男女兩性真正平等之前,女性是不可能改變這種現狀的。

女性所能做的,只能是儘自己的所能改善現狀。

而改善現狀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

這種強大雖也包括外觀的修飾、體型的塑造,但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充實與豐盈。

因為美貌容易凋謝,肉體容易衰老,而唯有內在的魅力不但不會隨著歲月的消逝而消減,反而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增其輝、日見其香。

靈魂有香,是吸引一個男人的持久魅力;心靈的強大與成熟,是女人擺脫掉對男性依賴的最靈法寶。

因此,女性要成為一株木棉樹而非凌霄花,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工作、修身,做一個心靈強大靈魂有香的女子。

等到女性真正和男性力量均等了,或者比男性強大了,才能真正做到「高貴者俯身傾顧貧窮者」,上者俯身傾顧下者,才能給予男人愛而不是單純依賴男人的愛,才能獨立生存而不是依賴男性而生存。

【本期話題】你認為女性如何才能擺脫對男性的依賴?

本文作者簡介

母華敏,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開設有公眾號和博客「予心安處」。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曾在「今日頭條」開設「女性婚姻愛情面面觀」等欄目。出版有《電影精品鑑賞》《長城影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上海書寫》《王安憶創作簡論》等書,發表論文20餘篇。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才女,張愛玲和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很相似,卻有著天壤之別!
    文/姜子說書同樣是才女,張愛玲和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很相似,卻有著天壤之別!相同的是,張愛玲和李清照都有兩段婚姻,都曾經遇到人品低劣的渣男。乍一看,張愛玲和李清照的情感經歷何其相似,然而,李清照比張愛玲幸運多了,她的人生,有過「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的美好回憶,她最初最愛的人,與她情投意合,視她為「初戀、熱戀、一生所愛」。
  • 張愛玲寫了《秋雨》等經典作品,為何有人說是傻白蠢的女子?
    張愛玲具有不平凡的身世,也註定了她的精彩人生。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說張愛玲系出名門一點都不為過,她的父親張廷重(張志沂)是一位公子哥,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一名新時代的女性知識分子。
  • 李清照:我喝酒、賭博、「寫小黃文」,可我還是好女孩
    不管我們怎麼選擇,愛情和婚姻最終都會留下遺憾,如果不信,到了中年看看你們的同學聚會,你就會明白了。對於如何來選擇終身伴侶,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來選擇哪個和你度過一生的人是肯定不會錯的,而這樣的人李清照就是一個。
  • 談談文學女神——李清照!
    一、李清照是清月朗照的文學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女性作家百園花神,婉約派一代宗主,相當於武俠世界裡的絕色師太!詞與詞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絕師太倚天劍一出,必見血封喉,天下誰與爭鋒;李清照同樣以其絕妙的筆法,震動宋代詞壇。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事實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淪陷區,「姘居」確實得到了傳媒的首肯——有學者發現,人們普遍運用戰時比喻「開闢第二個戰場」來指代姘居,而除張愛玲之外,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也在自傳小說中討論過傳統婚姻制度受到外部生活威脅之後應當如何的問題(蘇青寫,「為女人打算,最合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來則歸母親撫養,而由國家津貼費用。」)
  • 談談張愛玲 | 那就愛這個「錯」吧
    香港電臺華人作家的孤寂:張愛玲那時候,我羨慕她才真正是一位女性,有著如此出奇敏感的女性直覺,無論是她的短篇小說《封鎖》(早該選進中學的課本了),還是她有關上海時尚的隨筆(也早該視作文化研究的經典了)。——所以在一開頭,就再來簡短地重讀一小段吧,她當年真是下筆若有神助呀:開電車的人開電車。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才女,時至今日,每個人也必定讀過張愛玲的書。張愛玲的文學造詣頗高,她所創作的書籍都備受讀者的歡迎。而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大都是情感,張愛玲的一生的情感可以說並不順利,她寫的散文那麼優美,對愛情的見解又極其獨到,為何在她自己和胡蘭成身上卻落到如此境地?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張愛玲的《半生緣》中說道:勇敢的人才配有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不管是現在的女子,還是以前的古代的女子,愛情永遠都是美好的,勝過了生活中的粗茶淡飯,或者是一生的錦衣玉食,女人,對於愛情,永遠都是渴望的。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第二天,他們又在公園裡討論了婚姻和孩子的問題,還討論了寫作計劃。最後張愛玲還是同意了賴雅的意見,不要這個孩子。賴雅與張愛玲的結合充滿了傳奇色彩。雙方各自情感、生活和經濟上的需要,也許是促成這次婚姻的重要原因。  揮不去的陰影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持續了十一年。這些年裡,張愛玲從賴雅那裡得到過愛,在英文寫作方面也得到過賴雅的幫助,享有過一段短暫的清靜而平和的家庭生活。
  • 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對她有偏見,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
    大意是自古以來文人之間就互相輕視,比如蘇東坡,王石,司馬光就相愛相殺了一輩子,蘇軾一代文豪也被李清照攻擊過。始作俑者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時候又互相之間競爭,各學派互相傾軋,因此誕生了文人相輕。他們對彼此的態度全然不同,張愛玲很欣賞楊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有偏見,在外更是聲稱張愛玲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張愛玲一代才女,一生寫下了無數小說、散文,深得文藝青年們推崇,她一生的經歷更是讓我們不勝唏噓。
  • 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張愛玲與導演桑弧的一段情
    在張愛玲一生最重要的男人中,世人知道她與胡蘭成的愛恨糾纏,知道她晚年避居美國後和賴雅的11年婚姻。直到張愛玲去世,她的自傳體小說巜小團圓》出版,書中人物都能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對號入座。出身於滬上大家庭的女作家盛九莉是作者自己。
  • 當弗洛伊德遇上張愛玲
    奧斯丁的時代女子束縛太多,縱使受過教育,也幾乎不能通過就業維持體面的階級地位和生活。莫說奧斯丁,便是幾十年後的勃朗特姐妹,對薪水微薄寄人籬下的家庭教師生涯也是滿懷怨念。可那時的英國受教育的女性職業無非就那麼幾種:家庭教師、私人學校教師、女伴、期刊撰稿人亦或像奧斯丁或者勃朗特那樣成為暢銷書作者。前者地位低微,薪水微薄,後者則需要才華和運氣。
  • 張愛玲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描寫精妙,盡顯才女的風貌
    下面介紹張愛玲的一篇散文,描寫精妙,盡顯才女的風貌。《遲暮》(節選)作者:張愛玲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虛,悵惘,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咳!蒼蒼者天,既已給予人們生命,賦予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
  • 李清照、董卿:我所崇拜的古代和現代女性
    1.我最崇拜的古代女性當屬李清照一個才華橫溢的女詞人,開創了婉約派文風,可謂詩詞曲賦裡程碑上女性第一名。她出身書香門第,從小生活環境優渥,得父母寵愛,又飽讀詩書,所以她得「天時地利人和」,順利地成長為一個滿身才情的大小姐。
  • 張愛玲姑姑為何78歲才結婚?張茂淵:愛一個人,等52年又何妨
    張茂淵是一位新時代的女性,她清高,她獨立,她也容易讓人憐惜,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張茂淵便是這樣的一個女子,甚至張愛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覺到自己在生活上是愚鈍的。如果深深了解,我們便會有一種錯覺——張愛玲和張茂淵好似一個人。在張愛玲看來,姑姑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當那個時代的新女性都在追求愛情的時候,張茂淵卻一直保持著單身。
  • 張愛玲胡蘭成的不幸婚姻:變質的愛情,要及時止損
    即使面對男人的背叛,有些女人還是選擇默默承受,女人想用愛和包容挽回男人的心,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女人在變質的愛情中越陷越深直至遍體鱗傷。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他們在亂世中相知相愛,直至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
  • 張愛玲的初戀預言:是短暫愛一下的「孽緣」?還是珍惜當下的愛過
    吳小姐這樣,在張愛玲筆下「仿佛怕得罪了誰的美」,在一般現實中,是寡淡到如「好人」模板一般的女性,她小心翼翼地活成了好女兒、好老師,卻始終活不成一個「好自己」,所以在呂先生高傲而刻薄的初印象裡,是個「打扮得有點的風味;梳著千篇一律的髮式;整個人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款式。」的的女性。
  • 張愛玲: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寫道: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張愛玲寫道,「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 於是,小說裡,她給了這對自私的男女一個看似完美的結局。
  • 薦讀|林徽因和張愛玲:愛就是要問值不值得
    父親常年在外,她和滿腹怨憤的母親在後院幽居,要想封閉抑鬱,也有充足理由。但她天性樂觀熱情,會積極給父親寫信,主動去前院玩,單純地去愛這世界,愛身邊的每個人。有些愛,是爭取來的。你心裡有陽光,世界就還你以明亮。你對世界打開美好的心,世界就對你敞開溫暖的懷。同樣是曠世才女,林徽因整個人是熱的,張愛玲骨子裡是冷的。這是她們最大的不同。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這些都促使我們討論這個課題,討論的焦點是,張愛玲一方面很超前,很符合女性主義的一些理論,但另一方面,張愛玲並不是從理論出發寫作的,她批判女性又非常厲害,非常尖刻,不像女性主義般維護女性的。按我的說法,她是一種批判女人的女性主義,一方面在理論上她覺得女性很神聖,把女人的「婦人性」等同於神性,等同於日常生活和諧,她認為這是至少和男人的革命性一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