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華敏| 主播 小禾
/ Part 01
「女性對男性的愛與依賴」
絕大多數女人,愛上一個男人之後,會像扭股兒糖一般地粘著他,藤蔓一般地纏著他,一時一刻也不願離開他,她們以為這是「愛」。當然,這不排除有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依賴。
因為「愛」按馬克斯·舍勒的定義是:「高貴者俯身傾顧貧窮者,美者俯身傾顧醜者,善人和聖人俯身傾顧惡人和庸人,救世主俯身傾顧稅吏和罪人。」(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第58頁)而女人對男人的「愛」呢?大都是弱者仰望強者,下者攀附上者,凌霄花攀附木棉樹(「仰頭嫁漢,低頭娶妻」就是民間對此最好的表達),因此,從馬克斯·舍勒對愛的定義來講,女人對男人的愛情很大成分是依賴,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是什麼造成女人的這種依賴心理呢?答曰:是幾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造成的。
自母系氏族社會消亡以後,男性就成了人類的主宰,女性就淪落成了「第二性」。「家務勞動,由於可以和母性事務協調一致,註定要由她來幹。」(波伏娃《第二性》第71頁)因此,長期以來,女性便在家裡從事做飯、清掃、照顧孩子等家務勞動。而家務勞動是重複的、繁瑣的、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相比較男性繁重的技術性更強的狩獵或者田間勞動,女性的勞動便顯得無足輕重。
比如說,沒有男人捕獲的獵物,女人拿什麼來餵養孩子?沒有男人耕種的糧食,女人拿什麼來做飯?可見,男性謀取生活資料勞動的重要性已大大超過了女性的家務勞動。
而根據權力博弈定律,誰的地位重要誰便掌握了權力,誰掌握了權力誰便在家裡佔據支配地位,由此發展下去,女性漸漸依賴男性、仰仗男人的鼻息而生存。
男人隨著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保證自己血統的純正性,便要求女人為他們守節,由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倫理觀便應運而生。
這種女人要為男人守節的法律和倫理觀直接約束了女人的自由、大大減少了女人的性愛資源,導致女人一生只能屬於一個男人。即使這男人移情別戀或者娶妻納妾,女人也只有無可奈何地獨守空房;即使這男人中途亡故,女人也只能一輩子守著他的靈牌過日子,古代那麼多的貞節牌坊就是明證。
/ Part 02
「李清照和張愛玲的真實婚戀狀態」
女人,縱使你再有才、地位再高,也難以逃脫這種約束、這種規範,李清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嫁給趙明誠後由於「無嗣」,趙明誠赴外地做官故意不帶她,以方便自己納妾。
李清照對此也只是敢怨而不敢怒,只能把自己的孤獨、委屈、悽涼、酸辛和悲苦寫進了《一剪梅》《聲聲慢》《醉花陰》《如夢令》等詞中。
通過「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來表達她對趙明誠的思念,通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來表達她獨自生活的悽苦,通過「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人比黃花瘦」來表達她無丈夫相伴的憔悴。
除此之外,她還能做什麼呢?她不敢反對趙明誠納妾,她無法幹涉趙明誠另娶新歡,她只能一個人「夜夜煢煢守空房,日日淚下沾衣裳」,每天「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任憔悴損傷自己的容顏,任抑鬱損害自己的健康。
世人只知道「賭書潑茶香」的才氣逼人的李清照,只知道「卻把青梅嗅」的活潑可愛的李清照,哪知道這個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抑鬱多病、毫無生趣的李清照!
古代的李清照如此,現代的張愛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她才華再高、名氣再大、出身再貴,也沒能拴住胡蘭成的心。
胡蘭成逃難期間,先有護士小周,再有情婦範秀美,甚至連為範秀美打胎的錢也是張愛玲出。
面對這麼一個情場浪子、流氓才子,張愛玲也還是放不下,不但不敢罵他、譴責他,還卑微地寫下了「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試圖挽回胡蘭成的心。
更讓人感動的是,胡蘭成雖然背叛了張愛玲,但在其困厄時期,張愛玲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送他30萬元助其逃難。
面對如此深情厚意,一般有點良心的男人都會為之感動而回心轉意,但這些豪禮感動不了心如鐵石的胡蘭成,胡蘭成最後還是無情地棄張愛玲而去!
/ Part 03
「李清照和張愛玲為什麼在婚戀中的姿態那麼低?」
我忍不住為這些女人抱不平:女人的一腔愛戀、滿腹深情,為何換不來男人同等的回報?女人在愛情中的姿態為什麼那樣低?女人在婚姻中為什麼那麼委屈、那麼可憐?
我想原因主要在於女性和男性的性愛資源是不對等的。趙明誠為官之後,以他一個中年才俊,再加上名門之後,可以左擁右抱,有很多性愛資源,她不缺年輕漂亮的女人;而李清照卻囿於法律的約束、道德的規範,無法再找其他男人。這就是心比天高才華橫溢但依然是弱者的李清照所處的社會現實!
張愛玲處於現代,儘管環境稍好一些,社會沒有規定她不可以在胡蘭成移情別戀之後找尋其他男人,但幾千年來形成的對男性從一而終的生理和心理依附性使她還是難以斬斷對胡蘭成的愛。
另外,林語堂一針見血地分析過離異中年男性和女性的處境:一個離異又帶兩個孩子的女人再嫁,是無法同一個男人相比的。
張愛玲儘管沒有孩子的拖累,但以男性偏重青春美貌的擇偶標準來說,她在情愛市場上也是沒有多少優勢可言的。
當時相對落後的中國如此,發達的美國也是如此,所以張愛玲到了美國之後,只能嫁給大她30歲的老頭賴雅。張愛玲嫁給賴雅之後的生活很難說是幸福的,兩人經濟緊張不說,賴雅還經常生病,張愛玲婚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伺候賴雅生病。這對於一代才女張愛玲來說,才情是多麼的浪費!處境又是多麼的讓人堪憐!
而胡蘭成呢,離開張愛玲後,不但又經歷了幾樁愛情,最後還成功地攀附上了一個有錢有勢的女人——吳四寶的遺孀佘愛珍,過上了殷實、安穩、幸福的晚年生活。
男女的差別竟然如此之大!社會對女性竟然如此的不公!這就是現代女性的處境,這就是名滿中外但依然處於弱勢的張愛玲所處的社會現實!
幾千年來,女性就是這樣在男性的夾縫中求生存,就是這樣在男性的遺棄、冷落和移情別戀間悲悲切切地捱日子!我為女性氣憤!我為女性不平!但我又對她們的處境無可奈何!
/ Part 04
「女性如何擺脫對男性的情感依賴?」
那女性如何才能擺脫掉這種悲慘的現狀?擺脫掉對男性的情感依賴呢?
我的回答是不樂觀的,在男女兩性真正平等之前,女性是不可能改變這種現狀的。
女性所能做的,只能是儘自己的所能改善現狀。
而改善現狀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
這種強大雖也包括外觀的修飾、體型的塑造,但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充實與豐盈。
因為美貌容易凋謝,肉體容易衰老,而唯有內在的魅力不但不會隨著歲月的消逝而消減,反而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增其輝、日見其香。
靈魂有香,是吸引一個男人的持久魅力;心靈的強大與成熟,是女人擺脫掉對男性依賴的最靈法寶。
因此,女性要成為一株木棉樹而非凌霄花,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工作、修身,做一個心靈強大靈魂有香的女子。
等到女性真正和男性力量均等了,或者比男性強大了,才能真正做到「高貴者俯身傾顧貧窮者」,上者俯身傾顧下者,才能給予男人愛而不是單純依賴男人的愛,才能獨立生存而不是依賴男性而生存。
【本期話題】你認為女性如何才能擺脫對男性的依賴?
本文作者簡介
母華敏,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開設有公眾號和博客「予心安處」。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曾在「今日頭條」開設「女性婚姻愛情面面觀」等欄目。出版有《電影精品鑑賞》《長城影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上海書寫》《王安憶創作簡論》等書,發表論文20餘篇。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