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不敢生、生了沒人帶?最長育兒假來了,時長達一年!但這套「政策紅包」真能緩解生娃焦慮嗎?
有調查研究表明,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效果並不明顯,很多年輕人生育意願依然不高。
年輕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太小送託育又不放心,「沒人帶孩子」也成家庭生育的「絆腳石」。
近日,湖北鹹寧市發布《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方案》,率先提出實行「育兒假」, 最長可至嬰幼兒年滿1歲。
具體來看,《實施方案》提出:
針對嬰幼兒家庭養育無人照料的問題,實行「育兒假」。
即在落實已有的產休假政策基礎上,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可以自主探索實行符合本單位實際的育兒假,嬰幼兒父母雙方均可申請,假期最長可至嬰幼兒年滿1歲。
據了解,鹹寧市衛健委2019年對市城區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開展調查問卷。
結果顯示:20-40歲育齡婦女不想要孩子或只想要1個孩子的主要原因,無人照顧孩子佔比60.43%;在照護服務需求上,60.07%的人認為非常需要或者需要嬰幼兒託育這項服務,如果有條件,86.24%的人會選擇把孩子送到單位的託育機構。
如果想提升育齡男女的生育意願,除針對解決家庭「無人照顧孩子」問題外,社會對實現「幼有所育」也至關重要。
在《實施方案》中,鹹寧市確定探索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的五種基本模式:
家庭養育型,從促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的目標出發,制定出臺支持家庭養育的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家庭養育。
政府引導型,各地創造有利條件支持引導發展面向社會大眾的普惠託育服務,重點支持建設能承擔一定指導功能的示範託育機構和社區託育服務設施。
單位福利型,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單獨或聯合舉辦等形式,為職工提供福利性託育服務。
社會創辦型,利用出臺的各項保障措施,梳理社會力量進入的堵點和難點,引導社會機構通過市場行為自建託幼機構。
託幼一體型,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挖掘潛力拓展服務,開設2-3歲嬰幼兒託班,滿足群眾託育服務需求。
「育兒假」的實行,讓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生不起」、「養不了」的生育焦慮。
據媒體報導,不少地方相關部門都開始關注「共同育兒假」。
2018年3月,江蘇明確男方在女方產假期間享有15天的護理假之後,增加不少於5天「共同育兒假」;寧夏施行的「夫妻共同育兒假」中,0至3歲子女父母每年可休10天假。
今年1月,上海婦聯也建議,將產假和配偶陪產假合併為夫妻雙方共享的「家庭育兒假」,並強制父親休假不少於30天。
有評論認為,出臺「育兒假」是一個好的開始。
對女性來說,職場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是老大難題。男性員工法定育兒假期較少,很多家庭面臨著「消失的父親」、「喪偶式育兒」的現實情況。
此次鹹寧推行「育兒假」,嬰幼兒父母雙方都可申請,有利於職場婦女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也能提升父親的育兒參與度,穩固家庭關係。
這次湖北鹹寧率先提出推行寶爸寶媽共同實行的超長「育兒假」,它真的「香」嗎?
有網友表示,鹹寧的「育兒假」規定是好,但難以普惠。對於普通企業員工,這更像是在畫餅,卻無福消受。
其中,方案提出「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可以自主探索實行符合本單位實際的育兒假」,揭示這只能成為特定人群的福利。
另外,雖說是男女均可申請,但落實起來,女性的地位會陷入更加被動。
女職工因懷孕、生育、哺乳給用人單位帶來的經濟損失加大,有些公司招女性,或面臨生育的女性意願降低,或想盡各種辦法辭退,會給就業製造困境,或間接損害部分員工利益。
也有網友評論,「與其這樣,不如探索更好的早教、幼教場所」。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